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有通道的針炙針及接駁一部有負壓設備的通針機。一種負壓設備以及利用該負壓設備進行疾病預防丶治療和康復的方法,特別是一種通針設備、該方法是將有通道的針刺入患者的皮下的結締組織,然後套上一條膠管,膠管的一邊套上有通道的針頭,另一邊套上(經絡通保健機)通過適當負壓,對該穴位增加刺激量,因為負壓的作用,使積聚在身體里的六淫,風丶寒丶暑丶濕丶燥丶熱毒素抽出,將堵塞的經絡得以疏通,從而達到通百脈除百病的功效,這是一種全新的針炙方法,更打破了我們固有的思維,以往針炙是屬於非常依賴個人技術能力的治療方式,通針的出現,是針炙方法的一種突破。操作該通針設備的方法以及利用該通針設備進行經絡疏通以實現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的方法。
背景技術:
《景岳全書》指出“病之于內,形之于外”,說明內臟的病變是可以在經脈所通過的部位或相應體表表現出某些癥狀或陽性反應點。因此,淺刺一定部位、穴位或陽性反應區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虛實、調節氣血和平行陰陽的作用。現代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個穴位在針刺之后,盡管可能沒有主觀的感受,但實際上該刺激依然能夠沿著經絡的循行趨向所屬的器官,從而起到保健和/或治療的作用。
然而針灸是一門技術含量很高的科學,相當一部分的知識難以用文字進行表達。沒有一種針法是萬能的。為了取得良好的保健治療效果,每個針灸醫師都要掌握多種針灸方法,并針對不同的疾病選擇相對合適的針法。除此之外,盡管有的針法在初次使用時療效很好,但經過短時間連續頻繁使用,其療效也會逐漸降低。此外,傳統的針灸方法有時會帶來酸麻脹痛的針感,而且還存在留針時間較長的問題。
因此,一種速效、安全、低痛或不痛、不損傷健康組織、不留疤痕、無后遺癥的針灸療法是期望的。
技術實現要素:
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通針設備及利用該通針設備進行經絡疏通以實現保健和治療效果的方法。本發明的通針設備和方法用于疏通經絡,調節氣血,并由此治療或緩解因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所導致的各種頑固性疼痛、麻痹、肢體麻木等病癥。此外,本發明的通針設備和方法能夠改善病灶周圍的微循環,消除炎性介質,緩解肌痙攣。本發明的通針設備和方法治療或緩解疾病的起效快、安全性高、病人痛苦少,且遠期療效好。其治療效果倍于傳統的針灸設備和方法。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負壓設備,其包括:通針組件,其包括:通針連接器,所述通針連接器包括軸向貫通孔、近端連接部、遠端連接部和位于所述近端連接部和所述遠端連接部之間的凸緣,和至少一個通針,所述至少一個通針中的每個通針包括針尖和軸向貫通孔,并流體連接到所述通針連接器的近端連接部;主機,所述主機包括控制模塊和真空泵;和抽氣管,所述抽氣管流體連接到所述主機和所述通針連接器的所述遠端連接部。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個通針中的每個通針還包括位于針尖遠端的針柄,所述針柄流體連接到所述通針連接器的近端連接部。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通針連接器或所述針柄包括位于其外周面的耳柄。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個通針的針尖具有0.3-0.7mm之間的直徑。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塊包括時間控制單元、負壓控制單元、負壓測量和顯示單元以及泵吸和泵送控制單元。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通針連接器的所述凸緣包括凹口,所述凹口的指向與所述至少一個通針的軸向貫通孔在針尖處的傾斜平面的指向一致或共面。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操作負壓設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至少一個通針穿刺到患者皮膚下方到達皮下結締組織中,所述至少一個通針中的每個通針包括貫通孔,將所述至少一個通針連接到主機,所述主機包括真空泵,借助所述真空泵在所述至少一個通針的貫通孔中形成負壓。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負壓根據不同穿刺部位設置為:適于頭部和面部的20-40 cmHg,適于頸部的40 cmHg,適于腰部的70 cmHg;適于手指的40-50 cmHg,適于上肢的50-70 cmHg;適于下肢的60-76 cmHg。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選擇所述通針的針尖直徑為0.3-0.7mm。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為面部穿刺選擇具有0.3-0.45mm針尖直徑的通針。