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采血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涉及醫療用品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安全采血針。包括針管、針座以及外筒;所述針座包括由透明材質制成的回血視窗以及用于限制所述針管位置的限位組件;所述針管穿過所述回血視窗并與其固定連接;所述針管位于所述回血視窗之內的部分設置有血液出口;所述回血視窗以及所述針管的一端能夠由所述外筒的頭部穿出,且所述針管伸出所述外筒的一端設置有傾斜的刃口;所述外筒的頭部設置有與所述限位組件配合的控制組件;所述外筒的尾部設置有用于阻止所述針座由所述外筒的尾部脫離的卡位部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安全采血針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又能節省采血時間以及采血成本。
【專利說明】安全采血針
【技術領域】
[0001]本申請涉及醫療用品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安全采血針。
【背景技術】
[0002]對血液標本的采集通常有以下三種途徑:(I)皮下采血:多用于對血液細胞成分的分類計數檢測;多使用皮下(實芯或三棱形針尖)采血針;(2)、靜脈采血:用于對血液細胞學、病原學、免疫學、遺傳學及其他相關學科指標進行詳盡的檢測,在臨床中應用甚廣,多使用筆式、分體式靜脈(中空)采血針或注射器;(3)、動脈采血,多在危重急癥中對動脈血氣指標檢測,應用較少,多使用動脈采血穿刺器(帶針)進行采集。目前在靜脈采血中,各國臨床醫護人員,均使用筆式采血針、分體式靜脈采血針和注射器。
[0003]筆式采血針:其結構是貫通的針管,其兩端都有鋒利的刃口 ;針管中下段固定在針座上,IU端稱為靜脈芽刺針、后端稱為集血針、集血針表面有阻血套、針管兩端有保護套管。使用時,將采血針旋轉固定在外筒外筒前端,實施靜脈穿刺,成功后,將真空采血管插入外筒后端空腔,使集血針后端刃口穿過阻血套并貫穿刺入真空管膠塞,在負壓作用下,將血液抽入采血管內;如此反復,可實現多管次血標本的采集;采血完畢,拔出靜脈穿刺針,局部止血,對廢棄的采血針,需要護士再次將采血針前端護套,復套在采血針外表,然后旋轉針體,將采血針從外筒上取下,再將采血針丟棄在廢物盒中;此操作中護士雙手復套過程,由于多種原因,護士手指常常易被針尖刺傷,發生針刺傷害,引發血源性疾病的感染或傳播,如丙肝、艾滋病;后果極其嚴重。
[0004]根據美國國家醫療部門統計:發生在注射穿刺與采血過程的針刺傷占針刺傷害發生率的26% ;美國聯邦政府于1120年頒布《針刺安全與預防》法案:要求醫療機構必須為雇員提供安全的醫療器具;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制定的接觸血源疾病的工作人員的操作標準,其中要求:在注射、穿刺操作規程,堅決杜絕:手取下針頭、折彎針頭、離斷針頭、復套針頭護套的行為。
[0005]我國由于經濟及歷史原因,臨床采血操作還多是使用注射器穿刺采集及采血針采集的方式。根據我國醫學統計,學術雜志報道,臨床護理從業人員被針刺傷害的發生率高達80%以上。危害極其嚴重。
[0006]國內已有安全采血針方案被公開,如:ZL 201120503317.9 ;上述技術方案中,雖然其靜脈穿刺針能夠收回外筒的空腔內,安全性較高。但其在使用時,醫護人員將靜脈穿刺針刺入人體后并不能獲知針頭是否已經插入靜脈內,只能直接使用真空采血管。若針頭沒有進入人體靜脈,則真空采血管便無法采集到血液,此時醫護人員才能判斷出針頭沒有進入靜脈,從而進行調整。若調整不成功,則只能將真空采血管廢棄,重新在新的部位進行穿刺,直到成功采集到血液為止。這樣便增加了采血時間以及采血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安全采血針,以解決上述問題。
[0008]根據本公開實施例所提供的安全采血針,包括針管、針座以及外筒;
[0009]所述針座包括由透明材質制成的回血視窗以及用于限制所述針管位置的限位組件;
[0010]所述針管穿過所述回血視窗并與其固定連接;所述針管位于所述回血視窗之內的部分設置有血液出口;
[0011]所述回血視窗以及所述針管的一端能夠由所述外筒的頭部穿出,且所述針管伸出所述外筒的一端設置有傾斜的刃口 ;所述外筒的頭部設置有與所述限位組件配合的控制組件;
