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穿刺引流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穿刺引流針,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包括穿刺針和引流管,穿刺針包括針尖部和與針尖部固定連接的針體部。針體部為中空結構,針體部具有至少一個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側向開口,引流管可脫卸的設置于針體部內,引流管通過側向開口與針體部分離。引流管包括遠離針尖部的第一端和靠近針尖部的第二端,引流管的靠近其第二端的側壁上設置有引流孔。此穿刺引流針使用時,可以在刺破膿腔的同時將引流管送入膿腔之中,并能將引流管留置于膿腔而穿刺針能順利退出,從而既避免了對患處進行切開帶來的較大瘢痕,又減少醫院內感染風險,且手術操作便捷,增加治療效果。
【專利說明】
一種穿刺引流針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穿刺引流針。
【背景技術】
[0002]膿腫包括乳腺膿腫是常見疾病,現有技術中的常規治療方法是通過手術切開膿腔后清除膿液。這種治療方法的缺陷是手術切口大、創口愈合慢,增加病人的痛苦和治療費用,且創口愈合后會留下難看的瘢痕,導致部分患者不愿手術,延誤治療時機。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治療方法,其通過細針穿刺膿腔抽吸膿液,但這種方法很難將膿液清除干凈,殘余膿液可引起慢性炎癥,治療效果差。
[0003]中國專利CN1672744A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乳腺膿腫微創治療管”,該治療管包括側壁開有引流孔的引流導管,引流導管內插設有硬質插入棒,插入棒協助將引流導管插入膿腔內以將膿液通過引流導管引流出,引流導管側壁上還設有給藥管和引流口,但該治療管在操作時,穿刺和置管引流是分開操作完成的,即必須先使用其他輔助的穿刺設備將膿腔組織刺破并開通一個通道,然后在插入棒的支撐下將引流管插入膿腔實現穿刺引流,這樣就增加了手術的步驟和時間,增加病人的痛苦,更明顯的弊端是:在穿刺完成時因沒有引流管跟進,膿液會直接大量的排出體外,污染病房環境,增加醫院內感染發生風險,而且操作過程繁瑣,導致這種微創治療管并不適于廣泛應用。
[0004]因此,研發一套對于醫生而言操作簡便實用、微小創傷而且療效好的膿腫穿刺引流器械,成為膿腫疾病治療技術領域的迫切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穿刺引流針,其能夠在刺入膿腔的同時將引流管送入膿腔之中,并能將引流管留置于膿腔而穿刺針能順利退出,從而既避免了對患處進行切開帶來的較大瘢痕,又減少醫院內感染風險,且手術操作便捷,增加治療效果。
[0006]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7]—種穿刺引流針,包括穿刺針和引流管,穿刺針包括針尖部和與針尖部固定連接的針體部。針體部為中空結構,針體部具有至少一個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側向開口,引流管可脫卸的設置于針體部內,引流管通過側向開口與針體部分離。引流管包括遠離針尖部的第一端和靠近針尖部的第二端,引流管的第二端的側壁上設置有引流孔。
[0008]使用時,因引流管放置在針體部的中空結構中,在針尖部刺入膿腔的過程中,引流管也隨著針體部一起進入膿腔,此時,通過針體部的側向開口將引流管與針體部分離,其后將穿刺針退出膿腔,并將引流管的第二端留置在膿腔中,而引流管的第一端伸出體外,膿腔中的膿液通過設置于引流管的第二端側壁上的引流孔進入引流管內并從引流管的第一端排出。該穿刺引流針能夠在刺入膿腔的同時將引流管送入膿腔之中,引流管可與針體部方便分離,從而將引流管的第二端留置于膿腔而穿刺針能順利退出,從而既避免了對患處進行切開帶來的較大瘢痕,又使得膿腔被刺破的同時膿液可直接進入引流管,避免了膿液外溢暴露,減少醫院內感染風險,且手術操作便捷,增加治療效果。
[0009]進一步地,上述側向開口為兩個,兩個側向開口間隔設置。針體部有兩個側向開口,則當引流管的第二端與針體部分離伸出其中一個側向開口時,引流管的第一端則從相對的另一個側向開口伸出,此時穿刺針向外退出,則引流管相對的在兩個側向開口形成的空間內無障礙的移動,穿刺針的退出就不會受到引流管的阻擋。這也使得穿刺針可以方便的向外退出而不必考慮穿刺針與引流管之間的夾角,減少了在穿刺針退出過程中人體組織的張力,減小手術傷口。
