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微創柔性穿刺管、微創通道穿刺組件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在脊椎手術過程中,有時需要進行穿刺,現有的作法是采用硬質的穿刺管等器械強制性的穿過人體組織,該方式會帶來以下缺陷:
1、采用硬質的穿刺管等進行穿刺時,醫務人員無法準確的把握穿刺管前端的組織情況,如果碰到神經或血管組織,可能會對患者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
2、在穿刺時,手術器械只能采用直線的方式進行,通過會對正常的組織造成損傷,影響術后的康復。
3、由于手術器械只能采用直線的方式進行,在某些情況下,由于重要的組織或人體骨骼等無法進行穿刺,導致手術無法順利進行,需要重新設置穿刺路線,造成手術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創柔性穿刺管、微創通道穿刺組件及其使用方法,本發明可以合理的利用人體組織間隙進行手術操作,避免對人體正常組織,尤其是神經、血管等造成損傷,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并且醫務人員可以方便的調整手術的方向及范圍,手術更靈活。
其技術方案如下:
微創柔性穿刺管,包括導引管、檢測管及卡座;導引管及檢測管均為柔性,檢測管的前端具有檢測頭部、后端具有信號輸出端,檢測頭部與信號輸出端電性連接,檢測管的后端還設有推拉部;導引管具有導引外壁,其導引外壁圍成中空的供所述檢測管穿過的容置管腔,導引管的前端形成導引頭,在導引管的導引外壁沿周向方向設有至少兩根提拉繩,在導引管的后端設有至少兩個沿周向方向設置的提拉件,提拉繩的前端與所述導引頭相連,后端分別與所述提拉件相連;卡座包括座體及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座體的中部設有供所述檢測管穿過的通孔,第一卡接部與所述推拉部相對應,第二卡接部為至少兩個且沿周向方向設置,各第二卡接部與各提拉件相對應,各第二卡接部能相對于所述座體沿軸向方向滑移。
進一步的,所述提拉繩為四個,四個所述提拉繩沿所述導引管的導引外壁周向均布,與此相對應,所述第二卡接部也為四個,沿所述座體周向均布。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卡接部具有朝向軸心方向的卡接片,相鄰兩個第二卡接部之間形成讓位缺,讓位缺的尺寸大于所述提拉件的尺寸;讓位缺的數量、第二卡接部的數量、提拉件的數量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檢測頭部為超聲感測元件、光感測元件或電生理感測元件。
進一步的,在所述導引管的導引外壁內部設有至少兩個滑槽,所述提拉繩滑動的設置于該滑槽內。
進一步的,所述導引管包括前段及主體段,所述導引管的前段相對于主體段柔軟。
進一步的,還包括有第一螺旋彈簧,第一螺旋彈簧的彈絲設于所述前段的導引外壁內。
微通道管,該微通道管為柔性,其包括通道管體、環狀氣囊及充氣口,通道管體中空形成內通道,環狀氣囊設于通道管體前端的管壁上,充氣口設于通道管體的后端,充氣口與環狀氣囊相通。
進一步的,所述通道管體包括主管體及擴張管體,擴張管體與主管體的管壁相接,且擴張管體位于主管體的前端,所述環狀氣囊設于擴張管體管壁的前端,擴張管體的柔性大于主管體的柔性。
進一步的,還包括有第二螺旋彈簧,第二螺旋彈簧的彈絲設于所述主管體的管壁內。
微創通道穿刺組件,包括:微通道管及導引管,所述微通道管為柔性,其包括通道管體、環狀氣囊及充氣口,通道管體中空形成供所述導引管穿過的內通道,環狀氣囊設于通道管體前端的管壁上,充氣口設于通道管體的后端,充氣口與環狀氣囊相通;導引管具有導引外壁,其導引外壁圍成中空的容置管腔,導引管的前端形成導引頭,在導引管的導引外壁沿周向方向設有至少兩根提拉繩,在導引管的后端設有至少兩個沿周向方向設置的提拉件,提拉繩的前端與所述導引頭相連,后端分別與所述提拉件相連。
