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用于頸椎、腰椎和腰骶椎病變的治療裝置。
技術背景
脊柱病變引起的疼痛,特別是頸椎、腰椎和腰骶椎病變引起的疼痛是常見病,主要是由于脊柱的椎體改變所導致,如常見的腰椎壓縮性骨折、腰椎的爆裂性骨折,當然骨折常常伴有明顯的外傷病史,另外腰椎的骨質增生、骨質疏松、骨腫瘤等腰椎疾病而是可能會引起疼痛,其次引起脊柱疼痛的原因應該考慮的是椎間盤的問題,如椎間盤突出癥、椎間盤滑脫、椎間盤纖維化等疾病,另外椎體及椎間盤病變壓迫神經的也可引起出脊柱疼痛的癥狀外常常還會伴有相關神經支配的范圍的癥狀。
根據百度百科,有多種方法治療脊柱病變引起的疼痛,包括牽引治療、中醫治療、物理治療、食物治療、封閉治療、針刀療法、以及手術治療。
牽引治療
我們都知道,腰椎間盤突出癥以突出物的大小分為膨出、突出和脫出三種類型。以臨床癥狀的輕重分急性期和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在第一次發病時,一般的醫院均建議病人首先使用牽引治療,牽引主要以機械的力度牽拉椎間隙,而減輕椎間盤的內壓,使突出物對神經的壓迫稍減輕,從理論來講是比較正確的,但臨床的治療效果的確不太理想。這主要是由于牽引的力度因人而異,難以撐握;另一個是適應癥的選擇難以準確區分;再者是病人的配合問題。對于腰椎間盤膨出的患者,這時椎間盤 內壓力很高,通過牽引可以治愈,但牽引時應絕對臥床較為理想。如果牽引之后馬上行走、坐車等又會恢復椎間盤內高壓狀態,造成牽引無效。牽引只適用于椎間盤膨出患者,如果椎間盤已造成突出和脫出,進行牽引完全無效,并且有可能加重病人癥狀。在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者中,牽引為禁忌癥。因為病人在急性期時,由于神經根的水腫和炎癥刺激,會引起腰背肌肉緊張、痙攣,如果這時牽引就會拉傷腰肌纖維,造成腰痛而加重臨床癥狀。
中醫治療
對于此癥應做到及時治療,可以外用中醫藥膏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消炎止痛作用,進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并且在治療期間注意保暖,多注意休息。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包括電療、紅外線照射、熱療等方法,和推拿、針灸等治療目的基本相同。就是以緩解病人的臨床癥狀為主,而非根治手段。由于腰突癥的病人多數伴隨慢性腰肌勞損,梨狀肌肉緊張,腰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的神經隨神經走過的部位肌肉痙攣造成腰腿痛,一般醫院會用理療、推拿、針灸等治療手段來緩解肌肉的緊張和痙攣。所以做過理療的病人都知道,在做理療時會舒服一點,不做后又會和從前一樣。
食物療法
傳統中醫和民間流傳各式各樣的食物療法,對脊柱疾病引起的疼痛有輔助治療作用,但缺乏現代科學明確的療效指標。
封閉療法
封閉治療分兩種應用方法,一種為椎管內封閉,一種為神經根封閉。 顧名思義,椎管內封閉是直接用藥物注射到椎管內,神經根封閉是把藥物注射在神經根周圍。注射的藥物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加局部麻醉為主。在激素的作用下,可以減輕和消除神經根的無菌性炎癥和水腫;麻醉藥物則為止痛,麻醉神經使其敏感性降低。我們都知道,腰突癥為什么會導致腰腿痛,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髓核壓迫神經后導致神經根發生水腫和無菌性炎癥,所以封閉的效果就是止痛,突出物壓迫無法解決,當封閉藥效過后腰腿痛癥狀馬上又恢復。
針刀療法
針刀療法分為水針刀和小針刀。
水針刀是將清朝年間張仲景醫圣祠“刀針”與現代醫學水針相結合,并柔和其他針刀療法的精華,從而發展形成的一種可注射針灸用具。水針刀療法作為傳統醫學九針療法與現代醫學水針療法中西醫合壁的后裔,是介于針灸療法與開放性手術間非直視下的新型注射性微型外科手術,以軟組織局部解剖學、立體解剖、動靜態三維解剖學、生物力學、生物信息學、經絡學說、無菌炎癥學及動靜態平衡學及中西藥藥理學為其理論基礎。對軟傷科疾病、脊柱相關性疾病的治療具有廣闊的前景。
小針刀療法是在針灸和封閉療法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近年逐步“神化”了它治療效果。小針刀是以針刀這種手術器械,在腰腿痛患者的痛點上進行廣泛的剝離松解,再注射入局部麻醉藥物加激素藥物,起到消炎止痛作用,小針刀的目的就是為封閉范圍擴大創造條件,因此,小針刀治療其實就是一種封閉療法的改良,其治療效果等同封閉。
手術治療
常規開放手術
常規開放手術包括: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經腹椎間盤手術、椎體融合術等。手術的目的是直接切除病變腰椎間盤髓核,解除神經根壓迫而達到治療目的。由于腰椎的特殊生理位置的限制,因此手術破壞了正常的腰椎骨生理結構,造成手術損傷大,易造成腰椎術后失穩,術后瘢痕組織粘連,術中誤傷神經根等一系列不良反應,所以多數病人懼怕手術,如何避免手術中造成的以上不良反應呢?這一直是醫學界的一大難題
椎間盤鏡微創手術
為了避免常規開放性手術的大損傷問題,減少手術的風險和并發癥的發生,在顯微外科和關節內窺鏡輔助腰椎間盤手術,雖然是減少了手術過程中對正常骨關節的破壞,但微創手術一樣是手術,也有手術的風險和并發癥,另一個最主要問題在于手術視野變小之后,難以干凈徹底摘除病變腰椎間盤髓核,增高了手術不成功的風險。
