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便攜式胸外按壓器。
背景技術: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每年約有180萬人死于猝死,其中院外猝死達72%-80%。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是心臟病突發者得以生存的第一個環節。據介紹,心臟驟停需要在4分鐘內進行搶救,如果等待醫生或救援人員趕來,往往為時已晚。若此時周圍的人懂得急救知識,才可能為生命贏得一線生機。當前懂得心肺復蘇的人較少,且多以徒手搶救為主,有效率低、并發癥多,而且以“原地心臟復跳后方可搬運”為搶救原則,搶救成功率極低。
其主要問題是:由于人工按壓心臟的頻率、深度、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方向不易掌握,經常造成肋骨骨折及血氣胸等并發癥;人工胸外按壓時可能會發生中斷,因為有效的按壓要求施救者雙肘伸直,上肢成一條直線,雙肩正對雙手,致使身體前傾。而如此姿勢和體位使施救者極易疲勞,易發生中斷,影響按壓的深度和頻率,易導致按壓并發癥。人工輔助肺充氣的潮氣量不便掌握,且其頻率與心跳頻率之間的比例不能節律地進行,直接影響復蘇率。基于上述原因,如何以科學的方法代替人工復蘇,已成為當前國內外民學、科技界普遍重視和研究的課題。
在國外有公共場所配置相關機械急救裝備,但遺憾的是,我國公共急救水平非常落后,即使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公共場所也極少配備急救設備。光明日報2014年7月29日報道,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愛必遞基金”29日在京啟動,該基金首批獲捐的50臺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將根據公共場所實際需求進行安裝。同時,國際第一應急救助協會也發來捐贈函,承諾捐贈1000套體外心臟除顫器,將免費在全國公共場所安裝,正式開啟我國公共場所安裝體外心臟急救設施工作。
但對于該裝置如何給使用,該報道還報告,“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的操作很容易掌握,很多專家形象地將其稱為“傻瓜”除顫器。一個不具備醫學背景的人,只要經過半個小時至1個小時的培訓,就可學會操作”。也就是說,該設備使用還是存在著一定使用障礙,那就是沒有真正做成“傻瓜”,需要“半個小時至1個小時的培訓”。而我國公共設施使用培訓缺乏、主動參與培訓意識薄弱是普遍現象。因此需要培訓的公共“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的實際使用效果,還不能令人滿意。
我們不僅要具備一些常規的自救與救護的知識,同時需要有實用的設備來完成救護工作,因此本專利在日常生活中研發一種便攜式胸外按壓裝置,結構和操作簡單,可以安全、便捷、有效地對心搏驟停患者進行搶救,并用于公共場所安裝或提供給出門遠行的人們攜帶,提高病人的生還幾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便攜式胸外按壓器,解決現有胸外按壓器中不能滿足不間斷胸外按壓的要求、施救者疲勞后不能保證按壓操作動作規范以及受操作環境條件的限制造成設備便不能使用的問題,實現了攜帶方便、操作方便、經濟實用的胸外按壓器的目標。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便攜式胸外按壓器,包括一底板、和一支撐板;所述底板的四周設置有四個轉向角活動鉸鏈,四個轉向角活動鉸鏈上均設置有一支撐架,四個支撐架上均設置有一連接角件,所述連接角件上連接有一橫梁,四個橫梁與所述支撐板的四周連接,所述支撐板中部開設有一孔洞,所述支撐板上對稱設置有四個支撐柱,所述支撐柱靠近所述孔洞;所述四個支撐柱頂部設置有一齒輪傳動結構,兩個支撐柱上均設置有一滑塊,兩滑塊之間連接一橫桿,所述橫桿下連接有一按壓桿,所述按壓桿下方設置有一壓頭,所述按壓桿能穿過所述孔洞。
進一步的,所述齒輪傳動結構包括一支撐臂、一小齒輪、一大齒輪、一手搖把手、一連桿以及一曲柄;所述支撐臂設置于所述四個支撐柱頂部,所述小齒輪、大齒輪上下并排設置于支撐臂的側壁上,所述手搖把手與所述小齒輪連接,所述小齒輪、大齒輪相嚙合;所述按壓桿通過曲柄和大齒輪連在一起;所述大齒輪通過連桿與兩滑塊之間的橫桿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壓頭底部設置有乳膠保護套。
