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痛經貼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本發明的目的是根據中醫對痛經的認識機理,提供一種痛經貼,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附子8-12份、玄胡10-15份、香附10-13份、白芷8-12份、五靈脂6-8份、獨活8-12份、當歸10-15份、川芎6-10份、木瓜10-15份、肉桂12-16份、枳殼10-12份,本發明提供的痛經貼的原料易得、療效好,無副作用,經幾百余例痛經患者服用,經統計起有效率達95%以上。
【專利說明】一種痛經貼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痛經貼。
【背景技術】
[0002]痛經(dysmenorrhea)是一種婦女常見的癥狀,指的是在月經來潮時出現小腹部疫攣性疼痛,美國165例大學生17~19歲中出現月經期痛經者占71.6%,大多數從月經來潮第一天開始,平均持續疼痛為2天,60%訴至少有一次劇痛,13%訴至少一半時間有劇烈疼痛,約有42%不能堅持上課。發現初潮早、經期長者痛經的程度較嚴重,吸煙者持續更痛。[0003]痛經又可分為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兩種,原發性痛經指的是從月經初潮時即有痛經以后每次來潮均出現反復疼痛,繼發性痛經指的是初潮開始有一個階段在月經來潮前后并不感到疼痛,以后逐步出現腹痛,并逐漸加劇。常并發不孕與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腺癥與生殖道炎癥。
[0004]現有產品中治療婦女痛經的產品比較多,主要是口服劑,有中藥也有西藥如去痛片等,雖然緩解和治療效果比較好,但它們需要每天服藥三次、還要長期服用,對患者的身體肝腎加重負擔。如何能緩解和治療痛經,又不影響身體的肝腎功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0005]本發明是利用傳統的藥方來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的、無需口服就能夠很好緩解和治療痛經的貼劑,對這種產品原料易得、制作方法筒便,能夠活血調經,行氣止痛,特別適合于氣血凝帶、小腹脹痛和經期疼痛有明顯療效。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的、無需口服就能夠很好緩解和治療痛經的貼劑,根據中醫對痛經一癥的認識機理,利用傳統的藥方,本發明原料易得、制作方法筒便,能夠活血調經,行氣止痛,特別適合于氣血凝帶、小腹脹痛和經期疼痛有明顯療效。
[0007]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痛經貼,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附子8-12份、玄胡10-15份、香附10-13份、白芷8_12份、五靈脂6_8份、獨活8_12份、當歸10-15份、川芎6-10份、木瓜10-15份、肉桂12-16份、枳殼10-12份。
[0008]一種痛經貼,是由下列優先重量份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附子10份、玄胡12份、香附11份、白芷10份、五靈脂7份、獨活10份、當歸12份、川芎8份、木瓜12份、肉桂14份、積殼11份。
[0009]本發明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的使用方法為:將上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中藥混合后,按照傳統方法制備,使用時將其貼敷于腰際和小腹,取關元穴、腎腧穴。
[0010]上述中藥組合物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藥大辭典中均有記載。
[0011]附子,又名烏頭,別名:早烏、烏藥、鹽烏頭、鶴兒花、鐵花、五毒,毛艮科、烏頭屬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制為鹽附子、黑附子(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屬溫里藥,中藥中“回陽救逆第一品”,功能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蹂甓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0012]枳殼的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未成熟果實,7月果皮尚綠時采收,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功效與作用是破氣,行痰,消積,治胸膈痰滯,胸痞,脅脹,食積,噫氣,嘔逆,下痢后重,脫肛,子宮脫垂。
