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
背景技術:
神經內科是獨立的二級學科,不屬于內科概念。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及周圍神經組成,主要診治腦血管疾病(腦梗塞、腦出血)、偏頭痛、腦部炎癥性疾病(腦炎、腦膜炎)、脊髓炎、癲癇、癡呆、神經系統變性病、代謝病和遺傳病、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病、周圍神經病(四肢麻木、無力)及重癥肌無力等,主要檢查手段包括頭頸部MRI、CT、ECT、PETCT、腦電圖、TCD(經顱多普勒超聲)肌電圖、誘發電位及血流變學檢查;
神經內科有很多病人有偏癱的癥狀表現,患者要通過對患病部位的按摩來恢復身體的健康,現有技術主要是通過醫務人員幫助患者移動身體及按摩,但是醫務人員幫助患者移動身體時十分的費力,有時需要更多人員幫忙,要花費很多力氣和時間,增加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不僅有助于醫務人員幫助患者移動身體,減輕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同時具有輔助治療功能,幫助患者更快地康復。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包括:肩部康復部件、腿部康復部件和腰部康復部件,所述肩部康復部件包括底板、第一支撐機構、第二支撐機構和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所述底板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支撐機構、第二支撐機構和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
第一支撐機構包括第一支管、第一延伸管、調整螺栓和第一支撐板,所述第一支管固定連接于所述底板上部,所述第一延伸管插裝于所述第一支管中且活動設置,所述調整螺栓活動設置于所述第一延伸管內部且所述調整螺栓的底部和所述第一支管外壁接觸,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延伸管的上部;
第二支撐機構包括第二支管、第二延伸管、調整螺栓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二支管固定連接于所述底板上部,所述第二延伸管插裝于所述第二支管中且活動設置,所述調整螺栓活動設置于所述第二延伸管內部且所述調整螺栓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支管外壁接觸,所述第二支撐板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延伸管的上部;
所述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第一折管、第二折管、第三折管、第四折管、固定螺栓、調整螺母、第一紅外線燈和第一操作開關;所述第一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折管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折管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三折管一端,所述第三折管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紅外線燈;
所述第二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折管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折管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四折管一端,所述第四折管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紅外線燈;
所述第一直管上均設有第一凹形槽,所述第一折管一端均上設有第二凹形槽,且所述第一凹形槽和所述第二凹形槽相匹配,所述固定螺栓依次貫穿所述第一凹形槽、所述第二凹形槽、所述第二凹形槽和所述第一凹形槽,所述調整螺母和所述固定螺栓匹配連接;
所述第一折管另一端上設有第三凹形槽,所述第二折管上設有第四凹形槽,且所述第三凹形槽和所述第四凹形槽相匹配;所述固定螺栓依次貫穿所述第三凹形槽、所述第四凹形槽、所述第四凹形槽和所述第三凹形槽,所述調整螺母和所述固定螺栓匹配連接;
所述腰部康復部件包括底板、第一支撐機構、第二支撐機構和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所述底板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支撐機構、第二支撐機構和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