軟鏡管,包括柔性段及硬質段,硬質段的硬度大于柔性段的硬度,在柔性段內設有第一操作管腔,在硬質段內設有第二操作管腔,在柔性段內設有至少兩個第一傳輸管腔,在硬質段內設有至少兩個第二傳輸管腔,柔性段與硬質段相接并位于硬質段的前端,并使第一操作管腔與第二傳輸管腔相接、第一傳輸管腔與第二傳輸管腔相接;在所述柔性段的前段設有第一傳輸口及第一操作口,在所述硬質段的后端設有第二傳輸口與第二操作口,第一傳輸口依次通過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與第二傳輸口相通,第一操作口依次通過第一操作管腔、第二操作管腔與所述第二操作口相通。
進一步的,所述柔性段及硬質段均具有內管壁及外管壁,所述第一操作管腔、第二操作管腔均位于內管壁內,所述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均位于內管壁與外管壁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均為三個,分別為液體輸送管腔、光傳輸管腔、信號傳輸管腔。
微創手術通道,包括前述的微通道管及前述的軟鏡管,軟鏡管的長度大于或等于微通道管的長度,軟鏡管的外徑小于所述內通道的內徑。
微創柔性穿刺管使用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檢測管穿入導引管,使檢測管的檢測頭部相對于導引管的前端外露,檢測管后端的推拉部與第一卡接部相對應,導引管后端的各提拉件分別與各第二卡接部相對應;通過座體將導引管、檢測管向前端推進,在推進過程中,通過檢測頭部檢測導引頭前端的組織情況;通過相應的第二卡接部對相應的提拉繩進行提拉,使導引管前端的導引頭產生偏移,進而對導引管的前進方向進行調節。
需要說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僅僅是用于對名稱的區分,不代表具體的數量及順序。
前述硬質、柔性僅僅是相對硬度,不代表具體的絕對值,如硬質可以是相對于柔性而言,在具體的材料方面,硬質可以采用金屬等材料進行加工,柔性可以采用pp塑料等進行加工。
下面對本發明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1、檢測管穿入導引管,使檢測管的檢測頭部相對于導引管的前端外露,檢測管后端的推拉部與第一卡接部相對應,導引管后端的各提拉件分別與各第二卡接部相對應;通過座體將導引管、檢測管向前端推進,在推進過程中,通過檢測頭部檢測導引頭前端的組織情況;通過相應的第二卡接部對相應的提拉繩進行提拉,使導引管前端的導引頭產生偏移,進而對導引管的前進方向進行調節。
該微創柔性穿刺管通過檢測管對導引管前端的組織情況進行檢測,以確定前方的組織情況,通過導引管的偏移變向,可以避免重要的血管、神經,并且可以從組織之間的間隙穿過,減少了對患者的二次傷害,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患者術中的不適感,且縮短術后恢復時間。
由于采用該微創柔性穿刺管,可以更方便的避開人體的重要組織或血管、神經等部位,在手術過程中可以更靈活的安排手術的路線。
2、微創柔性穿刺管包括有卡座,通過卡座將導引管與檢測管進行固定連接,并且通過卡座來對導引管進行導向,當導引管完成導向后,再將卡座及檢測管取出,避免卡座尺寸較大而影響下一步的操作。
3、當導引管完成導向后,將卡座及檢測管取出,再將微通道管沿導引管的外壁套入人體組織,由于導引管的導引作用,微通道管套入時也會沿導引管的原有路徑進入人體,不會對人體組織、血管或神經等造成意外的破壞;當微通道管沿導引管的路徑套入人體組織后,通過充氣口向微通道管前端的環狀氣囊進行充氣,使環狀氣囊膨脹并將微通道管前端進行固定,再將導引管取出而在微通道管內形成一個根據人體組織的分布情況彎曲的微創手術的通道。
4、通過微通道管形成微創手術通道之后,再通過軟鏡管作進一步的微創手術操作,其中,軟鏡管的硬質段用于固定第二傳輸口與第二操作口,柔性段可以適應微通道管的彎曲變形;在進行手術時,微創手術器械通過第二操作口插入軟鏡管的第一操作管腔,并在第一傳輸口位置進行手術,由于微通道管前端具有環形氣囊,當環形氣囊可以具有更開闊的手術視野,對于提高微創手術的效果非常重要。
5、所述提拉繩為四個,通過四個提拉繩可以分別從四個方向進行提拉,進而根據實際的需要調整導引管的前進方向。
