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屬于中醫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很多女性常會在經期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痛經病因多,病機復雜,反復性大,治療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一般約持續疼痛12?24小時,經血外流暢通后逐漸消失,嚴重影響了廣大婦女的工作和學習,降低了生活質量。目前治療痛經的藥物角度,但效果均不理想。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已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純中藥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
[0004]中醫認為,痛經主要病機在于邪氣內伏,經血虧虛,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臨床上以寒凝血瘀為多見,治宜溫通為主。
[0005]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其特別之處在于中藥組合包含以下重量份的中藥,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
益母草20-40份、赤白芍12-18份、當歸6-12份、肉桂3-10份、川芎3-9份、阿膠6-12份、制香附6-12份、小茴香3-9份、青陳皮6-12份、艾葉6_12份、乳沒3_6份。
[0006]上述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其還包含以下重量份的中藥,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干姜6-12份、薏該仁20-40份。
[0007]進一步,上述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包含以下重量份的中藥,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
益母草30份、赤白芍15份、當歸9份、肉桂8份、川芎6份、阿膠9份、制香附9份、小茴香6份、青陳皮9份、艾葉9份、乳沒4份、干姜9份、薏該仁30份。
[0008]上述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的制備方法:按常規煎藥方式水煎兩次,兩次濾出藥汁合并。
[0009]服用方法: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六天為一個療程。
[0010]本發明中藥組合配伍合理,藥物以通為主,溫經逐寒,祛瘀止痛,對婦女經期小腹隱痛、經色清稀、腰酸腿軟、四肢不溫、尿頻、白帶下注、面色淡白、舌質淡潤、脈象沉緩無力均有良好療效,治愈率高。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以下給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用來對本發明的構成進行進一步說明。
[0012]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中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
益母草30份、赤白芍15份、當歸9份、肉桂8份、川芎6份、阿膠9份、制香附9份、小茴香6份、青陳皮9份、艾葉9份、乳沒4份、干姜9份、薏該仁30份。
[0013]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中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
益母草20份、赤白芍12份、當歸6份、肉桂3份、川芎3份、阿膠6份、制香附6份、小茴香3份、青陳皮6份、艾葉6份、乳沒3份、干姜6份、薏該仁20份。
[0014]實施例3
本實施例中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
益母草40份、赤白芍18份、當歸12份、肉桂10份、川芎9份、阿膠12份、制香附12份、小茴香9份、青陳皮12份、艾葉12份、乳沒6份、干姜12份、薏該仁40份。
【主權項】
1.一種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其特征在于中藥組合包含以下重量份的中藥,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 益母草20-40份、赤白芍12-18份、當歸6-12份、肉桂3-10份、川芎3-9份、阿膠6-12份、制香附6-12份、小茴香3-9份、青陳皮6-12份、艾葉6_12份、乳沒3_6份。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以下重量份的中藥,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干姜6-12份、薏苡仁20-40份。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組成,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 益母草30份、赤白芍15份、當歸9份、肉桂8份、川彎6份、阿膠9份、制香附9份、小茴香6份、青陳皮9份、艾葉9份、乳沒4份、干姜9份、薏該仁30份。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女性痛經的中藥組合,屬于中醫藥技術領域。中藥組合包含以下重量份的中藥,按各組分的重量份分別為:益母草20-40份、赤白芍12-18份、當歸6-12份、肉桂3-10份、川芎3-9份、阿膠6-12份、制香附6-12份、小茴香3-9份、青陳皮6-12份、艾葉6-12份、乳沒3-6份。服用方法: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六天為一個療程。本發明中藥組合配伍合理,藥物以通為主,溫經逐寒,祛瘀止痛,對婦女經期小腹隱痛、經色清稀、腰酸腿軟、四肢不溫、尿頻、白帶下注、面色淡白、舌質淡潤、脈象沉緩無力均有良好療效,治愈率高。
【IPC分類】A61P15/00, A61K36/8905, A61P29/00, A61K36/9068, A61K35/36
【公開號】CN105395762
【申請號】CN201410429896
【發明人】鄒本鑒
【申請人】鄒本鑒
【公開日】2016年3月16日
【申請日】2014年8月28日