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具有定位底座、定位床板,帶滾輪的位移床板,其中,定位床板右端面的方形插槽與位移床板制有的方形插板適配插接將兩床體活動連接為一體,定位床板的上端面制有的圓形插槽與卡擋患者腋窩的L型插桿活動適配;位移床板上設有一副快速束縛雙腳的腳蹬,位移床板前后端面靠右分別固定連接L型拐臂,L型拐臂的水平臂長度與床體總長度相同且每隔100mm制有立桿,每組立桿與一∏型助起架適配插接,定位床板床體一側固定設有輸液架。本實用新型無論結構還是操作均簡單易行,易于實現,具有穩定、安全、牽引病人自助即可完成以及使用更加舒適的特點。
【專利說明】—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醫療用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
【背景技術】
[0002]治療腰椎頸椎疾病的方法中,牽引療法以其安全、無痛、有效得到廣泛的應用,牽引療法不僅可以使突出物還納還有利于小關節紊亂糾正復位,并使椎間孔恢復正常外形,從而解除對神經根的擠壓;牽引作用能使破裂的錐尖盤組織疏散變形或游走,神經根得到減壓而獲得治療;可使軟組織松懈,解除肌肉痙攣,消除體重對椎間盤的擠壓,改善循環,并可使外因致病物資減少,從而達到鎮痛目的和預防作用。然而,目前醫院骨科所使用一些帶腰頸椎牽引功能的護理床都為一體式結構,床體雖然功能齊全但是結構過于復雜,病人在使用時需要護理人員多方位的配合以及一系列復雜的安裝調試才能使用,不僅僅增加了護理操作的繁瑣程序,而且這種護理床在使用時病人處于被動配合狀態,病人不能根據自己實際身體情況的耐受程度來調節,需要不斷地與護理人員溝通才能達到最佳的舒適使用度和治療效果,且成本高,不易操作,因此有必要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所有連接拆裝方式均為插拔式連接,操作簡單,易于生產制造,而且病人可根據自己的耐受度邊感受邊調整自主完成調節,降低護理難度的新式骨科護理床。
[0004]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具有定位底座,所述定位底座為圓柱體結構且上端與定位床板下端正中部固定連接,定位床板的右端面的左右兩側各制有一方形插槽,定位床板的上端面的左右兩側分別制有3-5個圓形插槽,圓形插槽與卡擋患者腋窩的L型插桿活動適配,與定位床板對接設有位移床板,位移床板四角底端固定連接支腿,支腿底部設有滾輪,所述位移床板左端面的左右兩側制有與方形插槽適配對接的方形插板,所述位移床板上端面靠近后部設有一副垂直的腳蹬,腳蹬兩側設有尼龍搭扣,所述位移床板前后端面靠右分別固定連接L型拐臂的下端,L型拐臂的水平臂上每隔IOOmm制有垂直向上的立桿,每個立桿外包裹一層防滑橡膠,其中,L型拐臂的水平臂長度與定位床板和位移床板的總長度相同,每組立桿與Π型助起架下端制有的插管適配插接,所述Π型助起架上端中部設有鏈條,鏈條末端連接手環,所述定位床板床體一側固定設有輸液架。
[0005]其中,所述L型插桿拐角處設有彈性墊體。
[0006]再其中,所述定位床板長度為IOOO-1lOOmm ;所述位移床板長度為1100_1200mm ;所述插板長度為400-500mm ;所述Π型助起架高度為1000mm-1500mm。
[0007]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
[0008]1、護理床體為分體式結構,兩分體床通過插接的方式連接,一個床體固定,另一個床體位移且位移操作病人可根據自身的耐受度邊感受邊自行完成調整和牽引,省去不斷與護工溝通的麻煩,病人只需手握立桿來調整兩床體之間的距離即可實現,相較于電動氣動的被動式牽拉舒適度和實施方式都更易掌握,牽拉力度也更好控制,量力而為,避免過度牽拉意外的發生;
[0009]2、這樣的分體式設計,在必要時為病人臥床排便提供了便利;
[0010]3、傳統上身牽引的施力點位于頭部,本實用新型的牽引施力點位于腋窩,較頭部施力牽引更加安全、舒適;
[0011]4、立桿與Π型助起架具體插接位置,卡擋患者腋窩的L型插桿位于床體的插接位置均可簡易、方便、快速地調整和改變,無論是生產制造還是操作使用上都降低了實施難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1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
[0014]一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具有定位底座1,所述定位底座I為圓柱體結構且上端與定位床板2下端正中部固定連接,具體實施時,定位底座I的圓柱面積盡量占到定位床板2底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保證定位效果和支撐的穩定性,所述定位床板2的右端面的左右兩側各制有一方形插槽6,方形插槽6的插入深度盡可能與定位床板2的長度相近以確保適配方形插板7能完全納入方形插槽6,定位床板2的上端面的左、右兩側分別制有3-5個圓形插槽8,圓形插槽8用來插入L型插桿9,L型插桿9用于卡擋患者腋窩,而非傳統的頭部牽引,這樣的施力方式更加穩定安全,同時在L型插桿9的拐角處增設彈性墊體10,大大增加了牽引使用舒適度,且這種插拔式連接方式制作與操作都非常便捷,本裝置中,與定位床板2對接設有位移床板3,位移床板3四角底端固定連接支腿4,支腿4底部設有滾輪
