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控制系統,尤其是涉及一種ct裝置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ct設備(核磁共振成像設備)廣泛應用在于身體x光檢查中,現有的ct設備通常不帶有防護設備,由此會造成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輻射。
現有技術中,有些ct設備帶有防護罩,但是這些防護罩的控制較為復雜,需要人工反復進行校正。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由此提供了一種ct裝置控制系統,所述ct裝置包括核磁檢測裝置,ct檢測床,床架,計算機,還包括人體3d模型掃描器,所述人體3d模型掃描器為一種門箱體結構,在其箱體內部還包括可移動來對人體進行3d掃描的掃描裝置,所述掃描裝置用于對受檢查人員進行掃描,并將掃描獲得的信息傳遞給計算機;計算機根據掃描獲得的信息構建受檢查人員的人體3d模型,并將該受檢查人員的人體3d模型與計算機數據庫中標準人體3d模型進行匹配;選擇出最接近所述受檢查人員的人體3d模型的標準人體3d模型,并根據受檢查人員需要進行的ct檢測項目信息從該標準人體3d模型中讀取所述ct檢測項目位于所述標準人體3d模型上的位置信息,并將該位置信息作為受檢查人員的檢測范圍信息;所述人體3d模型掃描器還包括受檢人員定位器,用于獲得受檢查人員位于ct檢測床上的位置信息;所述計算機根據所述檢測范圍信息和所述位置信息確定ct檢測床上防護機構的防護范圍;所述防護機構的ecu根據所述防護范圍調整防護位置使得檢測范圍之外的人體受到防輻射裝置覆蓋。
進一步的,所述人體3d模型掃描器面對ct檢測床的一側的頂部配置有所述受檢人員定位器,所述受檢人員定位器用于確定受檢查人員的近端位置a,以及所述近端位置a與所述受檢人員定位器起點o的水平距離x=oa;其中所述近端位置為受檢查人員離所述人體3d模型掃描器8最近的位置,所述起點o為所述受檢人員定位器與地面的垂線與所述ct檢測床的水平線的交點。
進一步的,所述受檢人員定位器將o點和a點的位置信息傳遞給計算機9,所述計算機9中根據所述檢測范圍信息,計算該受檢查人員在ct檢測床上的實際受檢范圍的位置b,c;所述檢測范圍信息,包括受檢測范圍的下起點距離近端位置a的距離y,以及受檢測范圍距離z;實際受檢范圍的位置b,c確定為使得ab之間的距離等于y,而bc之間的距離等于z。
進一步的,所述計算機用于計算出ob,oc的距離:ob=x+y,oc=x+y+z,并將ob,oc的距離傳遞給ct檢測床的防護機構的ecu,所述ecu用于根據ob的距離信息調整后端后端防護機構的移動;和根據oc的距離信息調整前端后端防護機構移動,從而確定受檢查人員的防護范圍。
進一步的,所述ct檢測床包括床體部分,用于支撐患者;在床體部分的下方沿著床體的長度方向在床體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底部滑道,所述底部滑道具有中空滑道;在床體部分的上方沿著床體的長度方向在床體的兩側分別設置有護欄,該護欄具有中空的上部滑道;還包括前端防護機構,所前端防護機構包括下防護罩卷和上防護罩卷,所述下防護罩卷和上防護罩卷分別通過支撐桿固定到床體的端部;所述上防護卷和下防護卷上分別設置有可展開和收回的防輻射布,所述防輻射布的一端分別固定到所述上防護卷和下防護卷的卷軸上,另一端分別固定到上滑桿和下滑桿上;所述上滑桿從所述上部滑道之間向床體外側插入,使得上滑桿能夠在所述上部滑道之間沿著床體部分的長度方向自由運動;所述下滑桿從所述下部滑道之間向床體部分外側插入,使得下滑桿能夠在所述底部滑道之間沿著自由運動床體部分的長度方向自由運動;所前端防護機構包括側部防護機構,所述側部防護機構包括側部防護罩卷,分別設置在護欄的兩側并位于ct檢測床的端部靠近所述下防護罩卷和上防護罩設置;所述側部防護罩卷包括卷軸和側部滑桿,防輻射布設置在所述卷軸和側部滑桿之間,所述側部滑桿能夠沿著所述上部滑道和底部滑道的外側在床體部分的長度方向上自由運動,從而帶動側部防護罩卷上的防輻射布展開或收回;
