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具有壓排部的插入設備的插入部安裝器具、插入系統,其中,該壓排部設置于被插入于被檢體內的插入設備的插入部的外周,在擴張后卡定于被檢體的內壁。
背景技術:
近年來,被插入于被檢體內的醫療設備例如內窺鏡在醫療領域和工業用領域中被廣泛使用。
在醫療領域中使用的內窺鏡通過將細長的插入部插入到作為被檢體的體腔內,而能夠利用插入部所具有的光學系統對體腔內的器官進行觀察,或者能夠根據需要使用貫穿插入于內窺鏡所具有的處置器具的通道內的處置器具進行各種處置。
并且,在工業用領域中使用的內窺鏡通過將內窺鏡的細長的插入部插入到噴氣式發動機內或工廠的配管等被檢體內,而能夠利用插入部所具有的光學系統來進行被檢體內的被檢部位的傷和腐蝕等的觀察和檢查。
這里,公知有如下的手術:將插入部插入到被檢體內,一邊利用光學系統對被檢部位進行觀察一邊使插入部在該插入部的長度方向(以下,簡稱為長度方向)上移動,使用貫穿插入于插入部的通道內的處置器具進行被檢部位的處置。
例如,在用于醫療領域的內窺鏡中,公知有如下的手術:將插入部插入到體腔內,利用光學系統對體腔內的處置對象組織進行觀察,在該狀態下,使貫穿插入于通道內的處置器具從插入部的長度方向的前端(以下,簡稱為前端)向長度方向的前方(以下,簡稱為前方)突出,然后使插入部在長度方向上移動,由此使用處置器具來剝離、切除處置對象組織。
舉個例子,公知有如下的已知的內窺鏡粘膜下層剝離術(以下,稱為esd(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將插入部插入到體腔內,利用光學系統對體腔內的癌組織進行觀察,在該狀態下,使貫穿插入于通道內的高頻電手術刀從插入部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然后使插入部沿長度方向的前后(以下,簡稱為前后)移動,由此使用高頻電手術刀來去除通過事先注入專用的液體而浮起的癌組織。
并且,作為另一例,公知有如下的已知的內窺鏡粘膜切除術(以下,稱為emr(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將插入部插入到體腔內,利用光學系統對體腔內的癌組織進行觀察,在該狀態下,使貫穿插入于通道內的圈套器從插入部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并將圈套器鉤掛到通過事先注入專用的液體而浮起的癌組織上,然后對圈套器施加高頻電流并且收緊圈套器,由此去除癌組織。
然而,例如在大腸的esd和emr等手術中,插入于大腸內的插入部受到由于大腸的蠕動運動而向肛門側被大幅排出的力。
這里,關于大腸的esd和emr等手術,手術時間大多超過1小時,如果手術人員放松壓入插入部的力或者將手從插入部拿開,則插入部由于手術中的蠕動運動而向肛門側大幅移動,使手術人員看不到處置對象組織。在這種情況下存在以下這樣的問題:手術人員必須再次將插入部壓入到能夠觀察處置對象組織的位置。
而且,由于手術人員一邊扭轉操作插入部一邊將其向大腸內插入,因此存在以下這樣的問題:如果將手從插入部拿開,則插入部沿著插入部的外周方向大幅轉動,因此看不到處置對象組織。
鑒于這些問題,在日本特開2013-85812號公報中公開有如下的作為插入部安裝器具的外套管:該外套管在長度方向的前端側(以下,簡稱為前端側)的外周設置有作為壓排部的球囊,該球囊根據來自被檢體外的操作而在被檢體內縮放自如并在擴徑后卡定于被檢體的內壁,并且該外套管在內部以前后移動自如的方式貫穿插入有插入部,并且公開了如下的內窺鏡系統的結構:將外套管與插入部一同插入到被檢體內,然后使球囊膨脹而卡定于被檢體內的體壁,從而將外套管的前端側的位置固定,由此防止了外套管內的插入部的前端側在長度方向和外周方向上的位置在被檢體內大幅偏移。
另外,在日本特開2011-24829號公報中公開了如下的內窺鏡系統的結構:將作為插入部安裝器具的球囊直接固定于插入部的前端側的外周,使用球囊來防止插入部的前端側在長度方向和外周方向上的位置在被檢體內大幅偏移。
然而,日本特開2013-85812號公報所記載的外套管通常由樹脂等柔軟的材料構成使得不會阻礙插入部的撓性,構成插入部的撓性管部的外皮也由樹脂等柔軟的材料構成。
由此,存在如下問題:由伴隨著外套管內壁與插入部的外周的接觸的摩擦導致插入部在外套管內的前后移動性和沿外周方向的轉動性較差,從而操作性差。
