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特別是供胃火熾盛型牙齦炎患者使用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醫者認為:胃火熾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過食辛辣溫燥之品,化熱生火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犯胃,致胃火內熾,循經上犯,灼傷血絡所表現出來的齒衄,齒齦紅腫疼痛,舌紅,苔黃,脈洪數一類病證。常見于齒衄(血證)。
牙齦炎,醫學上將圍繞并覆蓋在牙齒周圍的軟組織稱為牙齦,發生于牙齦組織的急慢性炎癥稱為牙齦炎(gingivitis)。表現為牙齦出血,紅腫,脹痛,繼續發展侵犯硬組織,產生牙周炎,包括牙齦組織的炎癥及全身疾病在牙齦的表現。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中藥組合物,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中藥學的不斷發展,在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優點,且在治療過程中療效好、見效快、毒副作用小等優勢,針對現有西醫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現狀,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以解決胃火熾盛型牙齦炎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通過選擇合理的藥物及質量份比,可有效治療上述胃火熾盛型牙齦炎。
為達到上述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知母60~150g、蘆根150~350g、淡竹葉60~100g、獨活30~120g、決明子90~160g、谷精草50~120g、蓽撥20~50g、白花蛇舌草250~800g、牛黃3~7g、梔子100~260g、防風50~120g、生地黃100~380g、番瀉葉20~60g、荊芥8~16g、佩蘭30~100g、薏苡仁100~350g、白茅根100~350g、薄荷30~70g、大腹皮50~120g、黃柏80~160g,輔料為煉蜜。
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知母70~130g、蘆根180~310g、淡竹葉70~90g、獨活36~105g、決明子100~140g、谷精草58~105g、蓽撥26~43g、白花蛇舌草320~680g、牛黃4~6g、梔子115~230g、防風60~105g、生地黃115~330g、番瀉葉26~50g、荊芥10~14g、佩蘭35~90g、薏苡仁115~310g、白茅根115~310g、薄荷36~60g、大腹皮58~105g、黃柏90~140g,輔料為煉蜜。
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知母115g、蘆根280g、淡竹葉80g、獨活95g、決明子120g、谷精草95g、蓽撥38g、白花蛇舌草600g、牛黃5g、梔子200g、防風95g、生地黃290g、番瀉葉450g、荊芥12g、佩蘭80g、薏苡仁280g、白茅根280g、薄荷50g、大腹皮95g、黃柏120g,輔料為煉蜜。
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除煉蜜外,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粉塵及干燥后,按照質量份比共研為極細末待用;
b、按照傳統制備中藥蜜丸劑的方法,將研磨好的極細末藥物過100目篩后,混合均勻,即得藥粉①;將每10g藥粉中加入13g煉蜜,混合均勻后,制備成丸,即得蜜丸②,其蜜丸的粒度為:4.9mm~5.0mm,進而烘干、消毒、分裝密封即可。
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蜜丸藥物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5g/次(兒童酌減),溫開水送服,服藥15~30天,癥狀消失,病獲痊愈。
本發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知母,性味:苦、甘、寒,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蘆根,性味:甘、寒,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淡竹葉,性味:甘、淡、寒,具有清熱除煩、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
獨活,性味:辛、苦、微溫,具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
決明子,性味:味甘、苦、性寒、微咸,具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目赤澀痛、羞明多淚、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
谷精草,性味:辛、甘、平,具有疏散風熱、明目、退翳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目赤、腫痛羞明、眼生翳膜、風熱頭痛;
蓽撥,性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偏頭痛,外治牙痛;
白花蛇舌草,性味:甘、淡、涼,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腸癰(闌尾炎)、瘡癤腫毒、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癥,外用治瘡癤癰腫、毒蛇咬傷;
牛黃,性味:甘、涼,具有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解毒。用于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癇抽搐、癲癇發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
梔子,性味:苦、寒,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吐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防風,性味: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等病癥;
生地黃,性味: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熱、涼血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干舌絳;
番瀉葉,性味:甘、苦、寒,有小毒,具有瀉熱行滯、通便、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結積滯、便秘腹痛、水腫脹滿;
荊芥,性味:辛,溫,具有發表、祛風、理血、炒炭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
佩蘭,性味:辛、平,具有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之功效,用于治療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癥、頭脹胸悶;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之功效,用于治療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
白茅根,性味:甘;寒,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之功效,用于治療血熱出血、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小便淋瀝澀痛、水腫、黃疸等癥;
薄荷,性味:味辛、性涼,具有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表證、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癢、肝郁脅痛;
大腹皮,性味:辛、微溫,具有下氣寬中、行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黃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之功效,用于治療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
本發明藥物是基于中醫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原則,從依據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病理機制及藥理作用認為:就胃火熾盛型牙齦炎,本發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知母115g、蘆根280g、淡竹葉80g、獨活95g、決明子120g、谷精草95g、蓽撥38g、白花蛇舌草600g、牛黃5g、梔子200g、防風95g、生地黃290g、番瀉葉450g、荊芥12g、佩蘭80g、薏苡仁280g、白茅根280g、薄荷50g、大腹皮95g、黃柏120g,輔料為煉蜜。
實施例2:
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知母130g、蘆根310g、淡竹葉90g、獨活105g、決明子140g、谷精草105g、蓽撥43g、白花蛇舌草680g、牛黃6g、梔子230g、防風105g、生地黃330g、番瀉葉50g、荊芥14g、佩蘭90g、薏苡仁310g、白茅根310g、薄荷60g、大腹皮105g、黃柏140g,輔料為煉蜜。
實施例3:
一種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知母150g、蘆根350g、淡竹葉100g、獨活120g、決明子160g、谷精草120g、蓽撥50g、白花蛇舌草800g、牛黃7g、梔子260g、防風120g、生地黃380g、番瀉葉60g、荊芥16g、佩蘭100g、薏苡仁350g、白茅根350g、薄荷70g、大腹皮120g、黃柏160g,輔料為煉蜜。
典型病例
經臨床診斷治療胃火熾盛型牙齦炎患者共900例,年齡為45歲以上的500例,只有400例為45歲以下。900例患者中痊愈的890例,有效的10例,總有效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