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骨折復位器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組合式骨折復位器。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用于骨折固定復位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為內固定,另一類為外固定,內固定有鋼板和髓內針等,鋼板內固定對軟組織損傷較大,需要兩次手術,患者的痛苦大,髓內針固定破壞髓腔內膜血運,抗旋、抗彎折力較差,不利于骨折復位愈合,外固定有夾板固定、石膏固定和穿針外固定等,夾板固定不夠牢固,捆扎比較麻煩,不易管理,影響軟組織血運,引起的并發癥較多,石膏固定不牢靠,影響臨近關節活動,穿針外固定有單臂式固定和環式固定等,單臂式固定抗軸向作用力差,環式固定雖固定牢固,但體積較大,不易操作,笨重,不利于患者休息,如專利號為87210403.6,它主要是由持針調整架、針座、針夾、角度調節板及調整臂等組成,該固定復位器基本上克服了單臂式固定復位器和環式固定復位器的缺點,但仍然存在如下問題,結構復雜,加工精度要求高,因而制作成本高;只能用在長骨上,不能根據病情隨意拆卸組合,特殊部位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操作繁瑣,不易掌控,需對醫生進行專業培訓;體積較大,笨重,影響患者休息。再比如專利申請公布號cn101847182a,發明名稱為基于六自由度并聯機構的長骨虛擬與現實復位配準方法的專利申請中公開的骨折復位機器人結構,該結構采用六支可控電動推拉桿,并使用傳統的剛性萬向節來連接可控電動推拉桿和上下圓環,在進行骨科矯形復位時,如果骨折兩端有交錯情況,剛性萬向節容易使得骨折處應力過大造成二次損傷,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遲骨折愈合,甚至可能造成萬向節或電動推拉桿損壞,影響手術順利進行,為此,我們提出一種組合式骨折復位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組合式骨折復位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組合式骨折復位器,包括螺帽和第二直桿,螺帽的數量為四個,且呈矩陣分布,所述螺帽的左側內腔螺紋連接有正旋螺桿,螺帽的右側內腔螺紋連接有反旋螺桿,所述正旋螺桿和反旋螺桿相反的一端開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內插接有第一直桿,所述第一直桿的另一端連接有轉向球,轉向球滑動連接有弧形滑槽,所述第一直桿靠近轉向球的一端套接有制動帽,所述制動帽的另一端與弧形滑槽的側壁套接,所述制動帽的內壁靠近轉向球的一端連接有制動圈,所述弧形滑槽遠離第一直桿的另一端與轉動桿的側壁連接,所述轉動桿的兩端中部均連接有第一頂突,所述第二直桿的一端開設有第二凹槽,第二直桿的另一端連接有第二頂突,所述第一頂突卡接在第二凹槽內,相鄰兩個所述第二直桿通過直角連接桿相互連接;
所述轉動桿遠離弧形滑槽的一端連接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相對的兩個連接板上相對應的兩個所述第一通孔插接有克氏針,所述連接板遠離轉動桿的一端側壁開設有與第一通孔相對應的第二通孔,且第二通孔與第一通孔相連通,所述第一通孔內靠近第二通孔的一端設有第一壓塊,且第一壓塊靠近第二通孔的一端開設有滑槽,所述第二通孔內插接有壓緊桿,所述壓緊桿的一端位于連接板的外部,壓緊桿的另一端穿過第二通孔到達第一通孔內與滑槽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壓塊的上下兩端均連接有凸塊,所述凸塊遠離第二通孔的一側連接有第三直桿,所述第三直桿的另一端鉸接有鉸接桿,所述鉸接桿的中部轉動連接有安裝在第一通孔側壁上的固定桿,所述鉸接桿的另一端鉸接有壓桿,兩個所述壓桿的另一端連接有第二壓塊,所述第一壓塊與第二壓塊位于克氏針的兩側。
優選的,所述正旋螺桿和反旋螺桿相向的一端均連接有彈性墊片。
優選的,所述制動帽與弧形滑槽的側壁套接方式為螺紋套接。
優選的,所述制動圈靠近轉向球的一端呈圓弧狀結構,且圓弧內設有第一防滑紋。
優選的,所述直角連接桿的兩端均開設有與第二頂突相對應的第三凹槽,且第二頂突通過定位銷與直角連接桿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通孔的數量多于兩個,且第一通孔呈等距離排布。
優選的,所述壓緊桿與第二通孔呈螺紋插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壓塊與第二壓塊靠近克氏針的一端均呈圓弧狀結構,且圓弧表面設有第二防滑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組合式骨折復位器,可根據需要進行任意組裝及拆卸。由螺帽、正旋螺桿、反旋螺桿、弧形滑槽、轉動桿、第二直桿和直角連接桿幾種基本零件及克氏針組成,可根據需要進行不同的組裝和拆卸,便于骨折的復位,可應用于長骨及四肢關節周圍骨折復位,通過不同組件之間的組合可以實現長骨直線模式復位及關節周圍骨折直角模式復位;通過垂直十字克氏針固定及應用方形設計可以利用幾何形狀的特點進行標準參照進行準確復位。簡單易操作不需要特殊培訓。零件設計簡單容易使用,不需要進行專門培訓;造價低,適用于基層醫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a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b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直角連接桿結構示意圖。
