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藥瓶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外用軟膏藥瓶。
背景技術:
外用軟膏藥瓶用于填裝外用軟膏等藥物,由于外用軟膏需要使用一段時間,現有的藥瓶在長時間使用狀況下,通常由于密封性不好會影響藥物的藥性,且還存在結構設計不合理,不方便使用,藥瓶發生碰撞易造成破損,導致藥物泄露,無法使用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強度高、使用效果好的外用軟膏藥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外用軟膏藥瓶,包括瓶體和瓶蓋,所述瓶體包括內瓶體和外瓶體,內瓶體包括內瓶身和內瓶底,內瓶身呈圓臺型結構,內瓶身的較小直徑端與內瓶底連接,內瓶身的錐角為45-55度,外瓶體包括外瓶身和外瓶底,外瓶身和外瓶底通過第一弧形過渡部連接,內瓶身的外側設有固定環,固定環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限位環、第二限位環和第三限位環,第一限位環、第二限位環和第三限位環的直徑呈逐漸增大狀,第一限位環與內瓶身的較大直徑端連接,第二限位環上設有用于與瓶蓋連接的螺紋,第三限位環與外瓶身的瓶口連接,內瓶底外壁上設有與外瓶底內壁抵觸的支承環,外瓶底內壁上設有與支承環適配的定位環。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藥瓶采用內瓶體和外瓶體的雙層結構,內瓶體用于裝軟膏狀藥物,雙層結構既能對藥瓶內的藥物起到雙層保護作用,同時內瓶體和外瓶體之間形成空氣層,空氣層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減小外部溫度變化影響藥瓶內部的溫度,保證藥物質量,內瓶身呈圓臺型結構,內瓶身的較大直徑端為內瓶身的瓶口端,便于取出藥物,內瓶底與內瓶身的連接端角度較大,使藥物不易殘留在瓶底,當內瓶身的錐角為45-55度,既能保證內瓶體的容積,方便使用,又能保證內瓶體的結構強度,外瓶身和外瓶底通過第一弧形過渡部連接,第一弧形過渡部為弧形結構,減少了外瓶體的棱角,防止磕碰而破損,使用時更加舒適,同時弧形結構受力均勻,能有減少因應力集中造成破損的可能,從而增加外瓶身和外瓶底之間的連接強度,第一限位環與內瓶身的瓶口相連接,第二限位環用于與瓶蓋連接,第三限位環與外瓶身的瓶口適配,卡合于外瓶身的瓶口處,支承環對外瓶體和內瓶體之間起到支撐作用,定位環既能增加外瓶底的強度,又能增加支承環與外瓶底抵觸端的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瓶蓋包括蓋身和蓋板,蓋身和蓋板通過第二弧形過渡部連接,蓋身和蓋板的連接端上還設有與蓋板連接的加強環。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弧形過渡部為弧形結構,減少了瓶蓋的棱角,使用時更加舒適,同時弧形結構具有一定的彈性,便于蓋身與第二限位環的旋緊,弧形結構受力均勻,能有減少因應力集中造成破損的可能,從而增加蓋身和蓋板之間的連接強度,加強環能夠進一步增加蓋身與蓋板連接端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內瓶身的瓶口處設有與第一限位環適配的密封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密封蓋可以增加內瓶身的密封效果,保證藥物的使用期限。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外瓶底的外壁上設有底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底座對瓶體起到支撐作用,增加穩定性,同時防止外瓶底的磨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外用軟膏藥瓶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外用軟膏藥瓶實施例圖1的A-A向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1-內瓶身,2-內瓶底,3-外瓶身,4-外瓶底,5-第一弧形過渡部,11-第一限位環,12-第二限位環,13-第三限位環,14-支承環,15-定位環,21-蓋身,22-蓋板,23-第二弧形過渡部,24-加強環,30-密封蓋,40-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2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外用軟膏藥瓶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外用軟膏藥瓶,包括瓶體和瓶蓋,所述瓶體包括內瓶體和外瓶體,內瓶體包括內瓶身1和內瓶底2,內瓶身1呈圓臺型結構,內瓶身1的較小直徑端與內瓶底2連接,內瓶身1的錐角為45-55度,外瓶體包括外瓶身3和外瓶底4,外瓶身3和外瓶底4通過第一弧形過渡部5連接,內瓶身1的外側設有固定環,固定環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限位環11、第二限位環12和第三限位環13,第一限位環11、第二限位環12和第三限位環13的直徑呈逐漸增大狀,第一限位環11與內瓶身1的較大直徑端連接,第二限位環12上設有用于與瓶蓋連接的螺紋,第三限位環13與外瓶身3的瓶口連接,內瓶底2外壁上設有與外瓶底4內壁抵觸的支承環14,外瓶底4內壁上設有與支承環14適配的定位環5。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藥瓶采用內瓶體和外瓶體的雙層結構,內瓶體用于裝軟膏狀藥物,雙層結構既能對藥瓶內的藥物起到雙層保護作用,同時內瓶體和外瓶體之間形成空氣層,空氣層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減小外部溫度變化影響藥瓶內部的溫度,保證藥物質量,內瓶身1呈圓臺型結構,內瓶身1的較大直徑端為內瓶身1的瓶口端,便于取出藥物,內瓶底2與內瓶身1的連接端角度較大,使藥物不易殘留在瓶底,當內瓶身1的錐角為45-55度,既能保證內瓶體的容積,方便使用,又能保證內瓶體的結構強度,外瓶身3和外瓶底4通過第一弧形過渡部5連接,第一弧形過渡部5為弧形結構,減少了外瓶體的棱角,防止磕碰而破損,使用時更加舒適,同時弧形結構受力均勻,能有減少因應力集中造成破損的可能,從而增加外瓶身3和外瓶底4之間的連接強度,第一限位環11與內瓶身1的瓶口相連接,第二限位環12用于與瓶蓋連接,第三限位環13與外瓶身3的瓶口適配,卡合于外瓶身3的瓶口處,支承環14對外瓶體和內瓶體之間起到支撐作用,定位環5既能增加外瓶底4的強度,又能增加支承環14與外瓶底4抵觸端的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瓶蓋包括蓋身21和蓋板22,蓋身21和蓋板22通過第二弧形過渡部23連接,蓋身21和蓋板22的連接端上還設有與蓋板22連接的加強環24。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弧形過渡部23為弧形結構,減少了瓶蓋的棱角,使用時更加舒適,同時弧形結構具有一定的彈性,便于蓋身21與第二限位環12的旋緊,弧形結構受力均勻,能有減少因應力集中造成破損的可能,從而增加蓋身21和蓋板22之間的連接強度,加強環24能夠進一步增加蓋身21與蓋板22連接端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內瓶身1的瓶口處設有與第一限位環11適配的密封蓋30。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密封蓋30可以增加內瓶身1的密封效果,保證藥物的使用期限。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外瓶底4的外壁上設有底座40。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底座40對瓶體起到支撐作用,增加穩定性,同時防止外瓶底4的磨損。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