所述后端防護機構的結構與所述前端防護機構相同,并與所述前端防護機構對稱地布置在床體部分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上。
進一步的,所述護欄的兩端分別成弧形結構并固定到床體部分上;在復位狀態下,所述上滑桿位于所述弧形結構的底部;所述下防護罩卷和上防護罩卷以及側部防護罩卷在其卷軸處都設置有卷簧機構;所述防輻射布受到外力的作用展開,當外力消失后,所述卷簧機構能夠將所述防輻射布收回。
進一步的,所述上滑桿、下滑桿以及側部滑桿在電機的作用力下運動;所述上滑桿上設置有拉繩,所述上部滑道的前后方向的頂部上分別設置有出繩孔;前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的拉繩從靠近后端防護機構的上部滑道頂部的出繩孔伸出,后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的拉繩從靠近前端防護機構的上部滑道頂部的出繩孔伸出;所述下滑桿上設置有拉繩,所述底部滑道的前后端面上分別設置有出繩孔,前端防護機構的下滑桿的拉繩從底部滑道的后端面上的出繩孔伸出,而后端防護機構的下滑桿的拉繩從底部滑道的前端面的出繩孔伸出。
進一步的,所述側部滑桿能夠在所述上滑桿和下滑桿的帶動下沿著床體部分的長度方向運動;在復位狀態下,所述上滑桿比所述側部滑桿更靠近所述床體部分的端部。
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操作自適應ct設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1:受檢測人員首先進入到人體3d模型掃描器中,在該掃描器中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將掃描得到的人體3d數據輸送至計算機,所述計算機建立人體3d模型;
步驟s2:所述計算機將建立的人體3d模型與數據庫中的標準人體3d模型進行匹配,獲得最接近受檢查人員的人體3d模型的標準人體3d模型;
步驟s3:所述計算機根據受檢查人員將要進行的ct檢測的項目信息,確定該檢測的項目位于標準人體3d模型上的具體位置信息,并將該具體位置信息作為受檢查人員的檢測范圍信息;
步驟s4:所述計算機進一步接收受檢人員定位器檢測到的受檢查人員位于ct檢測床2上的近端位置a;
將收受檢人員定位器與地面垂線與ct檢測床的水平線的交點作為基準點o,計算該基準點o與近端位置a之間的距離oa=x;
步驟s5:計算機根據步驟s3獲得的檢測范圍信息,以及步驟s4獲得的基準點與所述近端位置a的見的距離oa=x,計算該受檢查人員在ct檢測床上的實際受檢范圍的位置;
所述檢測范圍信息包括,受檢測范圍的下起點距離近端位置a的距離y,以及受檢測范圍距離z;則實際受檢范圍的位置b,c可以確定為使得ab之間的距離等于y,而bc之間的距離等于z;
步驟s6:計算機進一步計算出ob,oc的距離:ob=x+y,oc=x+y+z,并將ob,oc的距離信息傳遞給防護機構的ecu;
步驟s7:ecu根據ob的距離信息調整后端后端防護機構移動到點b的位置處;ecu根據oc的距離信息調整前端后端防護機構移動到點c的位置處;
步驟s8:ct檢查床向ct檢測裝置伸出,對受檢查人員進行ct檢測;
步驟s9:完成ct檢查后,ct檢查床從ct檢測裝置收回;
步驟s10:ecu控制電機解除鎖定狀態,上滑桿、下滑桿、側部滑桿在各自防護罩卷的作用下收回,受檢查人員離開ct檢測床,ct檢測完成。
進一步的,在步驟s7中進行如下操作:ecu控制電機轉動,帶動后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和下滑桿向ct檢查床的一端運動;帶動前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和下滑桿向ct檢查床的另一端運動;當到達b,c點后,ecu控制上述電機停止轉動,同時控制所述電機處于電磁鎖定狀態。
本發明的防護機構,不會對受檢查人員的行動造成阻礙。并且結構簡易,操作簡單,可以對受檢查人員進行360度的防護,成本低廉。
附圖說明
當結合附圖考慮時,參考下面的描述能夠很好的理解本發明的結構、原理、工作特點和優點,但此處說明的附圖用來對本發明的進一步解釋,所附示意圖只是為了更好的對本發明進行說明,并不對本發明構成不當限定,其中:
圖1為本發明的ct裝置控制系統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ct設備中的ct檢測床的主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ct檢測床的部分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ct檢測床的部分仰視圖;
圖5為本發明的ct檢測床的部分左視圖;
圖6是本發明的ct檢測床的部分右視圖;
圖7是本發明的ct檢測床的護欄滑道的部分截面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的ct檢測床的底部滑道的部分截面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的ct檢測床的上滑桿、下滑桿和中間滑桿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的電機與繞線圈的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的ct裝置控制系統的定位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應當指出的是,以下實施例僅僅為示意性的,其并非意圖限制本發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ct裝置控制系統包括核磁檢測裝置3,ct檢測床2,以及床架1。其中床架1用于支撐ct檢測床并設有驅動結構,可以驅動ct檢測床2向核磁檢測裝置3內移動。在某些情況下床架1也是可以朝著核磁檢測裝置3運動的。核磁檢測裝置3可以做圓周360度的旋轉運動,從而對患者的患處進行360度的切片掃描。還包括計算機9和人體3d模型掃描器8。所述人體3d模型掃描器8為一種門箱體結構,在其箱體內部還包括可移動來對人體進行3d掃描的掃描裝置82。受檢查人員在進行ct檢測之前首先進入到人體3d模型掃描器8中,在該掃描器8中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從而構建該受檢查人員的人體3d模型。所述人體3d模型掃描器8進一步連接到計算機9上,將所掃描的人體3d數據輸送至計算機,在所述計算機9中建立人體3d模型。人體3d模型掃描器8還包括受檢人員定位器81,用于對ct檢測床上的受檢查人員的位置進行確定。
計算機9中包含有人體信息數據庫以及受檢查人員個人信息數據庫,所述受檢查人員個人信息數據庫至少包括受檢查人員將要進行ct檢測的項目信息,如心臟掃描、頭部掃描等信息,以及受檢查人員的人體3d模型。人體信息數據庫包括多種不同人群的標準人體3d模型。所述計算機進一步將受檢查人員的人體3d模型與所述標準人體3d模型進行匹配,選擇出最接近受檢查人員的人體3d模型的標準人體3d模型。并根據所述ct檢測的項目信息從所述標準人體3d模型中讀取所要檢測的項目位于所述標準人體3d模型上的位置信息,并將該位置信息作為受檢查人員的檢測范圍信息,所述計算機9進一步根據受檢人員定位器81獲得的人體位于ct檢測床2上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檢測范圍信息確定ct檢測床2上的防護機構的防護范圍。
所述防護機構根據所述防護范圍調整防護裝置(如防輻射布)的覆蓋范圍,使得非檢測項目之外的人體部分受到防護。
下面將具體描述本發明的ct裝置的防護設備。
參見圖2,具體示出了本發明的ct檢測床的結構示意圖。ct檢測床2包括床體部分,用于支撐患者。在床體的下方沿著床體的長度方向(患者的身高方向)在床體的兩側(即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底部滑道21。該底部滑道21的兩端分別固定到床體的兩端,例如通過螺釘固定或焊接的方式。底部滑道21具有中空滑道22,使得下滑桿33可以在該中空滑道22中從床的一端不受限制地運動到另一端。
同時參考圖4,具體示出了底部滑道21與下滑桿33的安裝結構。可以看到,下滑桿33橫穿過兩個對稱設置的底部滑道21。滑桿33為兩個,分別布置在ct檢測床的前后兩端,兩個滑桿33為對稱設置。以下為簡單起見,只描述其中之一。
