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利用人體穴位進行治療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頰部治療裝置和與頰部治療裝置匹配的針灸裝置。
背景技術:
現在的西方醫學中,往往是采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療方法,無法從整體上去把握病人的病情,對病人進行整體醫治。而采用針灸療法則可以通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治療,通過在較小區域的治療以實現對身體各個部位的治療。
此外,在現有技術中,針灸的針刺位置,往往是由醫師手工決定的,與醫師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以及當時的精神身體狀態等相關,一旦不能精準地定位,無法產生相應的針灸效果。或者,醫生為了達到治療效果,可能會重新下針,這樣,也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還提供一種頰部治療裝置,采用該治療裝置可以通過刺激臉頰上的穴位以治療多方面的身體疾病。
頰部治療裝置,包括面罩,面罩的內表面與人體面部貼合,面罩的內表面設置有治療器,治療器的位置與人體臉頰的穴位對應。
通過在與人臉匹配的面罩的內部設置治療器,可以刺激臉頰的相應部位的穴位,對頸肩腰腿痛等常見病及應激綜合癥為代表的身心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頰針療法具有“取穴精煉、靶點明確,操作簡單,快速起效,無痛安全”的特點,使之成為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節奏的新方法。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實施方式,治療器為聲波發生器、電極、激光發生器、磁石和熱輻射發生器。其原理是以頰針理論及穴位為指導的。
頰針治療裝置,包括面罩,面罩的內表面與人體面部貼合,面罩設有貫穿面罩厚度方向的通孔,通孔的位置與人體臉頰的穴位對應。
通過在面罩上設置與穴位對應的通孔,可以利用頰針的方法,利用針灸針更深層次的刺激相應的穴位,以減輕患者的病痛,甚至消除相應的疾病。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還提供一種針灸裝置,可以提高針灸的位置精度。
本發明提供的針灸裝置,包括桿體、擊發機構、送針機構,擊發機構用于擠壓一根針灸針刺入到人體指定部位,送針機構用于將多根針灸針向擊發機構方向移動,送針機構包括針盒,針盒用于并排存儲多根針灸針,桿體用于容納擊發機構和單根針灸針。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實施方式,還包括退針機構,退針機構包括退針桿,退針桿通過設置在桿體一側面的第一槽口插入桿體中。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實施方式,針盒內部設有前擋板、推板和后擋板,推板和后擋板之間設有第一壓縮彈簧,推板和后擋板分別與第一壓縮彈簧的一端抵接,推板滑動設置在針盒中;針盒頂部開有第二槽口。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實施方式,針盒還包括拉手和連桿,拉手通過連桿穿過后擋板與推板連接。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實施方式,擊發機構包括設置在桿體內的頂部設置的第二壓縮彈簧,第二壓縮彈簧的一端與桿體的頂部抵接,第二壓縮彈簧的另一端與推塊抵接,推塊滑動設置在桿體內,推塊與桿體的相對滑動方向與桿體的長度方向一致,推塊在彈簧處于壓縮狀態時被橫向滑動擋塊擋住,橫向滑動擋塊以能夠沿垂直于桿體的長度方向滑動的方式設置在桿體中,橫向滑動擋塊與第三壓縮彈簧抵接,第三壓縮彈簧的另一端抵在桿體的內壁上,退針桿與推塊連接。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實施方式,橫向滑動擋塊的一端突出于桿體。