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檢查治療床,特別是涉及一種脊柱調衡床。
背景技術:
脊柱是人體框架結構的中軸骨,通過雙S狀生理彎曲,彈簧樣吸收震力,保護腦、脊髓、神經、血管及內臟器官免受傷害;同時又為這些組織器官提供了相應的懸掛平臺和容納空間,使其各就個位相互協調、互不干涉,以確保它們功能的正常發揮和運轉,脊柱又是脊髓、神經的通道;對神經、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內分泌等系統有著重要的協調作用,脊柱的曲度變化,除了造成運動系統的功能障礙,還影響神經系統對生理活動的調解。
脊柱的變化是由多方因素產生的,是人從胎兒期、嬰兒時期、兒童期、青年期和中老年期中不同生長階段累計產生的,因此,脊柱偏移的檢測和矯正越早越好。
脊柱調衡技術是人們根據人體精密的骨骼構造和人體運動力學原理,通過人體在不同受力姿勢后,以正常不受力平臥狀態下兩腿的長度不同來確定脊柱偏移的方向,及出現問題的錯位骨關節,并通過對對偏移或錯位的骨關節進行微調復位,通過對脊柱上各個骨關節的檢測,使脊柱在人們的正常工作生總是保持正確的平衡狀態。
而現有技術中的按摩調理床,只是在床的上部中間設置一個面部透孔,而采用脊柱調衡技術進行檢測時,被測人員需要趴在脊柱調衡床上,兩腳要申出懸空放置在床邊外側,存在雙腳易向下沉而影響檢測,由于脊柱調衡檢測適用年齡范圍較寬,在進行檢測時,按摩調理床上固定位置的圓形面部透孔,無法滿足脊柱調衡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脊柱調衡床,通過本技術方案,無論個子高矮都可以將臉面放置在條形面部透孔中,方便的在脊柱調衡床上進行檢測,并且通過升降床板后端的彈性軟墊上的抬腿凸緣向上托起趴在脊柱調衡床上的患者小腿,從而有效的滿足脊柱調衡的需要。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脊柱調衡床,包括床架、升降床板和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設置在床架上,升降機構的活動端與升降床板相連,所述升降床板的前部設置有圓形面部透孔,并沿圓形面部透孔向后延至中部設置有條形面部透孔,所述升降床板后端上設置有向后慢坡向上的抬腿凸緣。
所述圓形面部透孔的直徑大于條形面部透孔的寬度。
所述升降床板上面包覆有彈性軟墊,位于升降床板后端的抬腿凸緣與彈性軟墊為一體設置在彈性軟墊的后端上。
所述升降機構由四個曲桿和液壓油缸組成,四個曲桿分別設置在床架的四角處,四個曲桿的兩端分別與床架和升降床板相鉸接,液壓油缸的固定端鉸接在床架上,液壓油缸的活動端與升降床板相連。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的有益效果是:一種脊柱調衡床,通過本技術方案,無論個子高矮都可以將臉面放置在條形面部透孔中,方便的在脊柱調衡床上進行檢測,并且通過升降床板后端的彈性軟墊上的抬腿凸緣向上托起趴在脊柱調衡床上的患者小腿,解決了患者雙腳下墜問題,同時升降床板方便升降,大大降低了醫生的工作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床架、2升降床板、3圓形面部透孔、4條形面部透孔、5抬腿凸緣、6曲桿、7液壓油缸、8彈性軟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中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脊柱調衡床,包括床架1、升降床板2和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設置在床架1上,升降機構的活動端與升降床板2相連,所述升降床板2的前部設置有圓形面部透孔3,并沿圓形面部透孔3向后延至中部設置有條形面部透孔4,所述升降床板2后端上設置有向后慢坡向上的抬腿凸緣5。
所述圓形面部透孔3的直徑大于條形面部透孔4的寬度。
所述升降床板2上面包覆有彈性軟墊,位于升降床板2后端的抬腿凸緣5與彈性軟墊8為一體設置在彈性軟墊8的后端上。
所述升降機構由四個曲桿6和液壓油缸7組成,四個曲桿6分別設置在床架1的四角處,四個曲桿6的兩端分別與床架1和升降床板2相鉸接,液壓油缸7的固定端鉸接在床架1上,液壓油缸7的活動端與升降床板2相連。
本實用新型在進行檢測完成后,在進行按摩調理時,患者的頭部可放置在圓形面部透孔3中,并且采用相同大小的填充物放置在有條形面部透孔4中,以利于后續的按摩調理工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