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可有效解決寒性痛癥的規范用藥問題,其解決的技術方案是,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18-22g、肉桂18-22g、細辛18-22g、吳茱萸9-11g、白芥子9-11g、甘遂13-15g、生姜25-35g和氮酮0.6-1.0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00-12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本發明原料豐富,方法簡單,易生產,使用方便,效果好,有效用于治療寒性痛癥,是寒性痛癥治療藥物上的創新。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醫藥,特別是一種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
【背景技術】
[0002]痛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有虛實之分。實性疼痛大多因感受寒邪、濕邪或氣滯、血瘀所致,所謂寒性疼痛,是在受冷的情況下而引起的病痛,如關節炎、肩周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產后風濕、坐骨神經疼、老寒腿、強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寒性痛癥。虛性疼痛則多因陽氣虧虛、精血不足,臟腑經脈失于溫煦所致。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目前市場上雖有治療寒性疼痛的多種藥物,如現在市場上使用的外用止痛貼存在種類較多、質量控制不嚴格,魚龍混雜現象。其使用和療效不盡人意,一些中藥外用貼也同樣存在藥味眾多、不加辯證、適應癥過于寬泛、靶向性不強的特點,而且使用不規范,痛癥患者經常自行使用,使用不當反而會加重癥狀。因此,寒性痛癥治療上的藥物的改進和創新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針對上述情況,為解決現有技術之缺陷,本發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可有效解決寒性痛癥的規范用藥問題。
[0004]本發明解決的技術方案是,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18-22g、肉桂 18-22g、細辛 18_22g、吳茱萸 9_llg、白芥子 9_llg、甘遂 13_15g、生姜 25_35g和氮酮0.6-1.0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00-12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0005]本發明原料豐富,方法簡單,易生產,使用方便,效果好,有效用于治療寒性痛癥,是寒性痛癥治療藥物上的創新。
【具體實施方式】
[0006]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07]實施例1
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18g、肉桂18g、細辛18g、吳茱萸9g、白芥子9g、甘遂13g、生姜25g和氮酮0.6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0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5-7cm,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0008]實施例2
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20g、肉桂20g、細辛20g、吳茱萸10g、白芥子10g、甘遂15g、生姜30g和氮酮0.8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1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 X 5-7cm,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0009]實施例3
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22g、肉桂22g、細辛22g、吳茱萸Hg、白芥子Hg、甘遂15g、生姜35g和氮酮1.0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2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5-7cm,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0010]實施例4
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19g、肉桂19g、細辛19g、吳茱萸
9.5g、白芥子9.5g、甘遂13.5g、生姜29g和氮酮0.7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1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 5-7cm,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0011]實施例5
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21g、肉桂21g、細辛21g、吳茱萸
10.5g、白芥子10.5g、甘遂14.5g、生姜32g和氮酮0.9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2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大小5-7X 5-7cm,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0012]上述藥物的有效組合,互相支持,具有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療寒性痛癥,包括關節炎、肩周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產后風濕、坐骨神經痛、老寒腿、強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寒性痛癥,并經臨床試驗取得了滿意的有益技術效果,相關試驗資料如下:
1.選擇病例標準