[0012]所述外筒的尾部設置有用于阻止所述針座由所述外筒的尾部脫離的卡位部件。
[0013]上述的安全采血針中,
[0014]所述針管位于所述回血視窗內的部分斷開;
[0015]或
[0016]所述針管位于所述回血視窗內的部分側面開孔。
[0017]上述的安全采血針中,
[0018]所述限位組件包括多片由所述回血視窗的尾部向斜后方外展的弧形翼片;其中一片所述弧形翼片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卡塊;
[0019]所述外筒的頭部呈錐形,且其尖端設置凸起;所述凸起的內部中空,其端面開設限位孔;所述回血視窗能夠由所述限位孔穿出,且所述弧形翼片能夠與所述外筒的頭部內側緊密貼合,且其尾部延伸至所述外筒的中部;所述凸起內設置彈力部件,所述彈力部件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端面以及所述弧形翼片的前端相抵;
[0020]所述控制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外筒的頭部的窗口 ;所述窗口外覆蓋有下壓體;所述下壓體的一端與所述外筒的頭部尖端相連;所述卡塊能夠卡在所述窗口的下側邊緣。
[0021]上述的安全采血針中,所述弧形翼片為兩片,且分別位于所述刃口的正面以及背面;所述卡塊設置在位于所述刃口正面的所述弧形翼片上。
[0022]上述的安全采血針中,所述卡塊在所述針管的軸向截面為三角形,其一側朝向所述弧形翼片的外側壁,一側朝向所述針座的頭部,另一側朝向所述針座的尾部;
[0023]所述卡塊朝向所述針座頭部的一側與所述弧形翼片頭部的夾角為鈍角。
[0024]上述的安全采血針中,所述下壓體朝向所述窗口的一側設置有壓塊,所述壓塊與所述卡塊相對。
[0025]上述的安全采血針中,所述卡位部件包括內箍;所述內箍能夠由所述外筒的尾部插入,并與所述外筒固定。
[0026]上述的安全采血針中,所述內箍的尾部與所述外筒的尾部齊平。
[0027]上述的安全采血針中,所述內箍的外側壁周向設置有卡環;所述外筒的內側壁設置有與所述卡環配合的卡槽。
[0028]上述的安全采血針中,所述外筒的外壁位于所述刃口的正面以及背面的部位均設置有阻尼部。
[0029]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安全采血針通過將針座設置為限位組件以及回血視窗兩部分,能夠通過限位組件限制針管的位置,使針管在使用時能夠伸出外筒的頭部,而在使用完畢后用能夠縮回外筒之內,防止針頭誤傷他人;同時,醫護人員又能夠通過回血視窗觀察回血情況,進而直觀的反映出針頭是否已進入人體靜脈。
[0031]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安全采血針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又能節省采血時間以及采血成本。
[0032]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安全采血針的分體結構示意圖;
[0034]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安全采血針的縱向截面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針管與限位組件的配合結構示意圖;
[0036]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局部剖開的外筒結構示意圖;
[0037]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卡位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0038]【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10_針管;100-血液出口 ;102_刃口 ;12_針座;120-回血視窗;122-限位組件;1220-弧形翼片;1222-卡塊;1224-支撐臺;14_外筒;140-控制組件;1400-窗口 ;1402-下壓體;1404-壓塊;141-凸起;142_限位孔;143-彈力部件;144-卡槽;145-阻尼部;146-橫紋;147_手柄;16_卡位部件;160_內箍;162-卡環;18_阻血套。
