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血管指引導管及其固定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790614閱讀:2902來源:國知局
一種血管指引導管及其固定方法與流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用品與醫療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指一種血管指引導管及其固定方法。

技術背景

介入治療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的一種微創性治療,就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將特制的導管,導絲等精密器械,引入人體,對體內病態進行診斷和局部治療。在處理血管類疾病中,由于血管路徑曲折,加上血流動力作用,導管等介入材料難以進入目標血管,即使能勉強進入,其指引導管到達位置后不穩定,難以提供足夠的支持力,有可能導致指引導管移位或者脫出于需治療血管外,影響后續手術。

例如,三型弓下右頸動脈狹窄采用腦血管腔內支架植入術予以治療,常規行右側頸總動脈造影,確定頸動脈狹窄的部位和狹窄程度。在超滑泥鰍導絲引導下將導引導管送至狹窄處近心端1至2厘米范圍處后撤出泥鰍導絲,將微導絲經導引導管穿過頸動脈狹窄部位并放置于遠端血管固定。將保護傘沿微導絲通過導引導管送至狹窄部位遠端,釋放保護傘,頸外動脈可不用保護傘裝置。將球囊沿傘絲送至頸動脈狹窄處,擴張狹窄部位后撤回球囊。將記憶支架沿傘絲送至頸動脈狹窄處并釋放,造影顯示支架貼壁完好,狹窄部位明顯改善后回收保護傘。由于血管路徑曲折,加上血流動力作用,指引導管或者造影導管等介入材料難以進入右側頸動脈系統,即使能勉強進入,其指引導管到達位置后不穩定,難以提供足夠的支持力,有可能導致指引導管移位或者脫出于需治療血管外,導致血栓保護裝置向下滑脫,以及支架不能準確釋放于狹窄部位,給治療帶來災難性后果。因此三型主動脈弓患者右側頸動脈狹窄的支架成形術一直存在技術難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就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血管指引導管及其固定方法解決上述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設計的血管指引導管,包括具有韌性的導管本體,所述導管本體由上部弓形段和下部直管段構成,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導管本體側壁上開有導引側孔和若干固定側孔,所述導引側孔和固定側孔位于同一條直線上,所述直線平行于下部直管段的軸線,所述導引側孔位于上部弓形段弓背與下部直管段結合處,所述固定側孔位于下部直管段側壁上.

進一步地,所述最下端一個固定側孔與上部弓形段頭部的距離為5-10cm。

優選地,所述固定側孔的間距為0.5-1.5cm。用以針對離目標血管不同距離的血管分叉口段。

更進一步地,所述導引側孔和固定側孔的孔徑均大于等于0.014inch。有利于在手術中0.014inch微導絲從導引側孔3和固定側孔4中穿入和穿出。

再進一步地,所述上部弓形段和下部直管段的外徑相同且均大于等于8F。

一種血管指引導管的固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準備微導絲,并將微導絲頭端從血管指引導管的上部弓形段頭端穿入,從導引側孔穿出,再從距離合適的固定側孔穿入下部直管段,形成穿有微導絲的導管本體;

S2將泥鰍導絲從穿有微導絲的導管本體下部直管段端頭穿入并從上部弓形段頭端穿出;

S3將帶有微導絲的導管本體在泥鰍導絲的導引下沿主路血管向目標血管前進,當到達指定分叉位置時,上部弓形段頭端進入岔路血管,在血管路徑圖指引下撤泥鰍導絲至導管本體內,撤微導絲使其尾端撤出導引側孔;

S4繼續進微導絲,使微導絲尾端進入分叉口的岔路血管遠端;

S5在血管路徑圖指引下回撤指引導管和泥鰍導絲至血管分叉口位置,在泥鰍導絲的導引下導管上部弓形段頭端進入目標血管的近端,固定微導絲頭端和血管指引導管,此時微導絲將為導管本體提供足夠的支撐力,從而完成血管指引導管的固定。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在指導導管上設置側孔,并穿有微導絲,指引導管進入目標血管,而微導絲進入岔路血管對指引導管提供足夠的支持力,保持指引導管的穩定性,降低導管移位和脫出的風險。且設置若干個固定側孔,用以針對離目標血管不同距離的血管分叉口段,應用范圍廣、通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血管指引導管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應用于腦血管腔內支架植入術示意圖。