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為四肢穿刺選擇具有0.5-0.7mm針尖直徑的通針。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以相對于皮膚成15、45或90度的角度穿刺皮膚。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選擇體質病變部位作為進針點。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保持所述通針的貫通孔中的負壓不多于5分鐘。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負壓治療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建立皮下結締組織與外部之間的流體通道,以及在所述流體通道中形成負壓。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流體通道借助于通針實現,所述通針具有貫通孔。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通針的針尖直徑為0.3-0.7mm。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負壓根據皮膚所在的不同部位設置為:適于頭部和面部的20-40 cmHg,適于頸部的40 cmHg,適于腰部的70 cmHg;適于手指的40-50 cmHg,適于上肢的50-70 cmHg;適于下肢的60-76 cmHg。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選擇體質病變部位作為皮膚進入點。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保持所述負壓不多于5分鐘。
附圖說明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現結合附圖對相關實施例進行說明,其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通針組件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通針連接器示意圖;
圖3A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通針連接器示意圖;
圖3B是根據本發明圖3A所示的實施例的通針連接器俯視圖;
圖3C是根據本發明圖3A所示的實施例的通針連接器剖視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抽氣管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主機示意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裝置
本發明的通針設備包括通針組件1、主機2和在它們之間建立流體連接的抽氣管3。通針組件1包括多種不同尺寸的通針11。在一個實施例中,多種不同尺寸的通針11包括直徑在0.3-0.7mm和長度在15-100mm的針尖111。這些針尖111可由不銹鋼材料制成,但其他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也是可能的。針尖111內具有用于抽吸操作的貫通孔112,該貫通孔112具有傾斜的開口平面116。
在圖1和圖2示出的一個實施例中,每個通針11還包括針柄113。該針柄113接收和固定針尖111,并具有與針尖111的貫通孔112流體連通的內部通道114以進行抽吸操作。針柄113和針尖111之間的連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壓緊配合、粘接、焊接和一體成型。針柄113的外周面可具有耳柄115,用于握持以施加力量將通針11刺入皮膚。然而其他合適的表面結構也是可能的。在一個進一步的實施例中,該通針11可為常用的帶有內部通道的針頭。
該通針組件1還包括與通針11接合的通針連接器12。通針連接器12的使用使得本發明可以不必采用專門設計和制造的通針,而是可以利用前述的帶有內部通道的針頭。在通針連接器12的內部存在沿其軸向延伸的貫通孔124。通針連接器12的近端包括與前述針柄部113配合以接收通針并實現物理和流體連接的針柄連接部121。該針柄連接部121包括但不限于螺紋連接或卡槽連接。通針連接器12的近端附近還包括凸緣122以限定通針連接器12和通針11的接合程度,并通過在接合后壓緊所述針柄113的遠端末端實現流體密封。在一個進一步的實施例中,還可在該凸緣122上設置墊圈(未示出)以輔助密封。該通針連接器12的與近端相對的遠端則包括與抽氣管3建立物理和流體連接的抽氣管連接部123。
