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二)
背景技術:
骨質增生是由于構成關節的軟骨、椎間盤、韌帶等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骨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收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骨質增生與外傷、勞損、淤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等有關。
目前,市場上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西藥多種多樣,療效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不太顯著,有些藥物治療時間長,治愈率低,易復發。民間也有用草藥外敷治療的,但會引起局部起泡、發炎,效果也不理想。
(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制備簡單、療效顯著的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赤芍1-5份、生地黃1-5份、當歸1-5份、生川烏1-5份、生草烏1-5份、防風3-6份、白芷3-5份、獨活1-5份、羌活1-5份、梔子1-5份、骨碎補1-10份、蘿卜1-5份、露蜂房1-5份、威靈仙1-5份、五加皮1-5份、磁石1-10份、鉛丹1-5份、血竭1-5份、麝香1-5份、麻油1-5份。
其優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赤芍3份、生地黃3份、當歸3份、生川烏3份、生草烏3份、防風4份、白芷4份、獨活3份、羌活3份、梔子3份、石斛5份、骨碎補5份、蘿卜3份、露蜂房3份、威靈仙3份、五加皮3份、磁石5份、鉛丹3份、血竭3份、麝香3份、麻油3份。
本發明所述中藥膏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麝香和血竭研末,密封備用;
(2)將赤芍、生地黃、當歸、生川烏、生草烏、防風、白芷、獨活、羌活、梔子、石斛、骨碎補、蘿卜、露蜂房、威靈仙、五加皮和麻油混合放入麻油鍋內浸泡7天,然后慢火煎之,帶藥渣呈灰黑色,將藥渣撈出;
(3)將步驟(2)中的原料繼續慢火煎制,至油能滴水成珠,此時加入鉛丹,不停攪拌,待油由紅色變為絳色,鍋內煙霧彌漫,將鍋離開火爐,將步驟(1)中的麝香和血竭加入,繼續加速攪拌,待油冷卻凝固,即得產品。
本發明采用的各原料的藥用性能如下所示: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主治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閉經,痛經,瘀滯脅痛,疝瘕積聚,跌撲損傷;
生地黃:清血熱,易陰血,通血脈。主治溫病發熱,黃疸,血熱所致的吐血,消渴,經閉,產后腹痛,痹痿,跌打損傷;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主治血虛諸癥,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結聚,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川烏頭: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止痛。主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瘀痛,陰疽腫毒;
草烏頭: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消腫止痛。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陰疽腫毒等;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止癢。主治外感風寒,偏正頭痛,風濕痹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小兒驚風;
白芷:祛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主治感冒頭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淵,濕勝久瀉,赤白帶下,癰疽瘡瘍;
獨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主治風寒濕痹,腰膝疼痛,頭痛齒痛;
羌活: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痛。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風水浮腫,瘡瘍腫毒;
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疸,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骨碎補:補腎強骨,活血止痛。主治腎虛腰痛,足膝痿弱,耳鳴耳聾,牙痛,久瀉,遺尿,跌打骨折及斑禿;
萊菔:消食,下氣,化痰,止血。主治消化不良,食積脹滿,吞酸,翻胃,消渴,淋濁;外治疔瘡腫瘍,損傷瘀腫,燙傷及凍瘡;
露蜂房:祛風止痛,攻毒消腫,殺蟲止癢。主治風濕痹痛,風蟲牙痛,癰疽惡瘡,瘰疬,喉舌腫痛,痔漏,風疹瘙癢,皮膚頑癬;