[0010]進一步地,上述引流管為軟質管,引流管的內壁設置有多條凸棱,每條凸棱從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引流管在引流過程中,如果引流管發生彎折或受壓則會出現管腔堵塞,不利于引流,通過在引流管的內壁設置凸棱,可以增強引流管在長度方向上的剛性,且相鄰兩條凸棱之間也可以在引流管的內壁上形成槽狀的通道,從而保證膿液引流通暢。同時引流管為軟質管,可由軟質硅膠制成軟質硅膠管,在軟質引流管的第二端留置在患者的膿腔內的時候,這種軟質引流管可以減少對體內組織的損傷,減少患者的痛苦。
[0011]進一步地,上述引流管內插設有支撐桿,支撐桿從引流管的第一端伸出。通過設置支撐桿,使用支撐桿抵住引流管的第二端,保證引流管隨穿刺針一同進入膿腔,同時防止在退出穿刺針時引流管隨穿刺針被一起退出膿腔,保證引流管能夠留在膿腔中,而只將穿刺針從膿腔中退出來。
[0012]進一步地,上述針體部與針尖部的結合處具有向針尖部內凹的凹陷部。凹陷部的作用是對引流管的第二端的端部進行固定,防止在穿刺的過程中引流管從針體部的中空結構中脫出。
[0013]進一步地,上述穿刺引流針還包括支管、負壓裝置和三通閥。支管的一端與靠近引流管的第一端的引流管的管腔連通,支管的另一端連接三通閥的一個開口,三通閥的另一個開口與負壓裝置連接。采用這種結構,三通閥的第三個開口可接注射器,通過注射器抽吸膿液、沖洗膿腔及給藥,此后通過與三通閥的另一個開口連接的負壓裝置對膿腔進行持續引流。
[0014]作為另外一種選擇,上述穿刺引流針也可以包括三通閥和負壓裝置,三通閥的一個開口與引流管的管腔連通,三通閥的另一個開口與負壓裝置連接。這種結構沒有支管,三通閥直接與引流管的管腔連通,從而實現如上所述的抽吸膿液、沖洗膿腔、給藥及持續引流。
[0015]進一步地,上述針體部的遠離針尖部的一端設置有穿刺針手柄,支撐桿的伸出引流管的一端設置有支撐桿手柄。采用這種結構,可方便操作者完成膿腔穿刺、引流管與針體部分離及穿刺針退出的操作。
[0016]進一步地,上述穿刺針手柄具有槽部,槽部與一個側向開口貫通,支撐桿的遠離針尖部的一端可脫卸的設置于槽部內。將支撐桿的遠離針尖部的一端設置在穿刺針手柄的槽部內,使得穿刺引流針整體結構更加緊湊,在穿刺針刺入膿腔后進行穿刺針退出的操作時,槽部可以使得支撐桿容易的與穿刺針手柄側向分離以便于將穿刺針退出體外。
[0017]進一步地,上述引流管靠近其第一端的部位設置有將引流管固定于皮膚的固定機構。在穿刺針取出膿腔以后,將引流管的第二端留在膿腔中,第一端露出體外,為防止引流管脫落,需要將引流管進行固定,使用將引流管固定于皮膚的固定機構,可以方便將引流管固定在患者的皮膚上,方便引流管的持續引流。這種將引流管固定于皮膚的固定機構包括醫用敷貼、或帶針縫線、或固定別針、或球囊等等。
[0018]本實用新型的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穿刺引流針,其針體部為中空結構,針體部具有至少一個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側向開口,引流管可脫卸的設置于針體部內,引流管通過側向開口與針體部分離,從而將穿刺針能順利的退出體外而將分離后的引流管留置在膿腔內,解決了引流管隨穿刺針一同穿刺進入膿腔內而穿刺針不能順利退出的技術難題。還避免了傳統手術對患處進行切開帶來的較大瘢痕的后果,又使得膿腔被刺破的同時膿液可直接進入引流管,避免了膿液外溢暴露,減少醫院內感染風險,且手術操作便捷,增加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痛苦。本實用新型可用于治療膿腫疾病、胸腔或腹腔積液疾病,尤其適用于治療乳腺膿腫疾病。
【附圖說明】
[002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也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穿刺針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針體部的橫截面圖;
[0024]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引流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引流管的橫截面圖;