6、所述第二卡接部具有朝向軸心方向的卡接片,相鄰兩個第二卡接部之間形成讓位缺,在使用前,先將提拉件卡入讓位缺位置再進行旋轉,使卡接片扣住提拉件,第二卡接部軸向滑移時分別帶動相應的提拉件移動。
7、所述檢測頭部為超聲感測元件、光感測元件或電生理感測元件,超聲感測元件可以感測其前方的人體組織的情況,通過光感測元件可以傳回前方的光影圖像,通過電生理感測元件可以感測前方的神經分布。
8、由于導引管前段起到主要的導向作用,所以,所述導引管的前段相對于主體段柔軟,可以更方便導引管方向的調節。
9、第一螺旋彈簧的彈絲設于所述前段的導引外壁內,可以使前段更具柔性,以方便導向,同時也使前段具有彈性,在松開提拉繩后,導引管可以快速的復位。
10、所述通道管體包括主管體及擴張管體,擴張管體的柔性大于主管體的柔性,在環狀氣囊充氣的情況下,該擴張管體會隨之膨脹,可以為手術操作留下更大的手術空間,手術視野也更開闊。
11、第二螺旋彈簧的彈絲設于所述主管體的管壁內,可以使主管體具有較大的柔性,以便彎曲,同時也使主管體具有一定的彈性。
12、軟鏡管,包括柔性段及硬質段,硬質段用于安裝第二傳輸口與第二操作口,而柔性段可以彎曲變形,以適應通道管體的彎曲路徑,其手術器械可以通過第一操作管腔、第二操作管腔進行,信號或沖洗液等可以通過通過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進行傳輸(如果需要分別傳輸不同信號、或者需要傳輸清洗液時,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為多個)。
13、所述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均為三個,分別為液體輸送管腔、光傳輸管腔、信號傳輸管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微創柔性穿刺管的結構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導引管的結構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檢測管的結構圖;
圖4是本發明所述卡座的側向局部放大圖;
圖5是本發明所述卡座的軸向局部放大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微通道管的結構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微通道管的端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軟鏡管的結構圖;
圖9是圖8的俯視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軟鏡管端部的第一種結構;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軟鏡管端部的第二種結構;
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微創手術通道的結構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導引管,11、導引外壁,12、容置管腔,13、導引頭,14、提拉繩,15、提拉件,16、前段,161、第一螺旋彈簧,17、主體段,20、檢測管,21、檢測頭部,22、信號輸出端,23、推拉部,30、卡座,31、第一卡接部,32、第二卡接部,321、卡接片,322、讓位缺,33、通孔,40、微通道管,41、通道管體,411、主管體,412、擴張管體,413、內通道,42、環狀氣囊,43、充氣口,44、第二螺旋彈簧,50、軟鏡管,51、柔性段,511、第三螺旋彈簧,52、硬質段,531、第一操作管腔,532、第二操作管腔,541、液體輸送管腔,542、光傳輸管腔,543、信號傳輸管腔,55、緩沖端頭,57、內管壁,58、外管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5所示,微創柔性穿刺管,包括導引管10、檢測管20及卡座30;導引管10及檢測管20均為柔性,檢測管20的前端具有檢測頭部21、后端具有信號輸出端22,檢測頭部21與信號輸出端22電性連接,檢