并且,由于外套管的長度方向的基端(以下,簡稱為基端)位于被檢體外,因此例如在將插入部向大腸內插入的情況下,存在如下問題:由于腹壓導致被檢者體內的體液或殘渣等污物經由插入部的外周與外套管內壁之間的間隙而從外套管的基端漏出到被檢者體外。
而且,在日本特開2011-24829號公報的結構中,當使球囊膨脹而使插入部的前端側卡定于被檢體的體壁時,由于插入部被球囊直接固定于體壁,因此無法在上述的esd或emr等手術中使插入部在長度方向上移動。
由此,存在以下這樣的問題:當要使插入部在長度方向上移動時,需要暫時使球囊收縮,很繁雜。并且,存在以下這樣的問題:在使球囊收縮后的狀態下像上述那樣插入部在長度方向和外周方向上大幅移動。
另外,以上的問題不限于內窺鏡,在其他被插入于被檢體內的插入設備中也是同樣的。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如下結構的插入設備的插入部安裝器具、插入系統:在被檢體內能夠將插入部的前端側的位置保持為在長度方向和外周方向上僅在處置所需的規定的范圍內移動自如,能夠防止污物從被檢體內漏出,由此提高了操作性。
技術實現要素: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插入設備的插入部安裝器具安裝于被插入于被檢體內的插入設備的插入部,其中,該插入設備的插入部安裝器具具有:定位部,其被固定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壓排部,其被設置為在所述定位部所限制的范圍內沿所述插入部的長度方向的前后移動自如,并且根據來自所述被檢體外的操作而在所述被檢體內縮放自如并在擴張后卡定于所述被檢體的內壁;以及轉動限制部,其在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外周限制所述壓排部在所述插入部的外周方向上轉動的角度。
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插入系統具有所述插入設備的插入部安裝器具和所述插入設備,所述插入設備具有安裝有所述插入設備的插入部安裝器具的所述插入部。
附圖說明
圖1是概略性地示出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的插入部安裝器具的內窺鏡系統的圖。
圖2是在彎曲部彎曲并且壓排部擴張的狀態下放大示出圖1的插入系統中的ii線所包圍的部位的局部立體圖。
圖3是圖2的壓排部收縮的狀態下的沿圖2中的iii-iii線的內窺鏡系統的剖視圖。
圖4是僅剖開壓排部而概略性地示出圖2的內窺鏡系統的前端側插入于被檢體內并且圖2的壓排部收縮的狀態的圖。
圖5是概略性地示出圖4的壓排部被擴張而卡定于被檢體的內壁,插入部向前方移動,壓排部與定位部中的位于后方的環狀部件抵接的狀態的圖。
圖6是概略性地示出圖2的定位部中的位于前方的環狀部件設置于緊挨著彎曲部的后方的結構的圖。
圖7是概略性地示出圖5的插入部向后方移動,壓排部與位于前方的環狀部件抵接的狀態的圖。
圖8a是示出使用切開器具對病變粘膜部分的周圍的粘膜進行穿孔的手術的立體圖。
圖8b是示出使高頻刀經由內窺鏡的通道向被檢體內突出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8c是示出將圖8b的高頻刀的前端插入到切開器具所穿的孔內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8d是示出高頻刀切開病變粘膜部分的切開動作的立體圖。
圖9a是示出將剝離器具的前端鉤掛于由高頻刀切開的切口處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9b是示出圖9a的剝離器具的屈曲部的朝向調節動作的立體圖。
圖10是概略性地示出圖2的流體管路的一部分設置于插入部內的內窺鏡系統的變形例的圖。
圖11是概略性地示出流體管路通過圖2的定位部中的位于后方的環狀部件的內窺鏡系統的變形例的結構的圖。
圖12是沿圖11中的xii-xii線的內窺鏡系統的剖視圖。
圖13是概略性地示出由雙層管構成在圖2的定位部中位于后方的環狀部件的內窺鏡系統的變形例的圖。
圖14是沿圖13中的xiv-xiv線的內窺鏡系統的剖視圖。
圖15是概略性地示出在圖2的插入部的外周在延伸方向上的各環狀部件與壓排部之間設置有位置恢復部件的內窺鏡系統的變形例的圖。
圖16是概略性地示出由彈簧部件構成了圖2的壓排部的插入系統的變形例的圖。
圖17是概略性地示出圖16的彈簧部件擴張后的狀態的圖。
