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新的腔鏡手術鉗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028179閱讀:842來源:國知局
新的腔鏡手術鉗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腔鏡手術下便于打結操作的新的腔鏡手術鉗。



背景技術:

腔鏡手術是外科手術的第二次革命,發展至今腔鏡手術已日趨成熟,手術范圍也拓寬至各個外科專業包括專科科室。

打結是外科手術縫合操作的關鍵步驟,腔鏡下手術操作方法與開放手術操作有著很大的區別,直視下開放手術打結是手術過程中最基本的常規操作,而腔鏡手術下打結卻給外科醫生帶來一定的難度。腔鏡手術下血管、組織的夾閉常常會選用鈦夾或homelock進行夾閉斷開,術后體內必然存在異物,而國內外也有一些關于術后鈦夾釘脫落導致大出血的報道。而可吸收性鈦夾使用量大,費用昂貴,且吸收過程中同樣也容易引起脫落會導致出血的可能。

絲線是一種對人體無害的材料,術后可以減少體內異物的殘留,而且減少因滑脫而導致的術后出血,提高手術的安全性,節省手術成本,降低耗材,減少手術費用。為避免此類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傳統的絲線結扎、縫扎后打結技術引起本領域的關注,顯然熟練掌握腹腔鏡手術下打結技術成為外科手術操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腔鏡手術下打結難度高,所需時間長,不易操控,

因此,本領域迫切需要開發一種適用于腔鏡下、易于打結操作的腔鏡手術器械。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的三瓣式腔鏡手術鉗。

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腔鏡手術鉗,所述腔鏡手術鉗包括依次互相連接的一對夾持瓣葉、鉗身、手持操作部,所述鉗身上還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容納與鉗身活動連接的第三瓣葉,以及控制第三瓣葉與鉗身相對閉合或開放的控制件,所述控制件通過鉗身內部一端的第一控件連接于所述第三瓣葉,另一端為第二控件,所述第二控件設于手持操作部近側,

其中,在所述第三瓣葉閉合狀態下,所述第三瓣葉貼合于鉗身的凹槽內與鉗身形成一體;在所述第三瓣葉開放狀態下,所述第三瓣葉部分脫離鉗身,并通過所述第一控件與所述鉗身相連。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第三瓣葉長度約為0.5-1.5cm;和/或寬度約為0.2-0.5cm;和/或厚度約為0.1-0.3cm。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的第三瓣葉長度為0.8-1.2cm,更佳地,為1.0cm;所述的第三瓣葉寬度為0.3-0.5cm和/或厚度約為0.35-0.45cm,較佳地0.2cm。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第三瓣葉距離所述手術鉗的頂端約1-3cm。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第三瓣葉的遠端或近端通過軸接連接于所述鉗身。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第三瓣葉外形呈鈍型。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控制件通過杠桿控制所述鉗身的閉合或開放。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第二控件設于鉗身上,且位于距離所述手術鉗遠端10-15cm。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第三瓣葉的遠端通過軸接連接于所述鉗身。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第三瓣葉的遠端或近端均不與鉗身相連接。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第三瓣葉的中部與所述第一控件相連。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第二控件還設置有鎖定鍵或限位件,從而鎖定所述第三瓣葉的閉合和/或開放狀態或將其狀態進行限位。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手術鉗鉗身的直徑為0.5-1.0cm。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手術鉗的長度為30-40cm。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的腔鏡包括胸腔鏡、或腹腔鏡。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手術鉗的材料為醫用鋼、塑料、橡膠。

應理解,在本實用新型范圍內中,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各技術特征和在下文(如實施例)中具體描述的各技術特征之間都可以互相組合,從而構成新的或優選的技術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手術鉗的優選方式,其中11夾持瓣葉,12手術鉗頂端,20鉗身,21凹槽,22第三瓣葉,23第三控件,24第二控件,25手持操作部,202第三瓣葉遠端,201第三瓣葉近端。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的腔鏡手術鉗。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三瓣式的手術鉗,所述手術鉗的鉗身設有可開放或關閉的第三瓣葉,所述第三瓣葉由與手持操作部相鄰的控制件進行連接并控制,從而可以在腔鏡打結操作過程中,通過第三瓣葉的開放或關閉夾持住活動的打結線頭,僅采用2個伸入體內的操作鉗即可快速完成腔鏡下打結操作,從而減少了手術時間,也減少了在體表多開孔引入更多操作鉗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本實用新型。

術語

如本文所用,術語“手術鉗”、“持針鉗”或“血管鉗”可以互換使用,均指在手術過程中用于抓取、固定、分離、牽拉的鉗狀手術器械。如無另行說明,本文所知的手術鉗均是腔鏡用手術鉗。

如本文所用,術語“遠端”指的是相對于操作者遠離的一端,“近端”指的是相對于操作者較近的一端。

瓣葉

如本文所用,術語“瓣葉”指的是手術過程中手術鉗或手術鉗用于夾持組織、可相對開放和關閉的瓣狀物,所述瓣葉可以成對或不成對。可用于本發明所述手術鉗遠端的成對瓣葉沒有特殊限制,可以為現有技術中任何已知的瓣葉結構。

