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灌注裝置及其用途。
背景技術:
隨著內腔鏡技術的發展,腔鏡手術,例如輸尿管鏡、輸尿管軟鏡、宮腔鏡等陸續出現,并成為治療相關疾病的主要手術方式。在腔鏡手術中,需將灌注設備與腔鏡連接,向自然腔道內不斷灌注液體。腔內灌注有以下作用:1.擴張腔道,便于進鏡和操作;2.沖走術區的血液、脫落組織及碎石,保證術野清晰。
在腔鏡手術的操作過程中,保證灌注的連續性至關重要,應避免因為灌注間斷造成術野模糊進而造成手術操作中斷或手術并發癥。另外還需要根據不同的操作目的,提供不同的灌注流量,例如對腔道進鏡過程中需較大的灌注流量擴張腔道,而碎石過程則僅要求灌注流量保證術野較為清晰即可,避免結石移位;又如在腔鏡內置入不同的操作設備,如碎石取石設備,導致灌注通道變小,為保證術野清晰,需增加灌注流量。
因此,亟需一種可提供連續無間斷灌注、保證手術安全性和連續性并且灌注量可控的灌注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問題,本申請提供一種灌注裝置及其用途,克服上述問題或者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灌注裝置,該灌注裝置分別連接一流體提供器與一流體排出件,用于從該流體提供器導入一流體并經由該流體排出件排出,其特征在于,該灌注裝置包括:
一容置體,其內部具有用于盛裝流體的一容置腔,于該容置體的近端與遠端分別設有連通該容置腔的一近端接口與一遠端接口;
一柱塞組件,其設于該容置腔中;
一驅動組件,其連接該柱塞組件,用于驅動該柱塞組件于該容置腔(111)內軸向移動;以及
一導流組件,其包括:
一第一導流件,其分別與該流體提供器、該容置腔的近端接口以及該流體排出件連通;
一第二導流件,其分別與該流體提供器、該容置腔的遠端接口以及該流體排出件連通;其中,
當該驅動組件驅動該柱塞組件從該容置腔的近端向遠端移動時,該第一導流件從該流體提供器導入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近端接口導入至該容置腔內,同時,該第二導流件經由該遠端接口接收該容置腔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流體排出件排出;當該驅動組件驅動該柱塞組件從該容置腔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該第二導流件從該流體提供器導入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遠端接口導入至該容置腔內,同時,該第一導流件經由該近端接口接收該容置腔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流體排出件排出。
可選地,該第一導流件還具有一第一接口、一第二接口以及一第一排出口,以通過該第一接口與該流體提供器連通,通過該第二接口與該容置腔的近端接口連通,并通過該第一排出口與該流體排出件連通,該第二導流件還具有一第三接口、一第四接口以及一第二排出口,以通過該第三接口與該流體提供器連通,通過該第四接口與該容置腔的遠端接口連通,并通過該第二排出口與該流體排出件連通。
可選地,該第一接口、該第一排出口、該第三接口以及該第二排出口為單向活瓣結構。
可選地,該柱塞組件還包括一往復式活塞以及連接該往復式活塞的連桿,該往復式活塞的外緣緊密貼合于該容置腔的內緣壁,以于該容置腔的內部形成真空的一第一腔室與一第二腔室,且該第一腔室與該第二腔室的內部容積可隨該連桿帶動該往復式活塞于該容置腔內的軸向移動而相對擴大或縮小。
可選地,該容置體(11,21)為管柱型。
可選地,該容置體(11,21)的近端還具有至少部分可拆卸的一近端側壁。
可選地,于該驅動組件(15,25)的連桿(134,234)上還設有一彈性件,通過推動該連桿(134,234)以使該彈性件壓縮并同時驅動該柱塞組件(13,23)從該容置體(11,21)的近端向遠端移動,并通過釋放該連桿(134,234)以藉由該彈性件所提供的回彈力而自動驅動該柱塞組件(13,23)從該容置體(11,2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
優選地,該彈性件為錐形螺旋結構,該彈性件設于驅動組件(15,25)的近端與容置體(11,21)的近端外部側壁之間。
優選地,該彈性件直徑最小的一端設于驅動組件(15,25)的近端,該彈性件直徑最大的一端設于容置體(11,21)的近端外部側壁。
相應地,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上述灌注裝置用于內腔鏡手術中流體灌注的用途。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上述灌注裝置用于體內碎石術中流體灌注的用途。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灌注裝置,該灌注裝置分別連接一流體提供器與一流體排出件,用于從該流體提供器導入一流體并經由該流體排出件排出,其特征在于,該灌注裝置包括:
一容置體,其內部具有用于盛裝流體的一第一容置腔和一第二容置腔,該容置體還具有連通該第一容置腔的一第五接口以及連通該第二容置腔的一第六接口;
一柱塞組件,其包括一第三活塞和一第四活塞以及連接該第三活塞與該第四活塞的一連桿,該第三活塞設于該第一容置腔內,該第四活塞設于該第二容置腔內;
一驅動組件,其連接該連桿,并通過驅動該連桿以使該第三活塞以及該第四活塞分別于該第一容置腔內以及該第二容置腔內同步軸向移動;
一導流組件,其包括:
一第一導流件,其分別與該流體提供器、該容置體的第五接口以及該流體排出件連通;
一第二導流件,其分別與該流體提供器、該容置體的第六接口以及該流體排出件連通;其中,
當該驅動組件驅動該連桿以使該第三活塞與該第四活塞以一第一運動狀態同步于該第一容置腔與該第二容置腔內軸向移動時,該第一導流件經由該第五接口接收該第一容置腔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流體排出件排出,同時,該第二導流件從該流體提供器導入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第六接口導入至該第二容置腔內;當該驅動組件驅動該連桿以使該第三活塞與該第四活塞以一第二運動狀態同步于該第一容置腔與該第二容置腔內軸向移動時,該第一導流件從該流體提供器導入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第五接口導入至該第一容置腔內,同時,該第二導流件經由該第六接口接收該第二容置腔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流體排出件排出。
可選地,該容置體還具有鄰近該驅動組件的一近端以及相對于該近端之一遠端,且該第一容置腔鄰近于該容置體的近端,該第二容置腔鄰近于該容置體的遠端。
可選地,其中,該第五接口連通該第一容置腔的鄰近該容置體的近端的一側,該第六接口連通該第二容置腔的鄰近該容置體的遠端的一側,該第一運動狀態為該第三活塞與該第四活塞由該遠端軸向移動至該近端,而該第二運動狀態為第三活塞與該第四活塞由該近端軸向移動至該遠端。
可選地,其中,該第五接口連通該第一容置腔的遠離該容置體的近端的一側,該第六接口連通該第二容置腔的遠離該容置體的遠端的一側,該第一運動狀態為該第三活塞與該第四活塞由該近端軸向移動至該遠端,而該第二運動狀態為第三活塞與該第四活塞由該遠端軸向移動至該近端。
可選地,該第一容置腔與該第二容置腔之間還設有一密封元件,用于隔離該第一容置腔與該第二容置腔。
可選地,該容置體還設有一第一排氣孔,該第一排氣孔鄰近該密封元件并連通該第二容置腔。
可選地,于該第一容置腔還設有一第三排氣孔,于該第二容置腔內還設有一第四排氣孔,其中,該第三排氣孔與該第五接口分別設置于該第一容置腔內相對于該第三活塞的兩側,該第四排氣孔與該第六接口設置于該第二容置腔內相對于該第四活塞的兩側。
可選地,該第一容置腔與該第二容置腔之間還設有一密封元件,用于隔離該第一容置腔與該第二容置腔。
可選地,密封元件將該第一容置腔(211)與該第二容置腔(212)隔離為兩個體積相同的腔室,且密封元件設于該第三活塞與該第四活塞之間。
可選地,該第一導流件還具有一第一接口、一第二接口以及一第一排出口,以通過該第一接口與該流體提供器連通,通過該第二接口與該第一容置腔的第五接口連通,并通過該第一排出口與該流體排出件連通,該第二導流件還具有一第三接口、一第四接口以及一第二排出口,以通過該第三接口與該流體提供器連通,通過該第四接口與該第二容置腔的第六接口連通,并通過該第二排出口與該流體排出件連通。
可選地,該第一接口、該第一排出口、該第三接口以及該第二排出口為單向活瓣結構。
可選地,該容置體為管柱型。
可選地,該容置體的近端還具有至少部分可拆卸的一近端側壁。
可選地,于該驅動組件的連桿上還設有一彈性件,通過推動該連桿以使該彈性件壓縮并同時驅動該柱塞組件從該容置體的近端向遠端移動,并通過釋放該連桿以藉由該彈性件所提供的回彈力而自動驅動該柱塞組件從該容置體的遠端向近端移動。
優選地,該彈性件為錐形螺旋結構,該彈性件設于驅動組件(15,25)的近端與容置體(11,21)的近端外部側壁之間。
優選地,該彈性件直徑最小的一端設于驅動組件(15,25)的近端,該彈性件直徑最大的一端設于容置體(11,21)的近端外部側壁。
另一方面,本申請還提供一種上述灌注裝置用于內腔鏡手術中流體灌注的用途。
又一方面,本申請還提供一種上述灌注裝置用于體內碎石術中流體灌注的用途。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見,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的優點包括:
1.現有技術使用一般的注射器灌注過程中,使用者將注射器中的流體完全推進腔鏡或人體腔道中后,需要更換另一個注滿流體的注射器或將當前注射器抽出,從流體容器中抽取流體,再將注射器中的流體注入腔鏡或人體腔道中,更換注射器或將注射器重新抽取流體會造成灌注中斷,影響手術操作,進而影響了手術的準確性,延長了手術時間,甚至帶來的手術風險,此外,頻繁更換注射器會將空氣推入人體腔道內形成氣泡,氣泡反射腔鏡冷光源的光線,影響手術操作。
而本申請通過將注射器改進為封閉結構,并在封閉結構上通過容置腔的近端接口和遠端接口分別與第一導流組件和第二導流組件連通,使得柱塞組件在封閉結構內部往復運動時,第一導流組件和/或第二導流組件連續將流體排出封閉結構,即不管推動柱塞組件向容置腔遠端移動還是拉動柱塞組件向封閉容器近端移動,可以實現流體無間斷地連續導入和與排出,流體便可以連續地灌注到腔鏡或人體腔道中。使用者在手動推動和拉動柱塞的同時,可以感知人體腔道內的壓力,隨時調整流體流量,實現了灌注的可控性和準確性。
