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包括皮針針具和針具固定器,針具固定器由固定槽、固定座、固定桿、上下桿固定栓、矩形框、針具固定板、板間固定栓、滑槽和矩形框固定栓構成,所述的固定座設在所述的固定桿的下方,相連接的固定桿間設有上下桿固定栓,矩形框設在固定桿的上方,針具固定板為兩塊,針具固定板上每隔1cm刻有固定槽。本實用新型使用操作簡單,可由針灸專業人士及非專業人士操作使用,適用于各種惡性腫瘤的康復治療,是一種理想的治療腫瘤輔助工具;針體刺進皮膚時候可以確保留存在皮膚內,絕緣針柄上有絕緣材料,操作者不會帶電。
【專利說明】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針灸的醫療設備,尤其是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屬于【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抗腫瘤治療研究中,通過提高免疫治療腫瘤是一個重要途徑。現存的方法中有藥物免疫、生物免疫、再就是針灸免疫。它們的目的都是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通過各種免疫因子及免疫細胞達到抑制或消滅癌細胞,進而治療疾病。無論藥物免疫還是生物免疫,都免不了要長期口服藥物,甚至在醫院輸注免疫細胞,如LAK、DC-C-LK。
[0003]在免疫系統領域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人體的免疫細胞中,淋巴細胞是抗癌防癌的主力軍,而淋巴細胞須占白細胞總數的35-41 %左右,惡性腫瘤病人淋巴細胞遠小于這個數值。
[0004]科學家們還發現白細胞中的粒細胞和交感神經有關,刺激交感神經可以調節粒細胞數目和能力;而白細胞中的淋巴細胞和副交感神經有關,刺激副交感神經可以調節淋巴細胞的數目和能力。
[0005]人體白細胞中的粒細胞表面有接受腎上腺素的受體,淋巴細胞有接受乙酰膽堿的受體,當交感神經處于優勢時,末梢分泌出的腎上腺素與粒細胞的腎上腺素受體結合,促進粒細胞增加及活性增高;當副交感神經處于優勢時,末梢分泌出的乙酰膽堿與淋巴細胞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后,淋巴細胞增加活性增高。而且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副交感神經受抑制,往往淋巴細胞數目也隨著下降。
[0006]科學家們還發現人體的皮膚主要有副交感神經支配,針灸或電子針灸皮膚的穴位,淋巴細胞數目就有明顯增加的效果。
[0007]人體的許多穴位和免疫有關,處于足底下的癌根穴,頭頂的百匯穴,人體前面的中府、膻中、天樞,還有四肢的足三里等,每處穴位電針灸后都會有一定的作用,綜合針灸30-60處穴位,每周一次,就足以達到增加淋巴細胞數目和活性的目的。
[0008]人體的皮膚穴位皮膚厚度大約在4mm以內,這樣進針要淺,而目前的針具針體很長,操作起來十分不方便,進針厚度也不宜控制,更不便多穴位聯合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操作簡單、輔助治療腫瘤的針灸組合器。
[0010]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采取如下技術方案達到:
[0011]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包括皮針針具和針具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皮針針具由長度為3.5-4mm的針體、長9.6cm_14.6cm的絕緣針柄和連接電子儀的針具環構成,針體與絕緣針柄的一端相連,針具環設在絕緣針柄的另一端;針具固定器由固定槽、固定座、固定桿、上下桿固定栓、矩形框、針具固定板、板間固定栓、滑槽和矩形框固定栓構成,所述的固定座設在所述的固定桿的下方,相連接的固定桿間設有上下桿固定栓,矩形框設在固定桿的上方,針具固定板為兩塊,針具固定板上每隔Icm刻有固定槽,一塊針具固定板的兩端都設在矩形框內,另一塊針具固定板的板面設有滑槽,通過板間固定栓與兩端都設在矩形框內的針具固定板連接。
[001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固定槽的深度為0.5cm。
[0013]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固定桿為長度60cm的上下兩段抽插固定桿。
[0014]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滑槽設在針具固定板的板面中部,板間固定栓設在不帶滑槽的針具固定板中間位置。
[0015]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矩形框的寬度為1.5cm,高度為1cm。
[0016]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的針具固定板的長度為80cm,寬度為1cm。
[0017]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8]1、本實用新型使用操作簡單,可由針灸專業人士及非專業人士操作使用,適用于各種惡性腫瘤的康復治療,是一種理想的治療腫瘤輔助工具;
[0019]2、本實用新型的針體刺進皮膚時候可以確保留存在皮膚內,絕緣針柄上有絕緣材料,操作者不會觸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皮針針具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座位的針具固定器圖。
