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生物醫藥材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聚膦腈復合生物玻璃組織修復材料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自發現生物玻璃至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生物玻璃組份對生物活性的影響。納米技術的興起,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結構對生物活性也有重要影響,更加注重于尺寸效應、微觀精細結構對材料結構和性能的影響。從納米尺寸出發研發設計的納米生物玻璃、介孔生物玻璃更是備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生物玻璃能激活細胞基因,有利于增強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具有骨誘導和骨傳導的作用。但鑒于其無定形硅骨架的存在,生物玻璃仍呈現為無定形態,機械性能差,且藥物附著性差,其在生物醫藥材料上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機械性能好,且具有優良的藥物附著性的聚膦腈復合生物玻璃組織修復材料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聚膦腈復合生物玻璃組織修復材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聚膦腈溶解到三氟乙醇中,配制成質量濃度為45w/v%的溶液,室溫下攪拌至完全溶解,然后離心處理,所得溶液以確保無懸浮顆粒并靜置以完全脫除氣泡,得聚膦腈溶液;
步驟二:將5g聚環氧乙烷-聚環氧丙烷-聚環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溶于62g體積濃度為70%的乙醇溶液中,充分攪拌后,依次加入6g硅酸乙酯、0.7g磷酸三乙酯、1.5gca(no3)2·4h2o、1g0.5m鹽酸溶液,得混合液;
步驟三:將混合液在室溫下攪拌24h后靜置,當溶液呈粘稠狀溶液時,即制得生物玻璃溶液;
步驟四:將聚膦腈溶液與生物玻璃溶液按質量比50:9混合均勻,使用超聲波震蕩對其進行分散,50℃條件下磁力攪拌1h,再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h,得到粘稠溶液置于與高壓裝置連接的醫用針管中,通過靜電紡絲制得修復材料,高壓裝置電壓為20kv,將制得的材料在40℃下真空干燥。
優選的,步驟四中所述的醫用針管的容量為20ml。
優選的,步驟四中所述的醫用針管的針頭固定在距離靜電紡絲接收板20cm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聚膦腈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同時也具有良好的生物可吸收性和生物相容性,在降解后不會遺留任何環保問題,在醫用領域己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2)生物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具有組織修復的功能,能激活細胞基因,有利于增強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具有骨誘導和骨傳導的作用。
3)聚膦腈可以改善材料的機械性能,生物玻璃可以改善材料的醫藥性能。
4)采用靜電紡絲技術制備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有利于藥物的附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聚膦腈復合生物玻璃組織修復材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聚膦腈溶解到三氟乙醇中,配制成質量濃度為45w/v%的溶液,室溫下攪拌至完全溶解,然后離心處理,所得溶液以確保無懸浮顆粒并靜置以完全脫除氣泡,得聚膦腈溶液;
步驟二:將5g聚環氧乙烷-聚環氧丙烷-聚環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溶于62g體積濃度為70%的乙醇溶液中,充分攪拌后,依次加入6g硅酸乙酯、0.7g磷酸三乙酯、1.5gca(no3)2·4h2o、1g0.5m鹽酸溶液,得混合液;
步驟三:將混合液在室溫下攪拌24h后靜置,當溶液呈粘稠狀溶液時,即制得生物玻璃溶液;
步驟四:將聚膦腈溶液與生物玻璃溶液按質量比50:9混合均勻,使用超聲波震蕩對其進行分散,50℃條件下磁力攪拌1h,再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h,得到粘稠溶液置于與高壓裝置連接的醫用針管中,通過靜電紡絲制得修復材料,高壓裝置電壓為20kv,將制得的材料在40℃下真空干燥。
步驟四中所述的醫用針管的容量為20ml;所述的醫用針管的針頭固定在距離靜電紡絲接收板20cm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