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
背景技術:
頸椎前路手術是脊柱外科在治療退變型頸椎病、頸椎外傷、腫瘤等疾病的常用術式。在頸椎前路手術時,由于椎體前方存在血管、氣管、食道及神經等眾多重要的組織結構,為了清楚地顯露手術視野,助手需用拉鉤牽拉開這些軟組織以暴露椎體和椎間盤。
目前臨床中頸椎前路手術時仍以S型拉鉤或甲狀腺拉鉤為主,與特定手術床配套使用的自動拉鉤由于價格昂貴,國內醫院普及率較低。術中在牽開頸椎前方軟組織時,由于S型拉鉤無固定受力點易產生滑移,使其前端部分與椎體前緣及椎間盤貼合較差,增加血管、氣管、食道及神經損傷的風險;整個拉鉤呈“S”形或平板狀,助手在牽拉過程中不易握持且容易造成疲勞;此外,甲狀腺拉鉤頭部的寬度及深度不是針對頸椎前路手術設計,同樣貼合度較低。以上這些特點均給頸椎前路手術操作帶來風險。自動拉鉤則需配合固定手術床使用,安裝后牽開力量固定;而助手手持拉鉤時可感覺到軟組織張力,力量大小可隨時調整。若使用自動拉鉤手術時間較長時,易造成軟組織牽拉傷,且整套系統價格昂貴不利于普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符合國人頸部解剖特點的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該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不僅能夠較好的貼合在頸椎椎體及椎間盤上方,又能有效保護重要組織,便于手術中助手把持,不易滑移,且相對于自動拉鉤高昂的價格,其較低的成本更利于普及。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包括鉤頭和拉桿,鉤頭為扁平狀,且述鉤頭的一端與拉桿的一端垂直相連接,鉤頭用于手術中牽開患者的血管、氣管及食道等軟組織;鉤頭的前端設置有朝向拉桿側的擋片,所述擋片的寬度與鉤頭的寬度相一致。
進一步地,該拉桿為扁平的長條狀,且其寬度與鉤頭的寬度相一致,拉桿的兩側邊、以及拉桿與鉤頭的連接部分的兩側邊,設置有保護翼,保護翼均朝向背向鉤頭的方向。
進一步地,該拉桿的兩側邊、以及拉桿與鉤頭的連接部分的兩側邊與對應處的保護翼一體連接,且其連接處光滑過渡。
進一步地,該鉤頭與擋片一體連接,且其連接處光滑過渡。
進一步地,該擋片的前端為圓弧狀,且擋片與鉤頭的夾角為135°。
進一步地,該鉤頭和拉桿的連接處光滑過渡。
進一步地,該拉桿的后端一體連接設置有一拉環狀手柄,且拉環狀手柄的外壁沿其長度走向為波浪形。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包含上述的兩個拉鉤,該兩個拉鉤的鉤頭的尺寸規格為:一個為長23cm,寬2.5cm,深6cm;另一個為長23cm,寬2.5cm,深3.5cm。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的使用方法如下:使用上述的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將規格為:長23cm、寬2.5cm、深6cm的鉤頭由患者手術切口的左側置入,將氣官和食道兜入鉤頭及擋片內,拉動向左側牽開;同時將規格為:長23cm,寬2.5cm,深3.5cm的鉤頭由患者手術切口的右側插入,將血管兜入對應的鉤頭及擋片內,拉動向右側牽開,以充分暴露頸椎椎體和椎間盤;手術結束后,取出上述的兩個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
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具有如下優點:1.符合國人頸部解剖特點,在手術過程中拉鉤頭部可穩固地貼合在頸椎椎體和椎間盤上方,又能有效保護重要組織。2.拉桿的兩側邊、以及拉桿與鉤頭的連接部分的兩側邊設置有鈍性光滑的保護翼,可在牽拉時避免切割周圍軟組織。3.拉環狀手柄的外壁沿其長度走向為波浪形,這種結構符合人體工程學,便于助手把持且不易滑移,有效減少了助手的疲勞;同時牽拉力量大小可隨時調整,防止造成軟組織牽拉傷。4.相對于自動拉鉤高昂的價格,其較低的成本更利于普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反向放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鉤頭;2.拉桿;3.擋片;4.保護翼;5.拉環狀手柄。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鉤頭1和拉桿2,鉤頭1為扁平狀,且鉤頭1的一端與拉桿2的一端垂直相連接,鉤頭1用于手術中牽開患者的血管、氣管及食道等軟組織;鉤頭1的前端設置有朝向拉桿2側的擋片3,所述擋片3的寬度與鉤頭1的寬度相一致。拉桿2為扁平的長條狀,且其寬度與鉤頭1的寬度相一致,所述拉桿2的兩側邊、以及拉桿2與鉤頭1的連接部分的兩側邊,設置有保護翼4,所述保護翼4均朝向背向鉤頭1的方向。拉桿2的兩側邊、以及拉桿2與鉤頭1的連接部分的兩側邊與對應處的保護翼4一體連接,且其連接處光滑過渡。在手術過程中牽拉時,保護翼4的設置,可有效避免切割周圍軟組織。
本實用新型中,擋片1的前端為圓弧狀,且所述擋片1與鉤頭1的夾角為135°。鉤頭1和拉桿2的連接處光滑過渡。拉桿2的后端一體連接設置有一拉環狀手柄5,且拉環狀手柄5的外壁沿其長度走向為波浪形。
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包含上述的兩個拉鉤,兩個拉鉤的鉤頭1的尺寸規格為:一個為長23cm,寬2.5cm,深6cm;另一個為長23cm,寬2.5cm,深3.5cm。在頸椎前路手術中,兩種尺寸的設置,分別用于牽開右側及左側切口,這樣的尺寸設計也符合中國人頸部結構特點,鉤頭1可穩固地貼合在頸椎椎體和椎間盤上方不易滑移;同時,助手手持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時可感覺到軟組織張力,力量大小可隨時調整,避免長時間牽拉造成軟組織損傷。
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的使用方法如下:使用上述的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將規格為:長23cm、寬2.5cm、深6cm的鉤頭1由患者手術切口的左側置入,將氣官和食道兜入鉤頭1及擋片3內,拉動向左側牽開;同時將規格為:長23cm,寬2.5cm,深3.5cm的鉤頭1由患者手術切口的右側插入,將血管兜入對應的鉤頭1及擋片3內,拉動向右側牽開,以充分暴露頸椎椎體和椎間盤;手術結束后,取出上述的兩個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
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頸椎前路手術拉鉤針對國人頸部解剖特點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利于牽拉且減少疲勞;同時有效避免軟組織損傷,相對于自動拉鉤高昂的價格,其較低的成本更利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