圖18是概略性地示出具有第二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的插入部安裝器具的內窺鏡系統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附圖是示意性的,應該注意各部件的厚度與寬度的關系、各個部件的厚度的比例等與現實情況不同,當然在附圖彼此之間也包含有彼此尺寸的關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
并且,以下,以內窺鏡為例對插入設備進行說明。由此,以內窺鏡的插入部安裝器具為例對插入設備的插入部安裝器具進行說明,以使用了內窺鏡和內窺鏡的插入部安裝器具的內窺鏡系統為例對插入系統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概略性地示出具有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的插入部安裝器具的內窺鏡系統的圖。
如圖1所示,內窺鏡系統100的主要部分構成為具有內窺鏡1和插入部安裝器具50。
內窺鏡1的主要部分構成為具有:插入部2,其被插入于被檢體內;操作部3,其與該插入部2的長度方向e的基端側(以下,簡稱為基端側)連接設置;通用線纜8,其從該操作部3延伸;以及連接器9,其設置于該通用線纜8的延伸端。另外,內窺鏡1經由連接器9與控制裝置和照明裝置等外部裝置電連接。
在操作部3上設置有使插入部2的后述的彎曲部2w在上下方向上彎曲的上下用彎曲操作旋鈕4和使彎曲部2w在左右方向上彎曲的左右用彎曲操作旋鈕6。
并且,在操作部3上設置有固定上下用彎曲操作旋鈕4的轉動位置的固定桿5和固定左右用彎曲操作旋鈕6的轉動位置的固定旋鈕7。
而且,在操作部3上開口有用于將處置器具等貫穿插入于后述的通道2n中的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13。
插入部2形成為細長,構成為沿著長度方向e從前端側依次具有前端部2s、彎曲部2w以及撓性管部2k。
彎曲部2w根據上下用彎曲操作旋鈕4和左右用彎曲操作旋鈕6的轉動操作而向例如上下左右這四個方向彎曲,由此改變設置于前端部2s內的未圖示的攝像單元的光學系統的觀察方向,提高前端部2s在被檢體內的插入性。而且,撓性管部2k與彎曲部2w的基端側連接設置。
并且,在插入部2、操作部3、通用線纜8、連接器9內設置有通道2n(參照圖2),該通道2n的前端在前端部2s的前端面2sm(參照圖2)上開口并且一部分朝向形成于操作部3的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13分支。通道2n除了構成供處置器具等貫穿插入的管路之外還兼作抽吸體腔內的體液等的抽吸管路。
插入部安裝器具50的一部分安裝于插入部2,主要部分構成為具有壓排部52、作為第二抵接部的轉動限制部52at(參照圖2)、流體管路53、相對于該流體管路53的基端的接頭53k裝卸自如的流體供給排出部件54、作為第一抵接部的轉動限制部55(參照圖2)以及定位部58。
另外,作為轉動限制部,不限于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也可以是突起部與壁、突起部與槽等彼此抵接來限制旋轉角度的其他第一抵接部與第二抵接部的組合。
接下來,使用圖2~圖7對插入部安裝器具50的結構進行說明。圖2是在彎曲部彎曲并且壓排部擴張的狀態下放大示出圖1的插入系統中的ii線所包圍的部位的局部立體圖,圖3是圖2的壓排部收縮的狀態下的沿圖2中的iii-iii線的內窺鏡系統的剖視圖。
另外,圖4是僅剖開壓排部而概略性地示出圖2的內窺鏡系統的前端側插入于被檢體內并且圖2的壓排部收縮的狀態的圖,圖5是概略性地示出圖4的壓排部被擴張而卡定于被檢體的內壁,插入部向前方移動,壓排部與定位部中的位于后方的環狀部件抵接的狀態的圖。
并且,圖6是概略性地示出圖2的定位部中的位于前方的環狀部件設置于緊挨著彎曲部的后方的結構的圖,圖7是概略性地示出圖5的插入部向后方移動,壓排部與位于前方的環狀部件抵接的狀態的圖。
如圖1~圖5、圖7所示,定位部58被固定于插入部2的外周,例如具有兩個環狀部件56、57,該兩個環狀部件56、57在長度方向e上具有規定的間隔e1而被分開固定。
另外,環狀部件56、57由樹脂或硅等柔軟的材料或者寬度充分小的金屬構成使得不會阻礙插入部2的柔軟性。
并且,環狀部件56、57是被未圖示的帶緊固在插入部2的外周上的,或是通過環狀部件56、57的孔徑形成得比插入部2的外徑小等而被緊固在插入部2的外周的,不借助其他部件而被直接固定。由此,環狀部件56、57也可以相對于插入部2的外周裝卸自如。
