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全封閉式全肺切除術后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常規單側或雙側胸腔內手術后(肺楔形、肺段、肺葉、縱膈腫物、食道等非全肺切除手術),為了使胸腔內血、氣等滲出物自胸膜腔內排出,恢復胸膜腔的密閉性并重建胸膜腔的正常負壓使肺復張,胸腔閉式引流是術后常見的處理方法。此外,此方法還便于術后及時觀察到胸腔內引流液的速與量,判斷有無術后活動性出血,便于醫護人員及時做出相關處置并確保引流通暢,便于掌握胸腔引流管拔管時間。術后胸腔閉式引流者,通常引流量<80ml/h,開始為血性,以后顏色逐漸變淺,為淺紅色,不易凝。若出現以下情況,則診為術后胸腔內活動性出血:①引流量大于200ml/h,持續3~5h,胸液顏色由淡轉深或有血凝塊者;②2h內引流管溢血大于500ml,且伴凝血塊者;③引流量50~100ml/h,持續12~24h,總量大于2000ml。如診斷為活動性出血應及時二次剖胸止血挽救患者生命。但全肺切除術后的早期,患側胸腔閉式引流管需要夾閉,目的是使左右兩側胸膜腔的壓力基本相等,以防縱隔擺動。此時患側胸腔為密閉狀態,雖然避免了縱膈擺動而確保健側肺的正常通氣,但在特殊情況下(如術后患側胸腔內有動脈性出血),術后早期漏出的血液無法及時通過夾閉的引流管引流入引流瓶,若胸腔內已出血過多,醫師常無法及時判斷胸內情況而貽誤處置,危及患者生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種全封閉式全肺切除術后引流裝置,既確保了全肺切除后胸腔的密閉狀態避免縱膈擺動,又可以及時引流出胸腔內的滲血滲液便于觀察胸腔內出血情況。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全封閉式全肺切除術后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雙引流通道的雙腔引流管,所述雙腔引流管的第一端放置在全肺切除術后的胸腔內,所述雙腔引流管的雙引流通道的第二端分別與一引流瓶的引流口連接,一對所述引流瓶之間通過一氣壓調節通道連接,在所述氣壓調節通道內設置有移動閥芯,所述氣壓調節通道外設置有驅動所述移動閥芯在所述氣壓調節通道內移動的驅動裝置;所述移動閥芯為內部嵌裝有磁鐵的密封活塞,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氣壓調節通道兩端的一對電磁鐵,當其中一端的電磁鐵通電時,所述移動閥芯向該端方向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雙腔引流管的第一端呈螺旋盤管狀結構,在所述雙腔引流管的第一端側部間隔設置有若干引流孔。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雙腔引流管的中部一側還設置有第三接口。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至少一所述引流瓶內設置有氣壓感應裝置,所述氣壓感應裝置與報警裝置連接。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術方案,本發明克服了常規閉式引流夾管后無法及時引流胸腔內滲血滲液的缺點,并確保了整個環路都是密閉狀態;可以通過電磁引力使移動閥芯在通道內往返運動,進而改變一對引流瓶之間的氣壓差,使得胸腔內積血在一對引流瓶之間收集或流出,整個過程中電磁鐵與移動閥芯是通過磁場控制,無需接觸,保證氣壓調節通道內腔的密封性,使得胸腔內的容積恒定不變,壓力也不會變,確保縱隔位置不偏移。另外通過設置有氣壓感應裝置,可顯示整個環路內的壓力,若術后支氣管殘端漏氣發生張力性氣胸,整個環路內壓力都會持續增高且不下降,此時可開啟報警提示醫生及時處置,例如通過第三接口外接普通胸腔閉式引流瓶;。再者,術后若縱隔位置不佳,可通過第三接口抽氣或注入無菌空氣,改變患側胸腔容積,使縱隔位于理想位置,便于健側肺通氣。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參見圖1所示的一種全封閉式全肺切除術后引流裝置,包括具有雙引流通道110a、110b的雙腔引流管100和一對引流瓶200a、200b。雙腔引流管100的第一端放置在全肺切除術后的胸腔1內,用以吸引胸腔1內的血液。為了使得雙腔引流管100能夠更加全面的吸引血液,本實施例中的雙腔引流管100的第一端呈螺旋盤管狀結構100’,在雙腔引流管100的第一端側部間隔設置有若干引流孔(圖中未示出),這樣的結構便大大增加了雙腔引流管100與血液的接觸面積從而提升引流效率。
雙腔引流管100的雙引流通道110a、110b的第二端分別與一對引流瓶200a、200b的引流口210a、210b連接。一對引流瓶200a、200b的頂部分別設置有通氣口220a、220b,通氣口220a、220b之間通過一氣壓調節通道300連接。在氣壓調節通道300內設置有移動閥芯310,氣壓調節通道300外設置有驅動移動閥芯310在氣壓調節通道300內移動的驅動裝置。驅動裝置包括分別設置在氣壓調節通道300兩端的一對電磁鐵410a、410b,而移動閥芯310為內部嵌裝有磁鐵311的密封活塞312。磁鐵311的兩端分別為N極和S極,而靠近磁鐵311的N極的一側的電磁鐵410a內端為S極,靠近磁鐵311的S極的一側的電磁鐵410b內端為N極,當其中一端的電磁鐵通電時,移動閥芯310向該端方向移動;當兩端的電磁鐵410a、410b交替通電時,移動閥芯310做往返運動。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發明克服了全肺切除術后常規閉式引流夾管后無法及時引流胸腔內滲血滲液的缺點,并確保了整個環路都是密閉狀態,相當于引流管夾管狀態。對電磁鐵410a或電磁鐵410b通電,移動閥芯310可左右滑動,若移動閥芯310向電磁鐵410a滑動,引流瓶200a和引流通道110a壓力增大,引流瓶200b和引流通道110b壓力減小,雙腔引流管100的第一端如果浸于血液內,血液會從引流通道110b引流出并匯集于引流瓶200b;若移動閥芯310向電磁鐵410b滑動,引流瓶200b和引流通道110b壓力增大,引流瓶200a和引流通道110a壓力減小,雙腔引流管100的第一端如果浸于血液內,血液會從引流通道110a引流出并匯集于引流瓶200a。整個過程中電磁鐵與移動閥芯310是通過磁場控制,無需接觸,保證氣壓調節通道內腔的密封性,使得胸腔內的容積恒定不變,壓力也不會變,確保縱隔位置不偏移。
另外,本實施例至少一引流瓶內設置有氣壓感應裝置(圖中未示出),氣壓感應裝置與報警裝置連接,通過設置有氣壓感應裝置,可顯示整個環路內的壓力,若術后支氣管殘端漏氣發生張力性氣胸,整個環路內壓力都會持續增高且不下降,此時可開啟報警提示醫生及時處置。再者,雙腔引流管100的中部一側還設置有第三接口500,若發生張力性氣胸,通過第三接口500可外接普通胸腔閉式引流瓶;術后若縱隔位置不佳,可通過第三接口500抽氣或注入無菌空氣,改變患側胸腔容積,使縱隔位于理想位置,便于健側肺通氣。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