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高血壓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術:
高血壓(hypertension)是指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征(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征。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正常人的血壓隨內外環境變化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在整體人群,血壓水平隨年齡逐漸升高,以收縮壓更為明顯,但50歲后舒張壓呈現下降趨勢,脈壓也隨之加大。目前,藥物治療是高血壓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研究表明,中藥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有著獨特的優勢。與西藥相比,中藥成分復雜,其發揮療效往往是通過多成分、多環節、多靶點的整合作用,治療心肌缺血疾病具有療效好、活性強、副作用低等特點。李明懋等,“加味吳茱萸湯治療高血壓病患者的達標率分析”,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年3月第31卷第1期公開了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吳茱萸4g、黨參25g、大棗15g、生姜10g、石決明30g、天麻10g、黃芩10g、夏枯草15g、當歸12g、丹參30g,但是其療效有待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高血壓的藥物組合物。
本發明治療高血壓的藥物組合物,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的制劑:吳茱萸4~20份、黨參10~30份、大棗10~30份、天麻10~30份、鉤藤10~30份、石決明20~60份、黃芩10~30份、夏枯草10~30份、當歸10~20份、丹參15~40份、旋復花10~30份、代赭石15~30份、通草10~20份、郁金10~20份、甘草3~15份。
旋復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var.chinensis(Rupr.)Reg.)、線葉旋覆花(Inula linariaefolia Turcz.)或大花旋或大花旋復花(Inula britannica L.)的干燥花。
代赭石:為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主含三氧化二鐵(Fe2O3)。采挖后,除去雜石。
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實。
黨參:為桔梗科植物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黨參Codonopsis tangshen 01iv.的干燥根。
大棗: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
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塊莖。
鉤藤:為茜草科植物大葉鉤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的帶鉤莖枝。
石決明:為鮑科動物雜色鮑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或皺紋盤鮑H.discus hannai Ino等的貝殼。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帶花的果穗。
當歸: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根。
丹參: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莖。
通草: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K.Koch的莖髓。
郁金:為姜科植物溫郁金Curcuma rcenyujin Y,H.Chenet C.Ling、姜黃Curcuma longaL.、廣西莪術Curcuma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術Curcuma pha eocaulis Val.的干燥塊根。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 Fisch.或脹果甘草G.inflata Bat.等的根和根莖。
優選地,所述藥物組合物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的制劑:吳茱萸4份、黨參15份、大棗12份、天麻15份、鉤藤15份、石決明30份、黃芩15份、夏枯草20份、當歸12份、丹參20份、旋復花15份、代赭石20份、通草10份、郁金10份、甘草3份。
其中,它是由原料藥的藥粉、原料藥的水或有機溶劑提取物為活性成分,加上藥學上常用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制備而成的制劑。
其中,所述制劑是口服制劑。
其中,所述制劑為湯劑、口服液、顆粒劑、膠囊劑、散劑、丸劑、片劑。
本發明還提供了前述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按照前述配比稱取原料藥;
(2)制備料藥的藥粉、原料藥的水或有機溶劑提取物,加入藥學上常用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即得。
本發明還提供了前述藥物組合物在制備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中的用途。
高血壓的中醫病機為肝腎虧虛、肝氣上逆、濁陰上犯,本方用吳茱萸疏肝降氣、溫胃散寒為君,旋復花、代赭石降肝胃上逆之氣,加石決明、天麻、鉤藤平肝潛陽為臣,人參、大棗補氣健脾,黃芩、夏枯草清肝郁熱,當歸、丹參養血活血,郁金、通草舒肝解郁、疏通血脈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共湊降肝氣之上逆,舒肝氣以通血脈,健中氣以運脾,補陰血以養肝腎的標本皆治作用,因而降壓效果顯著。
本發明藥物組合物,配方精當,具有明顯的治療高血壓的作用,為臨床治療高血壓提供一種的選擇,應用前景良好。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是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根據本發明的上述內容,按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在不脫離本發明上述基本技術思想前提下,還可以做出其它多種形式的修改、替換或變更。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制備
取吳茱萸4g、黨參15g、大棗12g、天麻15g、鉤藤15g、石決明30g、黃芩15g、夏枯草20g、當歸12g、丹參20g、旋復花15g、代赭石20g、通草10g、郁金10g、甘草3g。
制備方法:以上15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水量為藥材10倍量,煎煮時間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濃縮,即得。
實施例2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制備
吳茱萸10g、黨參20g、大棗10g、天麻10g、鉤藤10g、石決明20g、黃芩10g、夏枯草10g、當歸10g、丹參15g、旋復花10g、代赭石15g、通草10g、郁金10g、甘草6g。
制備方法:以上15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水量為藥材10倍量,煎煮時間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40℃)的稠膏,混勻,減壓干燥(50~60℃,-0.08~-0.09Mpa),粉碎成細粉(過5號篩,80目),加入糊精,混勻,濕法制成顆粒劑,即得。