所述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包括轉盤、軸承、轉軸、第二紅外線燈和第二操作開關,所述轉盤固定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轉盤上端均設置有上凹形槽,下端設置有下凹形槽,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大小一致且上下對應設置;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之間設有軸承槽,所述軸承槽、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的中心在同一中心線上;
所述轉軸包括包括第一豎直段、平行段和第二豎直段,所述第一豎直段、所述平行段和所述第二豎直段依次連接且相互之間依次構成九十度夾角設置;
所述第一豎直段上設有上圓形凹槽和下圓形凹槽,所述上圓形凹槽、下圓形凹槽和所述上凹形槽、所述下凹形槽一一對應設置;
所述軸承插裝設置于所述轉盤內部,所述第一豎直段插裝設置于所述軸承內部;所述第二豎直段上部和所述第二紅外線燈連接,所述第二操作開關和所述第二紅外線燈連接。
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腿部康復部件和所述肩部康復部件外形一致,所述腿部康復部件設置有兩個,兩個所述腿部康復部件分別和人體左右腿位置相對應。
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設置有顯示屏,所述顯示屏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第一操作開關設置于所述顯示屏上部。
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顯示屏上設置有能夠調整功率大小的調整按鈕和具有定時功能的定時按鈕。
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紅外線燈采用由雙電源供電,所述雙電源雙電源連接雙電源切換開關,所述雙電源切換開關和所述第二紅外線燈連接。
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轉盤的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內設有軸用擋圈,所述軸用擋圈和所述第一豎直段相匹配。
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底板上設有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設置有四個。
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固定框和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框包括上平板、下平板和立板,所述上平板、所述下平板和所述立板依次連接且,所述上平板、所述下平板均和所述立板成九十度夾角。
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上平板上設有螺紋孔,所述固定螺栓活動設置于所述螺紋孔中。
作為一種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支撐板上和所述第二支撐板均設置有墊子,所述墊子采用PVC發泡材質構件。
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一種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包括:肩部康復部件、腿部康復部件和腰部康復部件,所述肩部康復部件包括底板、第一支撐機構、第二支撐機構和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所述底板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支撐機構、第二支撐機構和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
第一支撐機構包括第一支管、第一延伸管、調整螺栓和第一支撐板,所述第一支管固定連接于所述底板上部,所述第一延伸管插裝于所述第一支管中且活動設置,所述調整螺栓活動設置于所述第一延伸管內部且所述調整螺栓的底部和所述第一支管外壁接觸,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延伸管的上部;
第二支撐機構包括第二支管、第二延伸管、調整螺栓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二支管固定連接于所述底板上部,所述第二延伸管插裝于所述第二支管中且活動設置,所述調整螺栓活動設置于所述第二延伸管內部且所述調整螺栓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支管外壁接觸,所述第二支撐板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延伸管的上部;
