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消腫止痛膏藥配方及制備方法,屬于藥物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骨性關節炎又名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通過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我國人群中膝關節的骨性關節炎患病率為9.56%。60歲以上者達78.5%,與西方國家相似,但不如其嚴重。不同名稱來源于關節病病理表現即有軟骨退行性變的同時伴有新骨的形成。本病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多,是一個常見的老年人的關節病。目前,治療各類骨性關節炎,主要有膏藥貼敷、針灸、推拿、口服藥、理療、藥物注射、手術等手段。其中膏藥貼敷以簡便易用,無明顯毒副作用,無痛苦等優勢最為廣受歡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消腫止痛膏藥配方及制備方法,該外敷膏藥,對治療頸椎病、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骨關節炎等骨關節疾病,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無痛苦、成本低、無任何毒副作用的特點,在治療骨性關節炎上更具顯著的消腫止痛效果。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消腫止痛膏藥配方,包括敷料和粉劑;所述敷料按照以下組分及重量配制而成:當歸120克、五加皮120克、木瓜120克、丹參120克、羌活120克、赤芍120克、香白芷120克、姜黃120克、獨活120克、天花粉120克、懷牛膝120克、威靈仙120克、木防己120克、防風120克、秦艽60克、川芎60克、連翹50克、甘草40克、黃金子480克、紫荊皮480克、骨碎補120克、馬錢子120克、白薇100克;所述粉劑按照以下組分及重量配制而成:黃芩30克、黃柏30克、大黃30克、東丹30克、滑石粉120克。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消腫止痛膏藥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將敷料各中藥共研細末;
第二步:將敷料研磨后的細末和勻;
第三步:將和勻后的中藥細末,用麥芽糖調和如厚糊狀;
第四步:將用麥芽糖調和后的敷料置于缸內發酵;
第五步:發酵后敷料取部分攤于紗布墊上,并覆蓋上桑皮紙一層;
第六步:將粉劑中提到的中藥共研細末和勻,加入300克醫用凡士林,調和后取部分攤于第五步的桑皮紙上。
如上所述的一種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消腫止痛膏藥制備方法,所述第四步中敷料在缸內發酵的時間為28-35天。
如上所述的一種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消腫止痛膏藥制備方法,所述第五步敷料在紗布墊的攤涂厚度為0.3~0.4公分。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采用敷料和粉劑結合的方式,視部位用醫用膠帶或醫用綁帶固定于患處,兩天更換一次,五次為一個療程,對治療頸椎病、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骨關節炎等骨關節疾病,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無痛苦、成本低、無任何毒副作用的特點,在治療骨性關節炎上更具顯著的消腫止痛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消腫止痛膏藥制備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消腫止痛膏藥配方,由敷料和粉劑兩部分組成,敷料由當歸120克、五加皮120克、木瓜120克、丹參120克、羌活120克、赤芍120克、香白芷120克、姜黃120克、獨活120克、天花粉120克、懷牛膝120克、威靈仙120克、木防己120克、防風120克、秦艽60克、川芎60克、連翹50克、甘草40克、黃金子480克、紫荊皮480克、骨碎補120克、馬錢子120克、白薇100克共研細末,和勻,用麥芽糖調和厚糊狀,置缸內發酵一個月后備用,一個月后將調成的敷藥,攤于紗布墊上,厚0.3~0.4公分,并覆蓋上桑皮紙一層。粉劑由黃芩30克、黃柏30克、大黃30克、東丹30克、滑石粉120克研末而成,加入300克醫用凡士林,調和后取部分攤于桑皮紙上敷于患處,視部位用醫用膠帶或醫用綁帶固定于患處,兩天更換一次,五次為一個療程
參見圖1,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消腫止痛膏藥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將敷料各中藥共研細末;
第二步:將敷料研磨后的細末和勻;
第三步:將和勻后的中藥細末,用麥芽糖調和如厚糊狀;
第四步:將用麥芽糖調和后的敷料置于缸內發酵;
第五步:發酵后敷料取部分攤于紗布墊上,并覆蓋上桑皮紙一層;
第六步:將粉劑中提到的中藥共研細末和勻,加入300克醫用凡士林調和后取部分攤于第五步的桑皮紙上備用。
所述第四步中敷料在缸內發酵的時間為28-35天。
所述第五步敷料在紗布墊的攤涂厚度為0.3~0.4公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