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藥膏的制作及治病研發領域,特別是一種用于治療孕婦惡阻病的藥膏。
背景技術:
利用藥膏貼治疾病,在我國已有近千年歷史。在1840年前后,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先生,所著的《理瀹駢文》, 就提倡內病外治法,使之成為專門學科。其理論,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為前提,使用其藥膏治療疾病與內治法相同,只不過是給藥途徑不同罷了。誠如吳師機所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醫理藥理無二,所異者法耳”。藥膏治病的范圍很廣,表、里與半表半里及一切臟腑之病,皆可用膏藥貼治,與湯劑無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方劑選定,本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藥膏貼敷部位,一般來說,病在外者貼敷患部,病在內者貼敷要穴。古代醫家認為:清上焦,貼心口(膻中穴)、肺俞、勞宮、內關;清中焦,貼神闕;清下焦,貼涌泉、勞宮;溫上焦,貼丹田、關元;補五臟、瀉六腑勻可取其腎俞;欲求陽者,貼關元、氣海。正如吳師機云:“其臟腑病,則視其病在,上貼心口、中貼臍眼、下貼丹田,或貼心俞與心口對,命門與臍眼對,足心與丹田應” ,“若病在經,循其經而取之” 。
技術實現要素:
綜上所述,按照“內病外治”的理論, 本發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種用于治療孕婦惡阻病的藥膏。用其藥膏外用治病,其科學創新點在于:一是簡單易行、藥儉價廉、用之得法,其效立應;二是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則上下無犯;三是貼敷膏藥治病不經過脾胃,故不傷害脾胃,避免五臟氣血損傷及由此產生陰陽偏勝病變;四是可給衰、老、弱吃不進藥者,多一條治病途徑。
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治療孕婦惡阻病的藥膏,所述的藥膏是用半夏、丁香及生姜按重量份計半夏20~30份、丁香10~20份及生姜30~50份配成。
進一步,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孕婦惡阻病的藥膏,所述的藥膏是用半夏、丁香及生姜按重量份計半夏25份、丁香15份及生姜40份配成。
進一步,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孕婦惡阻病的藥膏,所述的藥膏是用半夏、丁香及生姜按重量份計半夏20份、丁香10份及生姜30份配成。
本發明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首先將半夏、丁香烘干、用小粉碎機磨成粉狀;
步驟2)再將生姜加水煎成濃汁;
步驟3)將步驟1)藥粉,用姜汁調成糊狀;敷臍,用藥貼固定,每日1次,3日即愈。
本發明的藥理依據: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
丁香:性溫,味辛,歸胃、脾、腎經。功效:溫中,暖腎,降逆。
生姜:性微溫,味辛,歸肺、脾經。發汗解表,溫中止吐,溫肺,止咳。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 本發明是由半夏、丁香及生姜配成,其功能互補,各顯其功: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丁香溫中,暖腎,降逆;生姜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胃寒嘔吐。以上諸藥共用,功能互補,通過肚臍,醫治孕婦惡阻,有特效。
2. 今年,本發明醫治有8名孕婦惡阻患者,來我診所就診,其中6名康復,另2名嘔吐大大減輕。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
一種用于治療孕婦惡阻病的藥膏,該藥膏是用半夏、丁香及生姜按重量計半夏25 g、丁香15 g及生姜40g配成。
本實施例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首先將半夏25g,丁香15g烘干,粉碎機磨成粉狀;
步驟2)再將生姜40g加水煎成濃汁;
步驟3)將步驟1)磨成的藥粉,用姜汁調成糊狀;敷臍,膠布固定,每日1次,3日即愈。
實施例2:
一種用于治療孕婦惡阻病的藥膏,是用半夏、丁香及生姜按重量計半夏20g、丁香10g及生姜30g配成。
本實施例的配制工藝及治療方法同實施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