寒性痛癥是因感受寒邪或素體陽虛而出現的癥狀。膝關節疼痛初期,當坐起立行時覺得膝部酸痛不適,走了一時癥狀消失。久之,出現活動不能緩解疼痛,且上下樓梯或下蹲、站起都有些困難,需手在膝蓋上撐助才行。多走之后膝關節有些腫,或腫得厲害,還可以抽出一些淡黃色液體。由于滑膜與關節囊有病變而增厚,活動時會有響聲,如果是關節內有游離體形成,可影響關節活動,并不時有“關節絞鎖”現象,到最后出現膝關節畸形。肩部疼痛,起初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后疼痛逐漸加劇或鈍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流行病學資料顯示,RA可發生于任何年齡,80%發病于35~50歲,女性患者約3倍于男性。RA的臨床表現多樣,從主要的關節癥狀到關節外多系統受累的表現。RA多以緩慢而隱匿的方式起病,在出現明顯關節癥狀前可有數周的低熱,少數患者或有高熱、乏力、全身不適、體重下降等癥狀,以后逐漸出現典型關節癥狀。少數則有較急劇的起病,在數天內出現多個關節癥狀。[0013]凡具有上述癥狀的寒性痛癥患者均作為受試對象,并給予本發明穴位貼治療。
[0014]2.診斷標準
凡具有上述I所述癥狀并經X光透視(和)或血液化驗確診患有寒性痛癥者。
[0015]3.治療方案
本發明穴位貼主要用于因寒冷或陽虛引起的寒性痛癥的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產后風濕、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老寒腿,強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寒性痛癥,于疼痛發作時在患處或相關穴位處進行貼敷,患者也可采用“冬病夏治”貼敷法,即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中、末伏進行相關穴位貼敷治療;遇寒加重類關節痛,選取頸根穴、肩前縫、腰眼穴及膝眼穴;風濕病患者,選肝俞(雙)、脾俞(雙)、腎俞(雙)及命門穴,每穴一貼,每次貼敷時間為2~4小時,每天一次。對于耐受度低、出現不適感或貼敷處皮膚出現灼熱、疼痛、紅腫、起泡者,應立即取下。
[0016]4.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無疼痛現象。
[0017]好轉:癥狀有明顯改善或改善,仍稍有疼痛。
[0018]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而有加重趨勢。
[0019]5.統計學處 理
經確診對132例均為門診病人,男性60例,女性81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1歲;病程最短4年,最長20年;按本發明治療方案于三伏天進行治療,其中,膝關節炎63例,治愈33例,好轉27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5.2% ;肩周炎39例,治愈24例,好轉12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2.3% ;類風濕性關節炎30例,治愈12例,好轉18例;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經統計學分析,三種病癥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5.5%。
[0020]另,經對產后風濕、坐骨神經痛、老寒腿,強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寒性痛癥患者在疼痛發作時進行貼敷,或按“冬病夏治”的原則于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中、末伏進行貼敷治療,也取得了和膝關節炎、肩周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相同和相近似的效果,不再一一詳述。
[0021]6.結論
由上述試驗資料表明,本發明是由純中藥制成,貼敷效果好,無毒副作用,通過直接貼敷途徑,包括患處或相關穴位,具有操作方便,功效顯著等特點,就臨床試用的各類寒性痛癥患者,有效率均在92%以上,平均總有效率高達95%以上,是外用貼劑上的創新,具有實際的臨床意義,為寒性痛癥的患者提供了有效地治療藥物,利于患者的康復,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其特征在于,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18-22g、肉桂18-22g、細辛18_22g、吳茱萸9_llg、白芥子9_llg、甘遂13_15g、生姜25-35g和氮酮0.6-1.0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00-12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其特征在于,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18g、肉桂18g、細辛18g、吳茱萸9g、白芥子9g、甘遂13g、生姜25g和氮酮0.6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0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其特征在于,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20g、肉桂20g、細辛20g、吳茱萸10g、白芥子10g、甘遂15g、生姜30g和氮酮0.S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1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其特征在于,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22g、肉桂22g、細辛22g、吳茱萸llg、白芥子llg、甘遂15g、生姜35g和氮酮1.0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2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其特征在于,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19g、肉桂19g、細辛19g、吳茱萸9.5g、白芥子9.5g、甘遂13.5g、生姜29g和氮酮0.7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1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寒性痛癥的穴位貼劑,其特征在于,該穴位貼劑是由下列重量比計的原料中藥制成:元胡21g、肉桂21g、細辛21g、吳茱萸10.5g、白芥子10.5g、甘遂14.5g、生姜32g和氮酮0.9g,其中,將元胡、肉桂、細辛、吳茱萸、白芥子、甘遂磨成細粉,過120目篩混合均勻,成混合物,然后將生姜榨成汁,加入混合物中,再加入用于透皮滲透劑的氮酮,混合均勻,成藥膏,將藥膏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切片,每片含50g藥膏,切片上覆蓋保護膜,即成。
【文檔編號】A61K9/70GK103830703SQ201410082334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7日
【發明者】馬巧琳, 胡斌, 馬奔, 徐翠香 申請人:河南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