測管20的后端還設有推拉部23;導引管10具有導引外壁11,其導引外壁11圍成中空的供所述檢測管20穿過的容置管腔12,導引管10的前端形成導引頭13,在導引管10的導引外壁11沿周向方向設有四根提拉繩14,在導引管10的后端設有四個沿周向方向設置的提拉件15,提拉繩14的前端與所述導引頭13相連,后端分別與所述提拉件15相連;卡座30包括座體及第一卡接部31、第二卡接部32,座體的中部設有供所述檢測管20穿過的通孔33,第一卡接部31與所述推拉部23相對應,第二卡接部32為四個且沿周向方向設置,各第二卡接部32與各提拉件15相對應,各第二卡接部32能相對于所述座體沿軸向方向滑移。
其中,所述提拉繩14為四個,四個所述提拉繩14沿所述導引管10的導引外壁11周向均布,與此相對應,所述第二卡接部32也為四個,沿所述座體周向均布,在所述導引管10的導引外壁11內部設有四個滑槽,滑動的設置于該滑槽內。所述導引管10包括前段16及主體段17,所述導引管10的前段16相對于主體段17柔軟,還包括有第一螺旋彈簧161,第一螺旋彈簧161的彈絲設于所述前段16的導引外壁11內。
所述第二卡接部32具有朝向軸心方向的卡接片321,相鄰兩個第二卡接部32之間形成讓位缺322,讓位缺322的尺寸大于所述提拉件15的尺寸;讓位缺322的數量、第二卡接部32的數量、提拉件15的數量相同。所述檢測頭部21為超聲感測元件、光感測元件或電生理感測元件。
圖6、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微通道管40的結構圖,微通道管40,該微通道管40為柔性,其包括通道管體41、環狀氣囊42及充氣口43,通道管體41中空形成內通道413,環狀氣囊42設于通道管體41前端的管壁上,充氣口43設于通道管體41的后端,充氣口43與環狀氣囊42相通。
其中,所述通道管體41包括主管體411及擴張管體412,擴張管體412與主管體411的管壁相接,且擴張管體412位于主管體411的前端,所述環狀氣囊42設于擴張管體412管壁的前端,擴張管體412的柔性大于主管體411的柔性,第二螺旋彈簧44的彈絲設于所述主管體411的管壁內。
微創通道穿刺組件,包括圖6所示微通道管40及圖2所示導引管10,此處不再贅述。
軟鏡管50的結構如圖8、圖9所示,其包括柔性段51及硬質段52,硬質段52的硬度大于柔性段的硬度,在柔性段51內設有第一操作管腔531,在硬質段52內設有第二操作管腔532,在柔性段51內設有多個第一傳輸管腔,在硬質段52內設有多個第二傳輸管腔,柔性段51與硬質段52相接并位于硬質段52的前端,并使第一操作管腔531與第二傳輸管腔相接、第一傳輸管腔與第二傳輸管腔相接;在所述柔性段51的前段16設有第一傳輸口及第一操作口,在所述硬質段52的后端設有第二傳輸口與第二操作口,第一傳輸口依次通過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與第二傳輸口相通,第一操作口依次通過第一操作管腔531、第二操作管腔532與所述第二操作口相通。柔性段51的管壁內設有第三螺旋彈簧511,在柔性段51的前端設有緩沖端頭55,該緩沖端頭55的硬度小于柔性段51的硬度。
其中,所述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均為三個,分別為液體輸送管腔541、光傳輸管腔542、信號傳輸管腔543;所述柔性段51及硬質段52均具有內管壁57及外管壁58,所述第一操作管腔531、第二操作管腔532均位于內管壁57內,所述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均位于內管壁57與外管壁58之間。
微創手術通道的結構如圖12所示,其包括圖6、圖7所示微通道管40及圖8、圖9所示軟鏡管50,此處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具有如下優點:
1、檢測管20穿入導引管10,使檢測管20的檢測頭部21相對于導引管10的前端外露,檢測管20后端的推拉部23與第一卡接部31相對應,導引管10后端的各提拉件15分別與各第二卡接部32相對應;通過座體將導引管10、檢測管20向前端推進,在推進過程中,通過檢測頭部21檢測導引頭13前端的組織情況;通過相應的第二卡接部32對相應的提拉繩14進行提拉,使導引管10前端的導引頭13產生偏移,進而對導引管10的前進方向進行調節。