可用于本實用新型手術鉗的第三瓣葉為位于鉗身上、可與鉗身合為一體的夾持瓣狀物。所述第三瓣葉位于本實用新型手術鉗的鉗身,與遠端的成對瓣葉頂端距離約為1-3cm。可用于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瓣葉的形狀和/或大小沒有特殊限制,只要可以在鉗身一側容納于鉗身凹槽內并能夾持手術絲線線頭的任何形狀和/或大小即可。優選地,所述第三瓣葉長度約為0.5-1.5cm,所述的第三瓣葉長度為0.5-1.5cm,更佳地,為0.8-1.2cm,如0.8或1.0cm;和/或寬度約為0.3-0.5cm;和/或厚度約為0.35-0.45cm,較佳地0.2cm。

所述瓣葉與鉗身的相互關系具有兩種狀態,即閉合狀態和開放狀態。其中,在所述第三瓣葉閉合狀態下,所述第三瓣葉貼合于鉗身的凹槽內與鉗身形成一體;在所述第三瓣葉開放狀態下,所述第三瓣葉脫離鉗身,并通過所述第一控件與所述鉗身相連。優選地,所述第三瓣葉呈圓弧形,可在閉合狀態下與鉗身的凹槽貼合。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第三瓣葉通過設于所述鉗身內部的控制件控制其開放或閉合。所述第三瓣葉的遠端或近端的任何一端可以與所述鉗身通過軸接連接,即在開放狀態下,所述第三瓣葉的一端不與所述鉗身脫離,而與所述鉗身呈窗式開放狀態。優選地,所述第三瓣葉的遠端與所述鉗身通過軸接連接,所述第三瓣葉開放的方向朝向近端,更有益于避免誤傷組織。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瓣葉的兩端均不與所述鉗身相連,只由所述控制件與所述第三瓣葉連接。

此外,可用于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瓣葉外形優選為圓潤的鈍型設計,從而在深入體腔后不會誤傷組織或血管。

控制件

本實用新型所述手術鉗與現有技術相比,還設有控制所述第三瓣葉開放或閉合的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位于所述鉗身內部,一端具有第一控件,其與所述第三瓣葉相連,另一端為第二控件,其位于所述手持操作部近側。所述控制件對所述第三瓣葉的控制方式沒有特別限制,可以是本領域中可用于操作控制瓣葉開合的任何控制方式。優選地,本實用新型可由操作者通過所述第二控件,優選通過杠桿原理,控制第一控件的空間位移,從而控制所述第三瓣葉的開放和關閉。此外,當所述第三瓣葉達到既定位置后,所述第二控件還優選設置有鎖定件或限位件,從而將所述第三瓣葉與鉗身的相對位置進行固定。

所述控制件與所述手持操作部的相對位置沒有特殊限制,只要操作者在使用所述手術鉗使,能夠方便、準確、完全地控制所述控制件的位置即可。優選地,所述控制件位于手持操作部的鄰近位置。

腔鏡手術鉗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的手術鉗,所述腔鏡手術鉗包括依次互相連接的一對夾持瓣葉、鉗身、手持操作部,所述鉗身上還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容納與鉗身活動連接的第三瓣葉,以及控制第三瓣葉與鉗身相對閉合或開放的控制件,所述控制件通過鉗身內部一端的第一控件連接于所述第三瓣葉,另一端為第二控件,所述第二控件設于手持操作部近側,其中,在所述第三瓣葉閉合狀態下,所述第三瓣葉貼合于鉗身的凹槽內與鉗身形成一體;在所述第三瓣葉開放狀態下,所述第三瓣葉部分脫離鉗身,并通過所述第一控件與所述鉗身維持相連。

本實用新型手術鉗可優選用于腔鏡手術,例如腹腔鏡、胸腔鏡等的操作。因此,本實用新型所述手術鉗的大小沒有特別限制,可以為腔鏡手術中操作器械的常規大小。例如,其鉗身直徑為0.5-1cm,長度為30-40cm。

可用于本實用新型手術鉗的材料沒有特殊限制,可以為任何現有腔鏡醫療過程中所采用的材料,例如醫用鋼、塑料、橡膠。

使用方法

腔鏡手術中,使用手術鉗將縫線穿過組織或繞過需結扎部位后,通過第三瓣葉開合按鈕,開關控制手術鉗近端的第三瓣葉開合進行抓取需打結線線身,旋轉手術鉗身360°,繞圈形成結圈后用另外的手術鉗固定結圈側線頭,松開第三瓣葉后將結圈游離于第三瓣葉外并關閉第三瓣葉,隨后用手術鉗雙葉抓取打結線另一端,拉出結圈完成打結。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手術鉗可以簡化腔鏡下的打結操作,取代另一把固定線結的手術鉗,從而減少體腔內所需手術鉗數量、減少體表創口。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使得術者操作簡便,有效降低了腔鏡下打結和結扎的時間,此外,第三瓣葉的開口(尤其是遠端固定、近端開口)設計有效避免了誤操作對組織的損傷,從而很大程度上替代鈦夾釘或可吸收鈦釘的施用,節約了手術成本、減輕了患者負擔。

在本實用新型提及的所有文獻都在本申請中引用作為參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獻被單獨引用作為參考那樣。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的上述講授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