[0026]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使用狀態圖;
[0027]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穿刺針的一面結構示意圖;
[0028]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穿刺針的另一面結構示意圖;
[0029]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針體部的橫截面圖;
[0030]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提供的穿刺引流針的使用狀態圖。
[0031]附圖標記匯總:
[0032]穿刺引流針100a、100b;穿刺針110a、I1b;引流管130;支管140;支撐桿150;支撐桿手柄151;針尖部111;針體部112;穿刺針手柄113;側向開口 114;槽部115;凹陷部116;引流管第一端131;引流管第二端132;引流孔134;凸棱135;三通閥141;負壓裝置142;擋件136;半月形臺階137;膿腔180;皮膚190。
【具體實施方式】
[0033]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4]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0035]實施例1
[0036]圖1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穿刺引流針10a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1,本實施例中,穿刺引流針10a包括穿刺針110a、引流管130、支撐桿150和支管140。
[0037]圖2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穿刺引流針10a的穿刺針I1a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2,本實施例中,穿刺針IlOa包括針尖部111、針體部112和穿刺針手柄113。針尖部111和針體部112固定連接,針尖部111用于膿腔穿刺,方便操作。
[0038]圖3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穿刺引流針10a的針體部112的橫截面圖。請一并參閱圖1、圖2和圖3,本實施例中,針體部112具有一個沿針體部112長度方向延伸的側向開口 114,因此針體部112呈槽狀結構,針體部112的橫截面為具有一個側向開口 114的槽形。引流管130滑動、可脫卸的設置于針體部112內,在針尖部111刺穿膿腔的過程中,將引流管130向前抵住針體部112的靠近針尖部111的端部,這樣引流管130也會隨著針尖部111向膿腔移動而有部分進入膿腔內。引流管130可脫卸的設置于針體部112內,當膿腔穿刺成功后,通過針體部112的沿針體部112長度方向延伸的側向開口 114將引流管130與針體部112分離,其后將穿刺針IlOa退出膿腔和人體,并將引流管第二端132留置在膿腔中,而引流管第一端131伸出體外。
[0039]請繼續參閱圖2,本實施例中,針尖部111與針體部112是一體成型制成的。針體部112的遠離針尖部111的一端設置有穿刺針手柄113。醫護人員可以通過穿刺針手柄113控制穿刺針I 1a的針尖部111和針體部112的運動。穿刺針I 1a為硬質穿刺針,穿刺針I 1a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高強度非金屬材料或金屬材料。
[0040]圖4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穿刺引流針10a的引流管130的結構示意圖。請一并參閱圖1和圖4,本實施例中,引流管130包括遠離針尖部111的引流管第一端131和靠近針尖部111的引流管第二端132,此處所述的引流管第一端131和引流管第二端132僅用于區分引流管130的兩端,便于清楚的描述,其中,引流管第二端132為引流管130在進行穿刺引流時伸入膿腔的一端。引流管130第二端132的側壁上設置有引流孔134,引流孔134貫穿引流管130的管壁,膿腔中的膿液從引流孔134進入引流管130,再通過引流管130的引流,從引流管第一端131處排出,并最終排出體外。