所述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第一折管、第二折管、第三折管、第四折管、固定螺栓、調整螺母、第一紅外線燈和第一操作開關;所述第一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折管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折管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三折管一端,所述第三折管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紅外線燈;
所述第二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折管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折管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四折管一端,所述第四折管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紅外線燈;
所述第一直管上均設有第一凹形槽,所述第一折管一端均上設有第二凹形槽,且所述第一凹形槽和所述第二凹形槽相匹配,所述固定螺栓依次貫穿所述第一凹形槽、所述第二凹形槽、所述第二凹形槽和所述第一凹形槽,所述調整螺母和所述固定螺栓匹配連接;
所述第二直管另一端上設有第三凹形槽,所述第二折管上設有第四凹形槽,且所述第三凹形槽和所述第四凹形槽相匹配;所述固定螺栓依次貫穿所述第三凹形槽、所述第四凹形槽、所述第四凹形槽和所述第三凹形槽,所述調整螺母和所述固定螺栓匹配連接;
基于以上結構,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支撐患者在病床上側身,減輕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同時所述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對患者的肩部和背部通過紅外線進行治療,促進患者的康復,通過上述機構可以對背部不同的位置進行治療,結構簡單且操作十分的方便。
所述腰部康復部件包括底板、第一支撐機構、第二支撐機構和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所述底板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支撐機構、第二支撐機構和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
所述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包括轉盤、軸承、轉軸、第二紅外線燈和第二操作開關,所述轉盤固定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轉盤上端均設置有上凹形槽,下端設置有下凹形槽,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大小一致且上下對應設置;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之間設有軸承槽,所述軸承槽、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的中心在同一中心線上;
所述轉軸包括包括第一豎直段、平行段和第二豎直段,所述第一豎直段、所述平行段和所述第二豎直段依次連接且相互之間依次構成九十度夾角設置;
所述第一豎直段上設有上圓形凹槽和下圓形凹槽,所述上圓形凹槽、下圓形凹槽和所述上凹形槽、所述下凹形槽一一對應設置;
所述軸承插裝設置于所述轉盤內部,所述第一豎直段插裝設置于所述軸承內部;所述第二豎直段上部和所述第二紅外線燈連接,所述第二操作開關和所述第二紅外線燈連接;
基于以上結構,所述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對患者的腰部不同的部位進行治療,操作方便且實用性強。
本發明中,所述腿部康復部件和所述肩部康復部件外形一致,所述腿部康復部件設置有兩個,兩個所述腿部康復部件分別和人體左右腿位置相對應;基于以上結構,兩個所述腿部康復部件可以同時對左右腿進行治療,提高了治療的效率。
本發明中,所述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設置有顯示屏,所述顯示屏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第一操作開關設置于所述顯示屏上部,所述顯示屏上設置有能夠調整功率大小的調整按鈕和具有定時功能的定時按鈕;基于以上結構,通過所述調整按鈕可以調節紅外線的強度,針對不同患者的病情使用不同的治療強度,同時所述定時按鈕對治療的時間進行設定。