5,位移床板3左端面的左右兩側制有與所述方形插槽6適配對接的方形插板7,方形插板7在床體位移時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避免錯位,同樣,采用這樣的連接方式簡單易行,同時兩方形插板7中間的空隙為患者臥床大小解提供了便利,等同于便孔設計,改變床體長度牽引和排便一舉兩得,所述位移床板3上端面靠近后部設有一副垂直的腳蹬11,腳蹬11兩側設有尼龍搭扣12,上肢固定后,一位護理人員或者患者本人即可方便快速地束縛雙腳,為下一步的牽拉做好準備,所述位移床板3前后端面靠右分別固定連接L型拐臂13的下端,L型拐臂13也是本裝置的特別設計,L型拐臂13的水平臂上每隔IOOmm制有垂直向上的立桿14,病人手持立桿14在力的反作用下將位移床板3向腳部方向移動,病人可以親身根據自己的耐受程度主動慢慢牽拉下肢,相較于電動氣動的被動式牽拉舒適度和實施方式都更易掌握,牽拉力度也更好控制,量力而為,避免過度牽拉意外的發生,也省去了不斷與護工溝通的麻煩,其中,所述每個立桿14外包裹一層防滑橡膠15,避免打滑的同時增加了與Π型助起架17插接時的摩擦阻力;所述L型拐臂13的水平臂長度與定位床板2和位移床板3的總長度相同,所述定位床板2長度為IOOO-1lOOmm ;所述位移床板3長度為1100-1200mm ;每組立桿14與Π型助起架17下端制有的插管18適配插接,所述Π型助起架17高度為1000mm-1500mm,所述Π型助起架17上端中部設有鏈條19,鏈條19末端連接手環20,所述定位床板2床體一側固定設有輸液架16,所述插板7長度為400-500mm。
[0015]綜上所述,傳統的機械牽引,需要用到各種牽引裝置,包括機械臂或電動牽引床進行間歇性牽引,但這些裝置結構和制造均比較復雜,成本高不易操作,在具體安裝使用時均需要一段時間的調試,比較費時費力。而采用本裝置,床體位移操作病人可根據自身的耐受度邊感受邊自行完成調整和牽引,較電動、氣動的護理床結構簡單,操作容易,病人只需手握立桿14來調整兩床體之間的距離即可實現,同時在必要時為病人臥床排便提供了便利;傳統上身牽引的施力點位于頭部,本實用新型的牽引施力點位于腋窩,較頭部施力牽引更加安全、舒適;無論是立桿14與Π型助起架17具體插接位置,還是卡擋患者腋窩的L型插桿9位于床體的插接位置,以及束縛雙腳的尼龍搭扣均可簡易、方便、快速地調整和改變,降低了生產成本,降低了實施難度。
[0016]上述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故凡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述內容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具有定位底座(I),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底座(I)為圓柱體結構且上端與定位床板(2)下端正中部固定連接,定位床板(2)的右端面的左右兩側各制有一方形插槽(6),定位床板(2)的上端面的左右兩側分別制有3-5個圓形插槽(8),圓形插槽(8)與卡擋患者腋窩的L型插桿(9)活動適配,與定位床板(2)對接設有位移床板(3 ),位移床板(3 )四角底端固定連接支腿(4 ),支腿(4 )底部設有滾輪(5 ),所述位移床板(3)左端面的左右兩側制有與方形插槽(6)適配對接的方形插板(7),所述位移床板(3)上端面靠近后部設有一副垂直的腳蹬(11 ),腳蹬(11)兩側設有尼龍搭扣(12 ),所述位移床板(3)前后端面靠右分別固定連接L型拐臂(13)的下端,L型拐臂(13)的水平臂上每隔IOOmm制有垂直向上的立桿(14),每個立桿(14)外包裹一層防滑橡膠(15),其中,L型拐臂(13)的水平臂長度與定位床板(2)和位移床板(3)的總長度相同,每組立桿(14)與Π型助起架(17)下端制有的插管(18)適配插接,所述Π型助起架(17)上端中部設有鏈條(19),鏈條(19 )末端連接手環(20 ),所述定位床板(2 )床體一側固定設有輸液架(16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插桿(9)拐角處設有彈性墊體(1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分體式易操作骨科護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床板(2)長度為IOOO-1lOOmm ;所述位移床板(3)長度為1100-1200mm ;所述插板(7)長度為400-500mm ;所述Π型助起架(17)高度為 1000mm-1500mm。
【文檔編號】A61F5/042GK203790177SQ201420166999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9日
【發明者】曹妍妍 申請人:曹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