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與流程

文檔序號:11900958閱讀:2594來源:國知局
一種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與流程

本發明屬于納米藥物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臨床癌癥治療的主要手段是手術治療、放療、化療以及一些其他的輔助治療,而根據近年來的數據顯示,不超過30%的癌癥病人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機會,因此,對于大部分癌癥病人來說放化療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由于放化療過程中給病人帶來的毒副作用特別大,因此尋求新的腫瘤治療手段成為科研工作者的首要任務。隨著納米醫學的飛快發展,納米藥物由于其特有的小尺寸效應,在腫瘤治療方面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它能夠在腫瘤部位大量富集,高效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給藥劑量的同時,降低非特異性釋放,從而降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納米藥物是指藥物與納米載體形成的尺寸介于1-200nm的藥物輸送系統,包括聚合物納米藥物、無機納米藥物、納米脂質體藥物,及其它一些特殊納米化藥物如核酸納米藥物等。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改善藥物水溶性,提高藥物的透膜能力和生物利用度。2)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實現可控釋放,延長藥物在體內的半衰期。3)引入具有不同刺激敏感的生物材料,例如pH、溫度、酶等,實現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可控釋放,減輕藥物的副作用。4)實現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由于腫瘤部位新生血管的不完整性,以及缺乏淋巴管的清除作用,導致納米載體具有被動腫瘤靶向效應,即EPR(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效應;已經有多種納米化藥物被美國FDA批準上市,如阿霉素脂質體納米顆粒,白蛋白紫杉醇等。

EPR(EnhancedPermeation Retention effect)效應是當代納米醫學的基礎,但是有限的瘤內灌注和滯留是限制納米醫藥發展的主要障礙。根據數據顯示,藥物納米化對于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的程度不超過30%。與此同時,小尺寸納米顆粒由于其有限的載藥效率及復雜的制備工藝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臨床藥物開發中的應用。

CN103893123A公開了一種脂質體-聚合物雜化納米粒子,包括兩親性聚合物納米粒子和包覆于所述兩親性聚合物納米粒子表面的磷脂雙分子層,以及包埋于兩親性聚合物納米粒子與磷脂雙分子層之間的水溶性不同的藥物。雖然該發明的脂質體-聚合物雜化納米粒子在血液中具有長循環時間,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降低毒副作用等,但是其最外層包覆的磷脂雙分子層對于腫瘤組織的特異性識別作用較低,其靶向性僅僅是依靠納米材料的納米效應。

因此,在本領域中,期望得到一種具有特異性腫瘤組織識別作用并能夠提高在腫瘤組織的滲透滯留效應的載藥納米粒子。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為達到此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所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包括三層結構,最內層為以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作為載體包裹化療藥物形成的載藥納米粒子,中間層為吸附在所述載藥納米粒子表面的血小板抑制劑層,最外層為連接有腫瘤微環境響應性多肽的脂質雙分子層。

在本發明中,所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能夠在腫瘤微環境中特異性響應腫瘤局部高表達的酶,增強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腫瘤靶向性,釋放血小板抑制劑,誘導腫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使得釋放出來的最內層即載藥納米粒子可以大量的穿透腫瘤血管內皮進入腫瘤組織,實現增強載藥納米粒子的抗腫瘤效應的目的。

優選地,所述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為聚醚酰亞胺-聚乳酸共聚物(PEI-PLA)、聚醚酰亞胺-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EI-PLGA)、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或聚乙二醇-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組合物。

優選地,所述化療藥物為親水性化療藥物和/或疏水性化療藥物。

優選地,所述親水性化療藥物為阿霉素鹽酸鹽和/或奧沙利鉑。

優選地,所述疏水性化療藥物為阿霉素和/或紫杉醇。

在本發明中所述化療藥物包裹在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中,例如親水性化療藥物可以在包裹在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形成的親水內核中,而疏水性藥物可以包裹在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形成的疏水層中。

優選地,所述血小板抑制劑為但不限于氯吡格雷和/或血小板去除抗體R300,即也可以應用其他能夠對血小板起到抑制或去除作用,提高腫瘤部位血管通透性的血小板抑制劑。

優選地,所述脂質雙分子層為由磷脂和/或聚乙二醇修飾的磷脂與膽固醇構成的脂質雙分子層。在本發明中脂質雙分子層模擬細胞膜,增強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減少被機體清除的概率。

