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連續式血漿采集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41552閱讀:471來源:國知局
一種連續式血漿采集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裝置,特別是一種用于全血采集-分離-血漿收集-成分回輸的裝置。



背景技術:

在血漿采集進程中,單循環血漿采集完成后,對成分血不直接進行回輸,而是進行成分血中轉,且中轉過程中抗凝全血進行備份采集,當成分血進行回輸時備份采集的抗凝全血進入分離裝置開啟下一分離循環,稱為連續式采集流程。在連續式采集流程中,分離機在血漿采集量達到預設量之前會持續轉動。

現有技術中連續式采集流程的采集進程以及所使用的裝置存在以下問題:

1.采集進程耗時較長,一次性離體血液量較大,容易造成不良反應。

2.采集過程中,如遇到脂漿或處理不良反應用的藥液需要通過離心杯才能回輸至人體,此流程降低了采集效率,同時不利于盡快緩解采集對象的不良反應。

3.采集系統的監測模塊多且分散,設備體積較大,耗材在各監測模塊上的安裝均需手動,限制了操作人員的效率。

4.在采集流程中,分離模塊工作狀態缺乏壓力監控手段,不利于操作人員掌握采集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連續式血漿采集裝置,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連續式血漿采集裝置,包括采集模塊,抗凝劑模塊,分離模塊,收集模塊,中轉模塊,輸藥模塊、抗凝全血泵管、成分血泵管和集成模塊,集成模塊上設置有多個接口分別與前述各模塊及泵管相連接,集成模塊內設置有檢測模塊和過濾腔。

作為選擇,采集模塊包括采血針和三通連接器,三通連接器的第一支路與采血針相連接,第二、第三支路分別通過接口與集成模塊相連接。

作為選擇,抗凝劑模塊包括抗凝劑泵管和抗凝劑支路,抗凝劑支路連接抗凝劑存儲裝置,抗凝劑支路和抗凝全血泵管上設置有蠕動泵。

作為選擇,分離模塊包括環形分離器和分離器連接管,分離器連接管的首端與環形連接器的中央通道相連接,尾端的第一至第三支路分別通過接口與集成模塊相連接。

作為選擇,收集模塊包括血漿收集袋和收集支路。

作為選擇,輸藥模塊包括輸藥支路,輸藥支路通過穿刺針連接藥液存儲裝置。

作為選擇,中轉模塊包括第一、第二中轉袋以及第一、第二中轉支路。

作為選擇,集成模塊內設置有通道將抗凝劑泵管、抗凝劑支路以及三通連接器的第二支路相連接,此通道上設置有空氣監測模塊;同時設置有通道將抗凝全血泵管、三通連接器的第三支路和過濾腔相連接,此通道上設置有空氣監測模塊和壓力監測模塊;集成模塊內還設置有中轉腔,中轉腔通過通道與過濾腔、第一中轉支路、輸藥支路和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三支路相連接;集成模塊內還設置有通道將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二支路、成分血泵管、第二中轉支路和回輸管路相連接,回輸管路同時與過濾腔相連接;集成模塊內還設置有通道將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一支路與收集支路相連接。

作為選擇,所述環形分離器內設置有分離腔,分離器中心位置設置有與分離腔連通的中央通道,中央通道設置有一端與外壁相連接的隔離壁,將中央通道分割為入口通道與出口通道,中央通道還設置有向外壁伸出的擋板,將出口通道分割為第一出口通道與第二出口通道,入口通道與分離器連接管第三支路相連接,第一出口通道與分離器連接管第二支路相連接,第二出口通道與分離器連接管第一支路相連接。

作為選擇,所述擋板上設置有阻擋塊,中央通道與內腔壁間設置有支撐板。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在于:

1.通過集成模塊內部結構設置,特別是集成模塊內中轉腔的結構設置以及與各節點連接的電子閥門設置,根據運行狀態對電子閥門進行開閉調節,形成不同的液體通路,使得成分血回輸時,能同時進行血液的離心分離,藥液與脂漿可以直接回輸至人體,,不再經由環形分離器,大大節約了采集進程的時間和藥液與脂漿的回輸時間,提高了采集效率,同時使藥液盡快輸入至采集對象體內,以緩解不良反應。

