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篩查系統,具體涉及一種視力篩查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戴鏡者視力檢查多在眼鏡店進行,行業發展良莠不齊,人員素質參差,提供的服務品質不一,在對成人戴鏡者的矯正狀況的統計中發現,發現大量的佩戴者的矯正眼鏡存在各種問題,而難以直觀察覺。佩戴者自己常常無明顯感知,或者有所感知卻不知道是矯正不良導致的,導致眼健康存在潛在隱患。如何幫助消費者方便判斷自己的視力是否健康,及矯正眼鏡是否合適,避免不良矯正帶來的潛在風險,及早自查發現視力異常因素。一直以來沒有簡單易用的好辦法。
申請號為201520281695.5的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中小學生視力自助式篩查檢測系統的硬件裝置,括位置規范裝置和視標顯示裝置,位置規范裝置和視標顯示裝置相對設置;位置規范裝置包括底座一、方管、面框、拉緊彈簧一、支撐板、兩個摩擦輪一、兩個輪軸、兩個支板一、兩個耳板一和滑套一,支撐板固定在底座一內,滑套一固定在支撐板上,方管的下端與滑套一滑動連接,方管的上端固定有面框,兩個耳板一對稱固定在支撐板上,支板一的下端與耳板一鉸接,支板一的上端固定有輪軸,輪軸上安裝有摩擦輪一,摩擦輪一與方管滾動連接,兩個輪軸之間連接有拉緊彈簧一;視標顯示裝置包括顯示器、兩個齒條、底座二、兩個滑套二、兩個拉緊彈簧二、兩個耳板二、兩個支板二、兩個摩擦輪二、第一齒輪、主動齒輪、第二齒輪,所述兩個滑套二相互平行固定在底座二內的頂部,每個滑套二內設有一個齒條,顯示器安裝在兩個齒條之間的上部,第一齒輪、主動齒輪和第二齒輪安裝在底座二內,主動齒輪與第一齒輪相嚙合,第一齒輪分別與第二齒輪和一個齒條相嚙合,第二齒輪與另一個齒條相嚙合,兩個耳板二對稱固定在底座二內的頂部,支板二的一端與耳板二鉸接,支板二的另一端上安裝有摩擦輪二,支板二和底座二內的頂部之間連接有拉緊彈簧二,摩擦輪二與齒條的背面滾動連接。
上述實用新型中位置規范裝置上面的面框、視標顯示裝置上面的顯示器都可以上下調整高度,以適應學生的不同身高,位置規范裝置和視標顯示裝置的安裝距離可以固定在5米的標準內。該本實用新型可以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持有唯一學號的學生卡,到篩查檢測系統掃描后,即可自主的進行視力檢測,檢測結果自動傳到計算機數據庫,經過對比會顯示出這個學生的視力(變化)情況。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隨時都可以進行檢測,不但學生有了自主的時間安排,更省去了醫生的勞作之苦。為中小學生視力篩查開辟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但是,該實用新型適用范圍窄,僅僅能為中小學生視力篩查的提供實施的基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將圓偏振3d視覺技術、視光篩查技術以及互聯網智能交互技術相互結合,提供了一種在線的動態的視力和矯正視力的篩查系統,快速評估被測者的視力和矯正視力的綜合狀態,為其視力保護和健保提供方便的簡易措施,其評估結果不作為醫療診斷和處方的依據,只作為日常護理自我健保的參考工具使用。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取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視力篩查系統,包括夾片、過濾窗、手持終端和上位機;所述夾片與過濾窗的線偏振方向的正交方向垂直,所述過濾窗通過緊固繩索固定在手持終端的正面,所述手持終端通過無線網與上位機進行通信。
所述夾片為頭戴式夾片,其包括夾片框、薄膜片、中梁元件和掛鉤;
所述夾片框包括左夾片框和右夾片框;
所述薄膜片包括左旋圓偏振薄膜片和右旋圓偏振薄膜片;
所述掛鉤包括左側掛鉤和右側掛鉤。
以佩戴時靠近眼睛側為夾片的內側,所述左旋圓偏振薄膜片和右旋圓偏振薄膜片的線偏振面均朝向外側,兩者的非線偏振面均朝向內側。
所述左旋圓偏振薄膜片和右旋圓偏振薄膜片分別嵌入左夾片框和右夾片框,所述左夾片框和右夾片框通過中梁元件連接,所述左側掛鉤和右側掛鉤分別設置在中梁元件的兩端,且兩者均設置在夾片的內側。
所述左旋圓偏振薄膜片和右旋圓偏振薄膜片的線偏振方向均為90度;
所述左夾片框和右夾片框均采用塑料材質制造。
所述過濾窗包括框架、左過濾片、右過濾片和緊固繩索,所述左過濾片和右過濾片分別鑲嵌在框架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
所述框架的左半部分上邊緣、左半部分下邊緣、右半部分上邊緣和右半部分下邊緣分別設有圓孔,所述緊固繩索穿過圓孔。
所述緊固繩索為橡膠彈力線;
所述框架為矩形,其采用的材料為硬卡紙。
所述左過濾片和右過濾片均為圓偏振片,兩者的線偏振面偏振方向均為0度。
被測者頭戴夾片,通過過濾窗觀察手持終端的動態交互界面,所述動態交互界面顯示不同的圖形,根據被測者觀察到的不同圖形和觀察者對動態交互界面上的問題的回答得到測試信息,所述手持終端將測試信息發送給上位機。
所述上位機包括智能評估模塊,所述智能評估模塊接收來自于手持終端的測試信息,并根據測試信息對被測者的視力進行評估,得到評估結果,并將評估結果反饋給手持終端,被測者通過手持終端的動態交互界面獲得評估結果。
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視力篩查系統包括夾片、過濾窗、手持終端和上位機,夾片與過濾窗的線偏振方向的正交方向垂直,過濾窗通過緊固繩索固定在手持終端的正面,手持終端通過無線網與上位機進行通信,實現視力的快速篩查,具有操作簡單,反應靈敏,評估結果提示性強,成本低等優點;