優選地,所述磷脂為大豆卵磷脂和/或腦磷脂。

優選地,所述腫瘤微環境響應性多肽為腫瘤部位酶響應性多肽。

在本發明中,所述腫瘤微環境響應性多肽特異性地響應腫瘤部位微環境,例如響應于腫瘤部位高表達的酶,從而釋放血小板抑制劑,提高腫瘤部位血管通透性,而對于正常組織或細胞部位的血管的功能不產生影響。

優選地,所述酶響應性多肽為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響應性多肽和/或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響應性多肽。

優選地,所述酶響應性多肽為DSK[C18]DSGPLGIAGQDSK[C18]DS。該酶響應性多肽具有C18鏈構成的疏水片段和DSGPLGIAGQDSK的多肽片段構成的親水片段,其中[C18]為鏈長為18個碳原子的脂肪烴鏈。

酶響應性多肽在腫瘤微環境中特異性響應腫瘤局部高表達的酶,增強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腫瘤靶向性,并且可以在響應腫瘤局部高表達的酶后,使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釋放出血小板抑制劑,誘導腫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使得釋放出來的最內層即載藥納米粒子可以大量的穿透腫瘤血管內皮進入腫瘤組織,提高載藥納米粒子的抗腫瘤效果。

此外,還可以對本發明中所用的磷脂材料進行特定選擇使其具備pH響應性,以使得得到pH響應性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以響應于腫瘤部位的微酸性pH環境。

優選地,所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粒徑為80-120nm,例如80nm、83nm、85nm、88nm、90nm、93nm、95nm、98nm、100nm、105nm、108nm、110nm、115nm、118nm或120nm。

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溶于有機溶劑中,向有機相中加入水,任選地加入親水性化療藥物的水溶液,超聲,形成初乳;

(2)向步驟(1)得到的初乳中加入表面活性劑水溶液,任選地加入疏水性化療藥物溶液,超聲,形成復乳;

(3)在攪拌下,將步驟(2)得到的復乳加入到表面活性劑水溶液中,繼續攪拌,而后除去有機溶劑,得到納米粒子懸液;

(4)將步驟(3)得到的納米粒子懸液與血小板抑制劑混合攪拌,然后離心得到表面吸附有血小板抑制劑的載藥納米粒子;

(5)將磷脂和/或聚乙二醇修飾的磷脂、環境響應性多肽和膽固醇溶于有機溶劑中,而后去除有機溶劑,在容器底部自組裝得到脂質雙分子層薄膜,向該容器中加入步驟(4)得到的表面吸附有血小板抑制劑的載藥納米粒子懸液,水化,超聲得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溶液體系,離心得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

其中,步驟(1)和步驟(2)所述任選地操作步驟不能同時選擇不進行。

由于所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包裹化療藥物分為三種情況,分別為包裹疏水性化療藥物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包裹疏水性化療藥物和親水性化療藥物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以及包裹親水性化療藥物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因此所述制備方法分為三種情況,當步驟(1)中不進行任選地操作步驟,即不加入親水性化療藥物的水溶液,而進行步驟(2)中任選地操作步驟,即加入疏水性化療藥物溶液,此時制備得到的是包裹有疏水性化療藥物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當步驟(1)中進行任選地操作步驟,即加入親水性化療藥物的水溶液,而步驟(2)中不進行任選地操作步驟,即不加入疏水性化療藥物溶液,此時制備得到的是包裹有親水性化療藥物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當步驟(1)和步驟(2)中均進行任選地操作步驟時,制備得到的是包裹有疏水性化療藥物和親水性化療藥物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在上述制備方法中,如果步驟(1)和步驟(2)所述任選地操作步驟均選擇不進行的話,那么制備得到的是不包裹化療藥物的脂質體-聚合物納米粒子,因此步驟(1)和步驟(2)所述任選地操作步驟不能同時選擇不進行。

在本發明中,本發明所述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經過雙乳化法進行自組裝,在首次乳化自組裝時形成親水內核,親水內核外為疏水鏈段形成的疏水部分,而后在第二次乳化自組裝過程中,未進行自組裝的部分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的疏水端在疏水作用下與首次乳化形成的粒子的疏水端相聚集,而親水端裸露在外層,因此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經過雙乳化形成了具有親水內核,親水內核外為疏水部分,疏水部分之外為親水外殼的納米粒子。在首次乳化自組裝和第二次乳化自組裝過程中可以分別實現親水性化療藥物和疏水性化療藥物的包載。

優選地,步驟(1)所述有機溶劑為二氯甲烷和/或三氯甲烷。

優選地,在步驟(1)中,相對于1mL有機溶劑,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的用量為10-40mg,例如10mg、13mg、15mg、18mg、20mg、23mg、25mg、28mg、30mg、33mg、35mg、38mg或40mg。