該微創柔性穿刺管通過檢測管20對導引管10前端的組織情況進行檢測,以確定前方的組織情況,通過導引管10的偏移變向,可以避免重要的血管、神經,并且可以從組織之間的間隙穿過,減少了對患者的二次傷害,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患者術中的不適感,且縮短術后恢復時間。
由于采用該微創柔性穿刺管,可以更方便的避開人體的重要組織或血管、神經等部位,在手術過程中可以更靈活的安排手術的路線。
2、微創柔性穿刺管包括有卡座30,通過卡座30將導引管10與檢測管20進行固定連接,并且通過卡座30來對導引管10進行導向,當導引管10完成導向后,再將卡座30及檢測管20取出,避免卡座30尺寸較大而影響下一步的操作。
3、當導引管10完成導向后,將卡座30及檢測管20取出,再將微通道管40沿導引管10的外壁套入人體組織,由于導引管10的導引作用,微通道管40套入時也會沿導引管10的原有路徑進入人體,不會對人體組織、血管或神經等造成意外的破壞;當微通道管40沿導引管10的路徑套入人體組織后,通過充氣口43向微通道管40前端的環狀氣囊42進行充氣,使環狀氣囊42膨脹并將微通道管40前端進行固定,再將導引管10取出而在微通道管40內形成一個根據人體組織的分布情況彎曲的微創手術的通道。
4、通過微通道管40形成微創手術通道之后,再通過軟鏡管50作進一步的微創手術操作,其中,軟鏡管50的硬質段52用于固定第二傳輸口與第二操作口,柔性段51可以適應微通道管40的彎曲變形;在進行手術時,微創手術器械通過第二操作口插入軟鏡管50的第一操作管腔531,并在第一傳輸口位置進行手術,由于微通道管40前端具有環形氣囊,當環形氣囊可以具有更開闊的手術視野,對于提高微創手術的效果非常重要。
5、所述提拉繩14為四個,通過四個提拉繩14可以分別從四個方向進行提拉,進而根據實際的需要調整導引管10的前進方向。
6、所述第二卡接部32具有朝向軸心方向的卡接片321,相鄰兩個第二卡接部32之間形成讓位缺322,在使用前,先將提拉件15卡入讓位缺322位置再進行旋轉,使卡接片321扣住提拉件15,第二卡接部32軸向滑移時分別帶動相應的提拉件15移動。
7、所述檢測頭部21為超聲感測元件、光感測元件或電生理感測元件,超聲感測元件可以感測其前方的人體組織的情況,通過光感測元件可以傳回前方的光影圖像,通過電生理感測元件可以感測前方的神經分布。
8、由于導引管10前段16起到主要的導向作用,所以,所述導引管10的前段16相對于主體段17柔軟,可以更方便導引管10方向的調節。
9、第一螺旋彈簧161的彈絲設于所述前段16的導引外壁11內,可以使前段16更具柔性,以方便導向,同時也使前段16具有彈性,在松開提拉繩14后,導引管10可以快速的復位。
10、所述通道管體41包括主管體411及擴張管體412,擴張管體412的柔性大于主管體411的柔性,在環狀氣囊42充氣的情況下,該擴張管體412會隨之膨脹,可以為手術操作留下更大的手術空間,手術視野也更開闊。
11、第二螺旋彈簧44的彈絲設于所述主管體411的管壁內,可以使主管體411具有較大的柔性,以便彎曲,同時也使主管體411具有一定的彈性。
12、軟鏡管50,包括柔性段51及硬質段52,硬質段52用于安裝第二傳輸口與第二操作口,而柔性段51可以彎曲變形,以適應通道管體41的彎曲路徑,其手術器械可以通過第一操作管腔531、第二操作管腔532進行,信號或沖洗液等可以通過通過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進行傳輸(如果需要分別傳輸不同信號、或者需要傳輸清洗液時,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為多個)。
13、所述第一傳輸管腔、第二傳輸管腔均為三個,分別為液體輸送管腔541、光傳輸管腔542、信號傳輸管腔543。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在不違反本發明構思的基礎上所作的任何替換與改進,均屬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