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護頸,尤其涉及一種遠紅外電熱護頸。
背景技術:
現代社會電腦高速普及,人們長時間做在電腦前保持固定坐姿,容易出現頸部僵硬、頸椎變形,頸椎間盤突出等病變,發病率高,還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因此,需要經常對脖頸部位進行適當的保健。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遠紅外電熱護頸,用以緩解脖頸疼痛,增加舒適性。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遠紅外電熱護頸,其包括:
護頸主體及連接在所述護頸主體兩側的連接帶,在所述連接帶的末端設有粘結部,所述護頸主體從外到內依次包括表面層、熱能反射層、遠紅外發熱層及理療層,所述遠紅外發熱層為柔性發熱膜,所述柔性發熱膜的材料為納米碳材料,所述納米碳材料為碳納米管、石墨烯、碳納米管薄膜、碳納米管纖維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柔性發熱膜的厚度為10~50μ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熱能反射層采用熱能反射面料,實現遠紅外線的定向輻射。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理療層中裝有中藥包,所述理療層為可拆卸式設計,所述理療層通過粘扣或拉鏈固定在遠紅外發熱層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遠紅外電熱護頸還包括與所述護頸主體電性連接的USB連接線,所述USB連接線上設有溫度調節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遠紅外發熱層輻射出波長為3~25μm的遠紅外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連接帶上靠近所述粘結部處設有電池收容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中的遠紅外電熱護頸產品輕薄、柔軟、舒適、發熱快、輻射遠紅外線,具有預防頸椎痛及理療保健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中遠紅外電熱護頸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護頸主體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間相對位置的術語是出于便于說明的目的來描述如附圖中所示的一個單元或特征相對于另一個單元或特征的關系。空間相對位置的術語可以旨在包括設備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圖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將圖中的設備翻轉,則被描述為位于其他單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單元將位于其他單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術語“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這兩種方位。設備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轉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應地解釋本文使用的與空間相關的描述語。
參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遠紅外電熱護頸的一較佳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遠紅外電熱護頸10包括護頸主體11及連接在護頸主體11兩側的連接帶12,在連接帶12的末端設有粘結部121。其中,護頸主體11從外到內依次包括表面層111、熱能反射層112、遠紅外發熱層113及理療層114。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遠紅外電熱護頸使用時,靠近人體的一側為內,遠離人體的一側為外。
熱能反射層112,其采用熱能反射面料,實現遠紅外線的定向輻射。
遠紅外發熱層113為柔性發熱膜,該柔性發熱膜的材料為納米碳材料,所述納米碳材料為碳納米管、石墨烯、碳納米管薄膜、碳納米管纖維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優選地,柔性發熱膜的厚度為10~50μm。遠紅外發熱層113在發熱時輻射出3~25μm的遠紅外線,其中90%是人體正好吸收的區域,利于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具有良好的理療保健效果。
理療層114中裝有中藥包,中藥包中裝有如艾草、香熏草或者是各種中藥混合物,特別地,該理療層114為可拆卸式設計,理療層114通過粘扣或拉鏈固定在遠紅外發熱層113上。
另外,遠紅外電熱護頸10還包括與護頸主體11電性連接的USB連接線(圖未示),該USB連接線上設有溫度調節器(圖未示),實現對溫度的三檔調節。
進一步地,連接帶12上靠近粘結部121處設還有電池收容部122。
使用時,將護頸主體11覆蓋在脖頸部位,然后將連接帶12兩端的粘結部121沾在一起從而將遠紅外電熱護頸10固定在脖頸上。通電,調節溫度調節器,即可使用。遠紅外電熱護頸10的電源為電池或家庭用電。
本實用新型中的遠紅外電熱護頸產品輕薄、柔軟、舒適、發熱快、輻射遠紅外線,具有預防頸椎痛及理療保健的作用。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