[0039]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41]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安全采血針,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針管10、針座12以及外筒14 ;
[0042]針座12包括由透明材質制成的回血視窗120以及用于限制針管位置的限位組件122 ;
[0043]針管10穿過回血視窗120并與其固定連接;針管10位于回血視窗120之內的部分設置有血液出口 100 ;
[0044]回血視窗120以及針管10的一端能夠由外筒3的頭部穿出,且針管10伸出外筒14的一端設置有傾斜的刃口 102 ;外筒3的頭部設置有與限位組件122配合的控制組件140 ;
[0045]外筒14的尾部設置有用于阻止針座12由外筒14的尾部脫離的卡位部件16。
[0046]通過將針座12設置為限位組件122以及回血視窗120兩部分,能夠通過限位組件122限制針管的位置,使針管10在使用時能夠伸出外筒的頭部,而在采血完畢后用能夠縮回外筒14之內,防止刃口 102誤傷他人;同時,當針頭進入人體靜脈血管后,在血壓作用下血液會流入針管10內,并由血液出口 100流入回血視窗120內,這樣醫護人員便能夠通過回血視窗120觀察回血情況,進而直觀的判斷出針頭是否已進入人體靜脈。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安全采血針能夠節約采血時間,并有效防止真空采血管的浪費,降低采血成本。
[0047]其中,血液出口 100可以米用兩種方式設置。第一種是將針管10位于回血視窗120內的部分斷開,然后將兩部分分別固定于針座12上,兩段針管10之間的間隙便形成血液出口 100。第二種是在針管10位于回血視窗120內的部分側面開孔,形成血液出口 100。
[0048]上述兩種方式中,第一種方式比較容易實現,成本也較低。但由于需要將針管10截斷為兩部分,則每一段針管10只有一端固定在針座12上,這樣便降低了連接強度,當受力較大時可能造成針管10與針座12脫離。而第二種方式由于只是在針管10的側部開設一個開孔,因此針管10依然是一體的,其與針座12的連接強度更大,牢固性也更好。但由于針管10很細小,因此在其側壁開孔在技術上難度較大,不但會降低生產效率,還容易造成針管10的損壞,增加成本。
[0049]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限位組件122與控制組件140擔負著限制針管10的功能。當采血針處于使用狀態時,限位組件122需要將針管10與外筒14保持固定,使醫護人員能夠通過推動外筒14將針管10的頭部刺入人體靜脈,而當完成采血后,操作控制組件140,使限位組件122能夠解除對針管10位置的固定,以便針管10能夠縮回外筒14內。
[0050]為了便于達到上述效果,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限位組件122包括多片由回血視窗120的尾部向斜后方外展的弧形翼片1220 ;其中一片弧形翼片1220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卡塊1222 ;
[0051]外筒14的頭部呈錐形,且其尖端設置凸起141 ;凸起141的內部中空,其端面開設限位孔142 ;回血視窗120能夠由限位孔142穿出,且弧形翼片1220能夠與外筒14的頭部內側緊密貼合,且其尾部延伸至外筒14的中部;凸起141內設置彈力部件143,例如彈簧,彈力部件143的兩端分別與端面以及弧形翼片1220的前端相抵;
[0052]如圖4所示,控制組件140包括設置在外筒14的頭部的窗口 1400 ;窗口 1400外覆蓋有下壓體1402 ;下壓體1402的一端與外筒14的頭部尖端相連;卡塊1222能夠卡在窗口 1400的下側邊緣。其中,下壓體1402可以選擇片狀結構。
[0053]通過多片弧形翼片1220與外筒14頭部的配合,便能夠使針管10在其徑向上被固定,同時也能夠阻止針管10沿其軸向向前移動。而通過窗口 1400與卡塊1222的配合便能夠阻止針管10沿其軸向向后移動。這樣便使針管10在各個方向上的移動均受到限制,實現固定效果。
[0054]而當需要解除固定時,可以下壓下壓體1402,下壓體便可將卡塊1222壓入外筒14內,這樣針管10的后移便不再受限,在彈力部件143的作用下,針管10以及限位組件122便可被彈入外筒14內。由于下壓體1402與外筒14的頭部尖端相連,而卡塊1222卡在窗口1400的下側邊緣,因此在下壓時,醫護人員可以對下壓體1402的下端施力,使下壓體1402能夠以其和外筒14的連接處為軸進行轉動,這樣由于施力點距支點較遠,力壁較長,所需的力便相對較小。
