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具體涉及一種放射性粒子植入針。
背景技術:
化療及放療是腫瘤治療的兩大重要方法,兩種方法同時進行,可起到協同作用,取得1+1>2的治療效果,常規的外放療及全身化療,由于副反應大,同期進行,不良反應大,實施較困難,而通過微創的方式,將放射性粒子及化療緩釋性粒子同時植入,實現腫瘤局部的放療及化療,由于病變局部的放射性照射劑量及化療藥物濃度大,而全身其他區域受到的放射線照射劑量和化療藥濃度較少,因此效果好而且不良反應低。經過不斷的試驗驗證,采用放射性粒子與化療緩釋性粒子兩種藥物粒子同時、相間植入病人體內的病灶內是治療腫瘤最簡單、最直接的治療方法。
在采用常規的放射性粒子植入針時,由于上面的刻度標注不明顯,很難采用其進行判斷腫瘤的大小、腫瘤距皮膚的距離及植入針進退的長度,當需要對較大病變腫瘤進行多次均勻注入粒子時,醫護人員不能精確的均勻分布所述粒子,以達到消除腫瘤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放射性粒子植入針,可準確均勻的送入粒子,以便達到消滅腫瘤的目的,另,其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優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放射性粒子植入針,包括穿刺導管和植入針芯,所述穿刺導管呈中空結構,穿刺導管的一端設有連接部,且連接部內側向外凸設有與穿刺導管相連通的粒子植入倉,所述穿刺導管的外側間隔設有不同醒目顏色標注的刻度線。所述植入針芯活動裝設于穿刺導管內,且植入針芯的一端端部固設有手柄,手柄上設有卡持塊,且所述連接部上對應開設有卡持槽,所述手柄的卡持塊可卡持裝設于卡持槽內,且所述卡持塊和卡持槽上設有不同于所述連接部和手柄的醒目顏色。
優選地,所述穿刺導管的一端切削形成斜截針狀結構的刺入端,且端部的斜截面與其軸線之間的夾角為60°。
優選地,所述連接部包括呈中空結構的本體、從本體一側凸伸出來的固定部及裝設于本體內且凸伸出本體端部的所述粒子植入倉。
優選地,所述本體外設有多個防滑塊。
優選地,所述本體的端部對應手柄的卡持塊開設有所述卡持槽,所述手柄內部呈中空結構,當植入針芯于穿刺導管內滑動送出粒子時,所述手柄的卡持塊卡持裝設于卡持槽內,且粒子植入倉凸伸出本體的一端容置于手柄內。
優選地,所述粒子植入倉呈喇叭狀結構。
優選地,所述穿刺導管和植入針芯采用不銹鋼材料。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放射性粒子植入針可利用穿刺導管的外側間隔設有不同醒目顏色標注的刻度線的設計,可準確的退出一定距離后均勻的送入粒子,以便達到消滅腫瘤的目的,另,其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優點。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放射性粒子植入針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穿刺導管—1、刻度線—11、刺入端—12、植入針芯—2、連接部—3、粒子植入倉—31、卡持槽—32、本體—33、防滑塊—331、固定部—34、手柄—4、卡持塊—41。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請參閱圖1,一種放射性粒子植入針,包括穿刺導管1和植入針芯2。其中所述穿刺導管1呈中空結構,穿刺導管1的一端設有連接部3,且連接部3內側向外凸設有與穿刺導管1相連通的粒子植入倉31,所述穿刺導管1的外側間隔設有不同醒目顏色標注的刻度線11,本實用新型采用不同醒目顏色標注的刻度線11的設置一方面用于穿刺腫瘤深度的判斷,另一方面送入粒子后穿刺導管1要后退一定的距離如退一厘米,接著再送入粒子,這樣反復進行操作,根據腫瘤大小使粒子均勻分布于腫瘤內,以便達到殺滅腫瘤的目的,采用不同顏色標示刻度以便于醫護人員精確識別穿刺導管1后退距離,操作簡單且提高了醫療質量。所述植入針芯2活動裝設于穿刺導管1內,且植入針芯2的一端端部固設有手柄4,手柄4上設有卡持塊41,且所述連接部3上對應開設有卡持槽32,所述手柄4的卡持塊41可卡持裝設于卡持槽32內,且所述卡持塊41和卡持槽32上設有不同于所述連接部3和手柄4的醒目顏色,以便于送粒子時方便卡持塊41和卡持槽32的卡扣,確保粒子準確送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卡持塊41和卡持槽32采用同一顏色。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3具有一定透明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穿刺導管1的一端切削形成斜截針狀結構的刺入端12,且端部的斜截面與其軸線之間的夾角為60°。
具體地,所述連接部3包括呈中空結構的本體33、從本體33一側凸伸出來的固定部34及裝設于本體33內且凸伸出本體33端部的所述粒子植入倉3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粒子植入倉31呈喇叭狀結構,以便于粒子的放入。
優選地,所述本體33外設有多個防滑塊331。
具體地,所述本體33的端部對應手柄4的卡持塊41開設有所述卡持槽32,所述手柄4內部呈中空結構,當植入針芯2于穿刺導管1內滑動送出粒子時,所述手柄4的卡持塊41卡持裝設于卡持槽32內,且粒子植入倉31凸伸出本體33的一端容置于手柄4內。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穿刺導管1和植入針芯2采用不銹鋼材料。
本實用新型的應用操作過程為:先通過CT或B超引導找到腫瘤病變部位,然后將穿刺導管1放置到腫瘤病變位置處,然后拔出植入針芯2,從粒子植入倉31注入粒子,然后將植入針芯2插入穿刺導管1內將粒子送入腫瘤內,此時,所述手柄4的卡持塊41可卡持裝設于連接部3的卡持槽32卡持槽32內。然后根據腫瘤的大小不同,可利用穿刺導管1的外側間隔設有不同醒目顏色標注的刻度線11的設計,可準確的退出一定距離后均勻的送入粒子,以便達到消滅腫瘤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一種放射性粒子植入針可利用穿刺導管1的外側間隔設有不同醒目顏色標注的刻度線11的設計,可準確的退出一定距離后均勻的送入粒子,以便達到消滅腫瘤的目的,另,其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優點。
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實用新型所述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任何限制,采用與其相同或相似的其它裝置,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