壓排部52的主要部分構成為具有:管狀的安裝部52b,其以隔著間隙嵌合的狀態設置于插入部2的外周;以及縮放部52a,其設置于該安裝部52b。
通過將安裝部52b以隔著間隙嵌合的狀態設置于插入部2的外周,壓排部52以在范圍e1內前后移動自如并且在外周方向c上轉動自如的方式不借助其他部件而被直接設置于插入部2的外周,其中,該范圍e1與環狀部件56、57所限制的長度方向e上的規定的間隔一致。
另外,環狀部件56、57被固定于將壓排部52相對于插入部2的外周而在長度方向e上移動的范圍限制在彎曲部2w以外的插入部2的外周上的位置。
具體而言,環狀部件56、57被固定于插入部2的撓性管部2k的外周2kg,其中,該撓性管部2k位于比彎曲部2w靠長度方向e的后方(以下,簡稱為后方)的位置。這是因為如果環狀部件56、57被固定于彎曲部2w則會阻礙彎曲部2w的彎曲動作。
由此,通過將安裝部52b以隔著間隙嵌合的狀態設置于撓性管部2k的外周2kg,壓排部52以在環狀部件56、57所限制的長度方向e上的范圍e1內前后移動自如并且在外周方向c上轉動自如的方式設置于撓性管部2k的外周2kg。
另外,壓排部52也可以采用相對于撓性管部2k的外周2kg僅在長度方向e上的范圍e1內的前后方向上移動自如并且在沿外周方向c轉動的情況下摩擦等不作用于與撓性管部2k的外周2kg之間的結構,從而成為不對轉動施加阻力的結構。
另外,如圖6所示,環狀部件56優選在撓性管部2k的前端側被固定于緊挨著彎曲部2w的基端的后方或彎曲部2w與撓性管部2k之間的接縫處。
這是因為:在后述的圖7所示那樣的壓排部52的縮放部52a擴張而卡定于被檢體的內壁并且壓排部52與環狀部件56抵接的狀態下,如果環狀部件56在撓性管部2k的外周2kg被固定在向后方大幅遠離彎曲部2w的基端的位置,則比卡定于體壁的縮放部52a靠前端側的插入部2的部位會在被檢體內下垂。
并且,如圖7所示,壓排部52的安裝部52b的內徑r1形成為大于插入部2的外徑r4并且小于環狀部件56、57的外徑r2(r4<r1<r2)。
由此,安裝部52b一定會與環狀部件56、57抵接,因此安裝部52b在長度方向e上的環狀部件56與環狀部件57之間前后移動自如。
由此,在后述那樣縮放部52a被擴張而卡定于被檢體的內壁的狀態下,插入部2的前端側在安裝部52b與環狀部件56、57抵接的范圍內前后移動自如。
而且,插入部2的撓性管部2k的外周2kg與安裝部52b的內周之間的間隙r3(r3=r1-r4)例如設定在大于0mm并且小于等于2.8mm的范圍內。
這是因為:我們知道人的大腸的腸壁的厚度在最薄的部位是大約1.4mm,因此在將內窺鏡系統100向大腸b(參照圖4)內插入時,如果間隙r3被設定為大于2.8mm,則折疊成兩層的腸壁有可能被卷進間隙r3中。
換言之,通過將間隙r3設定在大于0mm并且小于等于2.8mm的范圍內,能夠可靠地防止在將內窺鏡系統100向大腸b內插入時折疊成兩層的腸壁卷進間隙r3中。
壓排部52的縮放部52a例如由已知的球囊構成,該縮放部52a像圖4、圖5所示那樣根據來自被檢體外的操作而在被檢體內縮放自如,并且像圖5所示那樣在擴張后卡定于作為被檢體的例如大腸b的內壁。
具體而言,縮放部52a連接有由管等構成的流體管路53的前端,在位于被檢體外的流體管路53的基端所設置的接頭53k上連接有例如由注射器構成的流體供給排出部件54,通過利用流體供給排出部件54經由流體管路53對縮放部52a進行氣體的供給、排出,而使縮放部52a擴張、收縮自如。
另外,流體供給排出部件54不限于注射器,只要能夠對縮放部52a進行氣體的供給、排出,可以由任何部件構成。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系統100中,在被插入于被檢體內的狀態下位于被檢體外的僅是內窺鏡1的插入部2的一部分、操作部3、通用線纜8、連接器9、流體管路53的一部分以及流體供給排出部件54。
具體而言,例如在內窺鏡系統100被插入于大腸b內的情況下,與肛門接觸的僅是插入部2和流體管路53的一部分。
并且,例如在像圖5所示那樣在大腸b內縮放部52a被擴張而卡定于腸壁的狀態下,插入部2的前端側在安裝部52b與環狀部件57抵接的位置和像圖7所示那樣安裝部52b與環狀部件56抵接的位置之間的范圍內前后移動自如。
更具體而言,利用環狀部件56、57而設定為使壓排部52或者插入部2的前端側在上述的esd所需的20mm以上100mm以下的范圍內前后移動自如。
即,將環狀部件56與環狀部件57在長度方向e上的規定的間隔e1設定為使壓排部52或者插入部2的前端側在20mm以上100mm以下的范圍內前后移動自如。
