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濕熱下注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本發明的目的是根據中醫對濕熱下注一癥的認識機理,提供一種辯證配伍、具有良好治療效果的治療濕熱下注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石見穿28-32、赤芍12-18、山苦荬28-32、虎杖12-18、蒲公英28-32、連翹12-18、蜂房10-15、皂刺12-18、薏苡仁28-32、茴香3-9、元胡12-18、甘草8-12、橘核28-32、烏藥12-18,茯苓12-18、澤瀉22-28。該中藥組合物配伍科學、辯證準確,經過臨床60余例濕熱下注患者服用,其有效率達90%以上。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濕熱下注的中藥組合物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治療濕熱下注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3]濕熱下注是一個中醫的術語,是指濕熱流注于下焦。主要表現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黃膩、脈濡數等。癥見小便淋澀赤痛,少腹拘急,會陰部脹痛,尿道口摘白濁,舌苔黃膩,脈滑數。臨床多見于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下肢關節腫痛、濕腳氣感染等癥。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根據中醫對濕熱下注一癥的認識機理,提供一種辯證配伍、具有良好治療效果的中藥組合物。
[0005]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濕熱下注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石見穿28-32、赤芍12-18、山苦荬28-32、虎杖12-18、蒲公英28-32、連翹12-18、蜂房10-15、皂刺12-18、薏苡仁28-32、茴香3-9、元胡 12-18、甘草 8-12、橘核 28-32、烏藥 12-18,茯苓 12-18、澤瀉 22-28。
[0006]上述中藥組合物的服用方法為:將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混合后,采用傳統煎制中藥的方法取其藥汁,每日一副,早晚兩次服用,7副為一療程。
[0007]中醫認為,膀胱 系津液之府,濕熱蘊結于下焦,下注膀胱,濕熱阻于腎與膀胱,導致腎與膀胱氣化失常,則水道、小便不利,泄時澀痛,尿赤,尿渾濁,小便頻數,淋浙不暢。上述描述揭示了濕熱下注的表象。濕熱蘊結于下焦的根本原因乃是中焦失運,肝郁木陷,木郁生風,久之化為濕熱所致。因此治療濕熱下注的根本是強中焦、祛肝風。本發明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中,取薏苡仁、茴香、橘核、蜂房、甘草理氣開胃,強中焦之氣。中焦失運多因土濕,脾陽不升,胃陰不降所致,在上述中藥組合物中,取茯苓泄中土之濕,中土一片溫燥之氣,則木生風息。肝藏血、藏魂,肝郁則必或血瘀、或血枯,在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中,取石見穿、赤芍、虎杖、皂刺活血化瘀,以元胡強肝木生發之力。取山苦荬、連翹、烏藥清心火、降肺氣,火中藏陰,火降則腎陰充足,肝木得以榮升。上述諸藥合用,中焦溫燥,樞運有力,肝木榮升,木靜風息,濕熱無生,下焦之蘊結消失于無形。為增加下焦濕熱疏散之力,在本發明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中還增加了澤瀉以助疏泄。該中藥組合物配伍科學、辯證準確,經過臨床60余例濕熱下注患者服用,其有效率達90%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0009]典型病例I男,35歲,半年以來自覺四肢疲乏、胸悶、小便頻數、便黃,性能力減弱。觀其舌苔黃胖、脈診右關遲滑,左關沉弦,診斷其為脾陽不升、濕熱下注所致。
[0010]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I療程后,自感胸悶癥狀消失,四肢逐步恢復有力,小便次數減少,顏色變淺,繼續服用2療程后,性能力恢復正常,疲乏、小便頻數等癥狀消失。
[0011]女,39歲,白帶量大、成塊狀、有異味,稍食即飽,無胃口,不敢大量飲水,小便次數增多,小便時有痛感。觀其舌邊緣有齒痕,脈診左尺大而浮,左關弦,左寸大而數,診斷其為濕熱下注、心火不降所致。
[0012]服用本發明所提供中藥組合物2療程后,上述癥狀消失,恢復健康。
[0013]該發明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經過62例25-72歲經確診為濕熱下注患者服用,一療程治愈患者人數為35例,2療程治愈12例,三療程治愈5例,有效6例,無效4例,經統計,其有效率達到90%以上。
[0014]實施例1
一種治療濕熱下注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石見穿30g、赤芍15g、山苦荬30g、虎杖15g、蒲公英30g、連翹15g、蜂房12g、阜刺15g、薏該仁30g、茴香6g、元胡15g、甘草10g、橘核30g、烏藥15g,獲考:15g、澤灣25g。
[0015]實施例2
一種治療濕熱下注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石見穿28g、赤芍18g、山苦荬28g、虎杖18g、蒲公英28g、連翹18g、蜂房10g、皂刺18g、薏苡仁28g、茴香9g、元胡12g、甘草12g、橘核28g、烏藥18g,茯苓12g、澤瀉28g。
[0016]實施例3` 一種治療濕熱下注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石見穿32g、赤芍12g、山苦荬32g、虎杖12g、蒲公英32g、連翹12g、蜂房15g、皂刺12g、薏苡仁32g、茴香3g、元胡18g、甘草Sg、橘核32g、烏藥12g,茯苓18g、澤瀉22g。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濕熱下注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石見穿28-32、赤芍12-18、山苦荬28-32、虎杖12-18、蒲公英28-32、連翹12-18、蜂房10-15、皂刺12-18、薏苡仁28-32、茴香3-9、元胡12-18、甘草8-12、橘核28-32、烏藥 12-18, 茯苓 12-18、澤瀉 22-28。
【文檔編號】A61K35/64GK103816436SQ201410102526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0日
【發明者】于曉芬, 周新春, 王華麗 申請人:于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