本發明提供的視力篩查系統將圓偏振3d視覺技術、視光篩查技術以及互聯網智能交互技術相互結合,實現視力的在線動態篩查和矯正,快速評估被測者的視力和矯正視力的綜合狀態,為其視力保護和健保提供方便的簡易措施,其評估結果作為日常護理自我健保的參考工具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夾片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過濾窗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中視力篩查系統工作原理圖;
其中,1-左旋圓偏振薄膜片,2-左夾片框,3-掛鉤,4-夾片的正面,5-右旋圓偏振薄膜片,6-夾片的反面,7-右夾片框,8-緊固繩索,9-圓孔,10-右過濾片,11-左過濾片,12-過濾窗的正面,13-過濾窗的反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發明實施例將圓偏振3d視覺技術、視光篩查技術以及互聯網智能交互技術相互結合,提供一種快速篩查視力及視力矯正狀況是否良好的視力篩查系統,其包括夾片、過濾窗、手持終端和上位機;夾片與過濾窗的線偏振方向的正交方向垂直,過濾窗通過緊固繩索8固定在手持終端的正面,手持終端通過無線網與上位機進行通信,實現視力的快速篩查,具有操作簡單,反應靈敏,評估結果提示性強,成本低等優點。
如圖1所示,上述的夾片為頭戴式夾片,其包括夾片框、薄膜片、中梁元件和掛鉤3;其中夾片框包括左夾片框2和右夾片框7;其中薄膜片包括左旋圓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圓偏振薄膜片5;其中掛鉤3包括左側掛鉤和右側掛鉤。
以佩戴時靠近眼睛側為夾片的內側,即夾板的反面6為內側,相反夾板的正面4為外側,左旋圓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圓偏振薄膜片5的線偏振面均朝向外側,左旋圓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圓偏振薄膜片5的非線偏振面均朝向內側。
上述的左旋圓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圓偏振薄膜片5分別嵌入左夾片框2和右夾片框7,左夾片框2和右夾片框7通過中梁元件連接,左側掛鉤和右側掛鉤分別設置在中梁元件的兩端,且兩者均設置在夾片的內側。
進一步,上述的左旋圓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圓偏振薄膜片5的線偏振方向均為90度;
上述的左夾片框2和右夾片框7均采用塑料材質制造。
上述的過濾窗包括框架、左過濾片11、右過濾片10和緊固繩索,框架上印有“正面”文字的那面朝向被測者,左過濾片11和右過濾片10分別鑲嵌在框架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左過濾片11和右過濾片10均為圓偏振片,且兩者的線偏振面在框架的背面側。線偏振面偏振方向均為0度。
框架的左半部分上邊緣、左半部分下邊緣、右半部分上邊緣和右半部分下邊緣分別設有圓孔9,緊固繩索8穿過圓孔9,如圖2,緊固繩索8通過背包式將過濾片固定在手持終端的正面,如圖2所示,過濾窗的正面12朝向被測者,過濾窗的反面13朝向手持終端。其中的緊固繩索8為橡膠彈力線,其中框架為矩形,其采用的材料為硬卡紙。
被測者頭戴夾片,通過過濾窗觀察手持終端的動態交互界面(通過html5語言設計),動態交互界面顯示不同的圖形,根據被測者觀察到的不同圖形和觀察者對動態交互界面上的問題的回答得到測試信息,手持終端將測試信息發送給上位機。上述的手持終端可以是手機等。
上位機包括智能評估模塊,該智能評估模塊接收來自于手持終端的測試信息,并根據測試信息對被測者的視力進行評估,得到評估結果,并將評估結果反饋給手持終端,被測者通過手持終端的動態交互界面獲得評估結果。
本實施例通過緊固繩索8將過濾窗固定在手持終端的正面,采用這種特定的組合過濾,將被測者雙眼視野中的一部分雙眼分離,左右眼在這一區域將看到不同的圖像,而雙眼依然保持放松自然狀態,使得雙眼視覺差異,視力矯正問題,視力原發性的問題通過主觀感受的方式暴露。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視力篩查系統工作過程如下:
如圖3,需要測試視力的被測者先將頭戴式夾片戴在頭上,工作人員將過濾片固定在手持終端上,然后被測者通過過濾窗觀察手持終端上動態交互界面顯示不同的圖形,同時根據自己觀察的情況回答動態交互界面上的問題,進行觸摸屏的點按回答,接著,根據被測者觀察到的不同圖形和觀察者對動態交互界面上的問題的回答得到測試信息,手持終端將測試信息發送給上位機,上位機上的智能評估模塊先接收來自于手持終端的測試信息,并根據測試信息對被測者的視力進行評估,得到評估結果,最后將評估結果反饋給手持終端,被測者通過手持終端的動態交互界面獲得評估結果,該評估結果作為日常護理自我健保的參考工具使用。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視力篩查系統將圓偏振3d視覺技術、視光篩查技術以及互聯網智能交互技術相互結合,實現視力的在線動態篩查和矯正,快速評估被測者的視力和矯正視力的綜合狀態,為其視力保護和健保提供方便的簡易措施。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參照上述實施例依然可以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這些未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在申請待批的本發明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