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冠心病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冠心病的藥物。該藥物的組分用量為:西洋參4-8g、黃芪18-22g、丹參13-17g、水蛭1-5g、蘇合香0.1-0.5g、橘紅8-12g、薤白8-12g、杏仁8-12g、瓜蔞28-32g、半夏1-5g、川芎13-17g、當歸10-14g、香附10-14g和郁金8-12g;其制作工藝為:將上述藥物放入藥鍋,加水浸泡1小時開始熬制,先用大火燒開,然后用小火熬制40分鐘,將藥液濾出。再次加水進行熬制,熬制時間20分鐘,濾出藥液,將兩次藥液混合,加入蘇合香0.2-0.4g,攪拌均勻即成成品。本發明由于采用了多種中藥材配制而成,其制品內含多種藥物成份,起效快、服用人群廣、藥物穩定性好、療效顯著,且愈后無復發,無毒副作用,解除了患者的后顧之憂。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冠心病的藥物
[0001]【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中成藥制劑,具體是調理心臟陰陽平衡,達到治療冠心病目地所服用的一種治療冠心病的藥物。
[0002]【背景技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把身體健康狀況擺在了重要位置。但是現代生活的高營養過剩,易患各種富貴病,從而形成了冠心病癥。冠心病是當今社會的常見病,西醫認為不良的生活方式、痰濕體質、過食膏粱厚味、精神壓力過大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冠心病中醫屬“真心痛”、“心痛”、“胸痹”、“脫證” “痰濕阻滯”等病的范疇,心主血脈,心氣虛則無力鼓動心血之運行;痰濕阻滯,血液粘稠,血澀不通使血液運行艱難而發生胸痛、心肌缺血或壞死;病情發展,邪盛正衰,瘀血加重,瘀滯越重,正氣愈傷。而現在治療冠心病癥的藥物,大部分具有毒副作用,且價格較貴,治療效果不理想。
[0003]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具有益氣,活血、行氣功能的一種治療冠心病的藥物。
[0004]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藥物的組分用量為:西洋參4_8g、黃芪18-22g、丹參13-17g、水蛭l_5g、蘇合香0.1-0.5g(沖服)、橘紅8_12g、薤白8-12g、杏仁8-12g、瓜萎28-32g、半夏l_5g、川芎13_17g、當歸10_14g、香附10_14g和郁金8-12g ;其制作工藝為:將上述藥物放入藥鍋,加水須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3cm,浸泡I小時,開始熬制,先用大火燒開,然后用小火熬制40分鐘,將藥液濾出,首次熬出藥液200ml ο再次加水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2cm,進行熬制,熬制時間20分鐘,濾出藥液200ml,將兩次藥液混合,加入蘇合香0.2-0.4g,攪拌均勻即成成品,最后灌裝包裝袋內,冷藏入庫。
[0005]中醫理論認為,血液運行于血脈之中,循環不止,周流不息。《壽世保元》說:“氣為血之帥,氣郁日久及血。氣有一息不運,則血有一息不行”。所以血瘀證不可避免地牽涉到氣,可因氣虛或氣滯導致氣不行血,形成冠心病,而冠心病則是長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五臟六腑不平衡的外在表現,屬中醫內科中風病范疇。根據冠心病的病機,臨證治療以益氣,活血、行氣之法。
[0006]本發明綜合了冠心病臨床常見癥狀,打破目前的常規治療方法,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經多年臨床觀察研究,對方劑不斷研究改進、修改補充,并根據其發病機理,采取了祛邪扶正的治療。方中以西洋參、黃芪大補元氣,氣行則血行,且化瘀而不傷正;丹參、水蛭、當歸活血化瘀通經;半夏、橘紅、薤白、杏仁、瓜萎化痰、利氣散結以寬胸,且還兼潤腸通便;蘇合香性走竄,通竅開郁、通經絡;郁金、香附、川芎行氣活血,以助血行。全方共奏扶正益氣、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多種中藥材配制而成,其制品內含多種藥物成份,起效快、服用人群廣、藥物穩定性好、便于攜帶,療效顯著,可迅速治愈冠心病癥,且愈后無復發,無毒副作用,解除了患者的后顧之憂。
[0008]1、本方補陰補陽,調理五臟六腑,使之達到新的動態平衡,正氣運而風氣自愈。有立桿見影的效果,可廣泛用于臨床。
[0009]2、本方得仲景之真謫,補通同方,大多在一年二年內冠心病顯著改觀。有效提高生命質量,療效確切,制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價格低廉。由于采用中草藥物制成,服藥后無痛苦、不反彈。
[0010]3、副作用小,安全可靠,一般西醫治療冠心病的藥,都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關節疼痛,便秘,肝功能損害等副作用,而且需要長期服藥,停藥后容易復發,而采用該方治療,患者反映良好,94%的患者病情治愈或明顯好轉,從臨床觀察該方能降低AMI患者血清Ang II.PIIINP.ALD及TGF β I水平,升高SOD水平,并能明顯改善LVEDV和LVEF,能明顯降低臨床癥狀及氣滯血瘀證積分,減輕臨床癥狀,提高遠期療效,改善心功能,而且無毒副作用的發生。
[0011]【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該藥物的組分用量為:西洋參4-8g、黃苗18_22g、丹參13-17g、水蛭 l_5g、蘇合香 0.1-0.5g、橘紅 8_12g、薤白 8_12g、杏仁 8_12g、瓜萎 28_32g、半夏l_5g、川芎13-17g、當歸10-14g、香附10_14g和郁金8_12g ;其制作工藝為:將上述藥物放入藥鍋,加水須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3cm,浸泡I小時,開始熬制,先用大火燒開,然后用小火熬制40分鐘,將藥液濾出,首次熬出藥液200ml。再次加水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2cm,進行熬制,熬制時間20分鐘,濾出藥液200ml,將兩次藥液混合,加入蘇合香0.2-0.4g,攪拌均勻即成成品,最后灌裝包裝袋內,冷藏入庫。