2.本申請通過在第一導流組件和第二導流組件的第一接口、第一排出口、第三接口以及第二排出口分別設有單向活瓣,通過選擇性地開啟和關閉不同的活瓣使得流體持續進入和流出容置體。另外,本申請通過在容置體中采用一個活塞和柱體在一個空間內移動柱塞組件,或采用兩個活塞,通過密封元件將容置體隔離成兩個空間,柱塞組件的推和拉都會實現流體連續地排出封閉結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實施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申請一種灌注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是本申請一種灌注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是本申請一種灌注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4是本申請第一導流件和第二導流件的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5是圖1中的柱塞組件由容置體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的狀態的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6是本申請單向活瓣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7是圖6的單向活瓣一實施例沿a-a的側視圖;
圖8是本申請一種灌注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9是本申請一種灌注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0是圖9中的柱塞組件由容置體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的狀態的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1是本申請一種灌注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2是圖11中的柱塞組件由容置體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的狀態的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3是本申請一種灌注裝置的彈性件的實施例的示意圖。
元件標號
1,2灌注裝置1723,2722第二排出口
3流體提供器131往復式活塞
4流體排出件114第一腔室
11,21容置體115第二腔室
13,23柱塞組件134,234連桿
15,25驅動組件215第一排氣孔
17,27導流組件210密封元件
171,271第一導流件211第一容置腔
172,272第二導流件212第二容置腔
111容置腔231第三活塞
112近端接口232第四活塞
113遠端接口213第五接口
1711,2711第一接口214第六接口
1712,2712第二接口216第三排氣孔
1713,2713第一排出口217第四排氣孔
1721,2721第三接口18,28彈性件
1722,2722第四接口41流體出口
31流體進口42,43接口
32,33導流管174單向活瓣結構
1741半球形瓣膜1742十字架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目前外科臨床常用的腔內灌注方式,以泌尿外科為例,主要有兩種:
灌注泵灌注,其采用自動控制技術,通過壓力傳感器控制灌注的壓力,并可在面板上設定或顯示灌注流量、灌注管道內壓力上限、灌注管道內的實際壓力。其優點是可連續自動化灌注,但缺點是灌注量較大,無法在術中根據具體操作和術野情況及時精細調整灌注流量,并且手術并發癥較多。
手推注射器灌注,因為應用腔鏡灌注泵灌注術后并發癥較多,許多臨床中心采用手推注射器灌注法,即將注射器與腔鏡相連,術中助手配合主刀醫師手推注射器灌注。其優點是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可根據術野和具體操作精細及時地調整灌注流量,并且通過注射器灌注可以感知灌注壓力,避免內腔壓力過高,缺點是因注射器需反復汲水而無法連續注水,灌注過程中需要頻繁更換另一個注滿流體的注射器,或將當前注射器抽出,從流體容器中抽取流體,再將注射器中的流體注入腔鏡或人體腔道中,更換注射器或將注射器重新抽取流體會造成灌注中斷,影響手術操作,進而影響了手術的準確性,延長了手術時間,甚至帶來的手術風險,此外,更換注射器會將空氣推入人體腔道內,氣泡會反射腔鏡冷光源的光線,影響手術操作。
本申請通過將注射器改進為封閉結構,并在封閉結構上通過至少兩個接口與流體連通裝置連通,使得柱塞在封閉結構內部往復運動時流體連通裝置連續將流體排出封閉結構,從而同時實現流體的連續灌注和灌注的可控性。
當然,實施本申請實施例的任一技術方案不必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的所有優點。
為了使本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實施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實施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實施例保護的范圍。
術語
該“容置體“并不一定是完全密封的,例如容置體的近端側壁是有通孔可以穿過柱塞組件的,柱塞和容器的近端側壁形成整體的密封結構。容器的近端和遠端又分別設有接口,用于流體選擇性地流入容器和流出容器。可選擇地,該容置體的近端側壁至少部分還可以拆卸。
該“流體”包括液體和氣體,液體包括,但不限于水、生理鹽水、藥液等。
該“容置腔的近端”、“容置體的近端”是指容置腔或容置體的靠近驅動組件的一端;反之,“容置腔的遠端”、“容置體的遠端”是指容置腔和容置體的遠離驅動組件的一端。