進一步的,所述按壓桿通過連接角件設置于所述橫桿下方。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角件與橫梁的連接處設置有快速扳手。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將大齒輪、曲柄、連桿與滑塊構成曲柄滑塊結構;采用齒輪傳動結構和手搖把手實現力的傳遞并提高傳遞效率;壓頭底部設置有乳膠保護套;且通過連接專用角件和快速扳手的連接件實現所述便攜式胸外按壓器的快速折疊,這樣解決現有現有胸外按壓器中不能滿足不間斷胸外按壓的要求、施救者疲勞后不能保證按壓操作動作規范以及受操作環境條件的限制造成設備便不能使用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簡易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便攜式胸外按壓器,包括一底板1、和一支撐板2;所述底板1的四周設置有四個轉向角活動鉸鏈3,四個轉向角活動鉸鏈3上均設置有一支撐架4,四個支撐架4上均設置有一連接角件5,所述連接角件5上連接有一橫梁6,四個橫梁6與所述支撐板7的四周連接,所述支撐板7中部開設有一孔洞71,所述支撐板2上對稱設置有四個支撐柱8,所述支撐柱8靠近所述孔洞71;所述四個支撐柱8頂部設置有一齒輪傳動結構9,兩個支撐柱8上均設置有一滑塊10,兩滑塊10之間連接一橫桿11,所述橫桿11下連接有一按壓桿12,所述按壓桿12下方設置有一壓頭13,所述按壓桿12能穿過所述孔洞71。便攜式胸外按壓器解決現有胸外按壓器中不能滿足不間斷胸外按壓的要求、施救者疲勞后不能保證按壓操作動作規范以及受操作環境條件的限制造成設備便不能使用的問題。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齒輪傳動結構9包括一支撐臂91、一小齒輪92、一大齒輪93、一手搖把手94、一連桿95以及一曲柄96;所述支撐臂91設置于所述四個支撐柱8頂部,所述小齒輪92、大齒輪93上下并排設置于支撐臂91的側壁上,所述手搖把手94與所述小齒輪92連接,所述小齒輪92、大齒輪93相嚙合;所述按壓桿12通過曲柄96和大齒輪93連在一起;所述大齒輪93通過連桿95與兩滑塊10之間的橫桿11連接。通過齒輪傳動結構9的嚙合傳動原理下實現力的傳遞。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壓頭13底部設置有乳膠保護套(未圖示)。這樣使得壓頭13能更好地跟人體肌膚接觸,而不會傷到人體。所述按壓桿12通過連接角件5設置于所述橫桿11下方。所述連接角件5與橫梁11的連接處設置有快速扳手14。
所述便攜式胸外按壓器具體操作包括:通過轉向角活動鉸鏈3和快速扳手14將支撐架4、橫梁6展開;通過橫梁6上的連接角件5,調整高度,兩邊的支撐架4上標有刻度,能使兩邊的高度保持一致;高度調整好之后通過快速扳手14進行固定;搖動手搖把手94帶動小齒輪92、大齒輪93進行嚙合傳動,帶動曲柄96運動,通過連桿95帶動按壓桿12上下往復運動;最后通過套有乳膠保護套的壓頭13進行不間斷的胸外按壓。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齒輪傳動結構9進行嚙合傳動、連桿95和按壓桿12構成曲柄滑塊機構從而實現了力的傳遞并提高傳遞效率,再結合醫學上的胸泵原理、人機工程學使按壓桿12向上運動時吸引胸部向上運動,擴大胸腔體積,按壓效果更好。也通過底板1、支撐架4和橫梁6之間的連接專用角件和轉向角活動鉸鏈2、快速扳手14結構可進行快速折疊。解決現有胸外按壓器中不能滿足不間斷胸外按壓的要求、施救者疲勞后不能保證按壓操作動作規范以及受操作環境條件的限制造成設備便不能使用的問題。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我們所描述的具體的實施例只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的限定,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依照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飾以及變化,都應該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