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備治療脂肪肝的中藥制劑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公開一種制備治療脂肪肝的中藥制劑的方法,屬于中醫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脂肪性肝病正 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 常見原因。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輕者無癥狀, 重者病情兇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早期診斷并及時治療常可恢復正常。
[0003] 到目前為止,西藥尚無防治脂肪肝的有效藥物,以中藥長期調理性的治療較好。西 藥常選用保護肝細胞、去脂藥物及抗氧化劑等,如維生素B、C、E,卵磷脂、熊去氧膽酸、水飛 薊素、肌苷、輔酶A、還原型谷胱甘肽、牛磺酸、肉毒堿乳清酸鹽、肝泰樂,以及某些降脂藥物 等。
[0004] 中醫學中無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大多歸屬于"積證"、"痞滿"、"脅 痛"、"痰瘀"等病證范圍,與肝郁、痰濕有關。
[0005] 經研究表明,脂肪肝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肝氣郁結,疏泄失常,以致氣機阻滯,橫逆 犯胃,氣病及血,血流不暢而成本證;當肝病傳脾,脾失運化,水濕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濕 互結,內郁肝膽而成本證。某些脅痛(如肝火)病人,因過食肥甘厚味,過分強調休息,滋生痰 濁;又因脅痛日久,肝脾腎功能虛弱,痰濁不能及時排泄,積留體內,痰阻血瘀形成本病。
[0006]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脂肪肝雖具有特定的部位,但要注意結合原發病, 找出辨證要點,現根據發明人多年的臨床體會把其分成如下幾個證型。
[0007] 1、痰瘀阻絡、肝郁氣滯型: 癥狀:此型患者初期表現為脅肋脹痛,胸悶不舒、倦怠乏力、善嘆息,惡心納呆,后來并 隨情志變化而增減,肝臟腫大或不大,舌質暗紅,苔薄白膩,脈弦細。
[0008] 治則:治宜疏肝理氣、通經活絡、化痰祛瘀。
[0009] 2、痰濕內阻、肝郁脾虛型: 癥狀:患者表現為右脅脹滿,噯氣惡心,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紅,苔厚 白膩,脈儒緩。
[0010] 治則:治宜疏肝健脾、祛濕化痰。
[0011] 3、痰瘀痹阻、肝腎虧虛型: 癥狀:此型患者臨床比較多見,表現為形體稍胖,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脅痛不舒,時有 頭痛,手足心熱,口干咽燥,夜眠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
[0012] 治則:治宜滋腎益肝、化痰祛瘀。
[0013] 4、痰瘀互結、氣滯血淤型: 癥狀:這是比較嚴重的一型,患者素有消渴病(糖尿病)或慢性迀延性肝炎、脅下肝腫 大,質中拒按,納減乏力,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
[0014] 治則:治宜益氣化痰、祛瘀散結。
【發明內容】
[0015]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發明一種中藥制劑,使其對脂肪肝的治 療表現出較好的療效;另一個問題是發明與該中藥制劑相配套的制備方法。
[0016] 為了解決上述兩個技術問題,發明人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以多年中醫臨床經驗所 總結出來的驗方為基礎,精心研究現代中藥制劑技術和現代人患脂肪肝的特點,通過臨床 試驗的反復驗證和摸索,對驗方的藥材種類和劑量進行調整和完善,最終形成一個全新的 中藥組方和一套與之相配套的制備方法,由此生產獲得的中藥制劑對脂肪肝的治療效果十 分顯著。該中藥組方為(以重量份計): 山楂10-33份、黨參8-32份、茵陳6-20份、蒼術6-23份、郁金5-18份、何首烏10-35 份、川楝子4-11份、巴戟天8-25份、三棱7-24份、莪術5-18份、黃精7-28份、黃芪7-24份、 虎杖10-37份、澤瀉6-24份、白術7-28份、枳實7-30份、黃連5-18份、荷葉5-20份、茯苓 6-22份、大黃4-13份、甘草7-12份。