這里,以下使用圖8、圖9對上述的esd手術的一例進行簡單的說明。
圖8a~圖8d是概略性地對將圖1的內窺鏡系統插入于被檢體內并且使用從內窺鏡的通道突出的切開器具、高頻刀在esd中進行病變粘膜部位的切開動作的一例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8a是示出使用切開器具對病變粘膜部分的周圍的粘膜進行穿孔的手術的立體圖,圖8b是示出使高頻刀經由內窺鏡的通道向被檢體內突出的狀態的立體圖,圖8c是示出將圖8b的高頻刀的前端插入到切開器具所穿的孔內的狀態的立體圖,圖8d是示出高頻刀切開病變粘膜部分的切開動作的立體圖。
并且,圖9a、圖9b是概略性地對使用從內窺鏡的通道突出的剝離器具在esd中進行病變粘膜部位的剝離動作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9a是示出將剝離器具的前端鉤掛于由高頻刀切開的切口處的狀態的立體圖,圖9b是示出圖9a的剝離器具的屈曲部的朝向調節動作的立體圖。
首先,手術人員將內窺鏡系統100導入到被檢體內,然后使用從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13經由通道2n而從前端部2s的前端面2sm向被檢體內突出的未圖示的注射針,像圖8a所示那樣向作為處置對象組織的病變粘膜部分s的粘膜下層注入生理鹽水等藥液,使病變粘膜部分s隆起。另外,將作為esd手術的對象的病變粘膜部分s的直徑像公知那樣假定為20mm~50mm左右。
接著,如圖8a所示,手術人員使用從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13經由通道2n而從前端部2s的前端面2sm向被檢體內突出的切開器具112在病變粘膜部分s的周圍的粘膜的一部分穿出孔h。
然后,手術人員像圖8b所示那樣將切開器具112從通道2n拔出,將從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13經由通道2n而從前端部2s的前端面2sm向被檢體內突出的高頻刀113的刀前端像圖8c所示那樣插入到孔h內。
在該狀態下,一邊向刀前端供給高頻電流一邊像圖8d所示那樣同時也利用彎曲部2w的彎曲使插入部2的前端側前后移動20mm~50mm左右,由此使高頻刀113的前端側也前后移動20mm~50mm左右,切開病變粘膜部分s的周圍,形成切口p。
接著,手術人員在整周切開病變粘膜部分s后,將高頻刀113從通道2n拔出,像圖9a所示那樣將從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13經由通道2n而從前端部2s的前端面2sm向被檢體內突出的剝離器具114導入到被檢體內,使刀部114n與切口p抵接并使屈曲部114k鉤掛于切口p,再將病變粘膜部分s的下層切開剝離。此時,期望屈曲部114k與固有肌層平行或者朝向內腔側。
另外,在屈曲部114k的朝向不是所期望的朝向的情況下調節屈曲部114k的朝向。具體而言,如圖9b所示,在將操作部114a的操作用滑動件114b向后方少許移動后的狀態下,把持著護套114s使操作部114a旋轉。接著,在改變了屈曲部114k的朝向后,將操作用滑動件114b向前方移動,由此利用已知的機構限制了刀部114n的轉動。由此,屈曲部114k在粘膜切除、剝離期間被固定為保持朝向的狀態。
最后,手術人員在將病變粘膜部分s全部切除、剝離后,將剝離器具114從通道2n拔出,使用從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13經由通道2n而從前端部2s的前端面2sm向被檢體內突出的未圖示的把持鉗子等,經由通道2n將病變粘膜部分s取出。
另外,在上述那樣的esd的圖8d所示的手術中,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系統100的結構尤其有效。
具體而言,在以下情況下尤其有效:在插入部2的前端側的位置通過壓排部52的縮放部52a的擴張而被固定于例如大腸b的腸壁并利用內窺鏡1的光學系統來觀察病變粘膜部分s的狀態下,像圖8d所示的esd手術那樣想要使插入部2的前端側僅移動20mm~50mm左右。
另外,在縮放部52a擴張后的狀態下,由于在本實施方式中安裝部52b以隔著間隙嵌合的狀態設置于外周2kg,因此,像上述那樣如果手術人員將手從插入部2拿開或者放松壓入插入部2的力,則插入部2由于大腸的蠕動運動而向肛門側大幅移動。
