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自動給藥的霧化麻醉器。
背景技術: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目前已成為檢查和治療胸部疾病重要手段之一。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成功與否,術前麻醉顯得尤為重要,而霧化麻醉器是目前比較成熟的麻醉手段,但是,在霧化麻醉中醫護人員一般需要一邊向病患給霧化后的麻醉藥,一邊向霧化器中添加液體麻醉藥物,這樣在操作時十分麻煩,甚至由于藥量及給藥時間的不確定性造成過度麻醉或麻醉不充分,這樣會給病患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為此,提出一種自動給藥的霧化麻醉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給藥的霧化麻醉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給藥的霧化麻醉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內腔中設有電路板,且電路板通過電導體與外接電源連接,所述殼體的上表面一側設有儲液腔,所述儲液腔的上端插接有儲液瓶,所述儲液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安裝有壓力平衡裝置,所述儲液腔的底端設有導流突刺,且導流突刺的下部螺接有匯流管,所述殼體的上表面另一側設有霧化腔,所述霧化腔的上端設有導流管,所述霧化腔的底部固定安裝有霧化片,且霧化片通過電導體與電路板連接,所述霧化腔通過連通管與匯流管連接;
所述壓力平衡裝置由管體的內腔中卡接有阻隔裝置構成,所述阻隔裝置包括硅膠圈和傘形弧面硅膠片,所述硅膠圈的內部一體成型有至少四片傘形弧面硅膠片,且至少四片傘形弧面硅膠片構成碟形。
優選的,所述壓力平衡裝置呈環形排列固定安裝在儲液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壓力平衡裝置不少于四個,所述儲液腔的底端設有與壓力平衡裝置匹配的導流突刺。
優選的,所述管體的內腔中卡接有至少兩個阻隔裝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導流管連通儲液腔和霧化腔,使本實用新型實現持續自動補充液體麻醉藥物,并由霧化片持續進行霧化,通過儲液瓶及壓力平衡裝置利于大氣壓強及液位差自動定量為其補充液體,這樣在醫護人員為病患霧化麻醉時,就可以更專注于病患的反應狀況,避免醫護的過失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處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體、101儲液腔、102霧化腔、2電路板、3儲液瓶、4壓力平衡裝置、41管體、42阻隔裝置、421硅膠圈、422形弧面硅膠片、5導流突刺、6匯流管、7導流管、8霧化片和9連通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自動給藥的霧化麻醉器,包括殼體1,所述殼體1的內腔中設有電路板2,且電路板2通過電導體與外接電源連接,所述殼體1的上表面一側設有儲液腔101,所述儲液腔101的上端插接有儲液瓶3,所述儲液瓶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安裝有壓力平衡裝置4,所述儲液腔101的底端設有導流突刺5,且導流突刺5的下部螺接有匯流管6,所述殼體1的上表面另一側設有霧化腔102,所述霧化腔102的上端設有導流管7,所述霧化腔102的底部固定安裝有霧化片8,且霧化片8通過電導體與電路板2連接,所述霧化腔102通過連通管9與匯流管6連接;
所述壓力平衡裝置4由管體41的內腔中卡接有阻隔裝置42構成,所述阻隔裝置42包括硅膠圈421和傘形弧面硅膠片422,所述硅膠圈421的內部一體成型有至少四片傘形弧面硅膠片422,且至少四片傘形弧面硅膠片422構成碟形,利用硅膠的柔軟性及碟形結構的支撐性實現了定壓強補充氣體,從而實現向霧化腔102內持續補充液體麻醉藥物。
具體而言,所述壓力平衡裝置4呈環形排列固定安裝在儲液瓶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壓力平衡裝置4不少于四個,所述儲液腔101的底端設有與壓力平衡裝置4匹配的導流突刺5,這樣就可以將壓力平衡裝置4強制打開實現持續給藥。
為了防止漏氣現象的發生,所述管體41的內腔中卡接有至少兩個阻隔裝置42。
工作時將帶有麻醉藥物的儲液瓶3插入儲液腔101中,并通過連通管9將藥物導入霧化腔102即可實現持續霧化給藥的工作,這樣在醫護人員為病患霧化麻醉時,就可以更專注于病患的反應狀況,避免醫護的過失操作。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