2.與現有技術中通用的杯式分離裝置不同,本方案采用了特有的環形離心器設計,其容量相對離心分離杯較低,結構上采用了環形分離腔和多通道設計,通過分離器連接管與模塊實現三通道連接,在系統控制下實現持續高速轉動,對血液成分進行分離,在分離過程中,血漿進入收集袋,成分血通過通道進入第二中轉袋,然后經回輸管路再經輸入通道回輸人體,此時第一中轉袋中預存的抗凝全血持續進入環形分離器進行分離,保證整個分離進程的連續性,使離心機無需剎車停機或空轉,大大提高了整個血漿采集進程的效率,也提升了離心機的使用壽命。

3.集成模塊內設置有空氣監測模塊,對抗凝劑支路內的液體量進行監控,當監測到抗凝劑支路有氣體進入時,提示操作人員更換抗凝劑儲存裝置或進行回路監測;同時空氣監測模塊對集成模塊內的液體通道進行監測,以確認通道內的液體輸入/回輸進度。

4.集成模塊內還設置有壓力監測模塊,對液體通道內的供血及回輸壓力進行監測,保障整個過程在正常壓力范圍內進行,如超出設定值,則提示操作人員進行處理;同時,壓力監測模塊對環形分離器內壓力進行監測,避免分離器內壓力異常導致離心漏液。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實現了對血液成分的連續式分離及采集,節約了采集流程所需要的時間,提高了采集效率和針對不良反應的藥液回輸效率,同時對整個裝置運行狀態進行實施監控,提高了裝置運行的安全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圖4是環形分離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5-圖8是集成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整個裝置的運行流程圖;

圖中,1為采血針,2為活動接口,3為三通連接器,3-1至3-3為三通連接器第一至第三支路,4為集成模塊,5-1為抗凝劑支路,5-2為抗凝劑泵管,5-3為抗凝劑穿刺針,6-1為抗凝劑流量控制器,6-2為輸液流量控制器,7為抗凝血液泵管,8為成分血泵管,9為回輸支路,10-1為第一中轉支路,10-2為第一中轉袋,11-1為第二中轉支路,11-2為第二中轉袋,12-1為收集支路,12-2為血漿收集袋,13-1為輸藥支路,13-2為輸藥穿刺針,14為分離器連接管,14-1至14-3為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一至第三支路,14-4為連接接頭,15為環形分離器,15-1為分離器外壁,15-2為分離器內壁,15-3為分離腔,15-4為中央通道,15-5為隔離壁,15-6為入口通道,15-7為擋板,15-8為第一出口通道,15-9為第二出口通道,15-10為擋條,15-11為支撐板,15-12為弧形連接面,15-13為蓋板,15-14為缺口結構,16-1至16-17為集成模塊第一至第十七接口,17-1至17-15為集成模塊第一至第十五通道,18為過濾腔,19為血液濾網,20-1至20-2為第一至第二空氣檢測模塊,21-1和21-2為第一、第二壓力監測模塊,22-1至22-10為集成模塊第一至第十節點,23為中轉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種連續式血漿采集裝置,包括集成模塊4,集成模塊上設置有多個接口,集成模塊內設置有檢測模塊和過濾腔18,過濾腔一部分突出于集成模塊外部,過濾腔內部設置有血液濾網19。

采集模塊包括采血針1和三通連接器3,三通連接器第一支路3-1通過活動接口2與采血針1相連接,三通連接器第二支路3-2連接模塊第一接口16-1,三通連接器第三支路連接模塊第二接口16-2。

抗凝劑模塊包括抗凝劑支路5-1和抗凝劑泵管5-2,抗凝劑支路通過抗凝劑穿刺針5-3連接抗凝劑存儲裝置。

分離模塊包括環形分離器15和分離器連接管14,分離器連接管的連接接頭14-4與環形分離器的中央通道15-4相連接,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一支路14-1通過接口16-14、第二支路14-2通過接口16-15、第三支路14-3通過接口16-17與集成模塊相連接。

