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濕性敷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301649閱讀:266來源:國知局
一種濕性敷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醫用敷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濕性敷料,包括密閉層,密閉層的一側設有粘接層;密閉層上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由吸水材料和襯料組成的傷口墊,傷口墊上沿遠離粘接層方向依次設有用于導出創面液體的導向膜和儲液器;儲液器上罩接有固定裝置。本發明提供的濕性敷料,將密閉層上的傷口墊所處的區域對準創面,將粘接層粘貼在皮膚上即可完成密閉連接,通過導向膜可以實現從傷口墊向儲液器的定向液流,將創面的毒素、病菌和細胞碎屑物流入到儲液器中,使創面得到徹底清洗。該濕性敷料不需要在醫生的監控下使用,非醫護人員即可完成操作,且使用時不需要更換整個敷料,對急性創傷、慢性難治療創面具有顯著的促進愈合的功能。
【專利說明】一種濕性敷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醫用敷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濕性敷料。
【背景技術】
[0002]傷口濕性治療是近幾十年來提出并迅速發展的一種新方法。“濕性傷口愈合”理念由Winter于1962年提出,即利用不同特性的敷料形成傷口濕潤環境,溶解痂皮和壞死組織后,可加快幼豬皮膚創面的上皮化,促進傷口愈合,由此產生一種新的濕潤傷口愈合理念。
[0003]隨著對傷口愈合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使用敷料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覆蓋創面,還要幫助傷口愈合,創造促進傷口愈合的最佳環境。封閉式負壓引流療法也稱負壓傷口療法,是將吸引裝置與特殊的傷口敷料連接后,使傷口保持在負壓狀態,達到治療目的。1993年,Fleischmann等首次將負壓應用于創面感染的預防,并發現所有創面清潔迅速,水腫消退增快,肉芽組織增生顯著,創面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處理組。其后,又將負壓封閉運用于感染創面治療,效果特別滿意。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通過一個開放細胞聚氨酯泡沫敷料給創面施加負壓,除使創面均勻接受負壓以外,尚能起到引流的作用,還能充填局部缺損,去除過多的滲出物,并為傷口周圍組織水腫。這種新型敷料能減少敷料與創面的粘連,有效隔離細菌,提供了微酸環境,有利于白細胞介導的宿主吞噬細胞發揮作用,促進常規療法無法醫診的復雜的傷口的愈合。
[0004]目前,使用的療法只有在醫院醫生監護下才有可能實現,這必然會提高醫療費用,且需要頻繁更換敷料。如果沒有醫生的監控,就有傷口干燥的危險,危及上皮組織的形成以及傷口的愈合,而且,傷口的密閉通常也難以實現的。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濕性敷料,以解決上述的問題。
[0006]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濕性敷料,包括密閉層,所述密閉層的一側設有粘接層;
[0007]所述密閉層上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內設有由吸水材料和襯料組成的傷口墊,所述傷口墊上沿遠離所述粘接層方向依次設有用于導出創面液體的導向膜和儲液器;
[0008]所述儲液器上罩接有固定裝置。
[0009]進一步的,所述導向膜為單向瓣膜或半透膜。
[0010]進一步的,所述傷口墊遠離所述導向膜的一側設有疏水層。
[0011]優選的,所述襯料為海藻纖維、聚乙烯醇纖維、透明質酸纖維、膠原蛋白纖維、碳纖維、殼聚糖纖維中的一種或幾種與無紡或電紡層混合而成。
[0012]優選的,所述吸水材料采用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氨酯泡沫、聚乙烯醇泡沫中的一種或多種及其共聚物構成。
[0013]優選的,所述固定裝置的面積與大于等于所述儲液器的表面積。
[0014] 優選的,所述固定裝置的材料為聚氨酯膜、滌綸、錦綸、腈綸、丙綸或氨綸。[0015]優選的,所述粘接層的材質為聚丙烯酸酯、聚氨酯、氰基丙烯酸酯或環氧樹脂。
[0016]優選的,所述儲液器的形狀為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橢圓體或菱形。
[0017]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濕性敷料,將密閉層上的傷口墊所處的區域對準創面,將粘接層粘貼在皮膚上即可完成密閉連接,通過導向膜可以實現從傷口墊向儲液器的定向液流,將創面的毒素、病菌和細胞碎屑物流入到儲液器中,使創面得到徹底清洗,其中,定期更換輸液器或抽取輸液器的廢液即可,同時,傷口墊能夠刺激細胞再生,進一步促進傷口的愈合。該濕性敷料不需要在醫生的監控下使用,非醫護人員即可完成操作,且使用時不需要更換整個敷料,對急性創傷、慢性難治療創面具有顯著的促進愈合的功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濕性敷料的剖視圖。
[0019]圖中:
[0020]1、密閉層;2、粘接層;3、傷口墊;4、導向膜;5、儲液器;6、固定裝置;7、疏水層。【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子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22]如圖1所示,一種濕性敷料,包括密閉層1,密閉層I的一側設有粘接層2 ;
[0023]密閉層I上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由吸水材料和襯料組成的傷口墊3,傷口墊3上沿遠離粘接層2方向依次 設有用于導出創面液體的導向膜4和儲液器5 ;
[0024]儲液器5上罩接有固定裝置6。
[0025]導向膜4為單向瓣膜或半透膜。
[0026]單向瓣膜的結構為一個至少有一個自閉孔覆蓋排出口彈性膜。通過液體的流動這些孔被打開使液體流入儲液器5。單向瓣膜使傷口液從傷口墊3到儲液器5單向流動,同時阻止回流。
