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康復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上肢腕關節康復訓練器。
背景技術:
腦卒中、腦外傷及脊髓損傷等疾病,伴隨著高度的致殘性,常常導致偏癱及截癱,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及精神負擔,如何使患者盡快康復是患者、家屬、醫務人員面臨的難題。
理論和實踐證明,進行上肢功能康復訓練,是一種常用而有效的康復手段,可充分發揮患者上肢殘余功能,預防肢體攣縮,增加肌力,改善關節活動。上肢功能康復訓練,目前主要集中在康復中心或綜合醫院的康復科由專門的康復治療師指導進行。
然而現有的康復訓練器,多是針對肘關節的屈伸訓練,而缺少對腕關節的屈伸訓練。因為腕關節的屈伸幅度較小,人體能夠接受的屈伸頻率也較低,設計上存在難度,所以目前市場上尚未出現這種上肢腕關節康復訓練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上肢腕關節康復訓練器,用于輔助病人在沒有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可以獨自進行上肢腕關節的康復訓練,病人可以自行控制充氣裝置的充氣頻率,實現病人自助式的康復訓練。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基礎方案如下:
一種上肢腕關節康復訓練器,包括底座和用于支撐上肢的支撐體,底座固定支撐著支撐體,支撐體上鉸接連接有用于牽引手掌的轉動板;轉動板與支撐體之間成排設置有若干充氣袋;充氣袋連接有充氣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時,把手臂放在支撐體上,手掌自然垂下,與轉動板平行,利用充氣裝置通過管道向充氣袋充氣,充氣袋因氣體充盈而鼓起,從而推動轉動板繞著與支撐體的鉸接點向上轉動,轉動板進而推動手掌向上運動;然后,對充氣袋放氣,充氣袋收縮,從而拉著轉動板繞著與支撐體的鉸接點反向運動,進而腕關節也隨著轉動板的運動慢慢恢復到放松狀態。
優選方案一: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所述若干充氣袋成排設置在一根柔性桿上,該柔性桿設置在轉動板與支撐體之間,柔性桿的作用是為了避免所述轉動板翻轉過度而對病人手臂造成拉傷。
優選方案二:作為基礎方案和優選方案一的優選方案,所述支撐體上設置綁縛帶,用于對上肢進行定位,起到在裝置工作過程中對手臂的固定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放氣狀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狀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轉動板10、支撐體11、鉸接點12、底座13、綁腹帶14、充氣袋20、柔性桿21、手掌30、手臂31、充氣裝置40、充氣管道41。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所示:
一種上肢腕關節康復訓練器,包括底座13和用于支撐上肢的支撐體11,底座13固定支撐著支撐體11,支撐體11上通過鉸接點12鉸接連接有用于牽引手掌30的轉動板10;轉動板10與支撐體11之間焊接有一根柔性桿21;柔性桿21上成排設置有若干充氣袋20;充氣袋20連接有充氣裝置41,在支撐體11設置了一定的綁縛帶14來對上肢進行定位。
使用時,將手臂31平放在用于支撐上肢的支撐體11上,手掌30自然垂下,與轉動板10平行,啟動充氣裝置40,所述充氣裝置40可以選用布柯瑪公司的PC型充氣裝置,通過充氣管道41向充氣袋20充氣,充氣袋20因氣體充盈而鼓起,從而帶動轉動板10繞著與支撐體的鉸接點12向上轉動,推動手掌向上運動,直到腕關節達到拉伸狀態,此時,所述柔性桿21在充氣過程中彎曲成半圓形。
關閉充氣裝置,所述充氣管道41上設置有排氣閥(未繪出),打開所述排氣閥對充氣袋20進行放氣操作,此時所述柔性桿21逐漸恢復成平直狀,轉動板10反向運動,腕關節也隨著轉動板10的運動慢慢恢復到放松狀態。
病人重復上述步驟,腕關節跟隨轉動板10進行往復運動,病人可以利用本實用新型自行控制充氣裝置的充氣頻率,達到自助式的腕關節訓練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例如將排氣閥替換為排氣門或排氣蓋,所述排氣蓋用于封閉充氣管道上的排氣口,只要將排氣蓋取下,一樣能實現放氣的效果;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