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實施方式,擊發機構還包括橫向觸發機構,橫向觸發機構包括用于與皮膚表面滾動摩擦連接的輸入輪,輸入輪與撥動輪傳動連接,撥動輪的外圓周面上設置有多個凹陷部,凹陷部用于凹陷部與橫向滑動擋塊的一端接觸時,橫向滑動擋塊被第三壓縮彈簧頂出以使得推塊推動針灸針。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實施方式,撥動輪的外圓周面設置有沿撥動輪周向延伸的環形凹槽,環形凹槽中以可拆卸的的方式安裝有活動帖塊,活動帖塊和環形凹槽用于形成凹陷部。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一實施方式,輸入輪中的圓周面上設有標記。
本發明提供的針灸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通過將多根針灸針儲存在針盒中,并且在一下針灸之后自動向桿體內送入針灸針,降低了操作者再次取針所需要的時間,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扎入大量的針,提高了針灸的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在所有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類似的附圖標記標識。附圖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內部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3提供的針灸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關于橫向滑動擋塊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4中的擊發機構的局部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4中的撥動輪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面罩;11、治療器;
100、桿體;101、退針桿;102、第一槽口;103、橫向滑動擋塊;104、推塊;105、第二壓縮彈簧;106、第三壓縮彈簧;201、針盒;202、針灸針;203、前擋板;204、推板;205、后擋板;206、拉手;207、連桿;208、第一壓縮彈簧;301、輸入輪;302、撥動輪;303、活動帖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因此只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說明,本申請使用的技術術語或者科學術語應當為本發明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通常意義。
實施例1:
參見圖1,由于面罩內部的治療器不可能從外部示出,所以圖1所展示的是將頰部治療裝置剖開后的,對一般的頰部治療裝置進行觀察的示意圖。
一種頰部治療裝置,包括面罩10,面罩10的內表面與人體面部貼合,面罩的內表面設置有治療器11,治療器的位置與人體臉頰的穴位對應。
通過在與人臉匹配的面罩10的內部設置治療器11,可以刺激臉頰的相應部位的穴位,對頸肩腰腿痛等常見病及應激綜合癥為代表的身心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頰針療法具有“取穴精煉、靶點明確,操作簡單,快速起效,無痛安全”的特點,使之成為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節奏的新方法。
具體的,治療器11為聲波發生器、電極、激光發生器、磁石和熱輻射發生器。通過聲波、電極、激光、磁石和熱輻射對穴位實現刺激,可以有效的疏通經絡以達到治療身體的相應部位或醫治相應疾病的效果。更具體的,熱輻射發生器可以為電熱絲或紅外輻射源。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所使用的附圖,可以參見圖1。圖1中的治療器所處的位置,可以是本實施例中的通孔所在的位置。