在床體的上方沿著床體的長度方向(患者的身高方向)在床體的兩側(即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設置有護欄,該護欄具有中空的上部滑道23。該護欄的兩端分別固定到床體的兩端,例如通過螺釘固定或焊接的方式。護欄的兩端分別成弧形結構,使得上滑桿43可以在該上部滑道23中從床一端的護欄的弧形結構的底部起朝著床的另一端不受限制地運動。
同時參考圖3,具體示出了上部滑道23與上滑桿43的安裝結構。可以看到上滑桿橫穿過兩個對稱設置的上部滑道23。滑桿43為兩個,分別布置在ct檢測床的前后兩端,兩個滑桿43為對稱設置。以下為簡單起見,只描述其中之一。
在ct檢測床2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都分別設置有防護機構,即前端防護機構和后端防護機構。兩個防護機構結構相同,為對稱設置。以下以ct檢測床2的前端防護機構為例描述其結構。該防護機構包括下防護罩卷3和上防護罩卷4,所述下防護罩卷3和上防護罩卷4分別通過支撐桿32,42固定到床體的端部。下防護罩卷3和上防護罩卷4的結構相同。上防護卷4和下防護卷3上分別設置有可展開和收回的防輻射布41,31,防輻射布41,31的一端分別固定到上防護卷4和下防護卷3的卷軸上,另一端分別固定到上滑桿43和下滑桿33上,這樣,當上滑桿43和下滑桿33運動時就可以展開或收回防輻射布41,31。安裝時,將上滑桿43從兩個上部滑道23之間向床體外側插入,使得上滑桿43可以在兩個上部滑道23之間自由運動。同理,將下滑桿從兩個下部滑道21之間向床體外側插入,使得下滑桿33可以在兩個底部滑道21之間自由運動。
每個防護機構還包括兩個側部防護罩卷5,所述兩個側部防護罩卷分別設置在護欄的兩側并位于ct檢測床的端部。即前防護機構的兩個側部防護罩卷5位于ct檢測床的前端,后防護機構的兩個側部防護罩卷5位于ct檢測床的后端。側部防護罩卷5包括卷軸,防輻射布51,側部滑桿53。其中側部滑桿53可以沿著上部滑道23和底部滑道21的外側前后運動,從而帶動側部防護罩卷5上的防輻射布51展開或收回。
下防護罩卷3和上防護罩卷4以及側部防護罩卷5在其卷軸處都設置有卷簧機構。防輻射布31,41,51受到外力的拉動而展開,當外力消失后,該卷簧機構可以將防輻射布31,41,51卷回收。該卷簧機構采用常規的卷簧機構、例如同卷尺的卷簧機構,只要能確保防輻射布能夠回收即可。
參考圖7,上滑桿43在上部滑道中前后運動,在上滑桿43上設置有拉繩431,在上部滑道的前后方向的頂部上分別設置有出繩孔29,281。即前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43的拉繩431從上部滑道后方頂部的出繩孔282伸出,而后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43的拉繩431從上部滑道前方頂部的出繩孔29伸出。出繩孔29,281設置在上部滑道的頂部,這樣繩體本身不會對上滑桿的運動造成阻礙。如果設置在上部滑道的側部和下方,顯然會對滑桿的運動造成阻礙。
參考圖8,下滑桿33在底部滑道中前后運動,在下滑桿上設置有拉繩331,在底部滑道21的前后端面上分別設置有出繩孔25,27,其中,前端防護機構的下滑桿33的拉繩331從底部滑道21的后端面商的出繩孔27伸出,而后端防護機構的下滑桿33的拉繩從底部滑道21的前端面的出繩孔25伸出。出繩孔25,27設置在底部滑道的端部,這樣繩體本身不會對下滑桿的運動造成阻礙。
在上述拉繩的拉動下,上滑桿、下滑桿將做前后運動,從而使得所述下防護罩卷3和上防護罩卷4的防輻射布31,41展開,當拉力消失后,在卷簧的作用力下防輻射布31,41收回。
進一步參考圖4-5,在ct檢測床的床體的側面還分別設置有多個電機71-78以及電控單元ecu,該電控單元ecu可以僅采用一個,所有的電機都連接到電控單元ecu上。
參考圖10,每個電機都具有繞卷。圖10以其中一個電機71為例,其包括電機71,繞卷711,該繞卷用于接收下滑桿31的拉繩331。
