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保健品,特別是一種治療風濕熱型關節炎的保健藥品。
背景技術:
風濕熱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癥,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臨床表現以心臟炎和關節炎為主,可伴有發熱、毒血癥、皮疹、皮下小結、舞蹈病等。急性發作時通常以關節炎較為明顯,但在此階段風濕性心臟炎可造成病人死亡。風濕熱型起病較急,一般臨床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手不可近,活動受限,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喜冷惡熱,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舌苔白干或黃糙,脈滑數或德數。
從中醫學角度來看,熱痹乃濕熱為患,應辨濕和熱之孰重孰輕及病之久暫,大抵初起多因風寒濕邪侵襲、起居失宜、涉水冒雨或汗出當風,汗出入水致汗出不徹。當此之時,風寒濕邪客于肌膝關節,凝聚不散,郁而化熱,濕熱相搏,阻遏氣血,而為熱痹。但是僅有外邪的侵襲,不一定產生本病,正氣不足才是形成本病的內因。《濟生方·痹》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大凡稟賦薄弱或大病、久病初愈,氣血虧虛,加之失于調理,觸冒雨露;或產后血虛、營衛失和;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濕生于內,阻痹經脈等正氣不足的條件下,風寒濕邪乘虛內侵,或郁于氣分,或郁于血分,蘊蒸化熱,內外相因而成熱痹之病矣。風寒濕三氣雜至,侵襲人體合而成痹,氣血凝滯,閉阻不通,則周身關節疼痛。若經久不愈,邪留經絡,陽氣不能外達,蘊而化熱,即為熱痹;若素體陽盛內有蘊熱,雖同樣感受 風寒濕邪,但易從熱化,形成濕熱。由于風寒濕邪郁積化熱,消灼肌肉,故肢體瘦弱,濕阻關節而腫大;若風寒濕邪羈留日久,阻閉心脈,則可轉為心痹而見胸悶或胸痛,心悸氣短,唇舌紫暗等心血瘀阻之象。濕熱之邪侵襲人骨,不得宣泄,耗傷腎精,骨骼失養而筋攣骨松、關節變形、難以屈伸,甚則終身殘疾。
濕痹(著痹)濕為陰邪,濕性重濁粘滯, 臨床表夙為肢體關節疼痛以重著麻木為特點。
風痹(行痹): 風為陽邪,風性善走、善行而數變。臨床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以游走不定此起彼伏為特點。
熱痹:熱(火)邪火為陽邪易耗氣,傷津易致腫痛。臨床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得冷則舒,痛不可及全身發熱為特點。對熱痹治療應分清外熱直中,還是風寒濕郁久化熱,外熱直中新病高熱煩渴汗出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或洪大。
由于風濕熱型關節炎初發是大多是體內實邪過盛,導致關節淤阻而紅腫疼痛加劇。脾臟乃是人體中水氣排泄的主要臟器,起到上通至肺下達至腎的作用。上疏水氣經肺部由呼吸或津液排出,下達水氣經腎臟由廢物排出。當體內濕氣過重或日久未除,就會脾虛而氣傷。若此病癥長年累月反復發作,濕熱之邪化燥傷陰氣,導致肝腎受累精血耗傷。所謂:“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引起筋骨失養以致關節腫大或畸形。中醫有:五行對五臟之理。五臟關聯猶如金、木、水、火、土,生生相克,一臟虛則臟臟連。肝為木,心為火,腎為水,水生木,木生火。肝腎虧虛經久不愈,必然使心臟受累,導致心脈痹阻,輕者心悸氣短、胸悶,重者胸痛憋悶、唇舌青紫、心中動悸不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清熱解毒,兼以利濕活血通絡,利水滲濕,益氣健脾,滋陰補腎,化瘀散結,益氣強心,寬胸化瘀功效的治療濕熱型關節炎的藥物。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治療風濕熱型關節炎的保健藥品,原料及重量比為:蜜灸黃芪5~15%,萆薢5~15%,黃柏5~15%,紅藤5~20%,馬鞭草5~15%,石見穿5~15%,柏子仁5~15%,枸杞10~15%,當歸10~15%,薏苡仁10~15%,將各原料分別制成中藥切片,混合包裝即可。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將各原料分別制成納米級粉末,混合均勻,制成藥丸包裝即可。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將各原料分別制成滲漉液,混合均勻制成口服液包裝即可。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將各原料分別制成制成中藥切片,混合均勻,制成中藥代茶飲包。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將各原料分別制成納米級粉末,混合均勻,制成膠囊包裝即可。
