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涉及一種灌胃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斑馬魚微量灌胃裝置。
背景技術:
斑馬魚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模式生物,它在研究免疫相關疾病和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研究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精確有效的將病原菌注入斑馬魚體內,是確保實驗順利進行的關鍵。
目前,并無商品化魚類灌胃裝置,而自制的魚類灌胃裝置主要用于體型較大的觀賞魚,其特征是利用普通醫用注射器連接注射軟管完成灌胃任務。利用該裝置口飼感染病原菌誤差較大且不能用于微量病原菌的攝取。除此以外,該裝置未經無菌處理,在魚類灌胃過程中多次重復使用,若用此裝置口飼感染病原菌建立斑馬魚病原菌感染模型,會增加斑馬魚之間交叉感染及其他類型病原菌污染的風險,造成研究某病原菌與宿主相互關系無法順利進行。
技術實現要素:
解決的技術問題: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獲得一種在微量注入病原菌的同時避免斑馬魚的交叉感染,或其他類型病原菌的感染,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斑馬魚微量灌胃裝置。
技術方案:
一種斑馬魚微量灌胃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兩個部分:注射裝置和固定裝置,其中注射裝置由微量加樣器、槍頭和注射軟管順次連接組成;固定裝置與注射裝置相互獨立。
優選的,所述槍頭和注射軟管采用密封膠封口密封。
優選的,所述注射裝置的量程為10μL。
優選的,所述注射軟管的內徑為0.28mm,外徑為0.61mm,并且在距離注射軟管末端1cm處設有標記,灌胃時軟管插至標記處停止,這個距離大概是口到胃的距離。
優選的,所述固定裝置上設有長1.5cm、深1cm的凹槽。
優選的,所述固定裝置為聚氨酯海綿。
優選的,所述槍頭和注射軟管為一次性無菌產品。
優選的,固定海綿長7cm寬5cm高6cm,下面加了一個直徑為10cm的平皿,里面裝有水保持海綿的濕潤。
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利用實驗室中現有裝置組合形成斑馬魚微量灌胃裝置,成本低,實用性強;(2)操作簡便、誤差小、可微量控制,能夠有效避免斑馬魚之間的交叉感染或其它病原菌的污染。
附圖說明
圖1是注射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固定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是斑馬魚微量灌胃裝置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注射軟管,2為槍頭,3為密封膠封口,4為微量加樣器,5為固定裝置,6為注射裝置,7為標記。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內容,但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對本發明方法、步驟或條件所作的修改和替換,均屬于本發明的范圍。若未特別指明,實施例中所用的技術手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手段。
實施例1
一種斑馬魚微量灌胃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兩個部分:注射裝置6和固定裝置5,其中注射裝置6由微量加樣器4、槍頭2和注射軟管1順次連接組成;固定裝置5與注射裝置6相互獨立。
所述槍頭2和注射軟管1采用密封膠封口3密封。
所述注射裝置6的量程為10μL。
所述注射軟管1的內徑為0.28mm,外徑為0.61mm,并且在距離注射軟管1末端1cm處設有標記。
所述固定裝置5上設有長1.5cm、深1cm的凹槽。
所述固定裝置5為聚氨酯海綿。
所述槍頭2和注射軟管1為一次性無菌產品。
所述灌胃裝置的制作方法為:取2cm~3cm內徑為0.28mm外徑為0.61mm的無菌硅膠管作為注射軟管1,用已滅菌的剪刀將注射軟管1兩端稍作修剪,然后將其插入一次性無菌10μl槍頭2出液口,并于銜接處加設醫用的密封膠封口3,晾干,即得到如圖1所示的注射裝置6。實施灌胃時,將微量加樣器4調至所需刻度,然后連接至注射裝置6,即得到如圖3所示的微量灌胃裝置。
所述固定裝置5的制作方法如下:取長10cm、寬7cm、高6cm的聚氨酯海綿,在海綿上開設一長為1.5cm,深1cm的凹槽,即得到如圖2所示的固定裝置5。
本實用新型所述微量灌胃裝置的的使用方法如下:取50條8月齡左右的斑馬魚(長約2cm~3cm),使用上述制備的微量灌胃裝置進行灌胃實驗。
(1)病原菌懸液的制備:
利用生理鹽水將病原菌稀釋至目標濃度,備用。
(2)灌胃:
1)根據病原菌濃度計算灌胃體積,并將微量加樣器4調至所需刻度,連接注射裝置6;
2)將注射裝置6的注射軟管1置于病原菌懸液中,緩慢吸液,到達所需刻度后停止;
3)將斑馬魚置于150mg/L三卡因溶液中,麻醉2min左右,待其運動遲緩后取出,并延凹槽方向將斑馬魚放置于固定裝置5中。注意,該過程中斑馬魚頭部始終高出固定裝置5邊緣。
4)左手輕微掰動魚口使魚口完全張開,然后將注射軟管1緩慢插入斑馬魚食道,插入深度為1cm左右即刻停止,然后利用微量加樣器4將病原菌懸液緩慢注入斑馬魚體內,如圖3所示;
5)灌胃完成后,稍微用力使魚嘴完全閉合5~10秒,然后將魚輕輕放回水中。
實施灌胃后,連續觀察7天,斑馬魚存活率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