在一個實施例中,前端防護機構的下滑桿31的兩端(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都設置有拉繩331,兩根拉繩分別從底部滑道21的后端面的出繩孔27伸出,并分別纏繞在一個電機的繞卷上。在復位狀態下,下滑桿31位于ct檢測床的前端部,其不受到拉繩的作用力,也不受到下防護罩卷3的卷簧的作用力,這樣其將處于“靜止狀態”。當電機轉動時,拉繩331將卷繞在繞卷711上,這樣拉繩331將收緊,此時下滑桿31將在拉繩的作用力下沿著底部滑道22運動,從而帶動防輻射布運動,最終覆蓋ct檢測床的下方。
同理,在電機的帶動下,上滑桿43將沿著上部滑道23運動,帶動防輻射布41覆蓋ct檢測床的上方。
此外,參考圖9,側部防護罩卷5通過支撐件固定到ct檢測床的兩端的側部,即一個ct檢測床2具有四個側部防護罩卷5。側部防護罩卷5的側部滑桿53的一端嵌入到下滑桿33的端面槽中,并通過螺釘6進行固定,當然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固定。側部滑桿53的上端的側面具有弧形槽,可以與上滑桿43相適配。當上述多個電機轉動時,將帶動上滑桿43,下滑桿33運動。由于上滑桿43位于側部滑桿53的前方,因此,上滑桿運動時將抵靠在側部滑桿53的上端弧形槽中,帶動側部滑桿53運動。當操作結束后,電機的鎖緊力消失,例如采用步進電機。此時上滑桿43,下滑桿33將在卷簧的作用力下復位,這樣由于護欄具有弧形的端部,并且由于上滑桿43與側部滑桿53之間為活動連接,因此上滑桿43將返回到護欄的弧形底部。這樣不會造成防輻射布41遮蓋ct檢查床的端部。受檢查人員可以自由地從ct檢查床的兩端上下床。這與現有技術中必須從端部“鉆”進ct檢查床的防護罩有重大的改進。
同時,由于采用了本發明的防護機構,可以對ct檢查床進行360度全方位的覆蓋,這樣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僅能夠對ct檢查床上部進行防護的缺陷,當ct檢測裝置旋轉到ct檢查床下方、側方時,也能夠對受檢查人員的下方和側面進行防護。
再參考圖11,示出了本發明的ct裝置控制系統的受檢查人員的定位方法。受檢查人員平躺在ct檢測床2上。在人體3d模型掃描器8面對ct檢測床2的一側的頂部配置有受檢人員定位器81,該受檢人員定位器81可以采用紅外定位裝置。將受檢人員定位器81垂直底面的位置作為起點o,受檢人員定位器81進一步測量受檢查人員的近端位置(a),該近端位置為受檢查人員離所述人體3d模型掃描器8最近的位置,從而獲得距離x=oa。
受檢人員定位器81將o點和a點的位置信息傳遞給計算機9。所述計算機9中根據獲得的檢測范圍信息,計算該受檢查人員在ct檢測床2上的實際受檢范圍的位置信息。再次參考圖11,所述檢測范圍信息,例如包括以腳底a為起點,受檢測范圍的下起點距離腳底a的距離y,以及受檢測范圍距離z。則實際受檢范圍的位置b,c可以確定為使得ab之間的距離等于y,而bc之間的距離等于z。
例如心臟的位置受檢測范圍的下起點距離腳底a的距離y為130公分,則根據ab=130公分,可確定出實際受檢范圍的點b。檢測范圍z,例如為30公分,則將bc確定為30公分,從而獲得際受檢范圍的點c。這樣,不論受檢查人員位于床體任何位置,只要確定了受檢查人員的腳底位置a,再根據計算機9傳遞來的檢測范圍信息,就能獲得所述檢測范圍在床體上確定位置b,c。
計算機9進一步計算出ob,oc的距離:ob=x+y,oc=x+y+z,并將ob,oc的距離信息傳遞給防護機構的ecu,所述ecu根據ob的距離信息調整后端后端防護機構的電機的轉動,從而控制后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下滑桿和側部滑桿移動到點b的位置處。同時cu根據oc的距離信息調整前端后端防護機構的電機的轉動,從而控制前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下滑桿和側部滑桿移動到點c的位置處。這樣就實現了對受檢人員非檢測位置的防護。由于本發明采用了基準點o作為整個控制系統的基準點,因此不論受檢查人員位于床體上的任何位置,均能直接快速地確定出受檢測的范圍位于床體上的具體位置,從而可以快速地將防護機構移動到相應的防護位置。