[0012]實施例2:所述的藥物的組分用量為:西洋參6g、黃芪20g、丹參15g、水蛭3g、蘇合香0.3g、橘紅10g、薤白10g、杏仁10g、瓜萎30g、半夏3g、川彎15g、當歸12g、香附12g和郁金IOg ;其制作工藝為:將上述藥物放入藥鍋,加水須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3cm,浸泡I小時,開始熬制,先用大火燒開,然后用小火熬制40分鐘,將藥液濾出,首次熬出藥液200ml。再次加水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2cm,進行熬制,熬制時間20分鐘,濾出藥液200ml,將兩次藥液混合,加入蘇合香0.3g,攪拌均勻即成成品,最后灌裝包裝袋內,冷藏入庫。
[0013]實施例3:本藥物服用法為分早晚各服一次,連續服用2個月。可使冠心病者恢復健康,并多年不復發。
[0014]實施例4:療效標準
[0015](1)心功能檢測:采用超聲心動圖檢查。
[0016](2)生化指標:血管緊張素II(Ang II)、轉化生長因子β I (TGFβ I)、超氧化物歧化酶(S0D)、血清III型前膠原氨基端肽(PIII NP),醛固酮(ALD)檢測AngII,PIIINP,ALD。
[0017](3)氣滯血瘀積分:癥狀按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記0,1,2,3分。
[0018]心功能檢測、生化指標在正常范圍為治愈;較前明顯改善,接近正常為好轉,無改善為無效。氣滯血瘀積分,癥狀消失為治愈,癥狀明顯減輕為好轉,無改善為無效。
[0019]實施例5:臨床觀察及療效
[0020]本組病例均為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鶴壁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86例AMI患者,86例均符合氣滯血瘀證診斷標準,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62.4 + 7.3)歲;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61.4±7.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0021]氣滯血瘀證診斷標準:參照《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急證診療規范》制定,納人標準:①符合心肌缺血、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②符合氣滯血瘀證診斷標準NYHA心功能I~III級;④年齡〈75歲;⑤取得知情同意。
[0022]本方共治療43例,經過2個月服藥治療,臨床治愈25例占58%,顯效16例占37 %,無效2例占5 %,總有效率95 %。兩組治療如、后心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后觀察組LVDd, LVEDV, LVSDV, Cl 及 LVEF 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P〈0.01),對照組 LVEDV,LVSDV及LVEF較治療前改善(P〈0.05,P〈0.01);觀察組LVEDV和LVEF的改善優于對照組(Ρ〈0.05)。
[0023]實施例6:患者證明
[0024]患者,男,65歲,患冠心病多年,四肢無力,心臟經常絞疼,心肌缺血,用西藥輸液,一年兩次,無根本改善。服用本配方三個月,血脂明顯改善,六個月后心臟趨于平穩,心臟也不疼啦,服用一年未見復發現象,至今化驗仍為正常。
[0025]患者,男,52歲,患冠心病,心肌缺血,頭眩心跳四年,經常服心疼定、心寶,丹參滴丸等藥,無根本改善,服用本配方,六個月頭眩心跳平穩,未見復發現象。
[0026] 患者,女,72歲,患冠心病,心肌缺血,手大指及次指麻木,不能握物,一年輸液兩次預防,無根本改善,服用本配方,八個月血壓平穩,麻木癥狀消失,未見復發現象。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該藥物的組分用量為:西洋參4-8g、黃芪18-22g、丹參 13-17g、水蛭 l_5g、蘇合香 0.1-0.5g、橘紅 8_12g、薤白 8_12g、杏仁 8_12g、瓜萎28-32g、半夏l_5g、川芎13-17g、當歸10_14g、香附10_14g和郁金8_12g ;其制作工藝為:將上述藥物放入藥鍋,加水須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3cm,浸泡I小時,開始熬制,先用大火燒開,然后用小火熬制40分鐘,將藥液濾出,首次熬出藥液200ml。再次加水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2cm,進行熬制,熬制時間20分鐘,濾出藥液200ml,將兩次藥液混合,加入蘇合香0.2-0.4g,攪拌均勻即成成品,最后灌裝包裝袋內,冷藏入庫。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藥物的組分用量為:西洋參6g、黃苗20g、丹參15g、水蛭3g、蘇合香0.3g、橘紅10g、薤白10g、杏仁10g、瓜萎30g、半夏3g、川芎15g、當歸12g、香附12g和郁金IOg ;其制作工藝為:將上述藥物放入藥鍋,加水須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3cm,浸泡I小時,開始熬制,先用大火燒開,然后用小火熬制40分鐘,將藥液濾出 ,首次熬出藥液200ml。再次加水高出藥物頂部水平面2cm,進行熬制,熬制時間20分鐘,濾出藥液200ml,將兩次藥液混合,加入蘇合香0.3g,攪拌均勻即成成品,最后灌裝包裝袋內,冷藏入庫。
【文檔編號】A61P9/10GK103893694SQ201410100271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1日
【發明者】常風云, 李國慶, 侯朝陽 申請人:鶴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