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晚期癌癥的藥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制劑領域中的一種治療晚期癌癥的藥囊。
【背景技術】
[0002]在醫學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類。相對應的,起源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統稱為肉瘤。有少數惡性腫瘤不按上述原則命名,如腎母細胞瘤、惡性畸胎瘤等。一般人們所說的“癌癥”習慣上泛指所有惡性腫瘤。
[0003]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異常增生與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長,他的生長不受正常機體生理調節,而是破壞正常組織與器官,這一點在惡性腫瘤尤其明顯。與良性腫瘤相比,惡性腫瘤生長速度快,呈浸潤性生長,易發生出血、壞死、潰瘍等,并常有遠處轉移,造成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以及嚴重的臟器功能受損等,最終造成患者死亡。
[0004]惡性腫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多年的流行病學研究及實驗和臨床觀察,發現環境與行為對人類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重要影響。據估計約80%以上的惡性腫瘤與環境因素有關。各種環境的和遺傳的致癌因素可能以協同或序貫的方式引起細胞非致死性的DNA損害,從而激活原癌基因或(和)滅活腫瘤的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調節基因和(或)DNA修復基因的改變,使細胞發生轉化。被轉化的細胞可先呈多克隆性增生,經過一個漫長的多階段演進過程,其中某個克隆相對無限制擴增,通過附加突變,選擇性形成不同特點的亞克隆,從而獲得浸潤和轉移能力,形成惡性腫瘤。因此,腫瘤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基因病。
[0005]1、外界因素
[0006](I)化學因素:如烷化劑、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氨基偶氮類、亞硝胺類、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等,可誘發肺癌、皮膚癌、膀胱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
[0007](2)物理因素:電離輻射,如X線可引起皮膚癌、白血病等,紫外線可引起皮膚癌,石棉纖維與肺癌有關,滑石粉與胃癌有關,燒傷深瘢痕和皮膚慢性潰瘍均可能發生癌變等。
[0008](3)生物因素:主要為病毒,其中1/3為DNA病毒,2/3為RNA病毒。DNA病毒如EB病毒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關,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與宮頸癌有關,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RNA病毒如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與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有關。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生也有關系。
[0009]2、內在因素
[0010](I)遺傳因素:真正直接遺傳的腫瘤只是少數不常見的腫瘤,遺傳因素在大多數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機體發生腫瘤的傾向性和對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如結腸息肉病、乳腺癌、胃癌等。
[0011](2)免疫因素: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易發生惡性腫瘤,如丙種蛋白缺乏癥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統腫瘤,腎移植后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腫瘤發生率較高,但大多數惡性腫瘤發生于免疫機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于腫瘤能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并破壞機體免疫系統,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0012](3)內分泌因素:如雌激素和催乳素與乳腺癌有關,生長激素可以刺激癌的發展。
[0013]癌癥治療
[0014]1、手術治療