頰針治療裝置,包括面罩,面罩的內表面與人體面部貼合,面罩設有貫穿面罩厚度方向的通孔,通孔的位置與人體臉頰的穴位對應。
通過在面罩上設置與穴位對應的通孔,可以利用頰針的方法,更深層次的刺激相應的穴位,以減輕患者的病痛,甚至消除相應的疾病。
實施例3:
參照圖2-圖3,本實施例提供的針灸裝置,可以與實施例2的頰針治療裝置匹配使用,包括桿體100、擊發機構、送針機構,擊發機構用于擠壓一根針灸針202刺入到人體指定部位,送針機構用于將多根針灸針202向擊發機構方向移動,送針機構包括針盒201,針盒201用于并排存儲多根針灸針202,桿體100用于容納擊發機構和單根針灸針202。
由于醫療器械多需給人干凈安全感,所以白色亮光材質更人給人可靠的感覺。同時為了方便觀察針灸針使用狀況,裝針盒部分建議使用半透明亮光材質。此外,桿體也可以采用白色光亮的材質。
通過將多根針灸針202儲存在針盒201中,并且在一下針灸之后自動向桿體100內送入針灸針202,降低了操作者再次取針所需要的時間,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扎入大量的針,提高了針灸的效率。
具體地,還包括退針機構,退針機構包括退針桿101,退針桿101通過設置在桿體100一側面的第一槽口102插入桿體100中。通過設置退針機構,方便使用者將擊發機構復位,以利于再次將針灸針202扎入。
更具體地,針盒201內部設有前擋板203、推板204和后擋板205,推板204和后擋板205之間設有第一壓縮彈簧208,推板204和后擋板205分別與第一壓縮彈簧208的一端抵接,推板204滑動設置在針盒201中;針盒201頂部開有第二槽口。通過設置第一壓縮彈簧208,以推動前擋板203和設置在前擋板203前方的針灸針202。當桿體100內的針灸針202被推塊104推出時,針盒201中的針灸針202可以繼續補入到桿體100中,以實現持續的針灸動作。
更具體地,針盒201還包括拉手206和連桿207,拉手206通過連桿207穿過后擋板205與推板204連接。設置了拉手206和連桿207之后,還可以很方便的將前擋板203退回,以將多根針灸針202存放進針盒201中。
更具體地,擊發機構包括設置在桿體100內的頂部設置的第二壓縮彈簧105,第二壓縮彈簧105的一端與桿體100的頂部抵接,第二壓縮彈簧105的另一端與推塊104抵接,推塊104滑動設置在桿體100內,推塊104與桿體100的相對滑動方向與桿體100的長度方向一致,推塊104在彈簧處于壓縮狀態時被橫向滑動擋塊103擋住,橫向滑動擋塊103以能夠沿垂直于桿體100的長度方向滑動的方式設置在桿體100中,橫向滑動擋塊103向圖中的左側伸出的部位可以是一個按鈕。
針灸的時候病人一般都是躺著、偶爾坐著,對病人兩種不同狀態醫師手腕角度是不同,主要由拇指食指捏針。所以按鈕設置在桿體的中部靠上的位置,也可以開關按鈕的位置也方便了拇指和食指按到。
橫向滑動擋塊103與第三壓縮彈簧106抵接,第三壓縮彈簧106的另一端抵在桿體100的內壁上,退針桿101與推塊104連接。通過設置橫向滑動擋塊103,可以在需要針刺的時機和位置,通過改變橫向滑動擋塊103的位置,釋放推塊104,以實現快速的針刺。而在不需要進行針刺時,橫向滑動擋塊103,可以擋住推塊104,以避免針灸針202因誤操作而從桿體100中伸出傷人。
更具體地,橫向滑動擋塊103的一端突出于桿體100。當橫向滑動擋塊103的一端突出于桿體100時,可以采用手動的方式將橫向滑動擋塊103按下,以使得推塊104能夠推動針灸針202刺入人體。
本實施例的動作原理如下:
當需要進行針灸作業時,先將成排的針灸針202放置到針盒201中。具體的,使得針灸針202成排的方式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可以采用訂書器中的訂書釘粘接的方式實現——在儲存針灸針202時,多根針灸針202被粘到一起,當需要將針灸針202彈出時,針灸針202之間的粘接力被推塊104破壞。具體的粘接強度的大小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控制的,在此不再贅述。放置針灸針202時,需要向外拉動拉手206,拉手206通過連桿207帶動推板204,使得推板204與前擋板203之間空出較大的空間。當將針灸針202放好后,推板204在第一壓縮彈簧208的作用下,會將針灸針202頂在前擋板203上。然后將針盒201插入到桿體100中。