[0041]引流管130為軟質引流管,具體為軟質硅膠管。硅膠的生物相容性好,對人體的組織反應小,置于人體組織后不會引起異物反應,對周圍組織不發生炎癥。將軟質引流管130留在患者的膿腔內的時候,不會對患者的組織造成傷害。由于軟質的引流管130很容易發生彎曲,從而導致引流管130形成堵塞,造成膿液不能順利從膿腔中通過引流管130導出。圖5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穿刺弓I流針10a的引流管130的橫截面圖。請參閱圖5,本實施例中,在引流管130的內壁設置有多條凸棱135,每條凸棱135從引流管第一端131向引流管第二端132延伸,呈長條狀。在引流管130發生彎折的時候,由于凸棱135的作用,避免了引流管130發生堵塞,保證膿液順利的從膿腔中向外導出。凸棱135設置在引流管130的內壁,可以保證引流管130彎折不堵塞。
[0042]請繼續參閱圖4,本實施例中,支管140的一端與靠近引流管第一端131的引流管130的管腔連通,支管140的另一端連接三通閥141的一個開口,三通閥141另一個開口與負壓裝置142連接。還可以在三通閥141第三個開口連接沖洗給藥裝置,為了保證膿液順利的通過引流管130從膿腔中排出,使用密封塞(圖未示)將引流管第一端131密封,使膿液從支管140排出。為了保證患者更方便進行治療,控制三通閥141使支管140連通沖洗給藥裝置,通過沖洗給藥裝置可以向膿腔中注入生理鹽水,對膿腔進行清洗,直到沖洗后的回抽液清亮為止。同時,還可以通過沖洗給藥裝置向膿腔內給藥,對膿腔進行藥物治療。藥物可以是抗生素、雙氧水等。當三通閥141與負壓裝置142連接時,通過操作負壓裝置142,可以在引流管130內產生負壓,持續引流。本實施例中,負壓裝置142為負壓球,可以隨身攜帶。
[0043]請繼續一并參閱圖1和圖4,本實施例中,更好的實施方式是在引流管130內設置支撐桿150,具體而言,引流管130內插設支撐桿150,支撐桿150從引流管第一端131伸出,引流管第二端132的端部未設置引流孔134并且是封閉的,保證支撐桿150的伸入引流管130內的一端不會穿透引流管130。支撐桿150與引流管130的管壁具有一定間隙,從而可以保證引流管130到達膿腔后膿液可通過這個間隙順利引流出,且能保證支撐桿150能順利的從引流管130中抽出。
[0044]針尖部111刺穿膿腔的過程中,膿腔處的皮膚開口處會對引流管130造成一定的阻力,為了保證引流管130在穿刺的過程中不會通過側向開口 114從針體部112中空結構中滑出,支撐桿150插設于引流管130中并保證支撐桿150的伸入引流管130的一端抵住引流管第二端132的端部。同時,由于引流管130為軟質硅膠管,其管壁較薄,在使用的時候可能被支撐桿150戳穿。因此,本實施例中,請繼續參閱圖4,在引流管第二端132的端部設置有擋件136,擋件136可以采用質地較硅膠更堅硬的材料制成,保證支撐桿150的施加的力不會使引流管130產生破損。在類似的實施方式中,還可以將引流管第二端132的端部的管壁設置得相對較厚,形成擋件136,用于保護引流管130免于被支撐桿150刺穿。
[0045]在支撐桿150插入引流管130中,使引流管130和針體部112—起向膿腔內移動的時候,引流管130可能會從針體部112中空結構中移出。請繼續參閱圖2,本實施例中,針體部112與針尖部111的結合處具有向針尖部111內凹的凹陷部116。支撐桿150的伸入引流管130的一端的端部抵靠于凹陷部116,使支撐桿150的伸入引流管130的一端不會發生移動,支撐桿150的一端固定,從而可以對引流管第二端132的端部進行固定,這樣穿刺針IlOa在穿刺的過程中,引流管130不會從針體部112的中空結構中脫出。
[0046]本實施例中,請繼續參閱圖2,穿刺針手柄113具有槽部115,槽部115與側向開口114貫通,支撐桿150的遠離針尖部111的一端可脫卸的設置于槽部115內。使穿刺針手柄113的槽部115對支撐桿150形成一定的支撐作用,使得穿刺引流針10a的整體結構更加緊湊,在穿刺針IlOa刺入膿腔后進行穿刺針IlOa退出的操作時,槽部115可以使得支撐桿150容易的與穿刺針手柄113側向分離以便于將穿刺針IlOa退出體外。
[0047]請繼續參閱圖1,本實施例中,支撐桿150的伸出引流管130的一端設置有支撐桿手柄151。支撐桿手柄151可以方便醫護人員操作支撐桿150。醫護人員也可以根據需要,分開操作穿刺針手柄113和支撐桿手柄151。
