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硬管內窺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硬管內窺鏡,旨在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直管硬鏡有視野死角,影響診療效果的缺點,提供一種硬管內窺鏡,包括內窺鏡主體,內窺鏡主體一端安裝有目鏡、另一端安裝有鏡管,內窺鏡主體下方設有光源輸入端,所述的鏡管前端設有彎曲部,彎曲部的中心線與鏡管的中心線的夾角為30°或45°或60°,鏡管的直徑為2mm,鏡管的長度為140mm,彎曲部的范圍為30mm至40mm,內窺鏡主體的長度為50mm。本實用新型可觀察直管硬鏡不能觀察的視野死角,適用于對額竇、咽鼓管、上頜竇等部位進行詳細直觀檢查并同時進行相應治療。
【專利說明】—種硬管內窺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材,尤其涉及一種硬管內窺鏡。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外生產的鼻內鏡、耳內鏡均是直管硬鏡,常用的有00、300、700,已在臨床科室廣泛應用。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檢查額竇、咽鼓管、上頜竇等部位時,由于直管硬鏡有視野死角,上述的部位不能窺見,影響診療效果。纖維內鏡雖然前端能夠彎曲,但需要雙手操作,另外由于其硬性不夠,操作時不易到達所需區域,因而臨床應用有限。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直管硬鏡有視野死角,影響診療效果的缺點,提供了一種硬管內窺鏡。
[0004]本實用新型實現發明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硬管內窺鏡,包括內窺鏡主體,內窺鏡主體一端安裝有目鏡、另一端安裝有鏡管,內窺鏡主體下方設有光源輸入端,所述的鏡管前端設有彎曲部,彎曲部的中心線與鏡管的中心線的夾角為30°或45°或60°,鏡管的直徑為2mm,鏡管的長度為140mm,彎曲部的范圍為30mm至40mm,內窺鏡主體的長度為50mmo
[000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和傳統的直管硬鏡相比,本實用新型在鏡管前端設置彎曲部,彎曲部的弧形結構方便觀察直管硬鏡的視野死角,利于對額竇、咽鼓管、上頜竇等部位進行詳細直觀檢查并同時進行相應治療。
[0006]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8]附圖中,I為鏡管、1-1為彎曲部、2為內窺鏡主體、3為目鏡、4為光源輸入端。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如附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硬管內窺鏡,包括內窺鏡主體2,內窺鏡主體2 —端安裝有目鏡4、另一端安裝有鏡管1,內窺鏡主體2下方設有光源輸入端4。所述的鏡管I前端設有彎曲部1-1。鏡管I包括直管部分和彎曲部1-1部分,彎曲部1-1的弧度可根據檢查的部位進行設計,本實施例優選的彎曲部1-1的中心線與鏡管I的中心線的夾角為30°或45°或60°,用于滿足觀察額竇、咽鼓管、上頜竇等不同部位的弧度要求。鏡管I的直徑可根據檢查的部位進行設計,本實施例優選的鏡管I的直徑為2mm,鏡管I的長度為140mm,彎曲部1-1的范圍為30mm至40mm,內窺鏡主體2的長度為50mm。
[0010]實際使用時,將光源接入光源輸入端4,鏡管I的彎曲部1-1伸入體內到達檢查部位,光源照射直管硬鏡的視野死角,進行檢查。
【權利要求】
1.一種硬管內窺鏡,包括內窺鏡主體,內窺鏡主體一端安裝有目鏡、另一端安裝有鏡管,內窺鏡主體下方設有光源輸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鏡管(I)前端設有彎曲部(1-1 ),彎曲部(1-1)的中心線與鏡管(I)的中心線的夾角為30°或45°或60°,鏡管(I)的直徑為2mm,鏡管(I)的長度為140mm,彎曲部(1-1)的范圍為30mm至40mm,內窺鏡主體(2)的長度為50mm。
【文檔編號】A61B1/005GK203852326SQ201320748825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5日
【發明者】張云高 申請人:張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