本發明中,所述第一紅外線燈采用由雙電源供電,所述雙電源雙電源連接雙電源切換開關,所述雙電源切換開關和所述第一紅外線燈連接;基于以上結構,紅外線治療儀由雙開關電源供電,不僅安全、高效,同時穩定可靠、定時精確,并且操作方便。
本發明中,所述轉盤的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內設有軸用擋圈,所述軸用擋圈和所述第一豎直段相匹配;基于以上結構,所述轉軸轉動靈活,外線外治療儀可以對不同位置進行治療。
本發明中,所述底板上設有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設置有四個,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固定框和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框包括上平板、下平板和立板,所述上平板、所述下平板和所述立板依次連接且,所述上平板、所述下平板均和所述立板成九十度夾角,所述上平板上設有螺紋孔,所述固定螺栓活動設置于所述螺紋孔中;基于以上結構,將所述底板和病床固定連接,不用時直接拆除,操作方便。
本發明中,所述第一支撐板上和所述第二支撐板均設置有墊子,所述墊子采用PVC發泡材質構件;基于以上結構,患者倚靠在所述第一支撐板時更加的舒適,患者會更好的配合。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不僅減輕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同時對全身的各個部位進行治療,紅外線可以透過衣服作用于治療部位,加速血液物質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減少疼痛,同時增加肌肉松弛、產生按摩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結構示意圖;
圖2為肩部康復部件結構示意圖;
圖3為腰部康復部件結構示意圖;
圖4為整體布局示意圖;
圖5為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6為固定螺栓結構示意圖;
圖7為直管和折管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8為折管和折管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9為轉盤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固定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11為通訊模塊的電路圖;
附圖中,1、肩部康復部件;11、底板、12、第一支撐機構;121、第一支管;122、第一延伸管;123、調整螺栓;124、第一支撐板;125、墊子;13、第二支撐機構;131、第二支管;132、第二延伸管;133、調整螺栓;134、第二支撐板;14、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141、第一直管;1411、第一凹形槽;142、第二直管;1421、第三凹形槽;143、第一折管;1431、第二凹形槽;144、第二折管;1441、第四凹形槽;145、第三折管;146、第四折管;147、固定螺栓;148、調整螺母;149、紅第一外線燈;150、第一操作開關;151、顯示屏;152、調整按鈕;153、定時按鈕;2、腰部康復部件;21、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211、轉盤;2111、上凹形槽;2112、所述下凹形槽;212、軸承;213、轉軸;2131、第一豎直段、2132、平行段;2133、第二豎直段;214、第二紅外線燈;215、第二操作開關;216、軸用擋圈;217、上圓形凹槽;218、下圓形凹槽;3、腿部康復部件;4、固定裝置;41、固定框;411、上平板、412、下平板;413、立板;42、固定螺栓;33、射頻芯片電路;34、晶振電路;35、第一濾波電路;36、第二濾波電路;37、開關控制電路;38、晶振;39、第五電流節點;40、第六電流節點;43、第一電感;44、第二電感;45、第七電流節點;46、第八電流節點;47、第三電容;48、第四電容;49、第五電容;50、第九電流節點;51、第三電感;52、第一電容;53、第二電容。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包括:肩部康復部件1、腿部康復部件3和腰部康復部件2,該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根據病患的實際需求可以設置在多個,如圖4所示,該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主要安裝在護理床體上結合使用下述給出具體的實現結構。
如圖2所示,肩部康復部件1包括底板11、第一支撐機構12、第二支撐機構13和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14;底板11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支撐機構12、第二支撐機構13和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14;