[0055]為了增大彈力部件143的施力面積,還可使回血視窗120的尾部形成一個外展的支撐臺1224,弧形翼片1220與該支撐臺1224連接。
[0056]在將針管10刺入人體時,需要將刃口 102朝上,然后向斜下方施力,因此,針管10所受的力主要來自于刃口 102的正、反兩側,其它方向上的力相對較小。并且,醫護人員在進行操作時,由于刃口 102朝上,因此醫護人員在該側進行操作是最方便的。
[0057]針對這種特性,在設計時,可以將弧形翼片1220設計為兩片,且分別位于刃口 102的正面以及背面;卡塊1222設置在位于刃口 102正面的弧形翼片1220上。
[0058]這樣設計能夠簡化結構、節省材料,同時還便于操作。
[0059]此外,由于在操作時醫護人員主要向斜下方施力,因此針管10的頭部所受的力主要來自于下方,這樣,針管10便會以針座12為支點發生旋轉的趨勢,使針管10的尾部向下方轉動。針對這一特點,位于刃口 102背面的弧形翼片1220可以大一些,以承受更大的力,而設置有卡塊1222的弧形翼片1220則可以做的小一些,這樣可以降低該弧形翼片1220形變所需的力,進而更加便于醫護人員操作。
[0060]由于弧形翼片1220與外筒14頭部緊密貼合,因此二者形狀需要緊密配合。在這種情況下,針座12在由外筒14的尾部進入并最終與位于頭部的窗口 1400配合時,卡塊1222會被夾在弧形翼片1220與外筒14的頭部內壁之間,妨礙針座12的移動。
[0061]為了降低卡塊1222對針座12移動的阻礙程度,優選的,將卡塊1222在針管10的軸向截面設置為三角形,其一側朝向弧形翼片1220的外側壁,一側朝向針座12的頭部,另一側朝向針座12的尾部;卡塊1222朝向針座12頭部的一側與弧形翼片1220頭部的夾角為鈍角。
[0062]這樣便能夠減小卡塊1222的阻礙,降低針座12的移動難度。
[0063]同時,為了使卡塊1222與窗口 1400的下側卡接的更為緊密,卡塊1222朝向針座12尾部的一側還與其所在的弧形翼片1220的尾部的夾角在90°以下。
[0064]夾角越小卡塊1222卡接的越緊,但減小夾角卡塊1222與窗口 1400就越難脫離,醫護人員施加在下壓體1402的力也就越大,操作也就變得越困難。因此,一般采用直角或者近似直角,以期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
[0065]為了更加便于將卡塊1222壓入外筒14內,還可在下壓體1402朝向窗口 1400的一側設置壓塊1404,壓塊1404與卡塊1222相對。
[0066]卡位部件16的作用是防止針座12由外筒14的尾部脫離,但由于針座12在安裝時需要由外筒14的尾部裝入,因此如果將卡位部件16與外筒設置為一體結構,勢必會增加針座12的安裝難度。而且由于采血管的針管10尾端一般均采用設置尾端刃口并套阻血套18的方式進行封裝,因此如果針座12的裝配難度較大則可能造成阻血套18被尾端刃口刺破損壞的情形,更嚴重的還可能發生裝配人員被尾端刃口刺傷的情況。
[0067]因此,為了降低針座12的裝配難度,減小上述情況的發生幾率,優選的,如圖5所示,卡位部件16包括內箍160 ;內箍160能夠由外筒14的尾部插入,并與外筒14固定。這樣在裝配過程中便可先將針座12裝入外筒內,之后再將內箍160插入外筒的尾部。
[0068]在米血時,真空米血管需要由外筒14的尾部伸入,由于外筒14內設置有內箍160,因此真空采血管在伸入外筒14的尾部之后還需要穿過內箍160。如果內箍160至于外筒14的中部,則真空采血管很容易與內箍160的邊緣卡住,此時由于外筒14的內部空間狹小,而且視線不佳,醫護人員很難快速將真空采血管調整至中心并穿過內箍160。這樣便會造成操作時間的延長。
[0069]為了克服上述問題,可以使內箍160的尾部與外筒14的尾部齊平。這樣,醫護人員只需在裝入真空采血管時在外筒14之外進行對中,之后便可直接將真空采血管插入內箍160內,因此避免了在外筒14內調整真空采血管,降低了操作難度,縮短了操作時間。
[0070]由于針管10的尾部也很鋒利,也有可能刺破人體,因此,可以通過加長內箍160長度的方式使針管10的尾部也被限制在外筒14之內。
[0071]此外,還可通過在內箍160上設置倒角或斜面的方式進一步降低真空采血管的插入難度。
[0072]為了能夠使兩者能夠緊密結合,可以在內箍160的外側壁周向設置卡環162 ;外筒14的內側壁設置與卡環162配合的卡槽144。
[0073]卡環162可以設置單層,也可以設置多層。可以為整環,也可以設置為半環或由多點圍成。為了防止內箍160被針座12由外筒14的尾部頂出,可以將卡環162設置為向內箍160的尾部傾斜,這樣不但可以使卡環162與卡槽144結合的更緊密,同時還能降低卡環162給內箍160插入外筒14所帶來的阻力。
