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鼻竇炎的藥膏。
背景技術:
一個或多個鼻竇發生炎癥稱為鼻竇炎,累及的鼻竇包括: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這是一種在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鼻竇炎可分為急性、慢性鼻竇炎2種。急性鼻竇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細菌與病毒感染可同時并發。慢性鼻竇炎較急性者多見,常為多個鼻竇同時受累。現有技術中,對于治療鼻竇炎的藥物種類繁多,但療效均不夠理想,為了提高治療效果,需要不斷的改進與創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治療鼻竇炎的藥膏。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本發明包括辛夷花、川貝母、荊芥穗、馬錢子、獨活、黃芩、藁本、薄荷、梗通草、伏龍肝、黨參、肉桂、白芷、穿心蓮、生地、川芎、蟬蛻、細辛、干姜、白芍、吳茱萸、甘草、連翹、蒼耳子、赤芍、敗醬草、絲瓜藤、狹葉當歸、蔥白、姜和黃酒。
作為優選,每份按重量比,所述辛夷花占10%、所述川貝母占2%、所述荊芥穗占2%、所述馬錢子占2%、所述獨活占2%、所述黃芩占2%、所述藁本占2%、所述薄荷占5%、所述梗通草占3%、所述伏龍肝占2%、所述黨參占2%、所述肉桂占2%、所述白芷占3%、所述穿心蓮占3%、所述生地占3%、所述川芎占3%、所述蟬蛻占3%、所述細辛占3%、所述干姜占3%、所述白芍占3%、所述吳茱萸占3%、所述甘草占3%、所述連翹占3%、所述蒼耳子占3%、所述赤芍占3%、所述敗醬草占3%、所述絲瓜藤占3%、所述狹葉當歸占3%、所述蔥白占3%、所述姜占3%、所述黃酒占10%。
本發明所述的治療鼻竇炎的藥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辛夷花、川貝母、荊芥穗、馬錢子、獨活、黃芩、藁本、薄荷、梗通草烘干粉碎待用;
(2)將伏龍肝、黨參、肉桂、白芷、穿心蓮、生地、川芎、蟬蛻、細辛、干姜、白芍、吳茱萸、甘草、連翹、蒼耳子、赤芍、敗醬草、絲瓜藤、狹葉當歸、蔥白、姜炒熟、冷卻再粉碎;
(3)將步驟(1)和步驟(2)的粉碎物混合后進行研磨,研磨成200目粒度左右,將黃酒混合攪拌成膏體狀即可。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是一種治療鼻竇炎的藥膏,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制作的藥膏用于貼敷于大椎穴位處,每24小時更換一次,每周為一個療程,對于慢性鼻竇炎具有良好的緩解與治療效果,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明包括辛夷花、川貝母、荊芥穗、馬錢子、獨活、黃芩、藁本、薄荷、梗通草、伏龍肝、黨參、肉桂、白芷、穿心蓮、生地、川芎、蟬蛻、細辛、干姜、白芍、吳茱萸、甘草、連翹、蒼耳子、赤芍、敗醬草、絲瓜藤、狹葉當歸、蔥白、姜和黃酒。
作為優選,每份按重量比,所述辛夷花占10%、所述川貝母占2%、所述荊芥穗占2%、所述馬錢子占2%、所述獨活占2%、所述黃芩占2%、所述藁本占2%、所述薄荷占5%、所述梗通草占3%、所述伏龍肝占2%、所述黨參占2%、所述肉桂占2%、所述白芷占3%、所述穿心蓮占3%、所述生地占3%、所述川芎占3%、所述蟬蛻占3%、所述細辛占3%、所述干姜占3%、所述白芍占3%、所述吳茱萸占3%、所述甘草占3%、所述連翹占3%、所述蒼耳子占3%、所述赤芍占3%、所述敗醬草占3%、所述絲瓜藤占3%、所述狹葉當歸占3%、所述蔥白占3%、所述姜占3%、所述黃酒占10%。
本發明所述的治療鼻竇炎的藥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辛夷花、川貝母、荊芥穗、馬錢子、獨活、黃芩、藁本、薄荷、梗通草烘干粉碎待用;
(2)將伏龍肝、黨參、肉桂、白芷、穿心蓮、生地、川芎、蟬蛻、細辛、干姜、白芍、吳茱萸、甘草、連翹、蒼耳子、赤芍、敗醬草、絲瓜藤、狹葉當歸、蔥白、姜炒熟、冷卻再粉碎;
(3)將步驟(1)和步驟(2)的粉碎物混合后進行研磨,研磨成200目粒度左右,將黃酒混合攪拌成膏體狀即可。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