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方消渴胃寧合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中藥配方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復方消渴胃寧合劑,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藥制成,黃芪6~9%,白術4~7%,黃芩6~9%,黃連4~7%,姜半夏6~9%,干姜3~5%,炒萊菔子10~13%,炒麥芽0.1~0.2%,枳殼10~13%,竹茹3~6%,木香3~5%,藿香2~5%,山藥3~6%,雞內金3~6%,丹參4~6%,沙參2~5%,石斛2~4%,甘草2~4%,將上述原料藥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濾液。本發明原料成本低,依從性好,無毒副作用,具有健脾益胃,清熱燥濕,理氣化痰,活血化積,溫胃降逆,消痞散結,佐以益氣血、調脾胃的治療大法。
【專利說明】復方消渴胃寧合劑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成藥制劑,具體地說是一種復方消渴胃寧合劑。
【背景技術】
[0002] 眾所周知,糖尿病胃輕癱是由于糖尿病導致自主神經損傷,引起了胃動力異常及 胃排空延遲,是糖尿病在消化道的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臨床上約50% -70 %的糖尿病患 者存在早期胃輕癱,有明顯癥狀占10%,有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患病 率更高,達74. 4%。糖尿病引起的胃輕癱的發生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絕大多數學者認為與糖 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經病變、高血糖、血清胃腸激素、微血管病變及代謝紊亂有關,高血糖誘 發內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支配胃腸神經受累使胃張力減低,胃擴張及胃蠕動減弱而引起 胃排空時間延遲。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目前西醫治療上尚無特效方法, 除了積極控制血糖外,消化道癥狀主要是對癥處理,胃輕癱多用胃動力藥物,目前一般使用 莫沙比利、多潘立酮等治療,莫沙比利該藥可引起Q-T間期延長和室性心律紊亂,一般不宜 用于心臟病患者;同時能阻斷多巴胺D2受體出現錐體外系癥狀或泌乳、哮喘等情況;多潘 立酮心臟病患者(心律失常),或低血鉀以及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有可能加重心律紊亂; 可有藥疹、哮喘、錐體外系、泌乳素增高、嗜睡、頭暈等癥狀;并禁用嗜鉻細胞瘤、乳癌、機械 性腸梗阻、胃腸出血等疾病。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的技術不足,提供一種復方消渴胃寧合劑,原 料成本低,依從性好,無毒副作用,具有健脾益胃,清熱燥濕,理氣化痰,活血化積,溫胃降 逆,消痞散結,佐以益氣血、調脾胃的治療大法。
[0004]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復方消渴胃寧合劑,其特征在 于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藥制成,黃苗6?9%,白術4?7%,黃苳6?9%,黃連4? 7%,姜半夏6?9%,干姜3?5%,炒萊菔子10?13%,炒麥芽0. 1?0. 2%,枳殼10? 13%,竹茹3?6%,木香3?5%,藿香2?5%,山藥3?6%,雞內金3?6%,丹參4? 6 %,沙參2?5 %,石斛2?4%,甘草2?4%,將上述原料藥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濾 液。
[0005]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原料成本低,依從性好,無毒副作用,具有健脾益胃,清熱燥 濕,理氣化痰,活血化積,溫胃降逆,消痞散結,佐以益氣血、調脾胃的治療大法。
【具體實施方式】
[0006]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0007] 實施例1 :
[0008] 采用黃芪、白術、黃芩、黃連、姜半夏、干姜、炒萊菔子、炒麥芽、枳殼、竹茹、木香、藿 香、山藥、雞內金、丹參、沙參、石斛、甘草。其組分(重量% )每副為黃芪8. 3、白術6. 2、黃 芩8. 1、黃連6. 1、姜半夏8. 1、干姜4. 6、炒萊菔子10. 8、炒麥芽0.2、枳殼11. 3、竹茹4. 4、木 香4. 6、藿香3. 9、山藥4. 4、雞內金4. 9、丹參4. 3、沙參3. 9、石斛3. 1、甘草2. 8。取上述18 種中藥原料總重量58千克,精選洗凈后在溫室條件下用20000ml水浸泡30分鐘左右,然 后煎熬60分鐘,常規去渣過濾,高壓、滅菌工藝后,所得濾液共9000ml,袋分裝,密封,每袋 150ml,每天早晚各服一袋。