在圖3A和圖3B示出的另一個實施例中,通針11不包括針柄。通針11的針尖111直接安裝到通針連接器12。該通針連接器12包括凸緣122,位于凸緣122近端的針尖連接部121和位于凸緣遠端的抽氣管連接部123。貫通孔124沿通針連接器12的軸向延伸。在一個實施例中,貫通孔124可具有2-3mm之間的直徑。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貫通孔124的直徑從遠端向近端逐漸減小。通針連接器12的近端包括開口126以接收通針11。通針連接器12的近端和針尖111之間的連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壓緊配合、粘接和焊接等。為此,在通針連接器12的開口126和接收的通針11之間可填充有粘接材料、焊接材料或密封材料等。總之,通針連接器12的開口126和針尖111之間的連接確保流體不會通過針尖111和通針連接器12之間的縫隙泄漏。通針連接器12的針尖連接部121的外周面包括至少一個耳柄125,用于握持以施加力量將通針11刺入皮膚。通針連接器12的抽氣管連接部123包括與抽氣管3建立物理和流體連接的結構。
在一個實施例中,凸緣122上還包括凹口127。從圖3C可見,該凹口127的指向和針尖111的貫通孔112的傾斜開口平面116的指向一致或共面。凹口127便于醫師通過觸覺即可感知針尖開口平面116的朝向。這在穿刺過程中,特別是在平刺和斜刺過程中是特別有利的。
在一個實施例中,通針連接器12的抽氣管連接部123具有中空柱形結構。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通針連接器12的抽氣管連接部123具有中空錐形結構。在又一個實施例中,通針連接器12的抽氣管連接部123具有遠端錐形和近端柱形結合的中空結構。該抽氣管連接部123與抽氣管3建立物理和流體連接。抽氣管3優選由軟性塑料制成,使得抽氣管3能夠套接并箍緊通針連接器12的抽氣管連接部123。通針連接器12上的凸緣122對抽氣管3套接的程度進行限位。抽氣管3可具有合適的長度以便于醫生實施針灸操作。在一個實施例中,抽氣管3與通針連接器12的抽氣管連接部123連接的端部可具有直徑擴大部31。
本發明的通針設備的主機2包括控制模塊M。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控制模塊M包括時間控制單元M1、真空度控制單元M2、真空度測量和顯示單元M3和泵吸和泵送控制單元M4等。該時間控制單元M1用于設置通針設備運行、也即負壓保持的時間,真空度控制單元M2用于設置在針尖111貫通孔中施加的負壓大小,真空度測量和顯示單元M3用于測量和顯示負壓,而泵吸和泵送控制單元M4用于操作真空泵M7以實現設定的負壓。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該主機2還可在其內部結合或在其外部連接有真空泵M7。該真空泵M7例如為鋁合金微型空氣壓縮機。該真空泵還可前置有過濾裝置M6,以防止來自通針組件1的空氣或其他內容物污染和損壞真空泵M7。該主機2還包括抽氣管接口M5以連接抽氣管3,以及電氣接口M8以輸入電源。
方法
以下介紹利用本發明的通針設備進行經絡疏通的方法。
在完成相關設備的消毒和連接S1之后,針灸醫師首先將通針11刺入患者的患部S2,特別是皮下的結締組織。完成針刺操作之后,打開主機2以設定通針11的貫通孔中的負壓。操作所述真空泵M7以實現預定負壓S3。在保持負壓預定時間S4后取回通針S5。
重要的是保持通針11貫通孔中的負壓,而切不可令任何空氣或藥物進入人體的穴位中。
除此之外,上述方法的實施還需要考慮以下多個方面:
(1)體位的選擇。在進行針刺和施加負壓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選擇適宜的體位,主要包括臥位或倚靠位。但其他合適的體位也是可能的。
(2)通針的選擇。為進行治療需要從不同尺寸的通針11組成的通針組件1中選擇合適的通針11。通針尺寸的選擇取決于治療部位以及病情的輕重。在一個實施例中,為面部選擇具有0.3-0.45mm直徑針尖111的通針11,為四肢選擇具有0.5-0.7mm直徑針尖111的通針11。
(3)進針角度的選擇。根據患部的不同,可選擇平刺、斜刺或直刺。平刺時通針11相對于皮膚的進入角度為大約15度,斜刺時通針11相對于皮膚的進入角度為大約45度,而直刺時通針11相對于皮膚的進入角度為大約90度。
(4)進針部位的選擇。進針時針尖111應當對準病人體質病變部位,根據病情輕重選取穴位。對于疼痛性疾病可尋找肌腱膜觸發點,(MTrP)或陽性點作為進針點。這些體質病變部位或陽性點可通過如下方法識別:(i)按壓酸痛點,(ii)按壓有條索感、痙攣感,(iii)團塊狀或顆粒狀結節,(iv)按壓時患者有舒適感或癥狀有所減輕的部位。
在進針時應當避開皮膚上的斑痕、結節、破損、凹陷、突起和淺表血管。由于需要施加負壓,特別是要避免刺穿血管。在接通主機2建立負壓前后,必須觀察有無出血。如有出血則應暫停過程,馬上出針再進針。
此外,對于懷孕三個月以下的婦女,不宜在其小腹部進行針刺。對于懷孕三個月以上的婦女,不宜在其小腹部、腹部、腰骶部進行針刺。對于自發性出血性疾病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也不宜進行針刺。
在一次治療中,可選擇多個穴位進行多次進針。
(5)進針速度的選擇。進針的速度一般要快。因為真皮層有大量神經末梢,所以進針的速度越快就越不會感到疼痛。
(6)負壓的選擇。針對不同的患部可設定不同程度的負壓。在一個實施例中,適于頭部和面部的負壓為20-40 cmHg (0.263-0.526 atm);適于頸部的負壓為40 cmHg (0.526 atm);適于腰部的負壓為70 cmHg (0.921 atm);適于手指的負壓為40-50 cmHg (0.526-0.658 atm);適于上肢的負壓為50-70 cmHg (0.658-0.921 atm);適于下肢的負壓為60-76 cmHg (0.789-1 atm)。上述負壓大小的選擇使得患部不通暢的穴道、氣道和/或經絡能夠被疏通,使得僵硬的筋健變得柔軟而有彈性,以及使得粘連的肌肉變軟,克服了傳統針灸療效欠佳的問題,使得久治不愈的患者癥狀能夠立刻改善。
