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胸腔引流管,特別是一種胸外科肺葉切除術后用的引流管。
背景技術:
肺葉切除手術是國內外胸外科普遍實施的手術,肺下葉切除后,胸腔引流管放置一根胸管即能夠解決問題,但肺上葉切除后,或下葉切除肺存在漏氣的情況下,因重力關系不能很好兼顧氣體和液體兩種不同介質的引流,目前普遍采用在胸腔的上下部各做一個切口,分別放置兩套引流管來解決胸腔上下部氣體和液體的引流問題。結果增加了手術的復雜程度和感染的幾率,同時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胸外科手術后用胸腔引流管。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雙腔導管;在雙腔導管的一端分離出兩根用于放置在患者體內的內導管。
進一步地,在所述雙腔導管上靠近內導管的一端設置氣囊,所述氣囊通過氣管連接充氣裝置,用于在患者體內固定引流管。在所述雙腔導管上進一步設置可拆卸卡扣,所述可拆卸卡扣用于在患者體外固定所述引流管。通過該設置,可以將引流管牢固固定在患者胸壁切口處。
進一步地,在所述雙腔導管的每個腔中分別設置三通閥。通過設置的三通閥,可以實現向患者體內注入藥物或者沖洗雙腔導管內的污物。
內導管包括用于引流氣體的上內導管和用于引流液體的下內導管,所述下內導管的內徑是所述上內導管內徑的2-3倍,所述上內導管的內徑為3-5毫米。可以在兩根內導管的遠離雙腔導管的末端設置側孔。側孔隨著接近所述末端而密度加大。通過該設置,可以更有效地收集氣體或者液體,并導出患者體外。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胸腔引流管,如圖1所示。該引流管包括:雙腔導管1;在雙腔導管1的一端分離出兩根用于放置到體內的上內導管2和下內導管3。在使用時,通過將雙腔導管放置在胸壁切口處,將上內導管2放置到患者胸腔上部,主要用于引流氣體,將下內導管3放置到患者胸腔下部,主要用于引流液體。上內導管2的內徑與下內導管3的內徑可以相同,也可以將上內導管2的內徑設置得比下內導管3的內徑小,例如下內導管3的內徑是上內導管2的內徑的2-3倍。上內導管的內徑通常為3-5毫米。根據該設置,可以通過一個切口同時引流胸腔上部的氣體和下部的液體,并且可以實現氣體和液體引流的獨立控制。
為了牢固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移動脫落,可以在雙腔導管1上設置氣囊4,氣囊4通過氣管6連接充氣裝置,氣管6上設置閥門7。通過該設置,可以在胸壁切口處牢固固定引流管。進一步地,在雙腔導管1上設置可拆卸卡扣5,當氣囊充好氣并且在患者胸壁上固定之后,將可拆卸卡扣5固定在雙腔導管1上,在患者體外固定引流管。
在雙腔導管1的每個腔中分別設置三通閥8和9,三通閥8和9可以設置在雙腔導管的相同位置,也可以分別設置在不同位置,方便使用即可。通常,三通閥處于正常導氣或者導液狀態,即處于圖中管道左右導通狀態,此時三通閥的第一和第二閥口開放,第三閥口關閉。當需要向患者體內注射藥物的時候,可以轉換三通閥,使得三通閥的第三閥口由封閉轉為開放,圖1中左側的第一閥口由開放轉為封閉,此時可以通過第三閥口向患者體內注射藥物。例如,當肺部漏氣的時候,可以向患者體內注射粘連劑。當進行腫瘤切除后,可以向患者體內注射化療藥物。此外,當有血塊等污物堵塞雙腔導管時,可以轉換三通閥,使得圖中右側的第二閥口關閉,第一和第三閥口開放,通過第三閥口向管道內注射沖洗劑,將污物排出。該三通閥也可以通過在雙腔導管1上設置另外的分別與雙腔導管的兩個管道連通的導管,并分別在雙腔導管和另外的導管中設置閥門,通過分別控制各個閥門的開啟和關閉來實現。
在內導管2和3的遠離雙腔導管的末端設置側孔10。通過設置側孔10,便于收集氣體和液體。側孔10隨著接近內導管的末端而密度加大。這樣,在靠近末端的位置有利于收集氣體和/或液體,遠離末端的位置有利于排出液體和/或氣體。
用于引流氣體和液體的導管可以采用任何適當的材料,優選采用醫療軟管。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具體說明,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主要發明構思基礎上的任何變形,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