該“連桿的近端”、“驅動組件的近端”是指連桿或驅動組件靠近外力作用點(例如手推動或手拉動)的一端;反之,“連桿的遠端”、“驅動組件的遠端”是指連桿或驅動組件遠離外力作用點(例如手推動或手拉動)的一端。
下面結合本申請實施例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申請實施例具體實現。
參見圖1-3,在本申請一具體實現中,該流體灌注裝置(1)分別連接一流體提供器(3)與一流體排出件(4),用于從該流體提供器(3)導入一流體并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如圖所示,該灌注裝置(1)包括:
一容置體(11),其內部具有用于盛裝流體的一容置腔(111),于該容置體(11)的近端與遠端分別設有連通該容置腔(111)的一近端接口(112)與一遠端接口(113)。
一柱塞組件(13),其設于該容置腔(111)中。
一驅動組件(15),其連接該柱塞組件(13),用于驅動該柱塞組件(13)于該容置腔(111)內軸向移動。
一導流組件(17)包括有一第一導流件(171)與一第二導流件(173),該第一導流件(171)分別與該流體提供器(3)、該容置腔的近端接口(112)以及該流體排出件(4)連通;該第二導流件(172)分別與該流體提供器(3)、該容置腔的遠端接口(113)以及該流體排出件(4)連通。具體而言,該第一導流件(171)還具有一第一接口(1711)、一第二接口(1712)以及一第一排出口(1713),以通過該第一接口(1711)與該流體提供器(3)連通,通過該第二接口(1712)與該容置腔(111)的近端接口(112)連通,并通過該第一排出口(1713)與該流體排出件(4)連通,該第二導流件(172)還具有一第三接口(1721)、一第四接口(1722)以及一第二排出口(1723),以通過該第三接口(1721)與該流體提供器(3)連通,通過該第四接口(1722)與該容置腔(111)的遠端接口(113)連通,并通過該第二排出口(1723)與該流體排出件(4)連通。
優選地,該第一接口(1711)、該第一排出口(1713)、該第三接口(1721)以及該第二排出口(1723)為單向活瓣結構,但并不以此為限,其也可以是單向閥門的結構設計。
如圖6和圖7所示,在本申請一實施例中,單向活瓣結構(174)包括一個半球形瓣膜(1741),該半球形瓣膜(1741)的最大直徑的邊緣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稍大,并且該半球形瓣膜(1741)的最大直徑的邊緣緊貼第一接口(1711)、第一排出口(1713)、第三接口(1721)或第二排出口(1723)的管壁上,半球形瓣膜(1741)的最高凸起點固定于一十字架結構(1742)上,該十字架結構(1742)固定于第一接口(1711)、第一排出口(1713)、第三接口(1721)或第二排出口(1723)的管壁上或與管壁為一體式結構。
當流體從半球形瓣膜(1741)凸起的方向向凹陷的方向流動時,半球形瓣膜(1741)緊貼管壁的8fb9緣被沖開,并向軸線方向收攏,流體通過。當流體從半球形瓣膜(1741)凹陷的方向向凸起的方向流動時,凹陷的半球形瓣膜(1741)部分阻擋了流體的通過。從而實現了流體的單向流動。
此外,該第二接口(1712)與該第四接口(1722)則可為雙通閥門的結構設計,流體可從正反兩個方向流過閥門。
如圖4所示,第一導流件(171)和第二導流件(172)可以為三通管結構,在本申請一實施例中,第一導流件(171)的第一接口(1711)與第二接口(1712)連通的管道與第一排出口(1713)連通,形成三通管結構;第二導流件(172)的第三接口(1721)與第四接口(1722)連通的管道與第二排出口(1723)連通,形成三通管結構。此時,優選地,第一接口(1711)相對于第一排出口(1713)更遠離容置腔(11),第三接口(1721)相對于第二排出口(1723)更遠離容置腔(11)。該設計可以實現流體通過第一接口(1711)的單向活瓣進入容置腔(11),而在流體通過第一接口(1711)從容置腔(11)導出時,流體僅通過第一排出口(1713)的單向活瓣流出,而第一接口(1711)的單向活瓣保持關閉狀態。第三接口(1721)和第二排出口(1723)的原理相同。
當該驅動組件(15)驅動該柱塞組件(13)從該容置腔(111)的近端向遠端移動時,該第一導流件(171)從該流體提供器(3)導入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近端接口(112)導入至該容置腔(11)內,同時,該第二導流件(172)經由該遠端接口(113)接收該容置腔(11)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當該驅動組件(15)驅動該柱塞組件(13)從該容置腔(11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該第二導流件(172)從該流體提供器(3)導入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遠端接口(113)導入至該容置腔(111)內,同時,該第一導流件(171)經由該近端接口(112)接收該容置腔(11)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
