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骨折復位固定鉗。
背景技術:
骨折是骨創傷科常見的疾病,手術治療過程中,必須先將移位的骨折進行復位然后再進行鋼板的植入和固定。目前四肢骨干的橫行骨折、短斜型骨折復位相對容易,但維持骨折復位后的鋼板植入及固定相對困難。四肢骨折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中,主要采用A0骨折固定鉗、扣克鉗、艾利斯、大巾鉗等器械固定復位后的骨折斷端和鋼板,以上骨折復位固定器械在臨床上引用時存在比較笨重,專注于骨折如何得到良好復位,而忽略了復位后沒有足夠的空間植入鋼板的問題,使得操作時,只能取出復位器械來騰出鋼板空間后,再輔助其他器械進行骨折固定,導致骨折復位、固定復雜,手術時間長,對骨折斷端軟組織及骨膜損傷大,影響骨折愈合。因此,如何根據人體骨骼特征,改進骨折固定鉗的結構,使得骨折固定鉗更加適合臨床手術需要,成為了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骨折復位固定鉗,提高骨折固定的牢靠性,便于鋼板的植入和固定,同時具有引導鋼絲的功能。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骨折復位固定鉗,包括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所述第一鉗柄的頂端設置有鉗夾,所述第二鉗柄的頂端設置有固定塊,所述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的尾端分別設置有供手指穿過的環形手柄;所述鉗夾為半環狀結構,鉗夾內側設置有平滑的凹槽;所述固定塊為兩邊弧形內彎,中間平滑平面的結構,固定塊內側設置有卡板柱,所述卡板柱為上細下粗的鍥狀結構;所述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交叉鉸接,鉗夾與固定塊的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上設置有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由齒板槽、齒板、鎖緊螺栓構成,齒板槽設置在第一鉗柄上,所述第二鉗柄上與齒板槽相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供齒板槽經過的槽口,所述槽口內開設有一內螺紋孔,所述鎖緊螺栓上套有齒板,經齒板槽與槽口內的螺紋孔螺紋連接。
所述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通過銷軸交叉鉸接。
所述鉗夾、固定塊與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為分離式活動套接。
所述鉗夾、固定塊與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為一體設計。
本實用新型骨折復位固定鉗,鉗夾設置為半環狀結構,固定塊設置為兩邊弧形內外、中間平滑的平面結構,使得鉗夾和固定塊相對配合夾緊骨骼時,圍成的內環平面與骨骼的表面結構吻合,便于柜骨骼的夾緊固定;另外,鉗夾內側設置平滑的凹槽,便于手術中引導鋼絲環扎固定鋼板和骨骼,極大地方便了復雜創傷骨折或關節翻修患者的臨床需要;固定塊內側設置上細 的鍥狀卡板柱,在使用時,卡板柱穿過鋼板上的螺釘孔,將鋼板固定在骨頭上,防止鋼板的滑動和脫落,方便了鋼板的植入和固定。而且在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上設置由齒板槽、齒板、鎖緊螺栓構成的固定裝置,在使用過程中,操作固定鉗夾持待復位骨骼時,通過鎖緊螺栓將齒板卡在齒板槽的相對應位置,保持固定鉗的夾持狀態,保持固定鉗口在夾持骨折部位時保持復位狀態的夾持力,提高骨折復位固定的牢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折復位固定鉗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一種骨折復位固定鉗,如圖1所示,包括第一鉗柄1和第二鉗柄2,所述第一鉗柄1的頂端設置有鉗夾3,所述第二鉗柄的頂端設置有固定塊4,所述第一鉗柄1和第二鉗柄2的尾端分別設置有供手指穿過的環形手柄10;所述鉗夾3為半環狀結構,鉗夾3內側設置有平滑的凹槽;所述固定塊4為兩邊弧形內彎,中間平滑平面的結構,固定塊4內側設置有卡板柱6,所述卡板柱6為上細下粗的鍥狀結構;所述第一鉗柄1和第二鉗柄2通過銷軸5交叉鉸接,鉗夾3與固定塊4的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一鉗柄1和第二鉗柄2上設置有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由齒板槽7、齒板9、鎖緊螺栓8構成,齒板槽7設置在第一鉗柄上,所述第二鉗柄上與齒板槽7相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供齒板槽經過的槽口,所述槽口內開設有一內螺紋孔,所述鎖緊螺栓8上套有齒板9,經齒板槽與槽口內的螺紋孔螺紋連接。
本實施例中鉗夾、固定塊與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為可以為分離式活動套接,也可以為一體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