(7)進針時間的選擇。不宜在患者過于饑餓、疲勞和精神緊張時進行針刺。
(8)留針時間的選擇。對于每個穴位的每次進針,通針11保持負壓狀態的時間不大于10分鐘,優選不大于5分鐘。在一個更優選的實施例中,保持負壓狀態的時間為2-5分鐘。
(9)本發明的療法必須是注冊醫生及受過專業導師培訓才可以使用,同時要有根據本發明的經絡通保健機和通針才可以使用。
作用機理
本發明的上述裝置和方法能夠在通針的針尖附近的皮下結締組織區域產生持續的負壓,由此降低病患局部的壓力,減輕病患局部的充血、淤血和腫脹,并加強致痛物質的排泄。并且,在持續負壓條件下,皮膚、血管和筋健等組織能夠得到更好的放松,使得氣血流動更加順暢,從而有效促進了新陳代謝,使得患者的癥狀能夠迅速改善。
本發明的通針治療是一種導引調節氣血,針刺通過機械刺激結締組織的生物效應,以起到對人體的功能調節(組織細胞的活性)和生命調節(組織細胞的修復和再生),皮下疏松結締組織是液晶態,當針通過負壓可導致液晶狀態的疏松結締組織的空間構型的改變,由於壓電效應,釋放出生物電,當生物電到達病變組織產生反壓電效應,改變細胞離子通道,調動人體內的抗病機制,從而迅速化解病痛。
本發明的作用機理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疏通經絡
經絡是人體氣、血、津液運行的通道,是聯系臟腑和體表以及全身各部分的傳導系統。經絡系統以十二經脈為主,分布于全身內外,運行氣血濡養臟腑和皮肉筋骨,使各部功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并保持相對平衡。因此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中醫理論認為疼痛是經絡不通的一個重要表示,即所謂的“不通則痛”。因此治療疼痛要從疏通經絡著手。本發明的通針借助于負壓能夠用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改善各種原因導致的氣滯血瘀、經絡不通而引發的多種病癥,特別是經絡閉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肢體和臟腑的腫脹、疼痛、肢體麻木、肌肉萎軟拘攣和功能減退。
(二)促進微循環
疏松結締組織是人體中最普遍和最有影響的要素之一。人體所有系統均與結締組織相連。疏松結締組織中有豐富的細胞、纖維、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和富含的神經遞質(如乙酞膽堿等)的組織液。
本發明的通針療法的一般針刺部位對準病灶范圍和/或MTrP點,將針平行刺人皮下較淺的疏松結締組織,借助于負壓作用,改善了病灶內環境,特別是促進了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使得病灶周圍的組織松弛,纖維細胞恢復彈性,神經遞質的傳導通道暢通,從而使得神經遞質在相應組織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在經通針治療后,患者可感覺到僵直痙攣的組織得以緩解,局部節結點、條索狀物得以變細,在出針后即感輕松、疼痛緩解。
(三)局部減壓
本發明的通針療法可在痛疼部位(也即阿是穴)垂直進針并抽真空作用從而降低病患局部壓力,減輕局部充血、淤血及腫脹,加強致痛物質的排泄。
本發明的通針療法也可在痛點周圍(上下左右均可)進針,避開血管選擇易進針部位。通過在組織中持續產生負壓,使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水腫被吸收,炎癥被消除,被壓迫的神經得到松弛,血管恢復功能。
(四)松懈作用
當肌肉組織處于緊張狀態時,局部血液循環受阻,組織缺血、缺氧。本發明的通針療法能夠松解橫紋肌、平滑肌痙攣緊張的作用,有“以松治痛”,”去痛致松”所的作用。本發明的通針療法可直接泄出經絡中瘀滯的病邪、壅盛,使閉塞的經絡暢通,疼痛也就自然消失了。因此,本發明的通針療法還有解痙鎮痛作用。
此外,使用本發明的通針療法還能夠使得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使得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到達細胞,增加細胞的血液灌注量,使得肌肉得到放松,疲勞得到緩解。
(五)消除炎癥
本發明的通針療法可治療各種細菌性炎癥和無菌性炎癥,其原理為激活結締組織中的巨噬細胞,促進淋巴循環和血液循環,使得病灶周圍的淋巴細胞和白細胞增多,從而加速炎癥的消退。
基于上述作用機理,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并能取得較佳的療效。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主要應用于治療和/或緩解局限性疼痛,肢體脹滿、麻木等感覺異常,以及某些內藏病變引發的疼痛。作為非限制性的實施例,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可應用于治療和/或緩解:
(i)軟組織傷痛,包括但不限于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腕部腱鞘炎、腰背肌筋炎、腰椎間盤突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骶髂關節炎、膝關節炎、陳舊性踝關節扭傷和跟下痛等。
(ii)神經病痛,包括但不限于帶狀皰疹后遺痛和三叉神經痛等。
(iii)慢性內臟痛,包括但不限于胃痛、膽囊炎、痛經和附件炎等。
(iv)非疼痛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頸性眩暈、面癱和慢性咳嗽等。
(v)整體調節,包括但不限于十二經脈疏通、臟腑調節、身體調理和增加身體免疫力等。
作用效果
發明人選擇了年齡在31-60歲之間的14例長期腰痛患者進行治療試驗。這些患者均具有6個月以上的病史,他們因為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和馬尾神經而表現出磁力共振可觀察到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典型癥狀為腰背痛、下肢放射痛,以及因下肢疼痛而造成下肢腓腸肌緊張。發明人定量評估了每位患者的小腿腓腸肌肉硬度在利用本發明的通針設備和方法治療前后的變化。為每個病人獲得在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小腿腓腸肌肉的橫切面和縱切面的形態學圖像。從這些圖像中獲得針刺穴位左側(AxL)和右側(AxR)肌肉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硬度,以及頭側(SagH)和足側(SagF)肌肉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硬度。以下表格示出測量結果。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患者經過通針治療后,磁力共振檢查證實治療前后小腿腓腸肌的硬度存在顯著的差異。治療后的局部筋腱和肌肉變軟,患者的痙攣疼痛立即得到了改善。
在此申請人還給出多個臨床實例以說明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所能夠取得的顯著療效。
(1)65歲,男性,腳局部肌肉僵硬數月,腫痛,行動不便,經中西醫、傳統針炙、物理治療和專科醫生治療等,效果不明顯,經本發明的通針治療后腫痛大減,原來灰暗色的腳立即變白。
(2)80歲,女性,跌倒,大腿外側腫如半只雞蛋大,疼痛,經本發明的通針3分鐘治療後,腫脹消減一半,并即時痛止。
(3)腰痛數年,局部腫脹,面積2x3寸,凸起約半寸,經本發明的通針治療後腫脹已減少了90%。
(4)46歲,女性,體重168磅,經7次本發明的通針治療后,體重減少了15磅。
(5)80歲,男性,步履不穩,大小便失禁,經一次本發明的通針治療后,小便即時由每半個小時就會失禁而延長至二個多小時,繼續通針治療,步履不穩,大小便失禁巳得到明顯改善。
(6)63歲,男性,肺癌,巳割除半邊肺7年,肝腫瘤5cm,已做化療二次,來診時面色青白、呼吸困難、無神氣、晚上十一時至四時大量出汗、雙手麻痹、手震、背痛等,經一次本發明的通針治療后,馬上面色紅潤、呼吸暢順、有氣色,隔日二診,面色紅潤無減、夜晚無出汗、手麻痹減輕,三診,面包依然紅潤、雙手無麻痹、手震也改善。
此外,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相比于傳統的針灸還取得了如下的優勢:
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相比于傳統的針灸使用更少的針具,具有環保概念,從而減少給患者帶來的壓力和疼痛,使得恐懼針灸的患者和小童也可以接受治療。
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相比于傳統的針灸還不需要得氣(轉針)和掃散(擺針)。
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相比于傳統的針灸不會產生麻酸脹痛的針感。因為本發明的進針部位淺,不深入肌層,不刺激神經干,因而不會產生麻酸脹痛的針感。
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相比于傳統的針灸更加安全。本發明的針刺部位位于皮下疏松的結締組織,不會接觸任何重要的神經、血管和藏器。
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相比于傳統的針灸能夠更快地緩解疼痛疾病。發明人進行的實驗表明,一般在施加負壓的2-5分鐘內,即可減輕痛感,因此留針時間短。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部分實施方式,故凡依本發明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或者對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任意組合,均包括于本發明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