[0009] 本發明的治療原則:糖尿病胃輕癱屬于中醫"痞滿"、"反胃"、"嘔吐"、"痞脹"等 范疇,其病機多以虛實夾雜、寒熱交錯多見,其基本病機為脾胃虛弱,寒熱互結中阻,痞塞不 通,上下不能交泰所致。筆者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大多形體肥胖,喜肥甘、 醇酒、厚味、辛辣刺激食物,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司,飲食久積胃腸,釀成內熱,容易出現濕 熱中阻證;病后心情郁悶憂傷或亂用養陰益氣中藥,更容易加重痰濕;另外消渴日久,陰損 氣耗,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致氣滯血行不暢,胃絡瘀阻,脾胃升降失常。《脾胃論》日:"嘔吐 噦皆屬脾胃虛弱,或寒熱所侵,或飲食所傷,致氣上逆而食不得下"。《臨證指南醫案》中云: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證治要決.消渴》日:"氣極虛則無能為力矣,一僧傳用黃芪 飲"。故本病為虛實夾雜、寒熱錯雜之證,脾胃虛弱為本,寒熱錯雜、氣滯血瘀為標。故擬定健 脾益胃,清熱燥濕,理氣化痰,活血化積,溫胃降逆,消痞散結,佐以益氣血、調脾胃的治療大 法。本發明中黃芪歸脾肺經,性味甘微溫,能補脾肺之氣,為補氣之要藥,且有升舉陽氣的作 用,配伍白術能補氣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白術歸脾胃經,性味苦甘溫,歸脾胃經,白術 既能補氣健脾,又可燥濕利水,為治脾虛積滯、痰飲之良藥。現代研究,黃芪多糖具有反向調 節血糖作用,既可保護低血糖,又可對抗高血糖;白術有促進胃腸蠕動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兩者共為君藥。黃芩、黃連性味苦寒,長于清胃腸濕熱,苦泄而寒,以降胃氣之熱,《本草正 義》謂"黃連大苦大寒,苦能燥濕,寒能勝熱,能瀉降一切有余之濕熱"。姜半夏味辛苦,性溫 而燥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要藥,配伍干姜辛開而溫,以散脾氣之寒。炒萊菔子性味辛甘 平,歸脾胃經,功擅消食化積,能除脹行滯及降氣化痰、消食除滿;炒麥芽性味甘平,歸脾胃 經,具有消食和中之功,能助淀粉性食物的消化,尤適用于米面、薯芋等食物積滯不化者,在 運用補氣健脾藥時,配伍麥芽,可使補而不滯,六者共為臣藥。枳殼苦泄辛散,行氣消積,以 通痞塞之功,枳殼能興奮胃腸平滑肌,增強胃腸蠕動;竹茹善清胃熱,止嘔吐,《本經逢原》: "竹茹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木香辛開苦降,芳香性燥,可升可降,通 行胃腸,為行氣止痛之要藥,擅長于調中宣滯,行氣止痛,適宜于脘腹氣滯脹痛之證,木香配 伍在補益藥中起到補而不滯作用;藿香芳香行散,既能化濕濁,又能和中止嘔,為治濕阻嘔 吐之要藥,木香、藿香合用能祛痰濕陳腐之氣。雞內金性味甘平,具有運脾消食之功,本品消 食力量較強,有化堅消石,且有健運脾胃之功,特別適用于脾胃虛弱、食積不化之證。山藥性 味甘平,性質平和,為平補脾胃之良藥,既能補脾氣,又益脾陰,因補氣養陰而止渴,為治療 糖尿病之要藥。丹參性味苦微寒,能通行血脈,功善于活血化瘀,以活血涼血見長,對血熱瘀 滯較為適宜,丹參有改善微循環,抑制凝血,促進纖溶,降低血液粘稠度、降糖作用。沙參、石 斛兩者善養胃陰,生津液為滋養胃陰之要藥,共為佐藥。甘草性味甘平,既能緩和藥物烈性 調和諸藥的作用,又可調和脾胃,健脾益氣,以固后天之本,為使藥。諸藥合用,本發明的組 方,研究證實,健脾、補陰、理氣類中藥對胃腸道運動有調整作用,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 消化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吸收改善,食欲增加;健脾藥有促進胃腸內容物排空的作 用;補陰藥能促進胃液分泌而幫助消化,使腸蠕動加快而通便,理氣藥對胃腸有溫和的刺激 作用,能健胃驅除消化道積氣。故本方具有健脾益胃,清熱燥濕,理氣化痰,活血化積,溫胃 降逆,消痞散結,佐以益氣血、調脾胃之功,總之,本方寒熱并用,苦辛相投,攻補同施,具有 和陰陽,順升降,調虛實之功,為和解治痞之良方,能有效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
[0010] 本發明各原料還可按下表所列比例(重量百分比)混合的實施例來實現,其煎熬 程序、口服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其含量如下表所示。
[0011]
【權利要求】
1. 一種復方消渴胃寧合劑,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藥制成,黃芪6? 9%,白術4?7%,黃芩6?9%,黃連4?7%,姜半夏6?9%,干姜3?5%,炒萊菔子 10?13%,炒麥芽0. 1?0. 2%,枳殼10?13%,竹茹3?6%,木香3?5%,藿香2? 5%,山藥3?6%,雞內金3?6%,丹參4?6%,沙參2?5%,石斛2?4%,甘草2? 4 %,將上述原料藥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濾液。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4288740SQ201410588264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5日
【發明者】劉愛玲, 馬玉鳳 申請人:劉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