可選地,該柱塞組件(13)可由一往復式活塞(131)以及連接該往復式活塞(131)的連桿(134)所組成,該往復式活塞(131)的外緣緊密貼合于該容置腔(111)的內緣壁,以于該容置腔(111)的內部形成真空的一第一腔室(114)與一第二腔室(115),且該第一腔室(114)與該第二腔室(115)的內部容積可隨著該連桿(134)帶動該往復式活塞(131)于該容置腔(111)內的軸向移動而相對擴大或縮小。當該第一腔室(114)或該第二腔室(115)的內部容積擴大時,該第一腔室(114)或該第二腔室(115)的內部即形成一負壓,而可經由該近端接口(112)或該遠端接口(113)將該流體吸入該第一腔室(114)或該第二腔室(115)中;反之,當該第一腔室(114)或該第二腔室(115)的內部容積縮小時,該第一腔室(114)或該第二腔室(115)的內部即形成一正壓,而可將盛裝于該第一腔室(114)或該第二腔室(115)中的該流體經由該近端接口(112)或該遠端接口(113)排出。
可選地,往復式活塞(131)的外緣具有一密封環(未予圖示),該密封環套設于該往復式活塞的外緣并緊密貼合于該容置腔(111)的內緣管壁。
可選地,連桿(134)可以為常用的金屬絲,還可以包括至少三個葉片,該葉片沿柱體的徑向和軸向延伸。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僅是柱體的材料和形狀的示例,柱體的材料和形狀并沒有加以限制。
驅動組件(15)的連桿(134)的一末端還可設置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例如拉手(拉環)或其他機構。使用時,可以通過外力(例如人的手部力量)推進或回拉該驅動組件(15)而驅動該活塞。
流體提供器(3)可以是如圖1所示的形狀和結構,其設置有一個流體進口(31),該流體進口(31)可外接一流體容器(水袋、藥液袋)。較佳者,該流體提供器(3)可設置有兩根導流管(32,33),以分別連接第一導流件(171)的第一接口(1711)以及該第二導流件(172)的第三接口(1721)。
流體排出件(4)可以是如圖1所示的直管形結構,其上設有一個流體出口(41)以及兩個接口(42,43),該兩個接口(42,43)分別與第一排出口(1713)和第二排出口(1723)連接,但并不以此為限,流體排出件(4)也可以是彎曲結構(未示出)。流體排出件(4)可以連接內腔鏡系統,例如輸尿管鏡。遠端接口(113)可以設于容置體(11)遠端的任何合適的位置,例如遠端接口(113)的軸線垂直于容置體(11)的軸線,或平行于容置體(11)的軸線。
需要說明的是,該容置體(11)可以設置為管柱型,但并不以此限,其他例如正方體等形狀亦可適用。
容置體(11)可以是一體式成型,例如利用吹塑成型技術或其他方法成型,容置體(11)的材料可以是醫用材料,例如醫用塑料(包括高分子材料)、玻璃等。或者,該容置體(11)的近端還具有至少部分可拆卸的一近端側壁。容置體(11)的近端側壁是指靠近柱塞組件(13)以供柱塞組件(13)的該連桿(134)而連接穿過而連接該往復式活塞(131)或該第一活塞(132)與第二活塞(133),該近端側壁的直徑可以與柱塞組件(13)的最大直徑相同或大于柱塞組件(13)的最大直徑,并可部分或整體卸載或安裝至容置體(11)以密封住容置體(11)的近端,同時也將柱塞組件(13)的一部分密封至容置體(11)中。此種設計的目的是便于柱塞組件(13)裝入容置體(11)或從容置體(11)中取出。另外,當容置體(11)與柱塞組件(13)在制造過程中不能一次成型時,可以將容置體(11)與柱塞組件(13)分開制造后再安裝成一整體結構。近端側壁的材料沒有限制,可以是塑料、橡膠或其他材料。
可選地,該容置體(11)為管柱型或其他合適的形狀。
本申請的灌注裝置可實現單手操作,即單手推動或拉動驅動組件,以實現流體自流體排出件4的持續流出。
如圖1和2所示,所述驅動組件可以為可容納至少一手指的拉環,在容置體的近端外部側壁上還可設置兩個直徑相似的拉環,以便于單手推動或拉動。
如圖13所示,于該驅動組件(15)的連桿(134)上還設有一彈性件(18),通過推動該連桿(134)以使該彈性件(18)壓縮并同時驅動該柱塞組件(13)從該容置體(11)的近端向遠端移動,并通過釋放該連桿(134)以藉由該彈性件(18)所提供的回彈力而自動驅動該柱塞組件(13)從該容置體(1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
優選地,該彈性件(18)為錐形螺旋結構,該彈性件(18)設于驅動組件(15)的近端與容置體(11)的近端外部側壁之間。
優選地,該彈性件(18)直徑最小的一端設于驅動組件(15)的近端,該彈性件(18)直徑最大的一端設于容置體(11)的近端外部側壁。
該流體灌注裝置工作原理如下:
在初始狀態下,柱塞組件(13)的遠端可以位于容置體(11)的近端或遠端。當柱塞組件(13)的遠端位于容置體(11)的近端時,柱塞組件(13)在外力作用下,將容置腔(111)內的空氣通過遠端接口(113),經第二排出口(1723)排出,同時第一接口(1711)處的單向活瓣打開,流體經由第一接口(1711)、第二接口(1712)和近端接口(112)進入容置腔(111)內。當柱塞組件(13)的遠端位于容置體(11)的遠端時,柱塞組件(13)在外力作用下,將容置腔(111)內的空氣通過近端接口(112),經第一排出口(1713)排出,同時第三接口(1721)處的單向活瓣打開,流體經由第三接口(1721)、第四接口(1722)和遠端接口(113)進入容置腔(111)內。
圖1和圖5分別示出了柱塞組件(13)在靜止狀態以及被驅動而從容置腔(11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的狀態的實施例的視圖。