針灸時,將桿體100移動到針刺位置,用手按下橫向滑動擋塊103的突出于桿體100外壁的部位,即,在圖2中,向右側按下桿體100左側的按鈕,橫向滑動擋塊向右壓縮其右側的第三壓縮彈簧106,橫向滑動擋塊103對于推塊104的阻擋作用喪失,推塊104推動針灸針202從桿體100內穿出,刺入皮膚內。
當需要更換位置時,則需要通過手動向回拉退針桿101,將推塊104退回。當推塊104退回到一定位置時,第三壓縮彈簧106也會推動橫向滑動擋塊103復位,以擋住推塊104。
實施例4:
參照圖4-圖5,本實施例提供的針灸裝置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擊發機構還包括橫向觸發機構,橫向觸發機構包括用于與皮膚表面滾動摩擦連接的輸入輪301,輸入輪301與撥動輪302傳動連接,撥動輪302的外圓周面上設置有多個凹陷部,凹陷部用于凹陷部與橫向滑動擋塊103的一端接觸時,與實施例2不同的是橫向滑動擋塊103被第三壓縮彈簧106頂出以使得推塊104推動針灸針202。
通過將撥動輪302與輸入輪301傳動連接,可以將輸入輪301在皮膚表面上的滾動轉化為撥動輪302的轉動,進而選擇橫向滑動擋塊103的一端與凹陷部接觸的時機,從而能夠精確的控制滑動擋塊被頂起、針灸針202被推出桿體100的時機,使得針灸針202能夠在針灸裝置運動到與上一次的針灸位置的指定距離時將下一次的針刺入,從而提高了刺入位置的精確性。
具體地,撥動輪302的外圓周面設置有沿撥動輪302周向延伸的環形凹槽,環形凹槽中以可拆卸的的方式安裝有活動帖塊303,活動帖塊303和環形凹槽用于形成凹陷部。通過在環形凹槽中以可拆卸的形式設置定位塊,可以在撥動輪302的外圓周的不同角度和位置形成凹陷部,所以當不同人的穴位分布不同時,輸入輪301在皮膚表面滾動不同距離,才可以將針灸針202刺入皮膚。所以該針灸裝置可以適應不同人的穴位不同的需要。
本實施例的動作原理如下:
將針灸針202放入針盒201的準備環節與實施例1的準備環節相同。
當需要在某個位置進行針刺時,需要提前適當的距離,例如提前1厘米,使得輸入輪301與皮膚接觸。然后輸入輪301在皮膚表面滾動1厘米,滾動后的位置即為第一次的針刺位置,滾動到位后,由于撥動輪302與輸入輪301傳動連接,輸入輪301的轉動帶動撥動輪302的轉動,所以此時撥動輪302此時恰好處于凹陷部朝向橫向滑動擋塊103的狀態,橫向滑動擋塊103在位于橫向滑動擋塊103左側(圖示的左側)的第三壓縮彈簧106的作用下向著凹陷部的方向(即圖示的右側)彈出,相應的,推塊104也會被第二壓縮彈簧105彈出,針灸針202刺入體內。該針灸針202刺入后,通過手動向回拉退針桿101,將推塊104退回。
針盒201和桿體100除了設置用于使得針灸針202刺出的孔之外,還設置在針灸針202的側面方向設置一條縫(圖中未示出)。當打算需要換位置針刺時,利用輸入輪301在皮膚表面滾動,同時,已經扎入到體內的針灸針202,相對于桿體100從該縫中向桿體100外運動。每個凹陷部的朝向下一凹陷部的側壁均為斜面,所以在撥動輪302滾動時,斜面會將橫向滑動擋塊103從凹陷部中擠出,對推塊104起到阻擋作用。當輸入輪301滾動到新位置時,撥動輪的凹陷部朝向橫向滑動擋塊103,所以橫向滑動擋塊103被第三壓縮彈簧106彈出,針灸針202可以在新位置刺入體內。
但是由于患者的臉型不盡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個患者,面部也可能會變胖或變瘦,所以不可能采用統一的面罩來實現對所有患者在各個時間段的輔助精準定位的問題。也不可能對每個患者在不同的胖瘦情況下分別制作一個完全精準的面罩以實現精準定位。雖然實施例2中的面罩上面設有通孔,通孔可以供針灸針穿過進行針刺,面罩可以對針灸的位置進行定位。所以面罩只能對針灸針進行初步的定位。
如果采用實施例4中的針灸裝置配合面罩進行定位,通過調整撥動輪上面的活動帖塊的種類和位置,以精確的根據每個患者的實際尺寸,設定凹陷部的位置,以實現由輸入輪沿著某個軌跡滾動,精確定位每個需要針刺的位置的目的。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例如,將輸入輪與撥動輪可以分別設置與之同軸且相對周向固定的同步帶輪,兩個同步帶輪通過同步齒形帶傳動連接;或者通過齒輪傳動的方式傳動連接。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