圖中:導管本體D,上部弓形段1,下部直管2,導引側孔3,固定側孔4,微導絲5,頸總動脈6,頸動脈7,右側鎖骨下動脈8,肱動脈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中所示的血管指引導管,包括具有一定韌性的導管本體D,導管本體D由上部弓形段1和下部直管2段構成,導管本體D側壁上開有導引側孔3和若干固定側孔4,導引側孔3和固定側孔4位于同一直線上,這條直線平行下部直管段2的軸線,導引側3孔位于上部弓形段1的弓背與下部直管段2結合處,固定側孔4位于下部直管段2側壁上。

為適應不同目標血管與叉管段的距離要求,固定側孔4之間的間距設置為0.5-1.5cm,優選間距為1cm。其中最下端一個固定側孔與導管本體頭部的距離為5-10cm。導引側孔3和固定側孔4的孔徑均大于等于0.014inch,有利于在手術中0.014inch微導絲從導引側孔3和固定側孔4中穿入和穿出。為了讓微導絲與常規泥鰍導絲同時在導管本體D內進出,導管本體D外徑大于等于8F。

一種血管指引導管固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準備微導絲,并將微導絲一端血管指引導管的上部弓形段頭端穿入,從導引側孔穿出,再從距離合適的固定側孔穿入下部直管段,形成穿有微導絲的導管本體;

S2將泥鰍導絲從穿有微導絲的導管本體下部直管段端頭穿入并從上部弓形段頭端穿出;

S3將帶有泥鰍導絲和微導絲的導管本體在泥鰍導絲引導下沿主路血管向目標血管前進,當到達指定分叉位置時,上部弓形段頭端進入岔路血管,在血管路徑圖指引下撤泥鰍導絲至導管本體內,撤微導絲使其另一端頭撤出導引側孔;

S4繼續進微導絲,使微導絲進入岔路血管遠端并固定微導絲進入岔路血管的這一端;

S5在路圖指引下回撤指引導管和泥鰍導絲至血管分叉口位置,在泥鰍導絲的導引下導管上部弓形段頭端進入目標血管的近端,固定微導絲頭端和血管指引導管,此時微導絲將為導管本體提供足夠的支撐力,從而完成血管指引導管的固定。

如圖2所示本發明用在腦血管腔內支架植入術中,于股動脈置入大于等于8F動脈血管鞘。測量從頸動脈7起始端到狹窄處的長度,選擇導引側孔3開口距離適合的指引導管,備用。用5F造影導管將260mm 0.035inch超滑導絲帶入右側鎖骨下動脈8,撤出造影導管,固定泥鰍導絲,備用。將微導絲5頭端塑形后,從選取的指引導管上部弓形段1頭端穿入,從導引側孔3穿出,再從固定側孔4穿入血管指引導管內。然后將血管指引導管沿著泥鰍導絲進入到右側鎖骨下動脈8,并將微導絲5帶入其中,撤泥鰍導絲至血管指引導管內,將微導絲5在血管路徑圖指引下撤出導引側孔3,使其微導絲5前端裸露于血管指引導管外,再進微導絲5,進到肱動脈9以下,使其有足夠的支撐附著力。固定微導絲5,謹慎后撤血管指引導管和泥鰍導絲至頸總動脈6開口,在血管路徑圖指引下將泥鰍導絲送入目標血管,然后固定微導絲5和泥鰍導絲,謹慎的將血管指引導管上部弓形段1頭端送入到病變近心段約2cm處,小心緩慢撤出泥鰍導絲,微調整血管指引導管以釋放可能的張力。以此實現了導引側孔3位于頸總動脈6與右側鎖骨下動脈8交接處,微導絲5從血管指引導管固定側孔4穿出直至肱動脈9,血管指引導管內進入頸動脈7病變近心端處,微導絲5附著于鎖骨下動脈8和肱動脈9,并支撐血管指引導管。在確定血管指引導管穩定,上部弓形段1沒有折疊現象后,進行余下的手術操作。

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