圖中:螺帽1、正旋螺桿2、反旋螺桿3、第一凹槽4、第一直桿5、弧形滑槽6、制動帽7、彈性墊片8、制動圈9、轉動桿10、第一頂突11、第二凹槽12、第二直桿13、第二頂突14、直角連接桿15、連接板16、克氏針17、第一通孔18、第二通孔19、壓緊桿20、第一壓塊21、滑槽22、凸塊23、第三直桿24、鉸接桿25、固定桿26、壓桿27、第二壓塊2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7,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組合式骨折復位器,包括螺帽1和第二直桿13,螺帽1的數量為四個,且呈矩陣分布,螺帽1的左側內腔螺紋連接有正旋螺桿2,螺帽1的右側內腔螺紋連接有反旋螺桿3,正旋螺桿2和反旋螺桿3相向的一端均連接有彈性墊片8,起保護作用,正旋螺桿2和反旋螺桿3相反的一端開設有第一凹槽4,第一凹槽4內插接有第一直桿5,第一直桿5的另一端連接有轉向球,轉向球滑動連接有弧形滑槽6,第一直桿5靠近轉向球的一端套接有制動帽7,制動帽7的另一端與弧形滑槽6的側壁套接,制動帽7與弧形滑槽6的側壁套接方式為螺紋套接,連接牢固,方便操作,制動帽7的內壁靠近轉向球的一端連接有制動圈9,制動圈9靠近轉向球的一端呈圓弧狀結構,貼合轉向球,且圓弧內設有第一防滑紋,使得轉向球固定的更加穩定。
弧形滑槽6遠離第一直桿5的另一端與轉動桿10的側壁連接,轉動桿10的兩端中部均連接有第一頂突11,第二直桿13的一端開設有第二凹槽12,第二直桿13的另一端連接有第二頂突14,第一頂突11卡接在第二凹槽12內,相鄰兩個第二直桿13通過直角連接桿15相互連接,直角連接桿15的兩端均開設有與第二頂突14相對應的第三凹槽,方便連接固定。
轉動桿10遠離弧形滑槽6的一端連接有連接板16,連接板16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18,第一通孔18的數量多于兩個,且第一通孔18呈等距離排布,相對的兩個連接板16上相對應的兩個第一通孔18插接有克氏針17,連接板16遠離轉動桿10的一端側壁開設有與第一通孔18相對應的第二通孔19,且第二通孔19與第一通孔18相連通,第一通孔18內靠近第二通孔19的一端設有第一壓塊21,且第一壓塊21靠近第二通孔19的一端開設有滑槽22,第二通孔19內插接有壓緊桿20,壓緊桿20與第二通孔19呈螺紋插接,方便操作,便于固定,壓緊桿20的一端位于連接板16的外部,壓緊桿20的另一端穿過第二通孔19到達第一通孔18內與滑槽22滑動連接,第一壓塊21的上下兩端均連接有凸塊23,凸塊23遠離第二通孔19的一側連接有第三直桿24,第三直桿24的另一端鉸接有鉸接桿25,鉸接桿25的中部轉動連接有安裝在第一通孔18側壁上的固定桿26,鉸接桿25的另一端鉸接有壓桿27,兩個壓桿27的另一端連接有第二壓塊28,第一壓塊21與第二壓塊28位于克氏針17的兩側,第一壓塊21與第二壓塊28靠近克氏針17的一端均呈圓弧狀結構,且圓弧表面設有第二防滑紋。
本骨折復位器的安裝固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一、采用醫用ct或醫用mri獲取插入克氏針17的需固定骨組織的圖像信息;二、采用圖像處理軟件對步驟一中需固定骨組織的圖像信息進行處理,并獲得需固定骨組織復位后的三維圖形信息;三、根據需固定骨組織處的身體部位,選擇相應的器材的尺寸,將螺帽1放置在相應的骨折部位的四周,且呈矩形分布,然后在螺帽1的兩端分別插入正旋螺桿2和反旋螺桿3,依次將第一直桿5、弧形滑槽6、轉動桿10、第二直桿13和直角連接桿15組裝,旋轉螺帽1,將骨折復位器撐開,通過轉動制動帽7將弧形滑槽6的方向固定,制動圈9限制轉向球的轉動,然后將克氏針17穿過第一通孔18插入到骨骺中,然后再旋轉壓緊桿20,使得第一壓塊21壓緊克氏針17,通過第三直桿24、鉸接桿25、固定桿26和壓桿27的相互協作下,使得第二壓塊28壓緊克氏針17,第一壓塊21和第二壓塊28很好的將克氏針17固定,本組合式骨折復位器,可根據需要進行任意組裝及拆卸,由螺帽1、正旋螺桿2、反旋螺桿3、弧形滑槽6、轉動桿10、第二直桿13和直角連接桿15幾種基本零件及克氏針17組成,可根據需要進行不同的組裝和拆卸,轉動轉動桿10可以調節克氏針17的方向,便于骨折的復位,拆裝方便,可應用于長骨及四肢關節周圍骨折復位,通過不同組件之間的組合可以實現長骨直線模式復位及關節周圍骨折直角模式復位;通過垂直十字克氏針17固定及應用方形設計可以利用幾何形狀的特點進行標準參照進行準確復位,簡單易操作不需要特殊培訓,零件設計簡單容易使用,不需要進行專門培訓;造價低,適用于基層醫院。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