[0048]圖6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穿刺引流針10a的使用狀態圖。請一并參閱圖2?圖6,本實施例中,醫護人員先操作穿刺針手柄113,使針尖部111刺破膿腔180處的皮膚190,并向膿腔180內移動,同時引流管130和支撐桿150也一起向膿腔180內移動,醫護人員控制支撐桿手柄151保證引流管130整個過程中均停留在針體部112中空結構中。到達患者膿腔180內指定的位置后,醫護人員控制穿刺針手柄113和支撐桿手柄151,先將支撐桿150稍微回抽使之脫離針體部112與針尖部111的結合處的凹陷部116,然后以針體部112體外部分的底面的邊緣作為支點,利用杠桿原理,撬動支撐桿150,將引流管第二端132與針體部112的中空結構分離。隨后醫護人員控制穿刺針手柄113,使針體部112和針尖部111慢慢退出膿腔180,其后,再將支撐桿150從引流管130中退出,整個過程中,引流管130始終是插入膿腔180內的,不會出現膿液溢流污染病床的情形,減少醫院內感染風險。同時,避免了對患處進行切開帶來的較大瘢痕,且手術操作便捷,增加治療效果。
[0049]為了能更便捷的將穿刺針IlOa從膿腔180之中退出,同時又不增大穿刺的創口。本實施例中,請繼續參閱圖3,在引流管130的內壁設置半月形臺階137。在支撐桿150抵住引流管第二端132退出穿刺針IlOa的過程中,由于支撐桿150與穿刺針IlOa之間的夾角逐漸增大,皮膚190穿刺口的張力增大。通過引流管130的內壁設置的半月形臺階137,在退出穿刺針11Oa的過程中,可以將支撐桿150向外抽,使支撐桿150抵住半月形臺階137,從而減小支撐桿150與穿刺針11Oa之間的夾角,減小皮膚190穿刺口張力,從而有利于將穿刺針11Oa拔出,且不會擴大皮膚190穿刺口。
[0050]引流管第二端132留在膿腔180內以后,靠近引流管第一端131的合適部位設置有將引流管130固定于皮膚190的固定機構。可以將引流管130固定在患者的皮膚190上,避免引流管130從膿腔180內脫出,保證持續引流。
[0051 ] 實施例2
[0052]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穿刺引流針100b,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1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實施例1描述的技術方案同樣適用于本實施例,實施例1已經公開的技術方案不再重復描述,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中穿刺針IlOb的結構不同。
[0053]本實施例中,穿刺引流針10b包括穿刺針110b、引流管130、支撐桿150和支管140。
[0054]本實施例中,引流管130為軟質引流管,具體為軟質娃膠管,包括遠離針尖部111的引流管第一端131和靠近針尖部111的引流管第二端132,引流管第二端132的側壁上設置有弓丨流孔134。引流管130的內壁設置有多條凸棱135,每條凸棱135從引流管第一端131向引流管第二端132延伸。引流管130內插設有支撐桿150,支撐桿150從引流管第一端131伸出。支撐桿150的伸出引流管130的一端設置有支撐桿手柄151。引流管130的內壁設置有半月形臺階137。引流管130靠近引流管第一端131的部位設置有將引流管130固定于皮膚的固定機構。支管140的一端與靠近引流管第一端131的引流管130的管腔連通,支管140的另一端連接三通閥141的一個開口,三通閥141另一個開口與負壓裝置142連接。
[0055]圖7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穿刺引流針10b的穿刺針I1b的一面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穿刺引流針1 O b的穿刺針110 b的另一面結構不意圖。請一并參閱圖7和圖8,本實施例中,穿刺針IlOb包括針尖部111、針體部112和穿刺針手柄113。針尖部111和針體部112固定連接,針體部112為中空結構,針體部112與針尖部111的結合處具有向針尖部111內凹的凹陷部116。針體部112的遠離針尖部111的一端設置有穿刺針手柄113。穿刺針手柄113具有槽部115,槽部115與一個側向開口 114貫通,支撐桿150的遠離針尖部111的一端可脫卸的設置于槽部115內。
