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藥物,尤其是一種治療疝氣的藥物——克疝星。
背景技術:
腹股溝疝在各種疝中的發病率最高,各年齡均可發生,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與腹股溝區正常組織強度減弱和腹內壓力增高有關,發病后若得不到及時、有效、合理的治療,疝將逐漸增大,嵌頓絞窄性疝造成腸壞死需要腸切除,嚴重者將危及生命。
目前,治療疝氣的方法主要有:
1、手術療法,即高位結扎疝囊,以阻止疝內容物不再脫出,加強精索前壁或后壁的修補,以增強腹壁張力及強度。但該療法的不利方面是:(1)手術造成的組織創傷給病人帶來很大的痛苦;(2)手術后要求絕對臥床一周,給病人帶來經濟和生活方面的諸多負擔;(3)存在傷口感染和疝復發需再次進行手術等諸多弊端;(4)如手術醫生經驗不足者,有導致輸精管損傷而影響生育的危險并發癥。
2、疝氣帶治療法,此法為常用的非手術療法,它對新生嬰兒有一定的療效,但對周歲以上的則療效很差,2歲以上至成年人幾乎無效。
3、服藥療法,此法主要采用中醫中藥進行治療,但多年來此法療效很差。
4、疝氣膠粘堵療法,該方法將藥物注入疝囊內,通過疝囊粘連疝口而使疝內容物不再進入疝囊。但該藥物的不利方面有:(1)該藥注入體內后,在局部組織液的作用下形成不易吸收的堅硬固體異物,慢性刺激局部組織,在腹股溝區形成長期痛性硬結和慢性肉芽腫,長期存于體內會帶來惡變的危險。(2)因疝囊和腹腔是直接相通的,當藥物注入疝囊時,藥物很容易流入腹腔,使腸管發生粘連,該藥長期存留在腹腔及粘連腸管之間,形成異物肉芽腫,腫塊逐漸增大,壓迫腸腔造成腸梗阻,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會因組織惡變而危及生命安全。
5、微創疝修補術:a、即在全麻下腹部切三個小切口微創疝修補法,它是通過腹腔鏡將一種尼龍網狀物植入腹腔內疝內環口處,以阻止疝內容物不再脫出。b、直視腹壁切口補片修補術,將尼龍網狀物植入在腹股溝管精索前壁/后壁,以加強腹股溝區腹壁張力的強度。但a法的缺點是:雖然每條切口小,但三條小切口加起也是6-7cm長,總長度給直視切口沒有區別,仍擺脫不了手術創傷給病人帶來的痛苦;b法除劇烈疼痛外,還有可能損傷輸精管的危險。以上a、b兩法的共同弊端是,長期存在體內異物必然會給機體帶來不利影響,如異物刺激局部長期疼痛、異物肉芽腫惡性變等并發癥、后遺癥。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無副作用、后遺癥、痛苦少,安全有效,且便捷的治療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療效差、副作用多等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疝氣的藥物——克疝星,無需手術,治愈率高、無副作用,痛苦少、復發率低。
本發明通過下列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治療疝氣的藥物,每100毫升該藥物由下列組分組成:
布比卡因注射液 10~35毫升、
復方氨基酸注射液 10~35毫升、
消痔靈注射液 1~2毫升、
炎琥寧溶液 余量。
所述布比卡因注射液是濃度(g/mL)為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
所述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是濃度(g/mL)為11.4%的復方氨基酸注射液。
所述消痔靈注射液是濃度(g/mL)為4%的消痔靈注射液。
所述炎琥寧溶液是含40~60毫克注射用炎琥寧的生理鹽水溶液。
上述各組分均為市售國藥準字產品。
本發明提供的克疝星藥物在使用時,是按2.5~15mL/次的注射量,將該治療疝氣的藥物注入患者腹股管內環的周圍,每周二次,連續注射1~8次。該藥物既能使環口產生無菌的炎性反應,又能使疝環周圍產生瘢痕纖維化反應,通過纖維組織的增生,對組織的修復,使疝環逐漸縮小封閉,腹腔內臟不再脫出,疝塊消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本發明具有下列優點和效果:本發明提供的克疝星藥物能導致組織纖維化,纖維組織增生,增強了局部組織的張力和強度,關閉疝內環口,阻止疝內容物不再脫出。因此,1、可從根本上解決病人因手術而帶來的痛苦;2、消費低,減少了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3、不需嚴格要求住院護理;4、治療期間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5、適于治療老年體弱和小兒患者以及高血壓、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每100毫升治療疝氣的藥物,由下列組分組成:
布比卡因注射液 30毫升、
復方氨基酸注射液 15毫升、
消痔靈注射液 2毫升、
炎琥寧溶液 53毫升。
其中在,所述布比卡因注射液是濃度(g/mL)為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是濃度(g/mL)為11.4%的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消痔靈注射液是濃度(g/mL)為4%的消痔靈注射液;炎琥寧溶液是53毫升中含40毫克注射用炎琥寧的生理鹽水溶液。