[0027]半透膜使傷口分泌的營養物質或愈合生長因子,包括血管增殖因子等不會被帶走,從而刺激組織生產更多的新生血管,增加創面血流,通過增加毛細血管充盈,增加生長因子(由于增加了流到創面的血流),促進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進入創面,其中白細胞能抵抗感染,產生生長因子,而成纖維細胞能產生膠原,用來填平和修復傷口。增加靜脈充盈,進而加快清除水腫液,從而進一步促進傷口的愈合。
[0028]傷口墊3遠離導向膜4的一側設有疏水層7。疏水層7采用疏水的、柔軟的材料構成,優選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聚氨酯膜或紡織材料,如滌綸、錦綸、腈綸、丙綸或氨綸等構成。
[0029]優選的,襯料為海藻纖維、聚乙烯醇纖維、透明質酸纖維、膠原蛋白纖維、碳纖維、殼聚糖纖維中的一種或幾種與無紡或電紡層混合而成。吸水材料采用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氨酯泡沫、聚乙烯醇泡沫中的一種或多種及其共聚物構成。
[0030]固定裝置6的面積與大于等于儲液器5的表面積。使固定裝置6能夠將儲液器5處覆蓋,保持密閉性。
[0031]的固定裝置6應由疏水的、柔軟的材料構成,優選的,固定裝置6的材料為聚氨酯膜、滌綸、錦綸、腈綸、丙綸或氨綸。
[0032]優選的,粘接層2的材質為聚丙烯酸酯、聚氨酯、氰基丙烯酸酯或環氧樹脂。粘接層2與人體肌膚粘貼緊,保持密閉。
[0033]優選的,儲液器5的形狀為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橢圓體或菱形。
[0034]使用原理:
[0035]傷口墊3和儲液器5通過單向瓣膜或者半透膜相連,因而形成一種從傷口墊3向儲液器5的定向液流。該敷料將傷口墊3與儲液器5緊扣在一起安置在皮膚上。運用儲液器5 —方面可以很容易觀察液體情況和敷料的吸收情況;另一方面,無需從傷口移除敷料就可以輕松卸除更換儲液器5。由于容積相對較大,儲液器5與傷口墊3可以容納傷口分泌液3到4天,可以避免每日更換敷料,節約成本。而且該敷料允許門診治療使用,提高病人的活動性和舒適性。本敷料經林格氏液激活后的高吸水性材料對蛋白類物質具有極高的親和力,毒素、病菌和細胞碎屑物被吸收到傷口墊3中,通過單向瓣膜或者半透膜流入儲液器5中,同時將林格氏液交換至創面上,使創面得到徹底清洗,其清創能力可持續12~24小時,這樣就不斷吸收創面的微生物,細胞毒素,促進壞死組織的軟化和分離。同時采用交互式置換將林格氏液置換至創面后含有多種電解質(如鈉、鉀、鈣等),可刺激細胞再生,幫助肉芽組織盡快形成。而且傷口分泌的營養物質或愈合生長因子,包括血管增殖因子等不會被帶走,刺激組織生產更多的新生血管,增加創面血流,通過增加毛細血管充盈,增加生長因子(由于增加了流到創面的血流),促進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進入創面,其中白細胞能抵抗感染,產生生長因子,而成纖維細胞能產生膠原,用來填平和修復傷口。增加靜脈充盈,進而加快清除水腫液(由此“廢物”隨著水腫液被排除創面),從而進一步促進傷口的愈合。如果外科清創有禁忌癥,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進行外科清創,傷口敷料也可用來進行溶解壞死組織,達到清創的目的。研究表明健康的皮膚在應用林格氏液后很少見到皮膚被浸軟的現象,所以傷口敷料也可覆蓋于健康的皮膚。
[0036]上述實施例提 供的一種濕性敷料,將密閉層I上的傷口墊3所處的區域對準創面,將粘接層2粘貼在皮膚上即可完成密閉連接,通過導向膜4可以實現從傷口墊3向儲液器5的定向液流,將創面的毒素、病菌和細胞碎屑物流入到儲液器5中,使創面得到徹底清洗,其中,定期更換輸液器或抽取輸液器的廢液即可,同時,傷口墊3能夠刺激細胞再生,進一步促進傷口的愈合。該濕性敷料不需要在醫生的監控下使用,非醫護人員即可完成操作,且使用時不需要更換整個敷料,對急性創傷、慢性難治療創面具有顯著的促進愈合的功能。
[003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濕性敷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密閉層,所述密閉層的一側設有粘接層; 所述密閉層上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內設有由吸水材料和襯料組成的傷口墊,所述傷口墊上沿遠離所述粘接層方向依次設有用于導出創面液體的導向膜和儲液器; 所述儲液器上罩接有固定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膜為單向瓣膜或半透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傷口墊遠離所述導向膜的一側設有疏水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襯料為海藻纖維、聚乙烯醇纖維、透明質酸纖維、膠原蛋白纖維、碳纖維、殼聚糖纖維中的一種或幾種與無紡或電紡層混合而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材料采用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氨酯泡沫、聚乙烯醇泡沫中的一種或多種及其共聚物構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的面積與大于等于所述儲液器的表面積。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的材料為聚氨酯膜、滌綸、錦綸、腈綸、丙綸或氨綸。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層的材質為聚丙烯酸酯、聚氨酯、氰基丙烯酸酯或環氧樹脂。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液器的形狀為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橢圓體或菱形。
【文檔編號】A61L15/26GK103876890SQ201410116666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5日
【發明者】張平 申請人:深圳市博立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