[0013]肉桂,又名玉桂、牡桂、玉樹、大桂、辣桂、平安樹、中國桂皮,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樹皮芳香,可作香料,功能主治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0014]木瓜的別名:棋楂、木李,是木瓜樹結出的果實,可食用,也可藥用,用途廣泛,木瓜有兩大類,光皮木瓜與熱帶水果番木瓜,番木瓜是食用的,光皮木瓜是藥用,番木瓜主要產于云南、廣西,光皮藥用木瓜產于安徽、山東、河南等地,性味:味酸,性溫,無毒,木瓜深受女孩的喜愛,對減肥很有幫助,營養豐富,其內含有木瓜酶促進乳腺激素分泌,但不等于可以豐胸,木瓜色香味俱佳,有“嶺南果王”之稱,無論作水果之用還是煲湯,都是清心潤肺佳品,木瓜性平味甘,清心潤肺、健胃益脾,用做婦女催乳的湯品時采用未成熟的木瓜,用做潤肺健胃的湯品則采用成熟的木瓜。[0015]香附子,原名“莎草”,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唐本草》始稱香附子,《本草綱目》列入草部芳草類,名“莎草香附子〃,并云:“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莖三棱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貨之”。
[0016]五靈脂又名藥本、寒號蟲糞、靈脂等分為靈脂米、靈脂塊(血靈脂、糖靈脂)兩種,靈脂米即復齒鼯鼠的干燥糞便,靈脂塊是其糞便與尿液的混合物夾以少量砂石干燥凝結而成,五靈脂為活血化瘀中藥,《本草綱目》曰:五靈脂。
[0017]白芷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庫而白芷及杭白芷,以根入藥,有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癥,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區有栽培,多自產自銷,少數調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
[0018]獨活,性味辛;苦;性溫,功能主治散風止咳;除濕止痛,主治感冒;咳嗽;頭痛;牙痛;風濕痹痛;麻風;風濕疹。
當歸,別名干歸、馬尾當歸、秦哪、馬尾歸、云歸、西當歸、岷當歸、金當歸、當歸身、涵歸尾、土當歸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分布于甘肅、云南、四川、青海、陜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當歸的根可入藥,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
[0019]川芎為多年生草本,是一種中藥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
[0020]玄胡,味辛,苦,溫,心包,肝,脾,肺,活血散瘀,行氣止痛。
[0021]本發明的藥理認為:本發明所提供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緩解痛經一癥具有良好的療效。
[0022]本發明無副作用,藥效好,使用時將其貼敷于腰際和小腹,取關元穴、腎腧穴。【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但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
[0024]實施例1:一種痛經貼,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附子8份、玄胡10份、香附10份、白芷8份、五靈脂6份、獨活8份、當歸10份、川彎6份、木瓜10份、肉桂12份、積殼10份。
[0025]實施例2:—種痛經貼,是由下列優先重量份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附子10份、玄胡12份、香附11份、白]E 10份、五靈脂7份、獨活10份、當歸12份、川彎8份、木瓜
12份、肉桂14份、積殼11份。
[0026]實施例3:—種痛經貼,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附子12份、玄胡15份、香附13份、白芷12份、五靈脂8份、獨活12份、當歸15份、川芎10份、木瓜15份、肉桂16份、積殼12份。[0027]實施例4:下面結合病例對本發明的效果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8]病例I劉某某,女,33歲,服藥前月經不規則,伴小腹脹痛,經前貼了本發明藥物后,每天貼I付藥,貼藥10付后,痛經癥狀得到很好的緩解。
[0029]病例2李某,女,28歲,用藥前,來經是疼痛難忍,需服用去痛片,經前貼了本發明藥物后,每天貼I付藥,貼藥10付后,痛經癥狀得到很好的緩解。
[0030]病例3吳某,女,31歲,用藥前,每次來月經時,經量少,伴有小腹疼痛難忍,貼了本發明藥物后,每天貼I付藥,貼藥20付后,痛經癥狀完全消失,身體恢復正常。
[0031]病例4龐某,女,29歲,用藥前,月經周期不準,經量少,伴有小腹疼痛難忍,貼了本發明藥物后,每天貼I付藥,貼藥25付后,痛經癥狀完全消失,身體恢復正常。
[0032]病例5徐某,女,26歲,月經周期不準,每次月經塊多,疼痛難忍,貼了本發明藥物后,每天貼I付藥,貼藥20付后,痛經癥狀得到很好的緩解,身體恢復正常。
【權利要求】
1.一種痛經貼,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中藥組合而成:附子8-12份、玄胡10-15份、香附10-13份、白芷8-12份、五靈脂6-8份、獨活8-12份、當歸10-15份、川芎6-10份、木瓜 10-15份、肉桂12-16份、枳殼10-12份。
【文檔編號】A61K36/8905GK103933292SQ201410166986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4日
【發明者】陳筠 申請人:陳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