收集模塊包括收集支路12-1和血漿收集袋12-2,收集支路通過接口16-13與集成模塊相連接。

中轉模塊包括第一中轉支路10-1和第一中轉袋10-2,第二中轉支路11-1和第二中轉袋11-2,第一中轉支路通過接口16-8、第二中轉支路通過接口16-10與集成模塊相連接。

輸藥模塊包括輸藥支路13-1,輸藥支路通過輸藥穿刺針13-2連接藥液存儲裝置,并通過接口16-16與集成模塊相連接。

抗凝劑泵管5-2和抗凝全血泵管7和成分血泵管8上均設置有蠕動泵。

集成模塊內設置有第一通道17-1將抗凝劑泵管與三通連接器第二支路相連接;第三通道17-3將抗凝劑泵管與抗凝劑支路相連接;第三通道上設置有第一空氣檢測模塊20-1;第二通道17-2將抗凝全血泵管與三通連接器第三支路相連接,第二通道上設置有第二空氣檢測模塊20-2;第十五通道17-15連接抗凝全血泵管,第十四通道17-14連接過濾腔底端,第十五通道與第十四通道通過第九節點22-9相連接;第四通道17-4連接過濾腔頂端,通過第三節點22-3與中轉腔相連接;第五通道17-5通過第二節點22-2連接中轉腔,同時通過接口16-8連接第一中轉支路;第十三通道17-13通過第八節點29-8連接中轉腔,同時通過第十七接口16-17連接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三支路14-3,第十三通道上設置有第二壓力監測模塊21-2;第十二通道17-12通過第七節點22-7連接中轉腔,同時通過第十六接口16-16與輸藥支路相連接;第十通道17-10通過接口16-14和接口16-13將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一支路和收集支路相連接,第十通道上設置有第四節點22-4;第九通道17-9上設置有第十節點22-10,并通過接口16-12和接口16-15將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二支路和成分血泵管相連接,第九通道上設置有第五節點22-5;第十一通道17-11連接成分血泵管,通過第六節點22-6與第八通道17-8相連接;第七通道17-7通過第十接口16-10連接第二中轉支路,第六通道17-6通過接口16-9連接回輸支路9,回輸支路設置在集成模塊外部,與集成模塊外部過濾腔突出部分相連接,第六通道、第七通道、第八通道通過第一節點互相形成三通。各節點內設置有聯通相鄰兩通道的通孔,通孔與電子閥門相連接。

分離器為中空的圓柱形結構,分離器為雙層壁設置,內壁15-2和外壁15-1之間的腔室構成環形的分離腔15-3,分離器中心位置設置有中央通道15-4,中央通道設置有支撐板15-11與內壁相連接,中央通道通過液體連接通道與分離腔相連接,液體連接通道設置有一端與外壁相連接的隔離壁15-5,將液體連接通道分割為入口通道15-6與出口通道,液體連接通道還設置有向外壁伸出的擋板15-7,將出口通道分割為第一出口通道15-8與第二出口通道15-9,分離腔、中央通道、連接通道頂端高度平齊,連接通道底部高于分離腔和中央通道,第一出口通道與分離腔的連接位置設置有弧形連接面15-12。擋板靠近外壁一側盡頭設置有擋條15-10,分離器還包括蓋板15-13,蓋板設置于分離腔上方與分離器結合為一整體,蓋板為圓形,蓋板、分離器、中央通道三者中心線位于同一垂直位置,蓋板的外周直徑大于分離器圓周直徑。蓋板下方設置有與擋條相匹配的缺口結構15-14,蓋板與分離器結合后,擋條與缺口結構結合形成擋塊,擋塊與分離腔底部和分離腔外壁均留有一定距離。蓋板上設置有卡槽,與待適配的離心分離機上的卡扣相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圖9所示:

1.采集:采血針進行采集對象的靜脈穿刺,通過抗凝全血泵管作用使靜脈血進入三通連接器,同時通過抗凝劑泵管作用使抗凝劑通過抗凝劑支路和抗凝劑泵管進入三通連接器,靜脈血和抗凝劑在此混合形成抗凝全血,通過第十五通道進入過濾腔;

2.過濾:進入過濾腔的抗凝全血經血液濾網過濾后,在過濾腔內積蓄,積滿后通過第四通道進入中轉腔,此時第二、第七節點關閉,抗凝全血經第三和第八節點-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三支路進入環形分離器入口通道;

3.分離:環形分離器在離心機作用下,將抗凝全血分離為紅細胞層、白膜層和血漿層,由于各層密度不同,密度最小的血漿層位于分離腔最內層,紅細胞層和白膜層位于分離腔最外層;

4.血漿收集:當環形分離腔內血漿達到一定量后,通過第一出口通道-分離器連接管第一支路-第十通道-收集支路-血漿收集袋進行收集;

5.成分血收集:當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一支路內被檢測到有白膜層時,即表明分離腔內血漿已收集完畢,此時第十通道上的連接第四節點和第十節點通孔的電子閥門關閉,停止收集血漿,分離腔內的成分血在成分血蠕動泵作用下通過第二出口通道-分離器連接管第二支路-第九通道-成分血泵管-第十一通道-第六節點-第八通道-第一節點-第七通道-第二中轉支路進入第二中轉袋;

6.備份采集:在進行成分血收集時,采血針繼續對靜脈血進行采集,同時將抗凝全血經過濾腔過濾后進入中轉腔,此時第七、第八節點關閉,抗凝全血通過第二節點-第五通道-第一中轉支路進入第一中轉袋備用;

7.中轉血液輸入:當環形分離器內成分血全部進入第二中轉袋后,第三節點關閉,第八節點打開,第一中轉袋中的抗凝全血流回中轉腔,再由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三通道輸入環形分離器,繼續進行血液分離;

8.成分血回輸:當中轉血液輸入環形分離器時,過濾腔空置,第一節點中連接第七通道和第八通道通孔的電子閥門關閉,第二中轉袋中的成分血經第一節點-第六通道-回輸管路輸入過濾腔,抗凝全血泵管反向作用,使成分血回輸至人體內;

9.藥液回輸:當采集對象發生不良反應時,生理鹽水/藥液經輸藥支路,通過第十二支路-第七節點進入中轉腔,此時第二、第八節點關閉,抗凝全血泵管反向作用,生理鹽水/藥液通過第三節點-過濾腔-抗凝全血泵管回輸至人體,當采集流程進入最后采集循環時,血漿收集袋達到預設采集目標,成分血回輸后分離腔底部仍有部分殘留,此時生理鹽水通過第十二通道-第七節點進入中轉腔,第二、第三節點關閉,液體通過第八節點-第十三通道-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三通道進入環形分離器,將分離器中殘留的成分血帶走,經第二出口通道-分離器連接管的第二支路-第九通道-成分血泵管-第十一通道-第六節點-第八通道進入第一節點,此時聯通第七通道與第八通道的節點關閉,混合液體經第六通道-回輸管路-進入過濾腔,在抗凝全血泵管作用下輸入人體內,整個采集過程結束。

10.監測:在裝置運行過程中,設置于第三通道上的第一空氣檢測模塊用于對抗凝劑支路內的液體量進行監控,當監測到抗凝劑支路有氣體進入時,提示操作人員更換抗凝劑儲存裝置或進行回路監測。設置于第二通道上的第二空氣檢測模塊用于檢測抗凝全血輸入過程中是否混入空氣,如混入空氣超過安全值則控制第十五通道上的第九節點關閉,暫停整個流程,并發出警報提醒操作人員進行管路排查。第二通道和第十三通道上還設置有壓力檢測模塊,用于檢測整個裝置內的壓力情況,以確保蠕動泵正常運轉,如壓力異常則發出警報提醒操作人員進行管路排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