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303210閱讀:353來源:國知局
一種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由下列重量份數的中藥材制成:桔梗5~30份、胖大海5~30份、枇杷葉5~30份、薏苡仁5~30份、玉米須5~30份、赤小豆5~30份、桑枝5~30份、絲瓜絡5~30份、沙苑子10~20份、胡頹子葉10~20份、酢漿草10~20份、桑寄生5~30份、白茅根5~30份、蘆薈5~30份、槐花5~30份。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療效好、療程短、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成本低,本發明是通過長期探索,結合民間經驗,研制出從天然中藥材組合物中提取的抑菌活性成分,對導致疥瘡的疥蟲有很好的殺滅作用,使用安全可靠,方便衛生。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
【背景技術】
[0002]疥瘡是由于疥蟲感染皮膚引起的皮膚病,本病傳播迅速,疥瘡的體征是皮膚劇烈瘙癢,晚上尤為明顯,而且皮疹多發于皮膚皺折處。疥瘡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的疾病,疥瘡的傳染性很強,在一家人或集體宿舍中往往相互傳染,疥蟲離開人體能存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過的衣服、被褥、鞋襪、帽子、枕巾也可間接傳染。
[0003]目前市場上用于治療疥瘡的藥物以外用藥為主,但不易徹底治愈,停藥后易復發,使疾病經久不愈,給病人和家人帶來精神和經濟負擔。

【發明內容】

[0004]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療效好、療程短、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成本低的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具體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由下列重量份數的中藥材制成:桔梗5~30份、胖大海5~30份、枇杷葉5~30份、薏苡仁5~30份、玉米須5~30份、赤小豆5~30份、桑枝5~30份、絲瓜絡5~30份、沙苑子10~20份、胡頹子葉10~20份、酢漿草10~20份、桑寄生5~30份、白茅根5~30份、蘆薈5~30份、槐花5~30份。 [0005]上述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的制備方法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中藥材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2-3cm為度;煎煮前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煮半小時,除去藥渣,取湯劑即成。
[0006]治療方法:外用,每日3次擦洗患處,每次3分鐘;連續治療10天。
[0007]本發明的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有益效果是:療效好、療程短、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成本低,本發明是通過長期探索,結合民間經驗,研制出從天然中藥材組合物中提取的抑菌活性成分,對導致疥瘡的疥蟲有很好的殺滅作用,使用安全可靠,方便衛生。
[0008]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實施例1:
稱取桔梗5g、胖大海30g、枇杷葉5g、薏該仁30g、玉米須5g、赤小豆30g、桑枝5g、絲瓜絡30g、沙苑子10g、胡頹子葉20g、酢漿草10g、桑寄生30g、白茅根5g、蘆薈30g、槐花5g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2-3cm為度;煎煮前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煮半小時,除去藥渣,取湯劑即得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
[0010]實施例2:稱取桔梗30g、胖大海5g、枇杷葉30g、薏該仁5g、玉米須30g、赤小豆5g、桑枝30g、絲瓜絡5g、沙苑子15g、胡頹子葉15g、酢漿草15g、桑寄生18g、白茅根18g、蘆薈19g、槐花17g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2-3cm為度;煎煮前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煮半小時,除去藥渣,取湯劑即得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
[0011]實施例3:
稱取桔梗15g、胖大海20g、枇杷葉18g、薏該仁17g、玉米須14g、赤小豆15g、桑枝17g、絲瓜絡18g、沙苑子20g、胡頹子葉10g、酢漿草20g、桑寄生5g、白茅根30g、蘆薈5g、槐花30g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2-3cm為度;煎煮前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煮半小時,除去藥渣,取湯劑即得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
[0012]臨床資料:
對安徽合肥300例疥瘡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其中男性153例,女性147例,年齡8至70歲,平均年齡53歲。隨即分成3個治療組,每組100人,治療組I采用實施例1的洗劑治療;治療組2采用實施例2的洗劑治療;治療組3采用實施例3的洗劑治療。
[0013](I)治療方 法:
外用,每日3次擦洗患處,每次3分鐘;連續治療10天。
[0014](2)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疥瘡癥狀全部消失。
[0015]有效:疥瘡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明顯改善好轉。
[0016]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
[0017](3)治療效果:
治療組1:臨床治愈60例,占60% ;有效40例,占40% ;無效O例;總有效率100% ; 治療組2:臨床治愈95例,占95% ;有效5例,占5% ;無效O例;總有效率100% ; 治療組3:臨床治愈88例,占88% ;有效12例,占12% ;無效O例;總有效率100%。
[0018]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以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疥瘡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材制成:桔梗5~30份、胖大海5~30份、枇杷葉5~30份、薏苡仁5~30份、玉米須5~30份、赤小豆5~30份、桑枝5~30份、絲瓜絡5~30份、沙苑子10~20份、胡頹子葉10~20份、酢漿草10~20份、桑寄生5~30份、白茅根5~30份、蘆薈5~30份、槐花5~30份;制備方法為:稱取所述重量份的中藥材放入煎藥器具內,加入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加水量以超過藥面2-3cm為度;煎煮前浸泡半小時,使其充分濕潤,以利藥汁充分煎出;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煮半小時,除去藥 渣,取湯劑即成。
【文檔編號】A61P17/00GK103948833SQ201410145005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4日
【發明者】施維華 申請人:施維華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