優選地,在步驟(1)中,相對于1mL有機溶劑,水的加入量為100-250μL,例如100μL、130μL、150μL、180μL、200μL、220μL、240μL或250μL。

優選地,在步驟(1)中,所述親水性化療藥物與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的質量比為1:(5-20),例如1:5、1:7、1:9、1:10、1:12、1:14、1:16、1:18或1:20,優選1:10。

優選地,在步驟(1)中,相對于1mL有機溶劑,所述親水性化療藥物的水溶液的加入量為100-200μL,例如100μL、110μL、120μL、130μL、140μL、150μL、160μL、170μL、180μL、190μL或200μL。

優選地,在步驟(1)中,所述超聲為利用超聲細細胞破碎儀在35%功率下超聲3-8min,例如3min、4min、5min、6min、7min或8min。

優選地,在步驟(2)中,所述表面活性劑為聚乙烯醇、吐溫或膽酸鈉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組合。

優選地,在步驟(2)中,所述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的濃度為1-4%,例如1%、1.3%、1.5%、1.8%、2%、2.3%、2.5%、2.8%、3%、3.3%、3.5%、3.8%或4%。

優選地,相對于步驟(1)中1mL有機溶劑,步驟(2)所述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的加入量為2-5mL,例如2mL、2.5mL、3mL、3.5mL、4mL、4.5mL或5mL。

優選地,在步驟(2)中,所述疏水性化療藥物溶液為將疏水性化療藥物溶于有機溶劑中得到的溶液。

優選地,所述有機溶劑為二氯甲烷和/或三氯甲烷。

優選地,在步驟(2)中,相對于1mL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疏水性化療藥物溶液的加入量為80-150μL,例如80μL、90μL、100μL、110μL、120μL、130μL、140μL或150μL。

優選地,步驟(2)所述疏水性化療藥物與步驟(1)所述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的質量比為1:(5-20),例如1:5、1:7、1:9、1:10、1:12、1:14、1:16、1:18或1:20,優選1:10。

優選地,在步驟(2)中,所述超聲為利用超聲細細胞破碎儀在40%功率下超聲3-8min,例如3min、4min、5min、6min、7min或8min。

優選地,在步驟(3)中,所述表面活性劑為聚乙烯醇、吐溫或膽酸鈉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組合。

優選地,在步驟(3)中,所述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的濃度為0.6-1.0%,例如0.6%、0.65%、0.7%、0.75%、0.8%、0.85%、0.9%、0.95%、或1.0%。

優選地,相對于步驟(1)中1mL有機溶劑,步驟(3)所述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的加入量為8-15mL,例如8mL、9mL、10mL、11mL、12mL、13mL、14mL或15mL。

優選地,步驟(3)所述繼續攪拌的時間為3-10min,例如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或10min。

在本發明中,步驟(3)所述除去有機溶劑利用旋轉蒸發儀實現。

優選地,在步驟(4)中,所述納米粒子懸液中與血小板抑制劑所述納米粒子懸液中所含納米粒子與血小板抑制劑的質量比為(50-100):1,例如50:1、55:1、60:1、65:1、70:1、75:1、80:1、85:1、90:1、95:1或100:1,優選80:1。

優選地,在步驟(4)中,所述離心為在1000-1500rpm(例如1000rpm、1100rpm、1200rpm、1300rpm、1400rpm或1500rpm)下離心3-8min(例如3min、4min、5min、6min、7min或8min)。

優選地,在步驟(5)中,所述磷脂和/或聚乙二醇修飾的磷脂與膽固醇的質量比為(50-70):1,例如50:1、55:1、60:1、65:1或70:1,優選60:1。

優選地,當同時使用磷脂和聚乙二醇修飾的磷脂時,磷脂和聚乙二醇修飾的磷脂的質量比為(45-65):1,例如45:1、48:1、50:1、53:1、55:1、58:1、60:1、63:1或65:1,優選60:1。

優選地,所述環境響應性多肽與膽固醇的質量比為1:(8-15),例如1:8、1:8.5、1:9、1:9.5、1:10、1:10.5、1:11、1:12、1:13、1:14或1:15,優選1:10。

優選地,在步驟(5)中,所述有機溶劑為二氯甲烷和/或三氯甲烷。

優選地,在步驟(5)中,所述水化的溫度為30-37℃,例如30℃、31℃、32℃、33℃、34℃、35℃、36℃或37℃。

優選地,在步驟(5)中,所述水化的時間為5-20min,例如5min、8min、10min、12min、14min、16min、18min或20min。

優選地,在步驟(5)中,所述離心為在1000-1500rpm(例如1000rpm、1100rpm、1200rpm、1300rpm、1400rpm或1500rpm)下離心5-10min(例如5min、6min、7min、8min、9min或10min)。