當該驅動組件(15)驅動該柱塞組件(13)從該容置腔(11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第二導流件(172)經由第三接口(1721)、第四接口(1722)和遠端接口(113)從流體提供器(3)將流體導入第一腔室(114)內,同步地,該第一導流件(171)經由該近端接口(112)接收該第二腔室(115)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通過第二接口(1712)和第一排出口(1713),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
當該驅動組件(15)驅動該柱塞組件(13)從該容置腔(111)的近端向遠端移動時,該第一導流件(171)從該流體提供器(3)經由第一接口(1711)、第二接口(1712)和近端接口(112)將流體導入至該第二腔室(115)內,同時,該第二導流件(172)經由該遠端接口(113)接收該第一腔室(114)所導出的該流體,再通過第四接口(1722)以及第二排出口(1723),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
在本申請另一具體實現中,提供一種流體灌注裝置(2),該灌注裝置(2)分別連接一流體提供器(3)與一流體排出件(4),用于從該流體提供器(3)導入一流體并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該灌注裝置(4)包括:
一容置體(21),其內部具有用于盛裝流體的一第一容置腔(211)和一第二容置腔(212),該容置體(21)還具有連通該第一容置腔(211)的一第五接口(213)以及連通該第二容置腔(212)的一第六接口(214);
一柱塞組件(23),其包括一第三活塞(231)和一第四活塞(232)以及連接該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的一連桿(234),該第三活塞(231)設于該第一容置腔(211)內,該第四活塞(232)設于該第二容置腔(212)內;
一驅動組件(25),其連接該連桿(234),并通過驅動該連桿(234)以使該第三活塞(231)以及該第四活塞(232)分別于該第一容置腔(211)內以及該第二容置腔(212)內同步軸向移動;
一導流組件(27)包括一第一導流件(271)與一第二導流件(272),該第一導流件(271)分別與該流體提供器(3)、該容置體(21)的第五接口(213)以及該流體排出件(4)連通;該第二導流件(272)分別與該流體提供器(3)、該容置體(21)的第六接口(214)以及該流體排出件(4)連通;于具體的實施例中,該第一導流件(271)還具有一第一接口(2711)、一第二接口(2712)以及一第一排出口(2713),以通過該第一接口(2711)與該流體提供器(3)連通,通過該第二接口(2712)與該第一容置腔(211)的第五接口(213)連通,并通過該第一排出口(2713)與該流體排出件(4)連通,該第二導流件(272)還具有一第三接口(2721)、一第四接口(2722)以及一第二排出口(2723),以通過該第三接口(2721)與該流體提供器(3)連通,通過該第四接口(2722)與該第二容置腔(212)的第六接口(214)連通,并通過該第二排出口(2723)與該流體排出件(4)連通。
當該驅動組件(25)驅動該連桿(234)以使該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以一第一運動狀態同步于該第一容置腔(211)與該第二容置腔(212)內軸向移動時,該第一導流件(271)經由該第五接口(213)接收該第一容置腔(211)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同時,該第二導流件(272)從該流體提供器(3)導入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第六接口(214)導入至該第二容置腔(212)內;當該驅動組件(25)驅動該連桿(234)以使該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以一第二運動狀態同步于該第一容置腔(211)與該第二容置腔(212)內軸向移動時,該第一導流件(271)從該流體提供器導入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第五接口(213)導入至該第一容置腔(211)內,同時,該第二導流件(272)經由該第六接口(214)接收該第二容置腔(212)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
具體而言,該容置體(21)還具有鄰近該驅動組件(25)的一近端以及相對于該近端之一遠端,且該第一容置腔(211)鄰近于該容置體(21)的近端,該第二容置腔(212)鄰近于該容置體(21)的遠端。
如圖8-9,該第五接口(213)連通該第一容置腔(211)的鄰近該容置體(21)的近端的一側,該第六接口(214)連通該第二容置腔(212)的鄰近該容置體(21)的遠端的一側(即第五接口(213)與第六接口(214)分別設置于類似于圖1所示的該容置體21的兩側),該第一運動狀態為該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由該遠端軸向移動至該近端,而該第二運動狀態為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由該近端軸向移動至該遠端。
優選地,該第一接口(2711)、該第一排出口(2713)、該第三接口(2721)以及該第二排出口(2723)為單向活瓣結構,也可以是單向閥門結構。
優選地,該第一容置腔(211)與該第二容置腔(212)之間還設有一密封元件(210),用于隔離該第一容置腔(211)與該第二容置腔(212)。優選地,密封元件(210)將該第一容置腔(211)與該第二容置腔(212)隔離為兩個體積相同的腔室。