實施例2
每100毫升治療疝氣的藥物,由下列組分組成:
布比卡因注射液 35毫升、
復方氨基酸注射液 35毫升、
消痔靈注射液 1毫升、
炎琥寧溶液 29毫升。
其中在,所述布比卡因注射液是濃度(g/mL)為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是濃度(g/mL)為11.4%的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消痔靈注射液是濃度(g/mL)為4%的消痔靈注射液;炎琥寧溶液是29毫升中含50毫克注射用炎琥寧的生理鹽水溶液。
實施例3
每100毫升治療疝氣的藥物,由下列組分組成:
布比卡因注射液 10毫升、
復方氨基酸注射液 35毫升、
消痔靈注射液 2毫升、
炎琥寧溶液 53毫升。
其中在,所述布比卡因注射液是濃度(g/mL)為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是濃度(g/mL)為11.4%的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消痔靈注射液是濃度(g/mL)為4%的消痔靈注射液;炎琥寧溶液是53毫升中含60毫克注射用炎琥寧的生理鹽水溶液。
實施例4
每100毫升治療疝氣的藥物,由下列組分組成:
布比卡因注射液 35毫升、
復方氨基酸注射液 10毫升、
消痔靈注射液 2毫升、
炎琥寧溶液 53毫升。
其中在,所述布比卡因注射液是濃度(g/mL)為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是濃度(g/mL)為11.4%的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消痔靈注射液是濃度(g/mL)為4%的消痔靈注射液;炎琥寧溶液是53毫升中含55毫克注射用炎琥寧的生理鹽水溶液。
為表明本發明提供的克疝星藥物對疝氣的治療效果,本發明經過1000例臨床觀察,其中男性700例,女性300例;年齡最大的92歲,最小的35天;斜疝820例,直疝92例,股疝88例;病程最長者為78年,最短者35天。
疝氣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站立和行走咳嗽時出現腹股溝區或陰囊包塊,呈梨形或半球形,軟、無紅腫,在未出現嵌頓時,無明顯疼痛感,平臥時可入腹消失,外環口增大,有咳嗽沖擊感,行B型超聲檢查時,外環口擴大。
根據患者的病史、查體、臨床癥狀以及特殊檢查結果確診后,制定下列治療方案:
輕度患者:在腹股溝疝環內口周圍注射實施例1~4所得的克疝星藥物,每次2.5~7毫升,每周2次,連續注射1~2次;
中度患者:在腹股溝疝環內口周圍注射實施例1~4所得克疝星藥物,每次5~10毫升,每周二次,連續注射2~4次;
重度患者:在腹股溝疝環內口周圍注射實施例1~4所得克疝星藥物,每次7~15毫升,每周二次,連續注射4~8次。
治愈標準:1、腹股溝區或陰囊疝塊消失;2、疝外環口明顯縮小為只容納一食指尖,咳嗽疝擊感消失;3、愈后腹溝區組織較治療前明顯結實。4、隨訪半年至5年以上無復發;5、愈后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
結果:療效顯著者850人,有效者140人,療效差者6人,無效者4人。總有效率和治愈為98.8%。
典型病例:治愈至今16年未復發。
患者朱XX,男,7歲,重慶市人、學生。病史:在1歲時開始不明原因出現可復性腹股溝陰囊包塊,呈橢圓形,無紅腫、疼痛,無畏寒發熱。未作任何治療,2年后,包塊墜入陰囊,有脹痛感,呈現梨形,曾在重醫附一院和西南醫院就診過數次,診斷為:右側腹股溝斜疝,由于孩子小,家長畏懼手術損傷輸精管,而病史延續至2000年9月,前來我院要求非手術治療。
查體:站立時右側陰囊較左側明顯增大,約7×4cm,呈梨形,可聞及腸嗚音,透光試驗陰性,平臥時可還納入腹腔,外環口增大約3.5cm,經腹股溝管指頭可達內環,明顯咳嗽沖擊感;經B-超檢查:患者在臥位時,探及右側疝環口直徑為4cm。根據病史及體征、B超檢查結果,診斷為:右腹股溝斜疝。
治療:在腹股溝疝環內口周圍封閉注射本發明之藥物四次,每周二次,每次注藥后用中藥藥包(黃芪、黨參、白術、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甘草等)在疝環口處加壓包扎,二周后解除疝帶,疝塊及咳嗽沖擊感消失,疝口明顯縮小只能容納一食指尖,B-超復查時,疝環口消失。隨訪至今已15年無復發。
本發明克疝星藥物經動物實驗,在超過人體5~10倍的條件下用藥,其結果表明:1、連續用藥三次,觀察11天無中毒反應;2、注射局部無感染;3、各試驗動物的活動、進食、飲水及大小便正常;4、本試驗的各組、各劑量、各動物的精索內動、靜及輸精管無粘連壓迫和堵塞現象,輸精管通水全部正常。
經動物實驗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這種組織學的改變主要以膠原纖維母細胞增生為特征。實驗結果還證實,本發明的藥物能導致組織纖維化,纖維組織增生,增強了局部組織的張力和強度,關閉疝內環口,阻止疝內容物不再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