本發明的主要成分有:蜜灸黃芪,萆薢,黃柏,紅藤,馬鞭草,石見穿,柏子仁,枸杞,當歸,薏苡仁。各原料功效如下:
蜜灸黃芪的作用與功效:黃芪的功效: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黃芪能補一身之氣。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于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癥。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補氣養血,利水退腫。
薏苡仁的作用與功效: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功用利水滲濕、祛濕除痹、健脾止瀉、清熱排膿。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濕痹拘攣、濕溫初起以及脾虛泄瀉、肺癰、腸癰等證。薏苡仁含薏苡仁油、薏苡仁酯、氨基酸、脂肪油等。薏苡仁油及薏苡素有抑制肌肉收縮的作用,薏苡素還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解熱、降溫和鎮痛作用。在本發明中有:利水滲濕、祛濕除痹、健脾清熱等作用。
黃柏的作用與功效:苦,寒。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盜汗骨蒸《本草經疏》:黃檗,主五臟腸胃中結熱。蓋陰不足,則熱始結于腸胃;黃癉雖由濕熱,然必發于真陰不足之人;腸痔漏,亦皆濕熱傷血所致;泄痢者,滯下也,亦濕熱干犯腸胃之病;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皆濕熱乘陰虛流客下部而成;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皆陰虛血熱所生病也。以至陰之氣,補至陰之不足,虛則補之,以類相從,故陰回熱解,濕燥而諸證自除矣。乃足少陰腎經之要藥,專治明虛生內熱諸證,功烈甚偉,非常藥可比也。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治筋骨疼痛,去濕熱。
紅藤的的作用與功效:味苦,平,無毒。活血通絡、敗毒散瘀、祛風殺蟲,風濕痹痛,清熱解毒,祛風。《簡易草藥》:"治筋骨疼痛,追風,《中藥志》:"祛風通經絡,利尿殺蟲。治腸癰,風濕痹痛,麻風,淋病:蛔蟲腹痛。"《湖南藥物志》:"通經補血,強筋壯骨,驅蟲。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血暈,血淋,筋骨疼痛,瘡癤,血絲蟲病。"《陜西中草藥》:"抗菌消炎,消腫散結,理氣活血,祛風殺蟲。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消炎,活血通絡,治筋骨疼痛,消腫散結,理氣活血。
馬鞭草的作用與功效:清熱解毒藥;活血通經藥;利水消腫藥;截瘧藥《本草經疏》:馬鞭草,本是涼血破血之藥。血熱之極,兼之濕熱,故血污濁而成瘡,且有蟲也。血涼熱解,污濁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陳藏器謂其破血殺蟲,亦此意耳。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利水消腫
石見穿的作用與功效:味辛;苦;性微寒。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散結消腫。風濕骨痛《綱目》:主骨痛,大風,癰腫。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散結消腫。