[0022]其中,1-針體,2-絕緣針柄,3-針具環,4-皮針針具,5-固定槽,6-固定座,7-固定桿,8-上下桿固定栓,9-矩形框,10-針具固定板,11-板間固定栓,12-滑槽,13-矩形框固定栓,14-針具固定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3]實施例1:
[0024]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包括皮針針具4和針具固定器14,其特征在于:皮針針具4由長度為3.5-4mm的針體1、長9.6cm-14.6cm的絕緣針柄2和連接電子儀的針具環3構成,皮針針具4為電子針灸用的皮針針具4。針體I與絕緣針柄2的一端相連,針體I刺進皮膚時候可以確保留存在皮膚內,絕緣針柄2的表面設有用通用的醫用絕緣橡膠或醫用塑膠料等絕緣材料制成的絕緣層,操作者不會觸電。針具環3設在絕緣針柄2的另一端;針具固定器14由固定槽5、固定座6、固定桿7、上下桿固定栓8、矩形框9、針具固定板10、板間固定栓11、滑槽12和矩形框固定栓13構成,針具固定器14用來固定針具。所述的固定座6設在所述的固定桿7的下方,相連接的固定桿7間設有上下桿固定栓8,上下桿固定栓8可固定上下桿。矩形框9設在固定桿7的上方,針具固定板10為兩塊,針具固定板10上每隔Icm刻有固定槽5,固定槽5用于固定皮針針具4。一塊針具固定板10的兩端都設在矩形框9內,另一塊針具固定板10的板面設有滑槽12,通過板間固定栓11與兩端都設在矩形框9內的針具固定板10連接。
[0025]所述的固定槽5的深度為0.5cm。
[0026]所述的固定桿7為長度60cm的上下兩段抽插固定桿。[0027]所述的滑槽12設在針具固定板10的板面中部,板間固定栓11設在不帶滑槽12的針具固定板10中間位置。
[0028]所述的矩形框9的寬度為1.5cm,高度為1cm。
[0029]所述的針具固定板10的長度為80cm,寬度為1cm。
[0030]本實用新型是一項可以將微電流與針灸結合的工具,以減少使用者的勞動強度。針灸用電子儀為市場通用的電子儀,電子針灸儀額電壓為< 9V,每次進針深度3_左右。針具環3連接電子儀,如皮針針具4不穩,可用針具固定器14來固定,進針后接通電子儀,通電后約3分鐘換一個穴位,可用30個穴位左右。兩塊針具固定板10通過滑槽12和板間固定栓11固定在一起,設有滑槽12的針具固定板10可自由滑動,確保有2個穴位同時應用。本實用新型既可配合用電子針灸儀治療(每次10-30個穴位),也可以手針治療(每次60個穴位,可以不用針具固定器),是一項十分安全有效的工具。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針灸來調節免疫細胞進而達到治療惡性腫瘤的目的。
[003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專利優選的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專利所公開的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專利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包括皮針針具(4)和針具固定器(14),其特征在于:皮針針具(4)由長度為3.5-4mm的針體(I)、長9.6cm_14.6cm的絕緣針柄(2)和連接電子儀的針具環(3)構成,針體(I)與絕緣針柄(2)的一端相連,針具環(3)設在絕緣針柄(2)的另一端;針具固定器(14)由固定槽(5)、固定座(6)、固定桿(7)、上下桿固定栓(8)、矩形框(9)、針具固定板(10)、板間固定栓(11)、滑槽(12)和矩形框固定栓(13 )構成,所述的固定座(6 )設在所述的固定桿(7 )的下方,相連接的固定桿(7 )間設有上下桿固定栓(8),矩形框(9)設在固定桿(7)的上方,針具固定板(10)為兩塊,針具固定板(10)上每隔Icm刻有固定槽(5),一塊針具固定板(10)的兩端都設在矩形框(9)內,另一塊針具固定板(10)的板面設有滑槽(12),通過板間固定栓(11)與兩端都設在矩形框(9)內的針具固定板(10)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槽(5)的深度為0.5c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桿(7)為長度60cm的上下兩段抽插固定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槽(12)設在針具固定板(10)的板面中部,板間固定栓(11)設在不帶滑槽(12)的針具固定板(10)中間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矩形框(9)的寬度為1.5cm,高度為1c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促進免疫調節來治療惡性腫瘤的針灸組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針具固定板(10)的長度為80cm,寬度為1cm。
【文檔編號】A61H39/08GK203609650SQ201320840680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9日
【發明者】王明龍 申請人:王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