[0074]在進行采血時,醫護人員一般用手捏住外筒14位于刃口 102正面以及背面的兩側施力,因此為了增加手指與外筒14之間的摩擦力,降低操作難度,可以在外筒14的外壁位于刃口 102的正面以及背面的部位均設置阻尼部145,阻尼部145上可以通過設置多條橫紋146的方式增大阻尼系數。這樣便可有效增加手指與外筒14之間的阻尼系數,增大摩擦力。
[0075]為了能夠使真空采血管更加深入外筒14內,便于針管10的尾端刺入,還可在外筒的尾部設置外展的手柄147。這樣醫護人員可以用是指和中指勾住手柄147,然后用拇指將真空采血管推入外筒14內。
[0076]同樣的,根據醫護人員的習慣,一般手柄147只需向刃口 102的正面以及背面延伸。
[007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包括針管、針座以及外筒; 所述針座包括由透明材質制成的回血視窗以及用于限制所述針管位置的限位組件; 所述針管穿過所述回血視窗并與其固定連接;所述針管位于所述回血視窗之內的部分設置有血液出口; 所述回血視窗以及所述針管的一端能夠由所述外筒的頭部穿出,且所述針管伸出所述外筒的一端設置有傾斜的刃口 ;所述外筒的頭部設置有與所述限位組件配合的控制組件; 所述外筒的尾部設置有用于阻止所述針座由所述外筒的尾部脫離的卡位部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 所述針管位于所述回血視窗內的部分斷開; 或 所述針管位于所述回血視窗內的部分側面開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組件包括多片由所述回血視窗的尾部向斜后方外展的弧形翼片;其中一片所述弧形翼片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卡塊; 所述外筒的頭部呈錐形,且其尖端設置凸起;所述凸起的內部中空,其端面開設限位孔;所述回血視窗能夠由所述限位孔穿出,且所述弧形翼片能夠與所述外筒的頭部內側緊密貼合,且其尾部延伸至所述外筒的中部;所述凸起內設置彈力部件,所述彈力部件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端面以及所述弧形翼片的頭部相抵; 所述控制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外筒的頭部的窗口 ;所述窗口外覆蓋有下壓體;所述下壓體的一端與所述外筒的頭部尖端相連;所述卡塊能夠卡在所述窗口的下側邊緣。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翼片為兩片,且分別位于所述刃口的正面以及背面;所述卡塊設置在位于所述刃口正面的所述弧形翼片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塊在所述針管的軸向截面為三角形,其一側朝向所述弧形翼片的外側壁,一側朝向所述針座的頭部,另一側朝向所述針座的尾部; 所述卡塊朝向所述針座頭部的一側與所述弧形翼片頭部的夾角為鈍角。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壓體朝向所述窗口的一側設置有壓塊,所述壓塊與所述卡塊相對。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部件包括內箍;所述內箍能夠由所述外筒的尾部插入,并與所述外筒固定。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箍的尾部與所述外筒的尾部齊平。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箍的外側壁周向設置有卡環;所述外筒的內側壁設置有與所述卡環配合的卡槽。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采血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外壁位于所述刃口的正面以及背面的部位均設置有阻尼部。
【文檔編號】A61B5/153GK204033353SQ201420456052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3日
【發明者】白植觀 申請人:北京光耀世紀醫療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