優選地,該容置體(21)還設有一第一排氣孔(215),該第一排氣孔(215)鄰近該密封元件(210)并連通該第二容置腔(212)。
第一排氣孔(215)設有單向閥門,且第一排氣孔(215)用于排出第一容置腔(211)或第二容置腔(212)內的空氣之后即處于關閉狀態。
優選地,該密封元件(210)朝向該第四活塞(232)的部分具有一缺口,第一排氣孔(215)位于該缺口的正下方。
灌注裝置(21)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初始狀態下,首先可通過驅動該柱塞組件(23)于第一容置腔(211)與第一容置腔(212)內軸向往復移動,而將第一容置腔(211)內的空氣通過第五接口(213)并經由第一排出口(2713)排出,以及將第二容置腔(212)內的空氣通過第一排氣孔(215)排出。
該第一運動狀態為該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由該遠端軸向移動至該近端,而該第二運動狀態為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由該近端軸向移動至該遠端。
如圖9-10所示,于實際操作時,當該驅動組件(25)驅動該柱塞組件(23)由容置體(1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第二導流件(272)經由第三接口(2721)接收流體提供器(3)提供的流體,并經由第四接口(2722)和第六接口(214)將流體導入第二容置腔(212)內;同步地,第一導流件(271)經由第五接口(213)接收第一容置腔(211)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通過第二接口(2712)和第一排出口(2713),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
當柱塞組件(23)由容置體(11)的近端向遠端軸向移動時,第一導流件(271)經由第一接口(2711)接收流體提供器(3)提供的流體,并經由第二接口(2712)和第五接口(213)將流體導入第一容置腔(211)內;同步地,第二導流件(272)經由第六接口(214)接收第二容置腔(212)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通過第四接口(2722)和第二排出口(2723),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
本實施例采用了兩個活塞的結構,當該驅動組件(25)驅動該柱塞組件(23)由容置體(2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第二容置腔(212)處于真空狀態,由于負壓效應,流體會自動地由第二導流件(272)導入第二容置腔(212)中,由此推動驅動組件(25)向容置體(21)的近端移動,此時,使用者不需要用力,或者只需要施加少許的外力即可實現流體向第二容置腔(212)的導入以及流體自第一容置腔(211)的導出。在此同時,第一容置腔(211)中的流體逐漸排出,直至排空,排空后,第一容置腔(211)內形成真空,流體會自動地由第一導流件(271)導入第一容置腔(211)內,從而推動著驅動組件(25)由容置體(21)的近端向遠端軸向移動,使用者不需要用力,或者只需要施加少許的外力即可實現流體向第一容置腔(211)的導入以及流體自第二容置腔(212)的導出。
圖11和圖12示出了另一具體實施例,該第五接口(213)連通該第一容置腔(211)的遠離該容置體(21)的近端的一側,該第六接口(214)連通該第二容置腔(212)的遠離該容置體(21)的遠端的一側(如圖8和圖9所示,即第五接口(213)與第六接口(214)分別設置于該容置體21靠近中間的部分),該第一運動狀態為該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由該遠端軸向移動至該近端,而該第二運動狀態為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由該近端軸向移動至該遠端。
優選地,于該第一容置腔(211)內還設有一第三排氣孔(216)和/或于該第二容置腔(212)內還設有一第四排氣孔(217),其中,該第三排氣孔(216)與該第五接口(213)分別設置于該第一容置腔(211)內相對于該第三活塞(231)的兩側,該第四排氣孔(217)與該第六接口(214)設置于該第二容置腔(212)內相對于該第四活塞(232)的兩側。以協助排出第二容置腔(219)和第一容置腔(218)中的空氣。
第三排氣孔(216)和第四排氣孔(217)均設有單向閥門,且第三排氣孔(216)和第四排氣孔(217)在用于排出第一容置腔(211)及第二容置腔(212)內的空氣之后即處于關閉狀態。
可選地,該第一容置腔(211)與該第二容置腔(212)之間還設有一密封元件(210),用于隔離該第一容置腔(211)與該第二容置腔(212)。
可選地,密封元件(210)將該第一容置腔(211)與該第二容置腔(212)隔離為兩個體積相同的腔室,且密封元件(210)設于該第三活塞(231)與該第四活塞(232)之間。
以下將以圖11和圖12所示的實施例的該灌注裝置(21)的設計結構為例(即該第五接口(213)連通該第一容置腔(211)的遠離該容置體(21)的近端的一側,該第六接口(214)連通該第二容置腔(212)的遠離該容置體(21)的遠端的一側),說明灌注裝置(21)的工作原理:
在初始狀態下,首先可通過驅動該柱塞組件(23)于第一容置腔(211)與第一容置腔(212)內軸向往復移動,而將第一容置腔(211)內的空氣通過第五接口(213)并經由第一排出口(2713)排出,或者通過第三排氣孔(216)排出,以及將第二容置腔(212)內的空氣通過第六接口(214)并經由第二排出口(2723)排出,或者通過第四排氣孔(217)排出。
于實際操作時,當該驅動組件(25)驅動該柱塞組件(23)由容置體(2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第二導流件(272)經由第三接口(2721)接收流體提供器(3)提供的流體,并經由第四接口(2722)和第六接口(214)將流體導入第二容置腔(212)內;同步地,第一導流件(271)經由第五接口(213)接收第一容置腔(211)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通過第二接口(2712)和第一排出口(2713),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當柱塞組件(23)由容置體(21)的近端向遠端軸向移動時,第一導流件(271)經由第一接口(2711)接收流體提供器(3)提供的流體,并經由第二接口(2712)和第五接口(213)將流體導入第一容置腔(211)內;同步地,第二導流件(272)經由第六接口(214)接收第二容置腔(212)所導出的該流體,并將該流體通過第四接口(2722)和第二排出口(2723),經由該流體排出件(4)排出。
本實施例采用了兩個活塞的結構,當該驅動組件(25)驅動該柱塞組件(23)由容置體(2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時,第二容置腔(212)處于真空狀態,由于負壓效應,流體會自動地由第二導流件(272)導入第二容置腔(212)中,由此推動驅動組件(25)向容置體(21)的近端移動,此時,使用者不需要用力,或者只需要施加少許的外力即可實現流體向第二容置腔(212)的導入以及流體自第一容置腔(211)的導出。在此同時,第一容置腔(211)中的流體逐漸排出,直至排空,排空后,第一容置腔(211)內形成真空,流體會自動地由第一導流件(271)導入第一容置腔(211)內,從而推動著驅動組件(25)由容置體(21)的近端向遠端軸向移動,使用者不需要用力,或者只需要施加少許的外力即可實現流體向第一容置腔(211)的導入以及流體自第二容置腔(212)的導出。
需要說明的是,柱塞組件所包括的活塞的數量不限于上述實施例中的一個和兩個,也可以是3個或更多個。當活塞的數量是3個或更多個時,導流組件和相關接口的設置可以與本申請實施例相同,或者增加接口和/或密封元件的數量。
可選地,該容置體為管柱型或其他合適的形狀。
本申請的灌注裝置可實現單手操作,即單手推動或拉動驅動組件,以實現流體自流體排出件4的持續流出。
如圖1和2所示,所述驅動組件可以為可容納至少一手指的拉環,在容置體的近端外部側壁上還可設置兩個直徑相似的拉環,以便于單手推動或拉動。
于該驅動組件(25)的連桿(234)上還設有一彈性件(28),通過推動該連桿(234)以使該彈性件壓縮并同時驅動該柱塞組件(23)從該容置體(21)的近端向遠端移動,并通過釋放該連桿(234)以藉由該彈性件所提供的回彈力而自動驅動該柱塞組件(23)從該容置體(21)的遠端向近端移動。
如圖13所示,優選地,該彈性件(28)為錐形螺旋結構,該彈性件(28)設于驅動組件(25)的近端與容置體(21)的近端外部側壁之間。
優選地,該彈性件(28)直徑最小的一端設于驅動組件(25)的近端,該彈性件(28)直徑最大的一端設于容置體(21)的近端外部側壁。
本申請的灌注裝置單手操作時,手拉動或推動驅動組件(25)的幅度是有限的,例如為10cm,若要將容置體(21)中的流體完全排出,相應地,需要將柱塞組件(23)的連桿長度也設計為10cm左右,而若彈性件(28)最大程度的壓縮時造成驅動組件(25)的近端與容置體(21)的近端外部側壁之間的距離大于0,連桿的實際長度將小于10cm,手拉動或推動驅動組件(25)時帶動連桿移動時,容置體(21)中的流體就不能完全排出。若因此在設計時增加連桿的長度,則連桿的長度增加將會增加手拉動或推動驅動組件(25)的難度。
本申請實施例中,當驅動組件(25)驅動該柱塞組件(23)從該容置體(21)的近端向遠端移動時,彈性件(28)被壓縮,由于該彈性件(28)為錐形螺旋結構,壓縮時,被壓縮的彈性件(28)逐漸被壓扁,同時直徑小的圓環與直徑大的圓環相互之間不堆疊,從而使得驅動組件(25)的近端與容置體(21)的近端外部側壁之間的距離最小可接近于0。而若彈性件(28)為普通形狀,如圓柱形螺旋結構,彈性件(28)被壓縮時,多層圓環堆疊,造成驅動組件(25)的近端與容置體(21)的近端外部側壁之間的距離遠大于0。
本申請還提供一種上述流體灌注裝置用于內腔鏡手術中流體灌注的用途。該內腔鏡手術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輸尿管鏡、輸尿管軟鏡、宮腔鏡以及其他人體或動物體內的腔鏡手術。
本申請還提供一種上述流體灌注裝置用于體內碎石術中流體灌注的用途。該碎石術包括,但不限于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膽結石以及其他人體或動物體內結石的碎石手術。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申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申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