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結構:由于安裝部52b與環狀部件57抵接,因此通過防止插入部2的較大的(超過100mm的)后退移動而能夠防止看不到病變粘膜部分s。
由于以上的理由,將環狀部件56與環狀部件57在長度方向e上的規定的間隔e1設定為使壓排部52或者插入部2的前端側在20mm以上100mm以下的范圍內前后移動自如,其中,該范圍是對于應用esd的病變粘膜部分s的大小必要且充分的移動范圍。
由此,不將移動范圍設定在100mm以上是因為:如上所述,如果插入部2的前端側的移動量過大,則插入部2由于蠕動運動的后退量變大,從而即使使縮放部52a擴張,插入部2的前端側在被檢體內的固定效果也變小。
并且,如圖2、圖3所示,轉動限制部52at是在環狀的安裝部52的內周面上以在外周方向c上分開大致180°并且對置地向徑向的內側突出的方式設置的兩個突起,該轉動限制部52at位于間隙r3中。
并且,轉動限制部55是不借助其他部件而被直接固定于撓性管部2k的外周2kg、并且前端被固定于環狀部件56、基端被固定于環狀部件57的沿長度方向e具有規定的間隔e1的突起,該轉動限制部55位于間隙r3中。
另外,轉動限制部55也可以僅設置于環狀部件56、57和外周2kg中的任意一個上,而且也可以不是沿著長度方向e連結環狀部件56、57之間。
轉動限制部52at、55在插入部2的外周限制壓排部52在外周方向c上轉動的角度。
具體而言,轉動限制部52at、55通過轉動限制部52at在外周方向c上與轉動限制部55抵接而限制角度使得壓排部52沿著外周方向c在±180°以下的規定的范圍內轉動。即,限制角度使得壓排部52沿著外周方向c向一個方向或者另一方向在180°以下的規定的范圍內旋轉。
更具體而言,在縮放部52a在被檢體內被擴張而卡定于被檢體的內壁的狀態下,通過轉動限制部55在外周方向c上與在外周方向c上分開大致180°而設置的兩個轉動限制部52at中的任意轉動限制部抵接,轉動限制部52at、55限制轉動角度使得壓排部52或者插入部2的前端側不會轉動±180°以上。
這是因為: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中,由于壓排部52的安裝部52b以隔著間隙嵌合的狀態設置于插入部2的外周,因此如果沒有轉動限制部52at、55,則由于像上述那樣一邊對插入部2進行扭轉操作一邊將其向例如大腸b內插入,因此即使縮放部52a擴張,在手術人員將手從插入部2拿開的情況下,插入部2也相對于壓排部52在外周方向c上轉動360°以上,從而看不到病變粘膜部分s,并且管狀的流體管路53會纏繞在插入部2的外周上。
另外,上述的轉動限制部52at、55的結構僅僅是一例,只要是能夠將插入部2的前端側相對于壓排部52的轉動限制為±180°以下的規定的范圍內的角度的結構就不限于上述的結構。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內容:縮放部52a縮放自如的壓排部52被設置為在固定于插入部2的外周的環狀部件56、57所規定的長度方向e上的規定的間隔e1內前后移動自如。并且,示出了如下內容:壓排部52設置為借助轉動限制部52at、55來限制沿外周方向c的轉動角度。
這樣,即使在壓排部52的縮放部52a被擴張而卡定于被檢體的內壁的狀態下,插入部2的前端側也是在環狀部件56、57所規定的20mm~100mm的范圍內前后移動自如。并且,插入部2的前端側能夠在轉動限制部52at、55所規定的±180°以下的范圍內轉動,以能夠順暢轉動的方式轉動自如。
由此,在上述的esd等中,能夠在某種程度地固定了插入部2的前端側的位置來對病變粘膜部分s進行觀察的狀態下容易進行使插入部2的前端側在長度方向e上移動20mm~50mm左右的處置,而無需像以往那樣使縮放部52a收縮。
并且,即使手術人員將手從插入部2拿開或放松壓入插入部2的力,由于壓排部52的安裝部52b與環狀部件56、57中的任意環狀部件抵接,因此在縮放部52a被擴張的狀態下,插入部2的前端側也不會前后大幅移動,因此能夠防止看不到病變粘膜部分s。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環狀部件56、57、壓排部52以及轉動限制部52at、55被直接設置于插入部2的外周,而無需使用以往的外套管那樣的其他部件。
由此,例如在將內窺鏡系統100向大腸b內插入時,與肛門接觸的僅是插入部2的外周和流體管路53,由于與肛門密合,因此除了能夠可靠地防止大腸b內的污物經由肛門漏出到被檢體外,由于不使用外套管,因此還能夠良好地確保插入部2在大腸b內的移動性和轉動性。