[0017] 該中藥組方范圍優選出來的具有優異療效的組方配比分別為(以重量份計): 1、山楂21份、黨參20份、茵陳13份、蒼術14份、郁金12份、何首烏22份、川楝子7份、 巴戟天16份、三棱15份、莪術12份、黃精17份、黃芪15份、虎杖23份、澤瀉14份、白術17 份、枳實18份、黃連11份、荷葉12份、茯苓13份、大黃8份、甘草11份。
[0018] 2、山楂23份、黨參21份、茵陳12份、蒼術13份、郁金14份、何首烏20份、川楝子 8份、巴戟天18份、三棱13份、莪術14份、黃精15份、黃芪16份、虎杖25份、澤瀉16份、白 術15份、枳實16份、黃連12份、荷葉15份、茯苓14份、大黃9份、甘草12份。
[0019] 與上述中藥組方相配套的制備方法為以下步驟: (1) 、按本發明中藥組方分別準確稱取山楂、黨參、茵陳、蒼術、郁金、何首烏、川楝子、 巴戟天、三棱、莪術、黃精、黃芪、虎杖、澤瀉、白術、枳實、黃連、荷葉、茯苓、大黃、甘草各中藥 材; (2) 、將三棱、虎杖、郁金和巴戟天洗凈,切片,浸入米醋溶液(醋酸濃度為5-15%) 1-5小 時,取出洗凈,烘干研磨,過70-110目篩,得細粉,備用; (3) 、取何首烏、白術、大黃分別粉碎,炒制,研磨,過70-110目篩,得細粉,備用; (4 )、將黨參、莪術、黃芪、枳實放入容器中,浸入4-12倍量體積濃度為60-80%的乙醇溶 液浸泡1-6小時,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1-6小時,濾過,靜置后,回收乙醇并濃縮至55°C 相對密度為1. 14-1. 17的稠膏備用; (5) 、將山楂、茵陳、蒼術、川楝子、黃精、澤瀉、黃連、荷葉、茯苓、大黃和甘草混合放入容 器內,加入4-15倍量的蒸餾水,煮沸并提取2次,每次1-6小時,過濾,合并提取液,進一步 濃縮至55°C相對密度為1. 14-1. 17的稠膏備用; (6) 、將上述步驟(2)-(5)所制的所有細粉和稠膏混合,利用現在通用的中藥制劑技術, 制成臨床所需要的成品制劑,例如片劑、丸劑、散劑、膠囊劑、顆粒劑、酒劑、油劑、糖漿劑、沖 劑、酊劑等劑型。
[0020] 本發明所用中藥材的性質和來源: 山楂: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山里紅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實。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 肝經;消食健胃,行氣散瘀。
[0021] 黨參: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素花黨參(西黨參)或川黨參的干燥根。味甘,性平; 歸脾、肺經;補中益氣,健脾益肺。
[0022] 茵陳: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微寒;歸脾、 胃、肝、膽經;清濕熱,退黃疸。
[0023] 蒼術:本品為菊科植物茅蒼術或北蒼術的干燥根莖。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 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
[0024] 郁金:本品為姜科植物溫郁金、姜黃、廣西莪術或蓬莪術的干燥塊根。味辛、苦,性 寒;歸肝、心、肺經;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
[0025] 何首烏:本品為寥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其藤莖稱"夜交藤"。味苦,甘,澀;性 微溫;歸肝,腎經;養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皰,祛風,解毒。
[0026] 川楝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實。味苦,性寒;歸肝、小腸、膀胱經; 舒肝行氣止痛,驅蟲。
[0027] 巴戟天: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凈,除去須根,曬至 六、七成干,輕輕棰扁,曬干。味甘,辛,性微溫;歸腎、肝經;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用于陽 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
[0028] 三棱:本品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塊莖。味辛、苦,性平;歸肝、脾經;破血 行氣,消積止痛。
[0029] 莪術:本品為姜科植物蓬莪術、廣西莪術或溫郁金的干燥根莖。味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