更具體地,本發明的ct裝置控制系統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受檢測人員首先進入到人體3d模型掃描器8中,在該掃描器8中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將掃描得到的人體3d數據輸送至計算機,所述計算機建立人體3d模型。
步驟s2:所述計算機9將建立的人體3d模型與數據庫中的標準人體3d模型進行匹配,獲得最接近受檢查人員的人體3d模型的標準人體3d模型。
步驟s3:所述計算機9根據受檢查人員將要進行的ct檢測的項目信息,確定該檢測的項目位于標準人體3d模型上的具體位置信息,并將該具體位置信息作為受檢查人員的檢測范圍信息。
步驟s4:所述計算機9進一步接收受檢人員定位器81檢測到的受檢查人員位于ct檢測床2上的實際端點a,例如腳底或頭頂作為實際端點a。
在該步驟中所述受檢人員定位器81將其與地面垂直的位置作為基準點o,確定出該基準點與所述實際端點之間的距離oa=x;
步驟s5:計算機9根據步驟s3獲得的檢測范圍信息,以及步驟s4獲得的基準點與所述實際端點之間的距離oa=x,計算該受檢查人員在ct檢測床2上的實際受檢范圍的位置。
所述檢測范圍信息包括,受檢測范圍的下起點距離起點(如腳底或頭頂)的距離y,以及受檢測范圍距離z。則實際受檢范圍的位置b,c可以確定為使得ab之間的距離等于y,而bc之間的距離等于z;
步驟s6:計算機進一步計算出ob,oc的距離:ob=x+y,oc=x+y+z,并將ob,oc的距離信息傳遞給防護機構的ecu;
步驟s7:ecu根據ob的距離信息調整后端后端防護機構移動到點b的位置處。cu根據oc的距離信息調整前端后端防護機構移動到點c的位置處。
更具體地,在步驟s7中,ecu根據如下方法控制防護機構的運動:
步驟s71:ecu控制電機轉動,從而帶動前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和下滑桿向ct檢查床的一端運動;
在該步驟之前,首先需要完成前端防護機構和后端防護機構的安裝。即分別將前端防護機構和后端防護機構的上防護罩卷、下防護罩卷和側部防護罩固定在ct檢查床的相應位置。然后,將上滑桿和下滑桿分別從ct檢查床的中間向兩側的上部滑道和下部滑道伸出,完成上滑桿和下滑桿的安裝。最后將側部滑桿固定到下滑桿端面的固定槽中。這樣就完成了前后端防護機構的安裝。
步驟s72:ecu控制電機轉動,從而帶動后端防護機構的上滑桿和下滑桿向ct檢查床的另一端運動;
步驟s71,s72中的前后端防護機構可以同時進行操作,所述電機可以共用一個ecu,也可以分別采用各自的ecu。所述ecu具有遠程控制功能,例如,醫護人員可以單獨地遠程地對ecu進行控制。所述ecu也可以連接到ct設備的控制系統中。
步驟s73:ecu控制上述電機停止轉動,同時控制所述電機處于電磁鎖定狀態,或物理鎖定狀態,例如采用物理鎖定機構;
步驟s8:ct檢查床2向ct檢測裝置3伸出,對受檢查人員進行ct檢測。
步驟s71-s73中,防輻射布覆蓋受檢查人員不需要檢查的部位。例如,對受檢查人員的心臟進行檢查時,需要將前端防護機構移動至心臟的上方,而后端防護機構移動至心臟的下方,這樣除了心臟部位的這一個環面,人體的其他部位的所有環面都位于防輻射布的覆蓋之下,由此不會受到額外的輻射損傷。
步驟s9:完成ct檢查后,ct檢查床2從ct檢測裝置3收回;
步驟s10:ecu控制電機解除鎖定狀態,上滑桿、下滑桿、側部滑桿在各自防護罩卷的作用下收回,受檢查人員離開ct檢測床2,ct檢測完成。
上滑桿將收回到護欄的弧形護欄的底部,此時受檢查人員可以輕易地上下床,而不必從防護罩里鉆出。
本發明的防護機構,不會對受檢查人員的行動造成阻礙。并且結構簡易,操作簡單,可以對受檢查人員進行360度的防護,成本低廉,可以對現有的ct床進行十分簡單地改造即可完成。
盡管已經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地描述,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地是,本發明并非僅限于特定實施例,相反,在沒有超出本申請精神和實質的各種修正,變形和替換都落入到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