實施例3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制備
吳茱萸20g、黨參10g、大棗20g、天麻30g、鉤藤20g、石決明60g、黃芩30g、夏枯草30g、當歸20g、丹參40g、旋復花20g、代赭石30g、通草20g、郁金15g、甘草3g。
制備方法:以上15味,取代赭石和石決明粉碎成細粉(過5號篩,80目),備用;取其余藥材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水量為藥材10倍量,煎煮時間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40℃)的浸膏,加入代赭石和石決明粉末,制丸,即得。
實施例4本發明者藥物組合物的制備
吳茱萸20g、黨參30g、大棗30g、天麻20g、鉤藤30g、石決明40g、黃芩20g、夏枯草20g、當歸15g、丹參20g、旋復花30g、代赭石20g、通草15g、郁金20g、甘草15g。
制備方法:以上15味,取代赭石和石決明粉碎成細粉(過5號篩,80目),備用;取其余藥材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水量為藥材10倍量,煎煮時間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40℃)的浸膏,加入代赭石和石決明粉末,制丸,即得。
以下通過試驗例具體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試驗例1本發明組合物治療高血壓的功效
1、治療組用藥:加味吳茱萸湯2號(本發明藥物組合物,按照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
處方組成:吳茱萸4g、黨參15g、大棗12g、天麻15g、鉤藤15g、石決明30g、黃芩15g、夏枯草20g、當歸12g、丹參20g、旋復花15g、代赭石20g、通草10g、郁金10g、甘草3g。
規格:每袋裝150ml,由西昌市中醫醫院煎藥室提供。
2、對照組用藥:加味吳茱萸湯1號(李明懋等,“加味吳茱萸湯治療高血壓病患者的達標率分析”,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年3月第31卷第1期公開的藥物)
處方組成:吳茱萸4g、黨參25g、大棗15g、生姜10g、石決明30g、天麻10g、黃芩10g、夏枯草15g、當歸12g、丹參30g。
規格:每袋裝150ml,由西昌市中醫醫院煎藥室提供。
3、方法:
入選60例本醫院門診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的輕、中度高血壓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入選30例,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52.43±10.92)歲,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發現高血壓時間0.5-6.5年;對照組入選30例,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51.78±11.06)歲,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發現高血壓時間0.6-6.8年;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治療組采用加味吳茱萸湯2號治療6-8周,對照組使用加味吳茱萸湯1號治療6-8周,根據血壓監測值調整藥物劑量:一般情況下,開始服藥時,上述處方每劑煎取900ml,一次服150ml,每日服3次(即2日1劑);如果血壓降低不明顯,可將上述處方每劑濃煎取汁450ml,一次服150ml,每日服3次(即1日1劑)。測量結束治療時的血壓(目標血壓:血壓≤130/85mmHg,1mmHg=0.133KPa)。同時觀察癥狀、體征和其他危險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異同。
4、受試者的選擇和退出
4.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10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制定:
(1)非同日三次血壓測量,收縮壓≥140或/和舒張≥90mmHg;
(2)血壓140-159/90-99mmHg為1級高血壓;血壓160-179/100-109mmHg為2級高血壓;血壓≥180/≥110mmHg為3級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但舒張壓<90mmHg列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
4.2中醫辯證
所有入選患者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辨證分型為:肝陽上亢、肝腎陰虛、痰濁內凝、胸陽不振4型。
4.3入選標準
①符合高血壓診斷;
②為1級、2級高血壓或單純收縮期期高血壓;
③中醫辯證為肝陽上亢、肝腎陰虛、痰濁內凝、胸陽不振之一;
④年齡在30~70歲之間;
⑤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4.4排除標準
①年齡在30歲以下,或70歲以上者。
②繼發性高血壓。
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④合并嚴重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其中ALT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Bun、Cr異常者。
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⑥已經任何降壓西藥治療(若服西藥時間小于2周者,可納入,但須停藥2周,再測得的血壓值為治療前血壓)。
⑦過敏體質或有同類藥物過敏史者。
⑧研究者認為不適宜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
試驗過程與結果
完成了病例的分組、編號,藥物的分發,對每名病員至少進行6次訪視,記錄病員病史、指導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審核入選/排除標準、進行體格檢查、記錄生命體征、進行安全性檢查、中醫證候評分、發放患者記錄卡等工作。最后,由專人收集試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整個試驗過程井然有序,力爭做到科學客觀,盡量避免主觀性偏倚。
療效指標:血壓≤130/85mmHg為達標。
試驗設計類型:隨機、平行對照設計。非劣效性檢驗。
統計分析:采用SAS6.12統計分析軟件。
所有的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值小于或等于0.05將被認為所檢驗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5、結果:
治療6-8周時,治療組血壓較治療前降低31.28/12.43mmHg(P<0.01),有20例達標,達標率為66.67%;
對照組血壓較治療前降低26.19/11.35mmHg(P<0.01),有16例達標,達標率為53.33%。
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達標率較對照組高13.34個百分點。
血壓變化比較(表1):
注:Δ1、Δ2各組與干預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以看出,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可以有效治療高血壓;而且,與現有的藥物組合物相比,在相同的給藥方式下,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療效顯著提高。
綜上,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可以治療高血壓,為臨床治療高血壓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應用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