第一支撐機構12包括第一支管121、第一延伸管122、調整螺栓123和第一支撐板124,第一支管121固定連接于底板11上部,第一延伸管122插裝于第一支管121中且活動設置,調整螺栓123活動設置于第一延伸管122內部且調整螺栓123的底部和第一支管121外壁接觸,第一支撐板124固定連接于第一延伸管122的上部;
第二支撐機構13包括第二支管131、第二延伸管132、調整螺栓133和第二支撐板134,第二支管131固定連接于底板11上部,第二延伸管132插裝于第二支管131中且活動設置,調整螺栓133活動設置于第二延伸管132內部且調整螺栓133的底部和第二支管131外壁接觸,第二支撐板134固定連接于第二延伸管132的上部;
如圖5所示,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14包括第一直管141、第二直管142、第一折管143、第二折管144、第三折管145、第四折管146、固定螺栓147、調整螺母148、第一紅外線燈149和第一操作開關150;第一直管141的一端和第一折管143的一端連接,第一折管143的另一端連接第三折管145一端,第三折管145的另一端連接第一紅外線燈149;
第二直管142的一端和第二折管144的一端連接,第二折管144的另一端連接第四折管146一端,第四折管146另一端連接第一紅外線燈149;
如圖5所示,第一直管141上均設有第一凹形槽1411,第一折管143一端均上設有第二凹形槽1431,且第一凹形槽1411和第二凹形槽1431相匹配,固定螺栓147依次貫穿第一凹形槽1411、第二凹形槽1431、第二凹形槽1431和第一凹形槽144,結合圖6和圖7所示,調整螺母148和固定螺栓147匹配連接;
如圖5所示,第二直管142另一端上設有第三凹形槽1421,第二折管144上設有第四凹形槽1441,且第三凹形槽1421和第四凹形槽1441相匹配;固定螺栓147依次貫穿第三凹形槽1421、第四凹形槽1441、第四凹形槽1441和第三凹形槽1421,結合圖6和圖8所示,調整螺母148和固定螺栓147匹配連接;
如圖3所示,腰部康復部件2包括底板11、第一支撐機構12、第二支撐機構13和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21,底板11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支撐機構12、第二支撐機構13和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21;
而紅外線治療儀又是護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該紅外線可以透過衣服作用于治療部位,可穿過皮膚,直接使肌肉、皮下組織等產生熱效應,加速血液物質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減少疼痛、增加肌肉松弛、產生按摩效果等;紅外線主要是由于其能從不同水平調動人體本身的抗病能力而治療疾病;
腿部康復部件3和肩部康復部件1外形一致,腿部康復部件3設置有兩個,兩個腿部康復部件3分別和人體左右腿位置相對應;
如圖3所示,腰部紅外線治療機構21包括轉盤211、軸承212、轉軸213、第二紅外線燈214和第二操作開關215,結合圖9所示,轉盤211固定設置于底板11的上部,轉盤211上端設置有上凹形槽2111,下端設置有下凹形槽2112,上凹形槽2111和下凹形槽2112大小一致且上下對應設置;上凹形槽2111和下凹形槽2112之間設有軸承槽,軸承槽、上凹形槽2111和下凹形槽2112的中心在同一中心線上,轉盤211的上凹形槽2111和下凹形槽2112內設有軸用擋圈216,軸用擋圈216和第一豎直段2131相匹配;
轉軸213包括包括第一豎直段2131、平行段2132和第二豎直段2133,第一豎直段2131、平行段2132和第二豎直段2133依次連接且相互之間依次構成九十度夾角設置;
第一豎直段2131上設有上圓形凹槽217和下圓形凹槽218,上圓形凹槽217、下圓形凹槽218和上凹形槽2111、下凹形槽2112一一對應設置;
軸承212插裝設置于轉盤211內部,第一豎直段2131插裝設置于軸承212內部;第二豎直段2133上部和第一紅外線燈149連接,第一操作開關150和第一紅外線燈149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首先將患者輕輕的抬起一定的距離,將第一支撐機構12和第二支撐機構13高度調整到最小,根據患者抬起的高度調整第一支撐機構12、和第二支撐機構13高度,如果此時患者抬起的高度抬起的高度不夠,則繼續以上操作,高度調整好之后,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14通過折管調整高度和治療的位置,調整好后開始治療,治療結束后關閉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14,將第一支撐機構12、和第二支撐機構13高度調整到最小,再將患者輕輕抬起,將裝置取走。