第三方面,本發明提供了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在制備抗腫瘤藥物的納米載藥體系中的應用。本發明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通過干擾腫瘤局部血小板的功能,增強腫瘤血管通透性,使得載藥納米粒子可以大量的穿透腫瘤血管內皮進入腫瘤組織,提高腫瘤部位靶向性以及對腫瘤的治療效果。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能夠特異性靶向腫瘤組織,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性,可以實現腫瘤血管通透性增加,而不影響正常組織或細胞部位的血管的功能,增強載藥納米粒子向腫瘤細胞的滲透和滯留,增強EPR效應,提高載藥納米粒子在腫瘤部位的富集,所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中各成分協同作用,實現對腫瘤的更強殺傷性。本發明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采用雙乳化法和薄膜超聲法制備得到,制備方法簡單高效,既適合實驗室研究應用,又適合于工業化生產。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中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制備過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制備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透射電鏡圖,其標尺為100nm;

圖3為實施例1制備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粒度分布圖;

圖4為本發明制備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通過尾靜脈注入裸鼠乳腺癌腫瘤模型24小時后,腫瘤部位阿霉素富集情況的結果圖;

圖5為本發明制備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抗腫瘤效果測試結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了,所述實施例僅僅是幫助理解本發明,不應視為對本發明的具體限制。

實施例1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以下方法制備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將20mg的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PEI-PLGA溶于1mL二氯甲烷中,向有機相中加入200μL水,利用超聲細胞破碎儀在35%功率下超聲5min,形成初乳;

(2)向步驟(1)得到的初乳中加入2mL濃度為2%的聚乙烯醇(PVA)水溶液,并逐滴加入200μL阿霉素藥物的二氯甲烷溶液(含有阿霉素2mg),利用超聲細胞破碎儀在40%功率下超聲用5min,形成復乳;

(3)在攪拌下,將步驟(2)得到的復乳加入到10mL濃度為0.6%的PVA水溶液中,繼續攪拌3min,用旋轉蒸發儀除去有機溶劑,得到納米粒子懸液;

(4)將步驟(3)得到的納米粒子懸液(含200μg納米粒子)與血小板去除抗體R300(2.5μg)混合攪拌,然后離心得到表面吸附有抗體R300的載藥納米粒子;

(5)將質量比為60:1:1:10的卵磷脂和聚乙二醇修飾的卵磷脂、MMP-2響應性多肽和膽固醇溶于有機溶劑中,而后去除有機溶劑,在容器底部自組裝得到脂質雙分子層薄膜,向該容器中加入步驟(4)得到的表面吸附有抗體R300的載藥納米粒子懸液,在37℃下水化10min,超聲得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溶液體系,1200rpm下離心5min得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

用醋酸雙氧鈾對本實施例制備得到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電鏡樣進行負染,利用透射電鏡(美國FEI-Tecnai G2 20S-TWIN(200kV))對納米顆粒的形貌進行表征,結果如圖1所示,粒徑約90nm左右。

利用激光粒度儀(英國Malvern-Zetasizer Nano ZS90)測得納米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56.3±10.3nm(圖2),分散度為0.21,zeta電位為-19.4±0.9,表明該溶液穩定性較好。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以下方法制備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將10mg的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PEI-PLGA溶于1mL二氯甲烷中,向有機相中加入100μL水,利用超聲細胞破碎儀在35%功率下超聲3min,形成初乳;

(2)向步驟(1)得到的初乳中加入5mL濃度為3%的聚乙烯醇(PVA)水溶液,并逐滴加入400μL阿霉素藥物的二氯甲烷溶液(含有阿霉素2mg),利用超聲細胞破碎儀在40%功率下超聲用8min,形成復乳;

(3)在攪拌下,將步驟(2)得到的復乳加入到8mL濃度為1%的PVA水溶液中,繼續攪拌5min,用旋轉蒸發儀除去有機溶劑,得到納米粒子懸液;

(4)將步驟(3)得到的納米粒子懸液(含200μg納米粒子)與血小板抑制劑氯吡格雷(2.5μg)混合攪拌,然后離心得到表面吸附有血小板抑制劑的載藥納米粒子;