經皮穿刺的切吸術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多數由于椎間盤內壓力增高而導致突出。經皮穿刺切吸可以顯著降低椎間盤內壓,減少突出的椎間盤內容,從而減輕或消除突出物對神經的壓迫癥狀。該方法的優點在于手術過程中損傷較小,但缺點是該手術以減壓為主,對于椎間盤膨出有效,禁用于腰突癥脫出、游離、合并鈣化等類型,這樣造成手術面太窄。
膠原酶化學溶解療法
人體椎間盤髓核組織,由水、纖維組織、蛋白多糖構成,膠原酶全稱;膠原蛋白溶解酶,可以溶解髓核蛋白多糖,但人體對蛋白質和酶有過敏傾向,這種過敏有危及生命的危險,所以在國外已禁止使用該療法;再者,膠原酶溶解療法如果失敗,就會在椎間盤內外形成廣泛的瘢痕粘連,給后 續的治療帶來難度,目前我國正規醫院基本上已禁用膠原酶,但亦有個別民營醫院或私人采用該方法治療腰突癥。
以上所述,可以將治療方法大體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類。保守治療通常是患者的第一選擇,只有在保守治療失敗后,才考慮手術治療。但問題是現有的保守治療,如上所述,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療效不夠理想。
中國發明專利CN 102988126 A和實用新型專利CN 201814695 U介紹了一種新型的板狀治療器。它們的原理是利用人體的重力,在腰椎病變處的下方墊上一個有曲度或S型的治療板,治療板的曲度和病變處的腰椎的曲度盡量吻合,以分散腰椎和外力包括體重對病變處的壓力,減輕疼痛,同時將突出的腰椎部分慢慢地頂回正常的位置。這無疑是新的理念,給患腰椎病變,特別是椎間盤突出,希望保守治療的病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正如以上兩專利的發明人所述,“由于每一位患者的身高、體重、體型以及腰椎受損程度不同,需要矯正的腰椎千變萬化,因此腰椎治療板必須符合患者腰椎治療所需要的高度和曲度,才會對腰椎矯正治療產生有益的結果”。盡管發明人設計了一個有S曲度,共4個曲度面的兩塊治療板,比起一個固定型號的治療板療效無疑是大大提高了。但增加了體積和重量,給病人運輸和使用造成不便,其曲度也未達到因人而異的理想狀態。另外,患者的病情變化,現有的治療板不能隨之變化,而必須換治療板,以適應新的病情,即脊椎新的曲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因人而異,在眾多患者不用的曲度、 身高、脊柱病變部位等變量情況下,提供一個相對簡單和可靠的解決方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本發明的治療裝置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平面板,圓柱插件和表面層。
第一部分,平面板,位于裝置的下面,平面板的厚度為2~10毫米,平面板的材料為硬度較強的材料,例如鋼板或硬質塑料。板上面有多個孔洞,孔洞為圓型,直徑為幾毫米或10毫米或50毫米或更大。孔洞緊密排列成行,每行或每列的直徑相同。孔洞上方開放,下方平坦,不能穿透平面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槽,用于固定圓柱插件。圖1為這部分的三維立體圖。
第二部分,圓柱插件,位于裝置的中間。圓柱插件的材料為鋼鐵或硬質塑料。形狀為圓柱形,頂部和底部為平面,其直徑應與平面板上孔洞的直徑相匹配,插件進入孔洞內,不易脫落、移動。圓柱插件長度最短為幾厘米,最長為幾厘米。插件的作用是利用插件長度的不同,合理排列,所有圓柱插件排列后的頂部形成曲度波浪面,與患者脊柱的曲度,特別是病變部位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接,達到固定脊柱、分散體重對病變部位的壓力,和矯正脊椎病理狀況的作用。如果脊椎病變的突出部位需要保護,不能碰撞接觸,在圓柱插件頂部形成的曲度波浪面的對應部位,可以排列出凹凸窩,以使表面不與脊椎的病理突出部接觸,造成疼痛。圖2是底部平面板和圓柱插件插入后的三維立體圖。
第三部分,表層,位于裝置的上部,起緩沖作用。由于裝置的中間層圓柱插件質地較硬,與患者脊椎直接接觸可造成疼痛。所以在插件的上面需要一個緩沖層。這個緩沖層既要保持插件排列后上面層形成的曲度,又要緩沖插件對患者脊椎、皮膚的直接硬接觸。緩沖層的材料可為柔軟的 物質,例如棉花,毛毯,軟質塑料,輕質泡沫材料等。緩沖層的厚度不易太厚,理論上講越薄越好,例如1毫米或2毫米。圖3是本發明裝置的三維立體透視圖。
本發明將這三個部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操作較為簡單的單一裝置。這個裝置的核心是中間層的圓柱插件,插件的長度可不一樣,可以組成千變萬化的排列,插件上端組成相應的曲度面,根據病變脊椎的形態進行調整,直到合適。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底部平面板三維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的底部平面板和中部三維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的三維立體透視圖
圖4是本發明的使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患頸椎或腰椎病痛的患者,先進行必要的醫療檢查,例如CT和核磁共振。測量好病變部位及周圍脊椎的尺寸、曲度、范圍,等等治療參數。根據這些參數,計算好治療需要的曲度,局部凹凸,通過選用長度不一的圓柱插件的排列、插入圓孔形成。圓柱插件上面蓋上緩沖層,病人躺臥其上,進行治療。本發明的裝置為一般通用的席夢思床設計使用,病人可隨時或睡眠時進行治療。圓柱插件的排列可隨病人病情發展進行調整曲度、高低、凹凸,以適應病情的發展,帶來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