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腳氣腫痛,瘧疾,骨哽咽喉,并治痰飲積聚;
五加皮: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活血脈。主治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羸弱,跌打損傷,骨折,水腫;
磁石:平肝潛陽,安神鎮驚,聰耳明目,納氣平喘。主治眩暈,目花,耳聾,耳鳴,驚悸,失眠,腎虛喘逆;
鉛丹:解毒去腐,收濕斂瘡,墜痰鎮驚。主治癰疽瘡瘍,外痔,濕疹,燒燙傷;
血竭: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斂瘡。主治跌打損傷,內傷瘀痛,痛經,產后瘀阻腹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疬,臁瘡潰久不合及痔瘡;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主治熱病神昏,中風痰厥,血瘀經閉,癥瘕積聚,心腹急痛,跌打損傷,痹痛麻木;
麻油: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腸燥便秘,蛔蟲病,食積腹痛,瘡腫,潰瘍,疥癬,皮膚皸裂。
本發明基于中醫治療骨質增生的辨病及辯證相結合的原則,標本兼治,虛實并治,內外通調,緩急兼收,篩選出祛風止痛、活血祛瘀、補腎強筋、通絡消腫的天然植物藥,根據中醫理論組方,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配制而成,對頸、肩、腰、腿部骨質增生及疼痛、痛經、乳腺增生等有顯著的療效和作用。
臨床觀察:
(1)臨床資料
本發明人于2008年至今,對634例骨質增生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
(2)治療方法
將膏藥攤于較密的布上(約0.2cm厚度),臨用時熏熱揭開,貼于患處,每張貼5-7天,5-10貼為一療程,根據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使用2-3張膏藥痊愈,重病患者使用7-10張膏藥痊愈。
(3)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判斷療效標準》中有關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接近正常水平。
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有所改善,體征有改善。
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或加重。
(4)臨床結果
臨床治愈506例(79.81%),顯效70例(11.04%),有效49例(7.73%),無效9例(1.42%),總有效率為98.58%。
典型病例:
(1)王某,女,38歲,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疼痛難忍,三張膏藥治愈;
(2)張某,女,34歲,乳腺小葉增生,兩張膏藥治愈;
(3)劉某,男,68歲,膝關節痛、增生,10張膏藥治愈;
(4)韓某,男,66歲,腰椎間盤突出,一年半貼10張膏藥,疼痛安全消失,隨訪三年未見復發。
本發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四)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原料:赤芍10g、生地黃10g、當歸10g、生川烏10g、生草烏10g、防風30g、白芷30g、獨活10g、羌活10g、梔子10g、骨碎補10g、蘿卜10g、露蜂房10g、威靈仙10g、五加皮10g、磁石10g、鉛丹10g、血竭10g、麝香10g、麻油10g。
制備方法:
(1)將麝香和血竭研末,密封備用;
(2)將赤芍、生地黃、當歸、生川烏、生草烏、防風、白芷、獨活、羌活、梔子、石斛、骨碎補、蘿卜、露蜂房、威靈仙、五加皮和麻油混合放入麻油鍋內浸泡7天,然后慢火煎之,帶藥渣呈灰黑色,將藥渣撈出;
(3)將步驟(2)中的原料繼續慢火煎制,至油能滴水成珠,此時加入鉛丹,不停攪拌,待油由紅色變為絳色,鍋內煙霧彌漫,將鍋離開火爐,將步驟(1)中的麝香和血竭加入,繼續加速攪拌,待油冷卻凝固,即得產品。
使用方法:將膏藥攤于較密的布上(約0.2cm厚度),臨用時熏熱揭開,貼于患處,每張貼5-7天,5-10貼為一療程。
實施例2:
原料:赤芍50g、生地黃50g、當歸50g、生川烏50g、生草烏50g、防風60g、白芷50g、獨活50g、羌活50g、梔子50g、骨碎補10g、蘿卜50g、露蜂房50g、威靈仙50g、五加皮50g、磁石100g、鉛丹50g、血竭50g、麝香50g、麻油50g。
制備方法如實施例1.
使用方法:將膏藥攤于較密的布上(約0.2cm厚度),臨用時熏熱揭開,貼于患處,每張貼5-7天,5-10貼為一療程。
實施例3:
原料:赤芍30g、生地黃30g、當歸30g、生川烏30g、生草烏30g、防風40g、白芷40g、獨活30g、羌活30g、梔子30g、骨碎補50g、蘿卜30g、露蜂房30g、威靈仙30g、五加皮30g、磁石50g、鉛丹30g、血竭30g、麝香30g、麻油30g。
制備方法如實施例1。
使用方法:將膏藥攤于較密的布上(約0.2cm厚度),臨用時熏熱揭開,貼于患處,每張貼5-7天,5-10貼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