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肩部紅外線治療機構14設置有顯示屏151,顯示屏151設置于底板11的上部,第一操作開關150設置于顯示屏151上部,顯示屏151上設置有能夠調整功率大小的調整按鈕152和具有定時功能153的定時按鈕;調整按鈕152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隨時調節功率的大小,定時按鈕153可以根據治療的時間定時,防止時間過長影響治療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第一紅外線燈149采用由雙電源供電(圖中未指出),雙電源雙電源連接雙電源切換開關,雙電源切換開關和第一紅外線燈連接;雙電源轉換開關電器將一個或幾個負載電路從一個電源轉換至另一個電源的電器。由一個(或幾個)轉換開關電器和其它必需的電器組成,用于監測電源電路、并將一個或幾個負載電路從一個電源自動轉換至另一個電源的電器。
本實施例中,底板11上設有固定裝置4,該固定裝置4將上述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固定在護理床體上,其中該神經內科多功能輔助裝置的數量可以根據實際的需求進行設置,例如圖4所示的效果;
其中,圖4給出的是四個情形,即固定裝置4設置有四個,結合圖10所示,固定裝置4包括固定框41和固定螺栓42,固定框41包括上平板411、下平板412和立板413,上平板411、下平板412和立板413依次連接且,上平板411、下平板412均和立板413成九十度夾角,上平板411上設有螺紋孔,固定螺栓42活動設置于螺紋孔中;在進行治療時首先將固定螺栓42向上調整,增大和下平板412之間的距離,將地板和病床卡住,調整固定螺栓42固定后進行操作。
在該實施例中,在該護理床體的豎板板上還設有智能模組和攝像頭(圖中未標記),該智能模組與所述攝像頭、第一紅外線燈和第二紅外線燈連接;
該攝像頭用于對患者康復活動進行拍攝,其具體實現為:
該智能模組包括控制模塊、通訊模塊、計時模塊和視頻采集模塊,其中,該視頻采集模塊與所述攝像頭連接,用于獲取所述攝像頭采集到的視頻數據,暫存,并在所述控制模塊的控制下通過所述通訊模塊傳輸至服務器端或醫護人員手機終端,供醫護人員查看或存檔;
該計時模塊分別與所述第一紅外線燈和第二紅外線燈連接,用于對所述第一紅外線燈和第二紅外線燈的工作狀態進行計時,該控制模塊對計時時間進行統計,并通過所述通訊模塊傳輸至服務器端或醫護人員手機終端,供醫護人員查看或存檔。
在該實施例中,上述通訊模塊可以包括廣播接收模塊、移動通信模塊、無線互聯網模塊、短程通信模塊和位置信息模塊中的至少一個。
廣播接收模塊經由廣播信道從外部廣播管理服務器接收廣播信號和/或廣播相關信息。廣播信道可以包括衛星信道和/或地面信道。廣播管理服務器可以是生成并發送廣播信號和/或廣播相關信息的服務器或者接收之前生成的廣播信號和/或廣播相關信息并且將其發送給終端的服務器。廣播信號可以包括TV廣播信號、無線電廣播信號、數據廣播信號等等。而且,廣播信號可以進一步包括與TV或無線電廣播信號組合的廣播信號。廣播相關信息也可以經由移動通信網絡提供,并且在該情況下,廣播相關信息可以由移動通信模塊來接收。廣播信號可以以各種形式存在,例如,其可以以數字多媒體廣播(DMB)的電子節目指南(EPG)、數字視頻廣播手持(DVB-H)的電子服務指南(ESG)等等的形式而存在。廣播接收模塊可以通過使用各種類型的廣播系統接收信號廣播。特別地,廣播接收模塊可以通過使用諸如多媒體廣播-地面(DMB-T)、數字多媒體廣播-衛星(DMB-S)、數字視頻廣播-手持(DVB-H),前向鏈路媒體(MediaFLO@)的數據廣播系統、地面數字廣播綜合服務(ISDB-T)等等的數字廣播系統接收數字廣播。廣播接收模塊可以被構造為適合提供廣播信號的各種廣播系統以及上述數字廣播系統。經由廣播接收模塊接收的廣播信號和/或廣播相關信息可以存儲在存儲器(或者其它類型的存儲介質)中。
移動通信模塊將無線電信號發送到基站(例如,接入點、節點B等等)、外部終端以及服務器中的至少一個和/或從其接收無線電信號。這樣的無線電信號可以包括語音通話信號、視頻通話信號、或者根據文本和/或多媒體消息發送和/或接收的各種類型的數據。
無線互聯網模塊支持移動終端的無線互聯網接入。該模塊可以內部或外部地耦接到終端。該模塊所涉及的無線互聯網接入技術可以包括WLAN(無線LAN)(Wi-Fi)、Wibro(無線寬帶)、Wimax(全球微波互聯接入)、HSDPA(高速下行鏈路分組接入)等等。
短程通信模塊是用于支持短程通信的模塊。短程通信技術的一些示例包括藍牙TM、射頻識別(RFID)、紅外數據協會(IrDA)、超寬帶(UWB)、紫蜂TM等等。
其中,該通訊模塊為無線互聯網模塊時,其電路結構可以采用方式實現,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但不用以限制本發明:
如圖11所示,該通訊模塊包括射頻芯片電路33以及分別與射頻芯片電路33的對應引腳連接的晶振電路34、第一濾波電路35、第二濾波電路36和開關控制電路37,開關控制電路37連接收發天線,其中:
晶振電路34包括晶振38,晶振38的兩連接點分別連接至射頻芯片電路33的對應引腳上,晶振38與射頻芯片電路33的對應引腳之間的線路上分別設有第五電流節點39和第六電流節點40,從第五電流節點39引出的線路連接第一電容52后接地,從第六電流節點40引出的線路連接第二電容53后接地;
第一濾波電路35包括串接的第一電感43和第二電感44,第一電感43的另一端連接射頻芯片電路33的對應引腳,第二電感44的另一端連接開關控制電路37,第一電感43與第二電感44之間的線路上設有第七電流節點45,第二電感44與開關控制電路37之間的線路設有第八電流節點46,第七電流節點45引出的線路上連接第三電容47后接地,第八電流節點46引出的線路上連接第四電容48后接地;
第二濾波電路36包括串接在射頻芯片電路33的對應引腳與開關控制電路37之間的第五電容49,第五電容49與射頻芯片電路33的對應引腳之間的線路上設有第九電流節點50,第九電流節點50引出的線路上連接第三電感51后接地。
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板124上和第二支撐134板均設置有墊子125,墊子125采用PVC發泡材質構件;PVC發泡材質構件表面顆粒均勻,氣泡飽滿,手感柔軟,且無毒、無味、防滑、回彈能力強,具有很強的抗撕拉能力還能有效阻隔地面寒氣,具有突出的回彈性、平整性、防滑性、以及人體皮膚親和性。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直管141、第二直管142、第一折管143、第二折管144,第三折管145以及第四折管146可以采用塑料材質制備,其由如下材料制備:
金剛砂、石英砂、碳化硅、氮化硅、白云石、硅藻土、聚碳酸酯、玻璃纖維、聚丙烯以及抗氧劑;
其中,其具體的制備過程為:
步驟一:將金剛砂、石英砂、碳化硅和氮化硅按照4:1.5:1.5:1的質量比依次添加到球磨罐中進行球磨,到球磨的粒徑在10-80微米時,取出球磨料,置于離心機中攪拌,以250轉每分的速度攪拌10分鐘,得到第一配料;
步驟二:將白云石添加到破碎機中進行破碎,然后與硅藻土混合均勻,再進行研磨,得到粒徑為10-80微米的粉末,得到第二配料,其中,白云石與硅藻土的質量比為3:1;
步驟三:將聚碳酸酯和玻璃纖維依次加入攪拌罐中攪拌,得到第三配料;
步驟四:將聚丙烯置于60-65度的溫室內烘干25分鐘,然后加入注塑機中,在加入第三配料、抗氧劑,在180-210度加熱熔融,然后加入第一配料和第二配料得到混合料,然后將混合料注射到溫度為60-85度的模具內,自然冷卻,制得,其中該抗氧劑為芳香胺類抗氧劑。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支管121、第二支管131、第一延伸管122以及第二延伸管132可以采用金屬材質,其具體組分按照質量百分比配置如下:
碳:0.002%-0.05%,硅:0.03%-0.90%,錳:0.03%-0.23%,磷:0.001%-0.003%,硫:0.001%-0.020%,鉻:11%-16%,鎳:1%-6%,鋁:0.001%-0.2%,氮:0.001%-0.020%,氧:0.001%-0.015%,銅:0.001%-8%,鎢:0.001%-4%,釩:0.001%-0.7%,鈮:0.001%-0.20%,鈣:0.001%-0.10%,鎂:0.005%-0.10%,硼:0.001%-0.026%,鉬:2%-8%,余量為鐵以及不可缺少的雜質;
對應的,在該金屬材質上噴涂有涂層,該涂層含有NiCr 3.5wt%、Cr2O3 6.2wt%,余量為Al2O3;
其具體的熔煉工藝為:按照鑄鋼正常的熔煉工藝,按照配方比例將組分碳、錳、鉻、鎳、釩、硼、磷、硫、鉬等熔化,出爐后,利用精煉爐,在全過程通入氬氣攪拌的情況下,喂入硼材料,控制出站溫度為1570℃;喂入納米級別粉末的B材料,出站后,利用爐精煉;澆鑄成初件;將初件表面在490℃下等溫滲氮處理,首先,保溫14h,采用較低的氨分解率(18%),為吸氮階段,然后將氨分解率提高到36%,保溫時間在75h,為擴散階段,最后,為減少滲氮層的脆性,在滲氮結束前3h進行退氮處理,氨分解率提高到66%,退氮溫度提高到490℃;然后在其接觸面上等離子噴涂上述涂層,完成;
在該實施例中,上述金屬材質的組分相互協同,能夠起到提高上述各個結構件的耐腐蝕性和耐疲勞的作用。例如,其中鉻的設置大大提高了金屬材質的耐腐蝕性,其中的錳元素能夠大大提高疲勞性能,材料中含有錳可以使得配件均勻變形,同時可以使得裂紋在整個晶粒內部形成,而非集中于境界處,另一方面,含有錳也是裂紋擴展的阻力,當裂紋尖端擴展至含錳相時,裂紋會發生偏轉,增大裂紋擴張途徑,從而提高材料的斷裂韌性和疲勞抗力。組分中加入的硼材料可以提高淬透性,作用機理為:硼在奧氏體境界偏聚,組分中碳、磷元素對硼提高配件的淬透性作用具有重要影響,利用多種元素的復合作用,顯著提高并穩定封裝殼體1的淬透性,這對于封裝殼體1后續的滲氮處理關聯緊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中,該金屬材質可以采用馬氏體不銹鋼,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類型的,在此不再贅述,但不用以限制本發明。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