萆薢的功效與作用:苦,平。歸腎、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除痹。本品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善治腰膝痹痛,筋脈屈伸不利。《滇南本草》:治風寒,溫經絡,腰膝疼,遍身頑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濁。 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柏子仁的作用與功效: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用于虛煩不眠, 心悸怔忡,《綱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蓋上品藥也,宜乎滋養之劑用之。《本草正》:柏子仁,氣味清香,性多潤滑,雖滋陰養血之佳劑,若欲培補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長。《本草備要》:凡補脾藥多燥,柏子仁潤藥而香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本經》言除風濕痹者,以其性燥也。《經疏》以為除風濕痹之功非潤藥所能,當是葉之能事。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養心安神,健脾胃,滋陰養血,除風濕痹。
枸杞子的作用與功效:味甘,性平,養肝,滋腎,潤肺。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含有甜菜鹼、多糖、粗脂肪、粗蛋白、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鈣、磷、鐵、鋅、錳、亞油酸等營養成分,對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還能抗衰老、抗突變、抗腫瘤、抗脂肪肝及降血糖等作用。中醫常常用它來治療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健忘、目眩、目昏多淚、消渴、遺精等病癥。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養肝,滋腎,潤肺,增強人體免疫力。
當歸的作用與功效:它具有很好的補血活血功效,能提高身體免疫力、防治癌癥、消炎、保護心血管,當歸中的萃取物阿魏酸鈉,以及當歸本身所含有的多糖,在進入身體之后對于體內的吞噬細胞系統具有非常明顯的刺激作用,很好的調節以及刺激體內的免疫調節功能恢復。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活血,消炎。在本發明中的作用是補血活血,提升人體免疫力。
本發明雖為清血熱去腫痛之藥,但有滋養陰血之功,所以不會傷及體內陰氣而造成陰虛。適用于濕熱并重者,其作用醫理為:
1、清熱解毒,滋陰養血;
2、利水化濕,除濕熱痹;
3、理氣活血,通經活絡;
4、益氣養血,滋養肝腎;
5、開胸散瘀,養心安神;
6、增強造血,強健體質。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取蜜灸黃芪50克,萆薢50克,黃柏50克,紅藤50克,馬鞭草100克,石見穿100克,柏子仁150克,枸杞150克,當歸150克,薏苡仁150克,將各原料分別制成中藥切片,混合包裝即成治療風濕熱型關節炎的保健藥品。
使用時放入2000-3000克純凈水熬制20~30分鐘,過濾藥渣服用即可。
實施例二:
取蜜灸黃芪150克,萆薢150克,黃柏150克,紅藤100克,馬鞭草50克,石見穿50克,柏子仁50克,枸杞100克,當歸100克,薏苡仁100克,將各原料分別制成納米級粉末,混合均勻,制成藥丸,包裝即成治療風濕熱型關節炎的保健藥品。
實施例三:
取蜜灸黃芪80克,萆薢80克,黃柏80克,紅藤80克,馬鞭草150克,石見穿90克,柏子仁80克,枸杞120克,當歸120克,薏苡仁120克,將各原料分別制成滲漉液,混合均勻制成口服液,包裝即成治療風濕熱型關節炎的保健藥品。
實施例四:
取蜜灸黃芪70克,萆薢70克,黃柏90克,紅藤200克,馬鞭草50克,石見穿150克,柏子仁70克,枸杞100克,當歸100克,薏苡仁100克,將各原料分別制成制成中藥切片,混合均勻,制成中藥代茶飲包即成治療風濕熱型關節炎的保健藥品。
使用時開水沖泡即可。
實施例五:
取蜜灸黃芪90克,萆薢50克,黃柏50克,紅藤150克,馬鞭草120克,石見穿120克,柏子仁120克,枸杞100克,當歸100克,薏苡仁100克,將各原料分別制成納米級粉末,混合均勻,制成膠囊包裝即成治療風濕熱型關節炎的保健藥品。
實施例六:
取蜜灸黃芪110克,萆薢110克,黃柏110克,紅藤110克,馬鞭草80克,石見穿70克,柏子仁80克,枸杞110克,當歸110克,薏苡仁110克,將各原料分別制成中藥切片,混合包裝即成治療風濕熱型關節炎的保健藥品。
使用時放入2000-3000克純凈水熬制20~30分鐘,過濾藥渣服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