[0056]圖9為本實施例提供的針體部112的橫截面圖,圖10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穿刺引流針10b的使用狀態圖。請一并參閱圖7和圖8,本實施例中,針體部112具有兩個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側向開口 114,兩個側向開口 114間隔設置。引流管130可脫卸的設置于針體部112內,引流管130通過側向開口 114與針體部112分離。針體部112有兩個側向開口 114,則當引流管第二端132與針體部112分離伸出其中一個側向開口 114時,引流管第一端131則從相對的另一個側向開口 114伸出,此時穿刺針11 Ob向外退出,則引流管130相對的在兩個側向開口 114形成的空間內無障礙的移動,穿刺針IlOb的退出就不會受到引流管130的阻擋。這也使得穿刺針IlOb可以方便的向外退出而不必考慮穿刺針IlOb與引流管130及支撐桿150之間的夾角,減少了在穿刺針IlOb退出過程中人體皮膚190的張力,減小手術傷口。優選設置為:兩個側向開口 114相對于針體部112的軸線對稱設置,使引流管130與針體部112的分離更加容易,對患者的創傷也更小。
[005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針和引流管,所述穿刺針包括針尖部和與所述針尖部固定連接的針體部,所述針體部為中空結構,所述針體部具有至少一個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側向開口,所述引流管可脫卸的設置于所述針體部內,所述引流管通過所述側向開口與所述針體部分離,所述引流管包括遠離所述針尖部的第一端和靠近所述針尖部的第二端,所述引流管的第二端的側壁上設置有引流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向開口為兩個,兩個所述側向開口間隔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為軟質管,所述引流管的內壁設置有多條凸棱,所述凸棱從所述引流管的第一端向所述引流管的第二端延伸。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內插設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從所述引流管的第一端伸出。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針體部與所述針尖部的結合處具有向針尖部內凹的凹陷部。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穿刺引流針還包括支管、負壓裝置和三通閥,所述支管的一端與靠近所述引流管的第一端的引流管的管腔連通,所述支管的另一端連接三通閥的一個開口,所述三通閥的另一個開口與所述負壓裝置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穿刺引流針還包括三通閥和負壓裝置,所述三通閥的一個開口與所述引流管的管腔連通,所述三通閥的另一個開口與所述負壓裝置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針體部的遠離針尖部的一端設置有穿刺針手柄,所述支撐桿的伸出引流管的一端設置有支撐桿手柄。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針手柄具有槽部,所述槽部與一個所述側向開口貫通,所述支撐桿的遠離所述針尖部的一端可脫卸的設置于所述槽部內。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引流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靠近其第一端的部位設置有將所述引流管固定于皮膚的固定機構。
【文檔編號】A61M1/00GK205729476SQ201620599971
【公開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6日
【發明人】張冰
【申請人】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