根據以上內容,能夠提供具有如下結構的內窺鏡的插入部安裝器具50、內窺鏡系統100:能夠在被檢體內將插入部2的前端側的位置保持為在長度方向e和外周方向c上僅在處置所需的規定的范圍內移動自如,能夠防止污物從被檢體內漏出,由此提高操作性。
另外,以下示出了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在上述的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的內容:通過將安裝部52b以隔著間隙嵌合的狀態設置于插入部2的外周,壓排部52在環狀部件56、57所確定的范圍內前后移動自如,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過使安裝部52b經由軸承等與插入部2的外周抵接,而使壓排部52在環狀部件56、57所確定的范圍內前后移動自如并且在外周方向c上轉動自如。
并且,以下使用圖10示出另一變形例。圖10是概略性地示出圖2的流體管路的一部分設置于插入部內的內窺鏡系統的變形例的圖。
如圖10所示,也可以是,流體管路53設置于插入部2內,從環狀部件57的后方附近露出到插入部2外,前端與縮放部52a連接。另外,流體管路53也可以與設置于插入部2內的已有的流體管路兼用。
根據這樣的結構,能夠可靠地防止流體管路53伴隨著插入部2或者壓排部52的轉動而纏繞于插入部2的外周。另外,其他結構、效果與上述的本實施方式相同。
而且,以下使用圖11、圖12示出另一變形例。圖11是概略性地示出流體管路通過在圖2的定位部中位于后方的環狀部件的內窺鏡系統的變形例的結構的圖,圖12是沿圖11中的xii-xii線的內窺鏡系統的剖視圖。
如圖11、圖12所示,也可以是,在環狀部件57上形成有截面呈大致c字狀的空間57c,流體管路53在該空間57c內在外周方向c上±180°以內移動自如。
根據這樣的結構,即使流體管路53與上述的本實施方式同樣地設置于插入部2外,但由于伴隨著插入部2或者壓排部52的轉動,流體管路53在空間57c內在外周方向c上±180°以內的范圍內移動,因此也能夠可靠地防止流體管路53纏繞于插入部2的外周。另外,其他結構、效果與上述的本實施方式相同。
并且,如圖11所示,也可以是,在插入部2的外周在比環狀部件57靠后方的位置設置一個或多個具有與環狀部件57相同的結構的排列部件159,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流體管路53纏繞于插入部2的外周。
并且,以下使用圖13、圖14示出另一變形例。圖13是概略性地示出由雙層管構成在圖2的定位部中位于后方的環狀部件的內窺鏡系統的變形例的圖,圖14是沿圖13中的xiv-xiv線的內窺鏡系統的剖視圖。
如圖13、圖14所示,也可以是,定位部52中的位于后方的環狀部件57’由被固定于插入部2的外周的內側管57a和以隔著間隙嵌合的狀態轉動自如地設置于該內側管57a的外周的外側管57b構成,在外側管57b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流體管路53的保持構件158。
另外,利用設置于內側管57a的外周面的前端和基端的防脫部件來防止外側管57b從內側管57a的外周沿長度方向e脫落。
通過這樣的結構也是,即使將流體管路53與圖11、圖12同樣地設置于插入部2外,也能夠可靠地防止流體管路53伴隨著插入部2或者壓排部52的轉動而纏繞于插入部2的外周。另外,其他結構、效果與上述的本實施方式相同。
而且,以下使用圖15示出另一變形例。圖15是概略性地示出在圖2的插入部的外周在延伸方向上的各環狀部件與壓排部之間設置有位置恢復部件的內窺鏡系統的變形例的圖。
如圖15所示,也可以是,在插入部2的外周在長度方向e上的環狀部件56與壓排部52之間設置有前端被固定于環狀部件56、基端被固定于壓排部52的螺旋彈簧等位置恢復部件61,并且在插入部2的外周在長度方向e上的環狀部件57與壓排部52之間設置有基端被固定于環狀部件57、前端被固定于壓排部52的螺旋彈簧等位置恢復部件62。
另外,位置恢復部件61、62不限于螺旋彈簧,也可以是封入有流體的阻尼器狀的構造物或具有彈性的樹脂等施力部件。
根據這樣的結構,當手術人員將手從插入部2拿開時,在壓排部52的縮放部52a擴張而卡定于內壁的情況下,插入部2的位置借助位置恢復部件61、62而返回到圖15所示的基準位置,并且在縮放部52a收縮的情況下,壓排部52的位置借助位置恢復部件61、62而返回到圖15所示的基準位置。