(5)將質量比為50:1:1:10的卵磷脂和聚乙二醇修飾的卵磷脂、MMP-9酶響應性多肽和膽固醇溶于有機溶劑中,其中而后去除有機溶劑,在容器底部自組裝得到脂質雙分子層薄膜,向該容器中加入步驟(4)得到的表面吸附有血小板抑制劑的載藥納米粒子懸液,在37℃下水化5min,超聲得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溶液體系,1000rpm下離心10min得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

用醋酸雙氧鈾對本實施例制備得到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電鏡樣進行負染,利用透射電鏡對納米顆粒的形貌進行表征,粒徑約120nm左右。

利用激光粒度儀測得納米粒子的粒徑為138.2±4.3nm,分散度為0.22,zeta電位為-18.1±0.4,表明該溶液穩定性較好。

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以下方法制備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將40mg的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PEI-PLGA溶于1mL二氯甲烷中,向有機相中加入250μL水,加入100μL阿霉素鹽酸鹽的水溶液(含有阿霉素鹽酸鹽2mg),利用超聲細胞破碎儀在35%功率下超聲8min,形成初乳;

(2)向步驟(1)得到的初乳中加入2mL濃度為1%的聚乙烯醇(PVA)水溶液,并逐滴加入200μL紫杉醇的二氯甲烷溶液(含有紫杉醇2mg),利用超聲細胞破碎儀在40%功率下超聲用3min,形成復乳;

(3)在攪拌下,將步驟(2)得到的復乳加入到15mL濃度為0.8%的PVA水溶液中,繼續攪拌10min,用旋轉蒸發儀除去有機溶劑,得到納米粒子懸液;

(4)將步驟(3)得到的納米粒子懸液(含200μg納米粒子)與血小板去除抗體R300(4μg)混合攪拌,然后離心得到表面吸附有抗體R300的載藥納米粒子;

(5)將質量比為50:1:1:8的卵磷脂和聚乙二醇修飾的卵磷脂、MMP-2響應性多肽和膽固醇溶于有機溶劑中,而后去除有機溶劑,在容器底部自組裝得到脂質雙分子層薄膜,向該容器中加入步驟(4)得到的表面吸附有抗體R300的載藥納米粒子懸液,在37℃下水化20min,超聲得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溶液體系,1500rpm下離心5min得到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

用醋酸雙氧鈾對本實施例制備得到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電鏡樣進行負染,利用透射電鏡對納米顆粒的形貌進行表征,平均粒徑約80nm左右。

利用激光粒度儀測得納米粒子的粒徑為120.3±7.3nm,分散度為0.25,zeta電位為-18.7±0.5,表明該溶液穩定性較好。

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中,考察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在腫瘤部位是富集情況,方法如下:

將實施例1制備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生理鹽水納米體系通過尾靜脈注入裸鼠乳腺癌腫瘤模型,24小時后觀察腫瘤部位阿霉素富集情況。實驗分為四組:生理鹽水組(Saline),阿霉素組(Dox),聚合物納米顆粒載阿霉素組(PLP-D),本發明制備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組(PLP-D-R)。

由圖4的結果可以看出,與生理鹽水組相比,阿霉素組有少量的藥物富集,而納米化的阿霉素在腫瘤組織的富集量進一步增加,而本發明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組中阿霉素的富集量遠遠超過其它各組,說明在本發明的載藥納米粒子各成分的相互配合下,可以顯著提高納米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同時也說明腫瘤血管的通透性顯著增加。

實施例5

在本實施例中,考察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抗腫瘤效果,方法如下:

將實施例1制備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緩沖溶液體系通過尾靜脈注入裸鼠乳腺癌腫瘤模型MCF7中,每三天給藥一次,設置7個實驗組,即生理鹽水組(Saline),阿霉素組(Dox),PEI-PLGA聚合物納米顆粒組(PLPNP),PEI-PLGA聚合物納米顆粒載阿霉素組(PLP-D),本發明制備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組(PLP-D-R,其中R代表R300)。除生理鹽水組和PEI-PLGA聚合物納米顆粒組之外,其他組中給藥標準為Dox:4mg/kg,R300:0.25mg/kg,每三天測一次腫瘤大小,結果如圖5所示。

由圖5的結果可知,與實施例4結果類似,與生理鹽水組比,阿霉素組對腫瘤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納米化的阿霉素組比單阿霉素組的治療效果好一些,而本發明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的治療效果大大高于其它各組,說明本發明的載藥納米粒子可以大大提高納米藥物的抗腫瘤效果。

申請人聲明,本發明通過上述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的脂質體-聚合物載藥納米粒子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即不意味著本發明必須依賴上述實施例才能實施。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了,對本發明的任何改進,對本發明所選用原料的等效替換及輔助成分的添加、具體方式的選擇等,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和公開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