[0015]理論上,若是以手術完全移除腫瘤細胞,癌癥是可以被治愈的。對早期或較早期實體腫瘤來說,手術切除仍然是首選的治療方法。根據手術的目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0016](I)根治性手術:由于惡性腫瘤生長快,表面沒有包膜,它和周圍正常組織沒有明顯的界限,局部浸潤明顯,并可通過淋巴管轉移。因此,手術要把腫瘤及其周圍一定范圍的正常組織和可能受侵犯的淋巴結徹底切除。這種手術適合于腫瘤范圍較局限、沒有遠處轉移、體質好的患者。
[0017](2)姑息性手術:腫瘤范圍較廣,已有轉移而不能作根治性手術的晚期患者,為減輕痛苦,維持營養和延長生命,可以只切除部分腫瘤或作些減輕癥狀的手術,如造瘺術、消化道短路等手術。
[0018](3)減瘤手術:腫瘤體積較大或侵犯較廣,不具備完全切除條件,可以做腫瘤的大部切除,降低瘤負荷,為以后的放、化療或其他治療奠定基礎。
[0019](4)探查性手術:對深部的內臟腫物,有時經過各種檢查不能確定其性質時,需要開胸、開腹或開顱檢查腫塊的形態,區別其性質或切取一小塊活組織快速冰凍切片檢查,明確診斷后再決定手術和治療方案,為探查性手術。
[0020](5)預防性手術:用于癌前病變,防止其發生惡變或發展成進展期癌,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的患者,可以通過預防性結腸切除而獲益,因這類患者若不切除結腸,40歲以后約有一半可發展成結腸癌,70歲以后幾乎100%發展成結腸癌。
[0021]2、化學治療
[0022]是用可以殺死癌細胞的藥物治療癌癥。由于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最大的不同處在于快速的細胞分裂及生長,所以抗癌藥物的作用原理通常是借由干擾細胞分裂的機制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譬如抑制DNA復制或是阻止染色體分離。多數的化療藥物都沒有專一性,所以會同時殺死進行細胞分裂的正常組織細胞,因而常傷害需要進行分裂以維持正常功能的健康組織,例如腸黏膜細胞。不過這些組織通常在化療后也能自行修復。
[0023]因為有些藥品合并使用可獲得更好的效果,化學療法常常同時使用兩種或以上的藥物,稱做“綜合化學療法”,大多數病患的化療都是使用這樣的方式進行。
[0024]化學治療的臨床應用有四種方式:
[0025](I)晚期或播散性腫瘤的全身化療:因對這類腫瘤患者通常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法,常常一開始就采用化學治療,近期的目的是取得緩解。通常人們將這種化療稱為誘導化療。如開始采用的化療方案失敗,改用其他方案化療時,稱為解救治療。
[0026](2)輔助化療:是指局部治療(手術或放療)后,針對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病灶,防止其復發轉移而進行的化療。例如骨肉瘤、睪丸腫瘤和高危的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可明顯改善療效,提高生存率或無病生存率。
[0027](3)新輔助化療:針對臨床上相對較為局限性的腫瘤,但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有一定難度的,可在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先使用化療。其目的是希望化療后腫瘤縮小,從而減少切除的范圍,縮小手術造成的傷殘;其次化療可抑制或消滅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現已證明新輔助化療對膀胱癌、乳腺癌、喉癌、骨肉瘤及軟組織肉瘤、非小細胞肺癌、食管癌及頭頸部癌可以減小手術范圍,或把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經化療后變成可切除的腫瘤。
[0028](4)特殊途徑化療:
[0029]I)腔內治療:包括癌性胸腔內、腹腔內及心包腔內積液。通常將化療藥物(如絲裂霉素、順鉑、5-氟脲嘧啶、博來霉素)用適量的流體溶解或稀釋后,經引流的導管注入各種病變的體腔內,從而達到控制惡性體腔積液的目的。
[0030]2)椎管內化療:白血病及許多實體瘤可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膜最容易受侵。治療方法通常是采用胸椎穿刺鞘內給藥,以便腦積液內有較高的藥物濃度,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椎管內常用的藥物有甲氨喋呤及阿糖胞苷。
[0031]3)動脈插管化療:如頸外動脈分支插管治療頭頸癌,肝動脈插管治療原發性肝癌或肝轉移癌。
[0032]3.放射線治療
[0033]也稱放療、輻射療法,是使用輻射線殺死癌細胞,縮小腫瘤。放射治療可經由體外放射治療或體內接近放射治療。由于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都較正常細胞快,借由輻射線破壞細胞的遺傳物質,可阻止細胞生長或分裂,進而控制癌細胞的生長。不過放射治療的效果僅能局限在接受照射的區域內。放射治療的目標則是要盡可能的破壞所有癌細胞,同時盡量減少對鄰近健康組織的影響。雖然輻射線照射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都會造成損傷,但大多數正常細胞可從放射治療的傷害中恢復。
[0034]腫瘤對放射敏感性的高低與腫瘤細胞的分裂速度、生長快慢成正比。同一種腫瘤的病理分化程度與放射敏感性成反比,即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則放射敏感性高,而分化程度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