因此,除了提高了觀察性、處置性之外,在縮放部52a擴張的情況下,也能夠克服由于上述的蠕動運動而使插入部2向肛門側移動的力,因此更加提高了操作性。另外,其他結構、效果與上述的本實施方式相同。
另外,以下使用圖16、圖17示出另一變形例。圖16是概略性地示出由彈簧部件構成了圖2的壓排部的插入系統的變形例的圖,圖17是概略性地示出圖16的彈簧部件擴張后的狀態的圖。
在上述的本實施方式中,以壓排部52由伴隨著經由流體管路53的流體的供給排出而擴張收縮自如的球囊構成的情況為例進行了示出。
不限于此,如圖16、圖17所示,壓排部52’也可以由伴隨著從控制器72經由信號線71的電源的供給、切斷而像受電弓那樣機械上擴張收縮自如的棒狀或者板狀的彈簧部件構成。
另外,在這種情況下,信號線71與流體管路53同樣地能夠應用圖10~圖14所示的變形例。
并且,也可以是,信號線71與本實施方式的流體管路53組合而具有向切換朝向縮放部52a的流體的供給、切斷的閥發送信號的功能。
而且,壓排部52’的結構不限于此,只要是縮放自如的結構,就能夠在任何結構中應用。
根據這樣的結構,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的本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其他結構、效果與上述的本實施方式相同。
(第二實施方式)
圖18是概略性地示出具有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的插入部安裝器具的內窺鏡系統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視圖。
在該第二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系統、內窺鏡的插入部輔助器具的結構中,定位部、壓排部以及轉動限制部構成為一體的安裝單元,這一點與圖1~圖17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系統、內窺鏡的插入部輔助器具的結構不同。由此,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標號并省略說明。
如圖1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環狀部件56、57、壓排部52以及未圖示的轉動限制部構成為預先組裝好了的一體的安裝單元200,安裝單元200被固定在插入部2的第一實施方式所示的外周的位置。
具體而言,環狀部件56與環狀部件57借助被直接固定于插入部2的外周的管狀的連結部件59而在長度方向e上連結,壓排部52以隔著間隙嵌合的狀態設置于連結部件59的外周59g,在外周59g上的環狀部件56、57所限制的具有規定的間隔e1的范圍內前后移動自如并且在外周方向c上轉動自如。
另外,雖然未圖示,但在本實施方式中也是,通過設置于壓排部52的轉動限制部52at與設置于外周59g的轉動限制部在外周方向c上抵接,而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限制插入部2或者壓排部52的轉動角度。另外,其他結構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
根據這樣的結構,由于環狀部件56、57、壓排部52、轉動限制部是一個一體的安裝單元200,因此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安裝于插入部2的外周的部件數量從三個部件減少為一個部件,因此提高了插入部安裝器具50相對于插入部2的外周的安裝性。另外,其他效果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實施方式中,以醫療用的內窺鏡1為例示出了插入設備,但不限于此,除了也可以應用于工業用的內窺鏡1之外,還可以應用于內窺鏡1以外的處置器具等插入設備。
由此,插入部安裝器具50也能夠安裝于內窺鏡以外的處置器具等插入設備的插入部,也能夠應用于使用了內窺鏡以外的處置器具等插入設備的插入系統。
本申請是以2015年3月19日在日本申請的日本特愿2015-056354號為優先權主張的基礎而申請的,上述的內容被引用于本申請說明書、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